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观念过程中,不少教师对讨论式教学情有独钟。讨论式教学多流于形式,本文从议题的价值、讨论的落实、讨论的评价三方面对此作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讨论;问题价值;落实;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68-001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育观念过程中,不少教师对讨论式教学隋有独钟。然而在实践中,讨论式教学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探讨,下面谈谈对讨论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议题的价值
曾听过《荷塘月色》的公开课,20分钟品味之后讨论:从文中找出情感发展的线索揣摩作者心境。十分钟较热烈的交流,情感发展线索一目了然,即使不讨论学生也可作答。另一次听《哈姆莱特》老师设置了五个问题。学生匆忙招架接二连三的问答中课结束了。
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不可忽视,但如果用不当,讨论也是形同虚设。在教学中我们常看到随意设置问题以致讨论泛滥成灾。讨论能否真正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它的首要条件是讨论的问题是否有必要、有价值。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需从以下三点着手:
1 透彻把握文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吃透文本,精心设计问题。以文为本高瞻远瞩,提出将文章的内容思想和艺术形式整合得较好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供学生思考、讨论。
2 契合学生兴趣
结合文本的思想、内容,提出切合学生思想实际、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击中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疑点引起思想的共鸣。学习舒婷《致橡树》,将其和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比较阅读,设议题:两首诗都体现的是崇高、伟大的爱情,你更欣赏哪一种?校园是爱情的禁区,但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学生对此有属于他们的思考,“大话爱情”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学生思维活跃观点异彩纷呈,令人刮目。
3 提问的艺术
设置问题要讲求艺术性。钱梦龙老师讲杜甫《石壕吏》时这样设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里始终是个冷眼旁观者,没有出来表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于无疑处生疑,问题深藏不露,却使人感到新奇有趣极欲探究。提问的艺术可以为议题增色,引起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讨论的落实
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讨论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有老师讲《胡同文化》,问同学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了大半节课,老师最终并未给学生做什么总结。一堂课看似热闹却是一盘散沙。也有的讨论是明放暗收,学生按要求讨论,因为几次回答都不是老师的预想,最终还是老师引领学生让他们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貌似开放却终以灌输。
既然是讨论就该放手给学生,拓其思维扬其个性,抒其性情述其观点。将讨论落到实处笔者以为有三点须注意:
1 必要的引导
学生对论题的把握往往很模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在分析问题时抓住一些细枝末节大做文章,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討论效果。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将他们估计不到的、易忽略的但又是很重要的分析问题的环节给以适当的提示和必要的方法的指点,使其少走弯路,提高讨论效率。
2 养成良好习惯
讨论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思想的碰撞、冲突乃至融合。经常采用讨论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学习常态,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从而抱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交流思想。而不会认为讨论课就是“热闹课”“调节课”,是议不议论不论,讨论得深入与否都无所谓的课。也可通过有力的组织形式提高讨论的效率,督促习惯的养成。
3 教师转变观念
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相信他们的储备和能力,学生可以讲的,自己决不越俎代庖,学生分析不到位的老师可以适时引导,不轻易将自己观念强加于学生。所以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同时要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机应变,善于引导。广泛地“民主”恰当地“集中”,语文的讨论式教学才有望落到实处。
三、客观的评价
对于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老师都应该热情肯定,细心呵护,培植学生的自信这是现代教育观念推崇的做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大多采用“无批评”的评价方式。其实这是误导。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照顾学生情绪、盲目地鼓励和肯定。其二,怕影响课堂气氛,破坏教学完整连贯的进程。
很多时候学生的见解是有价值的,尤其对于文科的学科特性而言,讨论式教学更有其多角度性、开放性,但并不因此说明学生不需要指导,学生发表了意见。需要一个及时客观的评价,无原则地肯定学生的观点,甚至为了照顾学生而逢迎,这只能使学生混淆是非标准,放纵学生的错误,其实是不负责的。
课堂教学热闹了固然好看,但我们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求知态度,形成客观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所以老师先应端正态度,不为赶课时而讨论,不为完成课时目标而讨论,不为了演示而讨论,以问题为本以学生为主,把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将开放的眼光和求实精神相结合,循循善诱,深入探讨,不虚美不隐恶,客观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
真正将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教师能够灵活地驾驭课堂,讨论式教学才有望成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讨论;问题价值;落实;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68-001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育观念过程中,不少教师对讨论式教学隋有独钟。然而在实践中,讨论式教学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探讨,下面谈谈对讨论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议题的价值
曾听过《荷塘月色》的公开课,20分钟品味之后讨论:从文中找出情感发展的线索揣摩作者心境。十分钟较热烈的交流,情感发展线索一目了然,即使不讨论学生也可作答。另一次听《哈姆莱特》老师设置了五个问题。学生匆忙招架接二连三的问答中课结束了。
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不可忽视,但如果用不当,讨论也是形同虚设。在教学中我们常看到随意设置问题以致讨论泛滥成灾。讨论能否真正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它的首要条件是讨论的问题是否有必要、有价值。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需从以下三点着手:
1 透彻把握文本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吃透文本,精心设计问题。以文为本高瞻远瞩,提出将文章的内容思想和艺术形式整合得较好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供学生思考、讨论。
2 契合学生兴趣
结合文本的思想、内容,提出切合学生思想实际、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击中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疑点引起思想的共鸣。学习舒婷《致橡树》,将其和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比较阅读,设议题:两首诗都体现的是崇高、伟大的爱情,你更欣赏哪一种?校园是爱情的禁区,但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学生对此有属于他们的思考,“大话爱情”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学生思维活跃观点异彩纷呈,令人刮目。
3 提问的艺术
设置问题要讲求艺术性。钱梦龙老师讲杜甫《石壕吏》时这样设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里始终是个冷眼旁观者,没有出来表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于无疑处生疑,问题深藏不露,却使人感到新奇有趣极欲探究。提问的艺术可以为议题增色,引起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讨论的落实
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讨论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有老师讲《胡同文化》,问同学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了大半节课,老师最终并未给学生做什么总结。一堂课看似热闹却是一盘散沙。也有的讨论是明放暗收,学生按要求讨论,因为几次回答都不是老师的预想,最终还是老师引领学生让他们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貌似开放却终以灌输。
既然是讨论就该放手给学生,拓其思维扬其个性,抒其性情述其观点。将讨论落到实处笔者以为有三点须注意:
1 必要的引导
学生对论题的把握往往很模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在分析问题时抓住一些细枝末节大做文章,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討论效果。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将他们估计不到的、易忽略的但又是很重要的分析问题的环节给以适当的提示和必要的方法的指点,使其少走弯路,提高讨论效率。
2 养成良好习惯
讨论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思想的碰撞、冲突乃至融合。经常采用讨论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学习常态,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从而抱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交流思想。而不会认为讨论课就是“热闹课”“调节课”,是议不议论不论,讨论得深入与否都无所谓的课。也可通过有力的组织形式提高讨论的效率,督促习惯的养成。
3 教师转变观念
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相信他们的储备和能力,学生可以讲的,自己决不越俎代庖,学生分析不到位的老师可以适时引导,不轻易将自己观念强加于学生。所以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同时要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机应变,善于引导。广泛地“民主”恰当地“集中”,语文的讨论式教学才有望落到实处。
三、客观的评价
对于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老师都应该热情肯定,细心呵护,培植学生的自信这是现代教育观念推崇的做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大多采用“无批评”的评价方式。其实这是误导。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照顾学生情绪、盲目地鼓励和肯定。其二,怕影响课堂气氛,破坏教学完整连贯的进程。
很多时候学生的见解是有价值的,尤其对于文科的学科特性而言,讨论式教学更有其多角度性、开放性,但并不因此说明学生不需要指导,学生发表了意见。需要一个及时客观的评价,无原则地肯定学生的观点,甚至为了照顾学生而逢迎,这只能使学生混淆是非标准,放纵学生的错误,其实是不负责的。
课堂教学热闹了固然好看,但我们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求知态度,形成客观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所以老师先应端正态度,不为赶课时而讨论,不为完成课时目标而讨论,不为了演示而讨论,以问题为本以学生为主,把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将开放的眼光和求实精神相结合,循循善诱,深入探讨,不虚美不隐恶,客观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
真正将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教师能够灵活地驾驭课堂,讨论式教学才有望成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