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的思考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9876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是大自然中人类建造的巨建筑,是人类生活生产的主要空间,然而伴随着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中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活在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城市中。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城市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居民居住环境和公共环境,根据生态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想,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思考。
  [关键词]生态 环境 共生
  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水、空气、阳光等,因此,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作为人们生活的永续发展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和人口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产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土地资源的稀缺,道路拥挤,能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人们都将生活在一个亚健康的城市里,城市的生态环境急需改善,如何和自然共生是城市继续在自然界中继续生存的关键。
  一、城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中国目前许多大城市都为了迅速发展经济而一味地扩建城市,使城市成为了钢筋混凝土森林,几乎很少有开敞的广场绿地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随着车辆的增多,城市只能一味地扩建道路、修建高架桥来减轻交通压力。汽车废气、工业的发展使室外的环境越来越恶劣,甚至空气中的PM2.5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恶劣的室外环境使更多的人不愿意外出,人们都只愿意待在自己营造的小空间里,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
  城市中人口的迅速膨胀,使城市中各种资源都面临紧张。水资源尤为突出,不仅水资源稀少,更多的流域都被污染破坏。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一,600多个城市里有400多个供水不足。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流域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70多立方,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作为昆明城市水源的主要来源,滇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60%。而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用水超过水资源量的20%时,就可能出现水危机。
  环境污染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有人质疑环境学家们危言耸听,认为目前的环境状况并不糟糕,等污染了再来慢慢治理也来得及。然而,如果一味地发展经济,对环境问题置之不理,那么如果污染超过了这个地域生态承载力的话,这个地域的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将不可用,城市也变的不再适合人类居住,随之而来的只有这个城市的衰亡。
  二、人们对生态城市的渴望
  城市经济的的迅速增长,也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亲近自然,渴望与自然对话,渴望生活在一个发达而又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城市中。
  一个城市,无论其现代化程度有多高,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而必须依托大地。中国人讲究的是接“地气”,与自然结缘,面对越来越高遮天蔽日大厦,人们更加渴望去崇尚青山碧水的自然。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城市郊区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到郊区居住,使城市中心出现空洞。
  “让生活之树常绿长青”,这一观念使人感受到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人对生活的希望。这棵树可以用来表示我们生活的城市,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使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三、城市环境
  1.居住环境
  居住是城市居民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城市来说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居住属于人类自我保护的需要,发展的社会也使居住的含义更加宽泛,不仅仅只是需要得到保护,还需要舒适、卫生、安全、优美等。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居住的主要场所即为建筑,还可扩大到与建筑相关联的各种室外环境,总称居住环境。
  人们随着历史的发展过程逐渐学会了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居住,地势低的地方,水的容量越大;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聚集的人会更多,由此也产生了人口问题,也就是环境容量问题。容积率越高,可容纳人员越多,但是人口的膨胀对建筑环境而言是雪上加霜。猛增的人流需要更多的交通空间,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建设只能在一块限定的地上进行,只能拆建筑扩建道路,道路扩建后地价升值,带来新一轮的开发修建高容积率的楼房。所以同步控制建筑密度和交通容量是营造一个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
  然而城市工业和汽车的发展使得城市空气污染变得严重,空气质量下降,空气中含有害气体和大量的粉尘,使天空的能见度变低。提高空气质量也是改善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降低人口密度,对提高空气质量具有前瞻意义。城市中除空气污染以外,各种污染都普片增加,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都不利于建造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
  居住环境的质量还在于良性的生态气候。居住地区的气候环境影响人的气质和身体健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善气候条件,适应自然变化,才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居住区的规划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依照自然的承载能力适度发展,巨型城市不但不利于居住生活,也不利于人们对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文明。人类喜欢居住在自然的环境中,与自然打交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渴望。建造一个生态的居住环境,使人类亲近自然,才是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2.公共环境
  人除了居住、生产以外,还需要到各种公共空间中进行活动。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提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1)交通环境
  城市中的道路是一个城市的动脉,各交通干道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城市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着交通工具、设施的不断更新而缩小,人口、物质流动的需要为交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人口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量的增加,汽车的增多使本来就被污染的空气更加严重,噪声、尾气、安全因素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选择步行,而是驾车,但太多的汽车会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使人们不愿意选择公交而是选择驾车和自行车,然而私家车和自行车的进一步增多又会恶化已经很糟糕的情况。
  城市交通流量的巨大超过了城市道路的承载力,所以很多城市都采用了高架桥的做法,希望通过复线交通来改善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但是大量的高架桥的建设使高架桥周边的环境变得恶劣,失去商业价值,并且高架桥还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景观,加剧高架桥附近的环境恶化。
  所以改善道路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在快速路两旁进行带状绿化,高架桥、立交桥、过街天桥等都要设计垂直绿化,形成与道路为一体的垂直绿化系统。部分高架桥附近应开辟大面积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的呼吸系统,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能否形成便捷有效的城市交通体系,是衡量城市建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绿色环保的交通系统肩负着重塑城市形象的重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更成为了城市发展、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
  (2)广场环境
  广场被誉为城市的客厅,修建尺度、功能、形象与城市相符的广场对城市的环境改善也很重要,城市广场的形象特征、文化品位集中体现了该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美丽的城市广场既是市民的自豪,也是打动来该城市旅游的游客们的城市品牌。
  城市中密集的高楼越来越多,人们就会失去更多自由活动的户外开敞空间,使人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住所和在拥挤的场所工作。而人们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要才能使城市有城市自己的活力。
  目前,我国都出现了广场热,在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可是也有的广场仅仅只是为了某领导的面子工程,一味的大,不管广场的选址和定位,使修建出来的广场空无一人,甚至有的广场造价过高而半途终止。
  现代都市人对城市生活的交往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多样性的追求赋予了广场多功能、多景观、多活动、多信息,以及大容量,城市居民渴望走出狭小的住宅而又能躲避喧闹的城市繁华,进入开敞的自由空间和能够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城市公共广场提供了市民开敞的空间,为城市增加了更多的空气和阳光,打破了建筑的密集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四、生态城市与自然共生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撑,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在同时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现代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生态系统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群的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有生态系统自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其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组成生态系统物种的生物潜能。这就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符合生态学法则,对环境的保护要遵从生态系统运动的规律。因而,如何尽快而有效地缓解生态危机,保持生态平衡而维护生态系统,正确地运用生态规律来调节和发展生产,实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
  共生哲学是主张对被现代建筑所抛弃的双重含义和多重含义的性质进行重新评价的哲学,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赋予自然界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城市是属于自然的城市,城市要想继续生长和发展,首先必须要遵循客观的自然生态法则,适应自然,而不是一味地改造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有历史的传统,有新的文化艺术的发展,有能够支持文化发展创新的文化设施;有自然形成的景观,有人工建造的景观,有能够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和谐共生的载体。城市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城市,城市与自然共生,自然与城市共同生态发展。
  五、结语
  自然不是城市的自然,而城市是自然的城市,城市不能脱离自然单独发展。在漫长的人类岁月里,人类一直认为可以改造自然,然而自然却已经在开始报复人类。只有让城市跟随自然共同发展,城市的发展才能继续永存。
  建设一个生态型的城市环境,针对城市各种复杂要素之间的综合考虑,使城市纳入到自然中与自然共生,使人类居住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生态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设计与实践.《城市环境设计》,2008,24
  [2]成涛.城市环境艺术.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3]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自然辩证法概论.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9
其他文献
提出一种交/直流通用智能接触器的新型拓扑结构。分析了混合式开关技术和强迫过零技术在直流控制中的特点和缺陷,通过优化将两种技术融合在同一控制拓扑下,避免了单一控制下
针对LLC变换器作为前级拓扑时在输入侧电流采样不准确所导致的MPPT跟踪精度问题,提出了采用迭代式的MPPT方法。采用后级逆变侧采样量进行功率计算,通过区间迭代收敛的方式进
<正>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渐低龄化。国内外有关单纯性甲状腺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影像诊断的研究报道较多[1,2],且具有一定的特征
东农“246”玉米单交种经1978—1980年96点次试验,较对照平均增产12.8—15.8%。经回归分析,回归系数6=0.741,决定系数r~2=0.91,具有较高的丰产和稳产性。该杂交种有拱土能力强
探讨汉语背景下是否存在左右走向的心理时间线。实验一,被试通过左右手按键对时间词进行分类。实验二,被试在时间词线索下完成左或右圆点的定位任务。结果发现:(1)过去意义词
目的:探讨以胸腔积液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7例以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Internet进行各种商务活动,计算机网络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