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教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科学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空间,揭示教学内容的美;让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依托学科特点,揭示科学科学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审美因素 画面美 知识美 创造美的能力 科学的真善美 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审美素质教育是通过对人们的不断的启发,训练和熏陶来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中写道: “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 审美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离开了学科教学谈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无疑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审美教育的渗透要与学科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挖掘教材的审美空间,揭示教学内容美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科学课作为一门技能性、常识性学科,其丰富的内在美,往往不是用旋律、节奏、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从教学内容中挖掘美的可感形象,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感受、理解的过程中获得清晰、深刻的美的体验。
1、教材的画面美
我们看到科学课的教材都有着色彩斑斓的画面,令学生爱不释手,这就是教材中美的因素对他们的吸引。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向学生展示了整株植物及植物的各部分,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抓住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植物植物的美:如绿树、红花等植物斑斓的色彩美;黄山的迎客松、榕树、柳树、梧桐等各种不同植株的形状美;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形状、各种各样颜色的树叶的图片,课堂上集中一起来欣赏,使学生认识了针形叶、圆形叶、披针形叶、方形叶、手形叶等这些叶的形状,知道植物叶的作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植物叶的形状美;通过各种图片来了解植物各种各样的根,如直根、须根,储藏根、支持根、气生根、攀掾根、水生根和寄生根,了解植物根的作用,使学生在认识根的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感受植物的生命美。
2、教材的知识美
科学课的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而广,有动物类、植物类、生命世界类、物理、化学、矿物矿藏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知识美,并把这些美在教学中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时,如果只让学生知道地形有:高原、平原、丘陵、峡谷、湖泊等,学生会感到很抽象,不容易把握这些地形的本质,在这里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美,让学生欣赏书中有关的地形图片,边欣赏边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祖国河山的美,在具体的描述和欣赏中了解了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也体会了教材中图片的美和不同地形所展示的不同的美,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的美的因素给挖掘出来,把一节抽象知识课变成了感受美、欣赏美、描述美的课。
二、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创造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经过亲自探究、实践过的知识,其内心体验往往要比单纯听老师讲解来的更加丰富和深刻,对知识本身的美感也有独到的领悟,甚至会产生“劳动创造了了世界” 、“劳动创造了美”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在教学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制作的实验材料、画一画设计图、动手进行制作、到阳光下检验制作的热水器性能等,并给学生介绍人们现在使用的热水器发明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乐趣,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可以激发学生崇高的美感。
审美教学不光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创造美的能力。破旧立新,大胆进行创造美的尝试,创造美的活动,需要有独特、新颖、不同寻常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环情境。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的眼中自然界中的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在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又是怎样得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标本,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用笔画下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微小生命它们美吗?美在哪里?接着再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的过程中观察的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越的,那么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都有哪些成果呢?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观察工具为人类服务?通过分组、集中等不同形式的交流讨论,使学生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学生在这样的不断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了解了微小世界的秘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诱导、培养和开发,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充分調动学生创造美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充分品尝了创造美的愉悦和快感。
三、揭示科学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真善美的统一,充分挖掘纷繁复杂的科学知识内在蕴含着的结构
美、层次美、和谐美等丰富的美学要素,利用这些具有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科学世界中的美表现出无限多样性,如自然界中大到无垠宇宙、浩瀚海洋,小到奇妙的微生物、晶莹剔透的水滴,远到闪烁的恒星,近到碧绿的草地、芬芳的花朵,都各有着其美的特色。又如动物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所表现出来的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美,DNA双螺旋结构的对称美,金刚石、水晶、金属晶体外在和内在结构的统一美,物质世界质量和能量稳定、均衡的比例美等等。当然在让学生感知美的事物和现象的同时,教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新奇巧妙的实验,给学生另一种美的意境。通过揭示科学的真善美,使学生获得科学美的感受和体验,不断提高境界、陶冶心灵、增强情趣,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 《大力提升素质教育 培养科学审美观》.秦雨棠.2006.
[4] 《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审美因素 画面美 知识美 创造美的能力 科学的真善美 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审美素质教育是通过对人们的不断的启发,训练和熏陶来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中写道: “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 审美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离开了学科教学谈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无疑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审美教育的渗透要与学科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挖掘教材的审美空间,揭示教学内容美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科学课作为一门技能性、常识性学科,其丰富的内在美,往往不是用旋律、节奏、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从教学内容中挖掘美的可感形象,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感受、理解的过程中获得清晰、深刻的美的体验。
1、教材的画面美
我们看到科学课的教材都有着色彩斑斓的画面,令学生爱不释手,这就是教材中美的因素对他们的吸引。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向学生展示了整株植物及植物的各部分,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抓住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植物植物的美:如绿树、红花等植物斑斓的色彩美;黄山的迎客松、榕树、柳树、梧桐等各种不同植株的形状美;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形状、各种各样颜色的树叶的图片,课堂上集中一起来欣赏,使学生认识了针形叶、圆形叶、披针形叶、方形叶、手形叶等这些叶的形状,知道植物叶的作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植物叶的形状美;通过各种图片来了解植物各种各样的根,如直根、须根,储藏根、支持根、气生根、攀掾根、水生根和寄生根,了解植物根的作用,使学生在认识根的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感受植物的生命美。
2、教材的知识美
科学课的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而广,有动物类、植物类、生命世界类、物理、化学、矿物矿藏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知识美,并把这些美在教学中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时,如果只让学生知道地形有:高原、平原、丘陵、峡谷、湖泊等,学生会感到很抽象,不容易把握这些地形的本质,在这里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美,让学生欣赏书中有关的地形图片,边欣赏边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祖国河山的美,在具体的描述和欣赏中了解了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也体会了教材中图片的美和不同地形所展示的不同的美,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的美的因素给挖掘出来,把一节抽象知识课变成了感受美、欣赏美、描述美的课。
二、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创造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经过亲自探究、实践过的知识,其内心体验往往要比单纯听老师讲解来的更加丰富和深刻,对知识本身的美感也有独到的领悟,甚至会产生“劳动创造了了世界” 、“劳动创造了美”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在教学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制作的实验材料、画一画设计图、动手进行制作、到阳光下检验制作的热水器性能等,并给学生介绍人们现在使用的热水器发明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乐趣,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可以激发学生崇高的美感。
审美教学不光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创造美的能力。破旧立新,大胆进行创造美的尝试,创造美的活动,需要有独特、新颖、不同寻常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环情境。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的眼中自然界中的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在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又是怎样得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标本,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用笔画下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微小生命它们美吗?美在哪里?接着再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的过程中观察的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越的,那么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都有哪些成果呢?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观察工具为人类服务?通过分组、集中等不同形式的交流讨论,使学生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学生在这样的不断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了解了微小世界的秘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诱导、培养和开发,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充分調动学生创造美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充分品尝了创造美的愉悦和快感。
三、揭示科学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真善美的统一,充分挖掘纷繁复杂的科学知识内在蕴含着的结构
美、层次美、和谐美等丰富的美学要素,利用这些具有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科学世界中的美表现出无限多样性,如自然界中大到无垠宇宙、浩瀚海洋,小到奇妙的微生物、晶莹剔透的水滴,远到闪烁的恒星,近到碧绿的草地、芬芳的花朵,都各有着其美的特色。又如动物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所表现出来的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美,DNA双螺旋结构的对称美,金刚石、水晶、金属晶体外在和内在结构的统一美,物质世界质量和能量稳定、均衡的比例美等等。当然在让学生感知美的事物和现象的同时,教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新奇巧妙的实验,给学生另一种美的意境。通过揭示科学的真善美,使学生获得科学美的感受和体验,不断提高境界、陶冶心灵、增强情趣,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 《大力提升素质教育 培养科学审美观》.秦雨棠.2006.
[4] 《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