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里的她,是我的姨姐,她现在生活在上海,和丈夫一起成立了一家小小的翻译社,生意很好。丈夫非常爱她,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她,出生在苏北农村,一个世世代代务农为生的家庭,家里有4个孩子,她是夹在中间不被注意的“老三”。
4个孩子要吃要喝要穿,家里经济非常拮据,直到10岁那年,在她的一再请求下。父亲才很不情愿地把她送进了学校,是母亲替她帮的腔:“让她上几年吧,好歹能识数,會写自己的名字。”
在班级里,因为年龄最大,所以农忙时节,她经常被老师叫去帮忙干活,她喜欢这差事,因为老师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干活的间隙,老师会善解人意地打开电视让她看,什么歌舞啊港台电视剧啊,哪怕是干巴巴的新闻,她也看得津津有味。她觉得,电视里的那个世界,和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不~样,那是一个多么丰富美妙的花花世界啊!
也就是那样的一天,她在老师家的电视里,看见了一排外国人在跳芭营舞。那些美丽的姑娘,穿着梦幻一般的白纱裙,头昂得高高的,跳着梦幻一般的舞蹈。她傻了,没想到这个世界上女人可以这样美,她觉得自己的眼睛热热的,喉头颤动,想要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她们是和我一样的人吗,她们怎么吃怎么睡,生活在哪里? 她彻底被震撼了。尽管那个时候,她赤着双脚,脚上和小腿上还残留着秧田里的泥污。
看过那段舞蹈之后的好多天,她还是神思恍惚。无论吃饭还是上课,即使是在睡梦中,那一排跳舞的人都在她的眼前晃。她想:那才叫活着啊,如果我也可以变得那样美,穿着那样的白纱裙站在舞台上跳舞,那么我这一生就算值了。
她悄悄去问学校里教音乐的老师,那是什么舞,我们学校为什么不教呢?老师告诉她:那是芭蕾舞,是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压腿、下腰训练的,你这样的已经不行了,骨头都硬了。
她不死心,那时候她相信老师教导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她自己练,天天起个大早,把自己的腿架在门口的石墩子上拼命往下压,疼得直咧嘴,眼泪都出来了。母亲骂她:大清早的发什么神经啊!她不理会,风雨无阻,照练不误。
16岁的时候,她已经出落成一个身材修长、腰肢柔软的美女。长长的头发像舞蹈演员一样梳得光光的,在脑后挽成一个髻。和同村的那些女孩子站在一起,她显得鹤立鸡群。因为外形出众,有时候乡里有什么汇演活动,学校会安排她去参加。也因此,她比学校里的其他女生要多见过一些世面。她会说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知道琼瑶和三毛。
别的女生成天谋划怎么去城里的餐馆打工,而她,成天想的是能够站在真正的舞台上,穿着白纱裙、锦缎鞋,头昂得高高的,跳一回真正的芭蕾。
她喜欢自己有这样一个不同凡响的梦想,喜欢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尽管因为这个梦想,她被那些女孩子孤立,也被大人们泼冷水。
初中毕业了,父亲说什么也不让她再读书了,给了她两条路选择,一是在家里帮父母种地,年龄大了就嫁人;二是出门打工。她选择了后者。
她在17岁那年去了上海,因为她打听到上海有一个芭蕾舞团。她径自找去了。对传达室的大爷说,我想在这里找一份工作,什么工作都行。大爷问,为什么偏偏要在这里工作?她说,因为这里可以看到芭蕾舞。大爷说,不行啊,这里没有合适你的工作啊。她失望极了,放下随身带的包袱。一屁股坐在包袱上,捂着脸哭了……大爷正在为难的当口,团里的一个舞蹈家路过传达室,好奇地停下脚步。舞蹈家刚生完孩子,听大爷讲了事情的原委,说,正好。我要找保姆呢,你愿不愿意干啊?
她抽噎着抬起头,泪眼迷蒙中看见眼前的女人有着修长的脖子和光光的发髻。和电视里的那些芭蕾舞演员一样——做不成芭蕾舞演员。那么能够和芭蕾舞演员一起生活也很好啊。她点头答应了。
舞蹈家每天都要在家里练功,知道她爱芭蕾,允许她在旁边观看。心情好的时候也教她几个动作,并且告诉她:如果活儿都干完了。可以在这里练功。当然,如果团里有演出,舞蹈家也会给她票。能够如此贴近芭蕾。她心怀欣喜和感激,对舞蹈家的孩子愈发尽心尽力。孩子带得非常好,舞蹈家很感激她。
孩子入托以后,舞蹈家给她报了一个自费的英语大专班:既然已经出来了,就别再回去了,但是要想在这城市立足。就得有一技之长。她不想学英语。她只想在真正的舞台上跳一回芭蕾。经过几年的暗自苦练。她已经可以跟着音乐跳一整段的芭蕾舞了。
舞蹈家告诉她:学英语和跳芭蕾并不矛盾,如果你在这个城市连生存都不能解决,又从何谈起能成为真正的芭蕾舞演员呢?她想想也是——只要能留在城里,那么一切都有希望。她乖乖去上了大专班。刻苦学习英语。学习之余。她依然每天练功。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暇顾及其他。她捧着书独自走在林荫路上的美丽身影,成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班里有个男孩子,是上海本地人,家境富裕、为人温厚,是女生们心仪的对象。可是,自从男孩子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看她跳过的芭蕾舞之后,便对她念念不忘。男孩子向她表白:我想,如果你能成为我的妻子,如果我能天天看到这么美丽的舞蹈,那么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大专班结业之后,她和男孩子结了婚,靠男方父母的帮助在浦东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她把其中一个房间装修成练功房。她终于可以在自己的房子里穿上美丽的白纱裙和舞蹈鞋,尽情地、自由自在地舞蹈,身边永远有一道欣赏的目光。
而在家乡,和她同龄的那些女孩子,那些曾经嘲笑她的梦想的女孩子,要么还在务农,农闲时打打麻将;要么在城里打工,住在城市边缘的简易平房里,和小菜贩们为五毛钱一斤的鸡毛菜讨价还价……
她今年快40岁了,依然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但是因为这个梦想像夺目的钻石一样始终闪烁在她的正前方,让她不懈怠,不沉沦,引领她向上、向上……
向着月亮奔跑,即使够不着月亮,但至少,你能够成为繁星之一。
故事里的她,是我的姨姐,她现在生活在上海,和丈夫一起成立了一家小小的翻译社,生意很好。丈夫非常爱她,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她,出生在苏北农村,一个世世代代务农为生的家庭,家里有4个孩子,她是夹在中间不被注意的“老三”。
4个孩子要吃要喝要穿,家里经济非常拮据,直到10岁那年,在她的一再请求下。父亲才很不情愿地把她送进了学校,是母亲替她帮的腔:“让她上几年吧,好歹能识数,會写自己的名字。”
在班级里,因为年龄最大,所以农忙时节,她经常被老师叫去帮忙干活,她喜欢这差事,因为老师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干活的间隙,老师会善解人意地打开电视让她看,什么歌舞啊港台电视剧啊,哪怕是干巴巴的新闻,她也看得津津有味。她觉得,电视里的那个世界,和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不~样,那是一个多么丰富美妙的花花世界啊!
也就是那样的一天,她在老师家的电视里,看见了一排外国人在跳芭营舞。那些美丽的姑娘,穿着梦幻一般的白纱裙,头昂得高高的,跳着梦幻一般的舞蹈。她傻了,没想到这个世界上女人可以这样美,她觉得自己的眼睛热热的,喉头颤动,想要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她们是和我一样的人吗,她们怎么吃怎么睡,生活在哪里? 她彻底被震撼了。尽管那个时候,她赤着双脚,脚上和小腿上还残留着秧田里的泥污。
看过那段舞蹈之后的好多天,她还是神思恍惚。无论吃饭还是上课,即使是在睡梦中,那一排跳舞的人都在她的眼前晃。她想:那才叫活着啊,如果我也可以变得那样美,穿着那样的白纱裙站在舞台上跳舞,那么我这一生就算值了。
她悄悄去问学校里教音乐的老师,那是什么舞,我们学校为什么不教呢?老师告诉她:那是芭蕾舞,是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压腿、下腰训练的,你这样的已经不行了,骨头都硬了。
她不死心,那时候她相信老师教导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她自己练,天天起个大早,把自己的腿架在门口的石墩子上拼命往下压,疼得直咧嘴,眼泪都出来了。母亲骂她:大清早的发什么神经啊!她不理会,风雨无阻,照练不误。
16岁的时候,她已经出落成一个身材修长、腰肢柔软的美女。长长的头发像舞蹈演员一样梳得光光的,在脑后挽成一个髻。和同村的那些女孩子站在一起,她显得鹤立鸡群。因为外形出众,有时候乡里有什么汇演活动,学校会安排她去参加。也因此,她比学校里的其他女生要多见过一些世面。她会说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知道琼瑶和三毛。
别的女生成天谋划怎么去城里的餐馆打工,而她,成天想的是能够站在真正的舞台上,穿着白纱裙、锦缎鞋,头昂得高高的,跳一回真正的芭蕾。
她喜欢自己有这样一个不同凡响的梦想,喜欢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尽管因为这个梦想,她被那些女孩子孤立,也被大人们泼冷水。
初中毕业了,父亲说什么也不让她再读书了,给了她两条路选择,一是在家里帮父母种地,年龄大了就嫁人;二是出门打工。她选择了后者。
她在17岁那年去了上海,因为她打听到上海有一个芭蕾舞团。她径自找去了。对传达室的大爷说,我想在这里找一份工作,什么工作都行。大爷问,为什么偏偏要在这里工作?她说,因为这里可以看到芭蕾舞。大爷说,不行啊,这里没有合适你的工作啊。她失望极了,放下随身带的包袱。一屁股坐在包袱上,捂着脸哭了……大爷正在为难的当口,团里的一个舞蹈家路过传达室,好奇地停下脚步。舞蹈家刚生完孩子,听大爷讲了事情的原委,说,正好。我要找保姆呢,你愿不愿意干啊?
她抽噎着抬起头,泪眼迷蒙中看见眼前的女人有着修长的脖子和光光的发髻。和电视里的那些芭蕾舞演员一样——做不成芭蕾舞演员。那么能够和芭蕾舞演员一起生活也很好啊。她点头答应了。
舞蹈家每天都要在家里练功,知道她爱芭蕾,允许她在旁边观看。心情好的时候也教她几个动作,并且告诉她:如果活儿都干完了。可以在这里练功。当然,如果团里有演出,舞蹈家也会给她票。能够如此贴近芭蕾。她心怀欣喜和感激,对舞蹈家的孩子愈发尽心尽力。孩子带得非常好,舞蹈家很感激她。
孩子入托以后,舞蹈家给她报了一个自费的英语大专班:既然已经出来了,就别再回去了,但是要想在这城市立足。就得有一技之长。她不想学英语。她只想在真正的舞台上跳一回芭蕾。经过几年的暗自苦练。她已经可以跟着音乐跳一整段的芭蕾舞了。
舞蹈家告诉她:学英语和跳芭蕾并不矛盾,如果你在这个城市连生存都不能解决,又从何谈起能成为真正的芭蕾舞演员呢?她想想也是——只要能留在城里,那么一切都有希望。她乖乖去上了大专班。刻苦学习英语。学习之余。她依然每天练功。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暇顾及其他。她捧着书独自走在林荫路上的美丽身影,成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班里有个男孩子,是上海本地人,家境富裕、为人温厚,是女生们心仪的对象。可是,自从男孩子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看她跳过的芭蕾舞之后,便对她念念不忘。男孩子向她表白:我想,如果你能成为我的妻子,如果我能天天看到这么美丽的舞蹈,那么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大专班结业之后,她和男孩子结了婚,靠男方父母的帮助在浦东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她把其中一个房间装修成练功房。她终于可以在自己的房子里穿上美丽的白纱裙和舞蹈鞋,尽情地、自由自在地舞蹈,身边永远有一道欣赏的目光。
而在家乡,和她同龄的那些女孩子,那些曾经嘲笑她的梦想的女孩子,要么还在务农,农闲时打打麻将;要么在城里打工,住在城市边缘的简易平房里,和小菜贩们为五毛钱一斤的鸡毛菜讨价还价……
她今年快40岁了,依然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但是因为这个梦想像夺目的钻石一样始终闪烁在她的正前方,让她不懈怠,不沉沦,引领她向上、向上……
向着月亮奔跑,即使够不着月亮,但至少,你能够成为繁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