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是新形势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特点所必须,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的。打破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从而使课程实施走向师生互相探讨,共同研究的新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改革;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等能力的主要阵地。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回顾近几年来的高中语文课改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三维目标已经成为教师们教学的指针,教学资源的开发已经有了实质的飞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已逐渐在课堂中成为主流,课堂评价已向多元化方向迈进。
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问题
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分层、背景、写作意图与思想,让学生局限在这样的框框中而厌倦。
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实践这一理念,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的。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都意识到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活跃、活动起来的场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总摆脱不了参考书上课文重点、难点等套子的束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来学,为什么一定要把教师的“欣赏成果”强加给学生呢?为什么用我们设计好的问题去“请君入瓮”呢?因此,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这样去设计课堂教学。
改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改变过去老师指定欣赏重点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任一点、任一方面进行欣赏。
改变过去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和教师综合评的新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写欣赏性文章:搜集、整理学生设计的问题及学生写的欣赏文章,把有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注重情感渗透:教师指导学生仔细体会文本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种课堂模式的探索,学生既培养了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具备了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进行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来左右课堂,也不应以教师的提问和解答来操控课堂,而應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置疑解疑,鉴赏交流,学生自主探求、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成为课堂的主线,这样就可以成功地打破传统课堂极强的预设性和规定性。教师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让他们担当当家作主的责任行使权利。“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教师在对提问、鉴赏的着眼点和“问题设计”、“欣赏性文章”的评价标准等的指引时则应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效地避免了时下某些学生活动课上教师的“不作为”倾向。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难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古汉语语法放在不适当的位置,太强调所谓语法规律的掌握,以为这样就会取得多快好省的效果。其实,文言文教学,老师的“言传”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意会”所得更可宝贵。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我们提倡一多一少:一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扩大阅读量,多积累文言词汇:一少,即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练习。北京大学冯钟芸教授说得好:“我教你语法规则的条条框框,一是一二是二,如果学生在学到以后并没有体会,知道的永远一是一二是二,语法教学如果不贯彻在文章中,学生就很难做到举一反三。”
三、拓展课堂的容量
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个体的见解与感悟,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和强化,因此,需要拓展课堂的容量。只有让个体去表达切身的体会、独到的见解,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字、词、句的积累贯穿到课堂的每一部分,学生才有真正的收获,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乘胜追击,拓展容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开放课堂,自主探讨,不仅学生收获很大,教师也会学到很多,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大纲。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功能,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滋养灵魂,提升人格。我在教读文言文《项脊轩志》一课时,抓住本文是一篇清新自然、朴实细腻、文笔简洁的抒情散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生活细节,运用生活化的口语表现人物的心情,更善于把浓浓的情感融化于生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重视对文本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通过多重对话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这样的课,是有浓郁语文味的课,学生得到的是阅读的愉悦,思维的快乐,表达的酣畅,学习的享受!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改革;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等能力的主要阵地。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回顾近几年来的高中语文课改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三维目标已经成为教师们教学的指针,教学资源的开发已经有了实质的飞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已逐渐在课堂中成为主流,课堂评价已向多元化方向迈进。
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问题
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分层、背景、写作意图与思想,让学生局限在这样的框框中而厌倦。
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实践这一理念,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的。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都意识到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活跃、活动起来的场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总摆脱不了参考书上课文重点、难点等套子的束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来学,为什么一定要把教师的“欣赏成果”强加给学生呢?为什么用我们设计好的问题去“请君入瓮”呢?因此,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这样去设计课堂教学。
改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改变过去老师指定欣赏重点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任一点、任一方面进行欣赏。
改变过去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和教师综合评的新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写欣赏性文章:搜集、整理学生设计的问题及学生写的欣赏文章,把有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注重情感渗透:教师指导学生仔细体会文本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种课堂模式的探索,学生既培养了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具备了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进行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来左右课堂,也不应以教师的提问和解答来操控课堂,而應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置疑解疑,鉴赏交流,学生自主探求、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成为课堂的主线,这样就可以成功地打破传统课堂极强的预设性和规定性。教师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让他们担当当家作主的责任行使权利。“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教师在对提问、鉴赏的着眼点和“问题设计”、“欣赏性文章”的评价标准等的指引时则应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效地避免了时下某些学生活动课上教师的“不作为”倾向。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难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古汉语语法放在不适当的位置,太强调所谓语法规律的掌握,以为这样就会取得多快好省的效果。其实,文言文教学,老师的“言传”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意会”所得更可宝贵。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我们提倡一多一少:一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扩大阅读量,多积累文言词汇:一少,即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练习。北京大学冯钟芸教授说得好:“我教你语法规则的条条框框,一是一二是二,如果学生在学到以后并没有体会,知道的永远一是一二是二,语法教学如果不贯彻在文章中,学生就很难做到举一反三。”
三、拓展课堂的容量
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个体的见解与感悟,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和强化,因此,需要拓展课堂的容量。只有让个体去表达切身的体会、独到的见解,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字、词、句的积累贯穿到课堂的每一部分,学生才有真正的收获,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乘胜追击,拓展容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开放课堂,自主探讨,不仅学生收获很大,教师也会学到很多,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大纲。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功能,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滋养灵魂,提升人格。我在教读文言文《项脊轩志》一课时,抓住本文是一篇清新自然、朴实细腻、文笔简洁的抒情散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生活细节,运用生活化的口语表现人物的心情,更善于把浓浓的情感融化于生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重视对文本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通过多重对话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这样的课,是有浓郁语文味的课,学生得到的是阅读的愉悦,思维的快乐,表达的酣畅,学习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