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是个最乏味、最无耻的词”。张向东说,“我恨不得把这个词从字典里抠出来,然后扔掉。 ”他酷爱自己的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无论路途再远,我也知道自己定能到达。 ”所谓信仰,也不外如是。
没人管他叫“张总”。
张向东说那样的称呼让他浑身不舒服。他更愿意别人叫他“朝西”—他很崇尚法学家吴经熊在《跨越东西方》中对人生的注解:“既不向东、也不朝西,而是指向内心。”
每天早上,他就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去上班,即便是三更半夜一时兴起,也会到长安街上骑上一圈。近来他最喜欢骑的一段路线,是穿越北京的使馆区—“一拐上那条道,我就觉得心旷神怡。如果路上没人就更好了。早上要是不赶,我就停几分钟,站一会儿。”
很难把国内最大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总裁,和眼前这个狂热的自行车爱好者联系在一起。但张向东说了,他不喜欢别人往自己身上贴标签。“谁说总裁就该是严肃的、忙碌的、焦虑不堪的?谁说总裁就该为了钱,腆着个大肚子和人天天喝酒?”张向东这个总裁就做得很潇洒—工作,然后骑行。“在国外,你会看到公路上的养路工人,下了班、把工作服一脱,就去听歌剧了。我也像所有正常人一样,喜欢好的东西,仅此而已。”
“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内心”
张向东说,成功是个最乏味、最无耻的词。这会儿,他把“无耻”二字说得铿锵有力、咬牙切齿。“我恨不得把这个词从字典里抠出来,然后扔掉。”
实际上,在大多数人眼里,他已经足够成功了—媒体介绍他的时候最喜欢用的话是“年纪轻轻,吸金过亿”。他和同学邓裕强七年前创办的3G门户,如今已经是中国用户量流量最大的移动互联网门户网站。但张向东直言自己并没想着靠这个东西挣多少钱,却希望通过这个领域去改变别人的生活,让他们的世界变得不同。“我并没有想过,一定要把企业做到多大多强。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内心—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我而言,这比挣钱更加重要。”
张向东也曾有过身份焦虑。创业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他这样一个热爱自由的人而言。告别了大学的象牙塔,他开始学习着像个上班族一样工作、生活,学习着成为一个靠谱的总裁。开会、出差、回邮件、做项目、管理很多人、处理很多事……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周而复始。忙,闷。他禁不住问自己,难道这就是自己的梦想?难道自己的未来也要这样过?
直到一句话惊醒了他。那是辛弃疾的一句词—“事无两样人心别”。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而人心的不同,才会让事情变得不同。“我突然想通了。我可以通过做自己的公司,来满足我的事业心;但我同样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兴趣爱好,去满足我的好奇心。”
自行车骑得最好的总裁
眼下的他就穿着休闲的polo衫和牛仔裤。他喜欢听周云蓬和“万能青年旅店”,上礼拜刚看了电影《走钢索的人》,还给同事热情推荐刘慈欣的《三体》,看上去跟一个文艺青年并无差别。实际上,张向东可能是总裁里最文艺范儿的一个。当然,他宁可你这么说,“总裁里自行车骑得最好的一个”。
张向东选择了一种和别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至少和常人眼里的“总裁”形象不符。还有第二个不愿意坐公司的专车,而执意扛着自行车进办公室的总裁吗?“我就愿意成为一个轻松自在的人,我希望我的生活有趣而不求奢华,我希望我的生活能够经常有新的东西出现,让我无时无刻不被好奇心包围。”
“好奇心”,张向东最喜欢说的词。在这个东西上,他的热情不亚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兴趣的孩童。他有一个原则,“好奇心对人很重要,我不觉得我要按照别人脑子里认定的标准去生活。”他玩摄影,不属于技术型,但特别追求小创意;他买书如山倒,并保持着平均每天读一本书的习惯;除了工作,他也会花很多时间在写作上,一年出一本新书是他给自己定的写作计划。当然,还有他更广为人知的爱好,自行车骑行。
张向东目前的打算,是把办公室的墙装修一下,然后把自行车都挂在墙上。他下一步的计划,则是去南美洲和非洲,把最美的路线骑个够—“世界五大洲,没去过的就剩下这俩了。”
对张向东而言,如今的生活似乎已经和幸福并肩了。然而此刻,他突然和我聊起小时候。“我在乡下长大,就是那种能看见麦种长成粮食的地方。”他说那时的他曾经无数次幻想自己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不是什么总裁,但跟现在一样,自由、踏实。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把同样的话再说了一次:“我想是因为我一直很明白这个道理—人生的朝向,不是向东也不是朝西,而是朝向自己的内心。”
要懂得欣赏孤独的美好
1、问:你会不会突发奇想做一件让自己吃惊的事情?
答:让自己吃惊?我觉得,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别人都不会吃惊的。
2、问:很多人都说中国人不重视精神生活层面上的东西,你怎么看?
答:我觉得这是胡扯啊。前一段时间,我问一个美国朋友,你们美国有没有经历过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有信心、没有安全感的时期,他说当然有,只是程度可能不同而已。如果中国人真的不重视精神生活,你就不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了。确实,现在中国整体的价值观可能被一种风气所裹挟,这很糟糕,但是我觉得,任何一个时代,最后都会是疑问句,而不是肯定句。人类有智慧是因为人有怀疑自己的能力,只要怀疑精神在,我觉得人类文明还是会好的,这个国家还是会好的。
3、问:你觉得物质对你而言重要么?
答:当然重要啊。
4、问:但你给人感觉你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答:人生总是在不停地选择中,谁都无法回避。到底要选择物质还是精神,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且,不能用这个选择去简单的判定一个人。一个喜欢拍照的人,他一直追求更好的摄影器材。摄影本身也算是一种精神需要——他可能别的都不要,房子不要、汽车不要,甚至吃的穿的都很差。但是他一定要有莱卡、路来,一定要有好的镜头,要把所有东西都配齐了。那你觉得,他是在追求物质还是精神呢?再比如一个喜欢骑行的人,他爱上这项运动之后,可能也会开始关注车型,开始愿意在里面投入,或者慢慢成为一个收集癖。那你觉得这是物质追求还是精神追求?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什么可以带来内心最大的满足感,只有自己的内心知道。
5、问:那你怎么看待人的精神孤独?
答:不是有一句广告词么——“决策者都是孤独的”。实际上,人首先是生来就是孤独的,因为人生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候,你都是要独自去扛过的,换成谁都避免不了。(拿起桌上一本封面人物是白岩松的《mangazine|名牌》2011年7月刊)你看,白岩松的故事,标题是“你幸福吗?”一个全世界10亿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的人物,都要提出这个问题。所以,精神孤独实际上是必然的。我为什么喜欢自己一个人骑车,因为我需要一个可以和自己说说话的时刻。你首先必须接受孤独,孤独一点都不可怕。孤独和幸福一样,是同样重要的东西。幸福是好的东西,难道孤独就是不好的东西么?要懂得欣赏孤独的美好。就像我这次环青海湖的骑行,回来之后大家都在庆贺,说我们这次运气太好了,每天的天气都好得不得了。我跟他们讲,这是你们的遗憾——没有下雨,你就看不见雨天的景色,感受不到雨天骑行的乐趣。难道晴天是美景,雨天就不是么?
6、问:推荐一下你看的书?
答:我喜欢发邮件和同事分享自己看过的好书,邮件名就叫“致用之外”—有用的书我都不看。我看的书比较杂。《三体》就不错。近来我还在看《叶隐闻书》,讲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没人管他叫“张总”。
张向东说那样的称呼让他浑身不舒服。他更愿意别人叫他“朝西”—他很崇尚法学家吴经熊在《跨越东西方》中对人生的注解:“既不向东、也不朝西,而是指向内心。”
每天早上,他就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去上班,即便是三更半夜一时兴起,也会到长安街上骑上一圈。近来他最喜欢骑的一段路线,是穿越北京的使馆区—“一拐上那条道,我就觉得心旷神怡。如果路上没人就更好了。早上要是不赶,我就停几分钟,站一会儿。”
很难把国内最大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总裁,和眼前这个狂热的自行车爱好者联系在一起。但张向东说了,他不喜欢别人往自己身上贴标签。“谁说总裁就该是严肃的、忙碌的、焦虑不堪的?谁说总裁就该为了钱,腆着个大肚子和人天天喝酒?”张向东这个总裁就做得很潇洒—工作,然后骑行。“在国外,你会看到公路上的养路工人,下了班、把工作服一脱,就去听歌剧了。我也像所有正常人一样,喜欢好的东西,仅此而已。”
“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内心”
张向东说,成功是个最乏味、最无耻的词。这会儿,他把“无耻”二字说得铿锵有力、咬牙切齿。“我恨不得把这个词从字典里抠出来,然后扔掉。”
实际上,在大多数人眼里,他已经足够成功了—媒体介绍他的时候最喜欢用的话是“年纪轻轻,吸金过亿”。他和同学邓裕强七年前创办的3G门户,如今已经是中国用户量流量最大的移动互联网门户网站。但张向东直言自己并没想着靠这个东西挣多少钱,却希望通过这个领域去改变别人的生活,让他们的世界变得不同。“我并没有想过,一定要把企业做到多大多强。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内心—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我而言,这比挣钱更加重要。”
张向东也曾有过身份焦虑。创业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他这样一个热爱自由的人而言。告别了大学的象牙塔,他开始学习着像个上班族一样工作、生活,学习着成为一个靠谱的总裁。开会、出差、回邮件、做项目、管理很多人、处理很多事……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周而复始。忙,闷。他禁不住问自己,难道这就是自己的梦想?难道自己的未来也要这样过?
直到一句话惊醒了他。那是辛弃疾的一句词—“事无两样人心别”。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而人心的不同,才会让事情变得不同。“我突然想通了。我可以通过做自己的公司,来满足我的事业心;但我同样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兴趣爱好,去满足我的好奇心。”
自行车骑得最好的总裁
眼下的他就穿着休闲的polo衫和牛仔裤。他喜欢听周云蓬和“万能青年旅店”,上礼拜刚看了电影《走钢索的人》,还给同事热情推荐刘慈欣的《三体》,看上去跟一个文艺青年并无差别。实际上,张向东可能是总裁里最文艺范儿的一个。当然,他宁可你这么说,“总裁里自行车骑得最好的一个”。
张向东选择了一种和别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至少和常人眼里的“总裁”形象不符。还有第二个不愿意坐公司的专车,而执意扛着自行车进办公室的总裁吗?“我就愿意成为一个轻松自在的人,我希望我的生活有趣而不求奢华,我希望我的生活能够经常有新的东西出现,让我无时无刻不被好奇心包围。”
“好奇心”,张向东最喜欢说的词。在这个东西上,他的热情不亚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兴趣的孩童。他有一个原则,“好奇心对人很重要,我不觉得我要按照别人脑子里认定的标准去生活。”他玩摄影,不属于技术型,但特别追求小创意;他买书如山倒,并保持着平均每天读一本书的习惯;除了工作,他也会花很多时间在写作上,一年出一本新书是他给自己定的写作计划。当然,还有他更广为人知的爱好,自行车骑行。
张向东目前的打算,是把办公室的墙装修一下,然后把自行车都挂在墙上。他下一步的计划,则是去南美洲和非洲,把最美的路线骑个够—“世界五大洲,没去过的就剩下这俩了。”
对张向东而言,如今的生活似乎已经和幸福并肩了。然而此刻,他突然和我聊起小时候。“我在乡下长大,就是那种能看见麦种长成粮食的地方。”他说那时的他曾经无数次幻想自己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不是什么总裁,但跟现在一样,自由、踏实。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把同样的话再说了一次:“我想是因为我一直很明白这个道理—人生的朝向,不是向东也不是朝西,而是朝向自己的内心。”
要懂得欣赏孤独的美好
1、问:你会不会突发奇想做一件让自己吃惊的事情?
答:让自己吃惊?我觉得,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别人都不会吃惊的。
2、问:很多人都说中国人不重视精神生活层面上的东西,你怎么看?
答:我觉得这是胡扯啊。前一段时间,我问一个美国朋友,你们美国有没有经历过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有信心、没有安全感的时期,他说当然有,只是程度可能不同而已。如果中国人真的不重视精神生活,你就不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了。确实,现在中国整体的价值观可能被一种风气所裹挟,这很糟糕,但是我觉得,任何一个时代,最后都会是疑问句,而不是肯定句。人类有智慧是因为人有怀疑自己的能力,只要怀疑精神在,我觉得人类文明还是会好的,这个国家还是会好的。
3、问:你觉得物质对你而言重要么?
答:当然重要啊。
4、问:但你给人感觉你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答:人生总是在不停地选择中,谁都无法回避。到底要选择物质还是精神,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且,不能用这个选择去简单的判定一个人。一个喜欢拍照的人,他一直追求更好的摄影器材。摄影本身也算是一种精神需要——他可能别的都不要,房子不要、汽车不要,甚至吃的穿的都很差。但是他一定要有莱卡、路来,一定要有好的镜头,要把所有东西都配齐了。那你觉得,他是在追求物质还是精神呢?再比如一个喜欢骑行的人,他爱上这项运动之后,可能也会开始关注车型,开始愿意在里面投入,或者慢慢成为一个收集癖。那你觉得这是物质追求还是精神追求?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什么可以带来内心最大的满足感,只有自己的内心知道。
5、问:那你怎么看待人的精神孤独?
答:不是有一句广告词么——“决策者都是孤独的”。实际上,人首先是生来就是孤独的,因为人生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候,你都是要独自去扛过的,换成谁都避免不了。(拿起桌上一本封面人物是白岩松的《mangazine|名牌》2011年7月刊)你看,白岩松的故事,标题是“你幸福吗?”一个全世界10亿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的人物,都要提出这个问题。所以,精神孤独实际上是必然的。我为什么喜欢自己一个人骑车,因为我需要一个可以和自己说说话的时刻。你首先必须接受孤独,孤独一点都不可怕。孤独和幸福一样,是同样重要的东西。幸福是好的东西,难道孤独就是不好的东西么?要懂得欣赏孤独的美好。就像我这次环青海湖的骑行,回来之后大家都在庆贺,说我们这次运气太好了,每天的天气都好得不得了。我跟他们讲,这是你们的遗憾——没有下雨,你就看不见雨天的景色,感受不到雨天骑行的乐趣。难道晴天是美景,雨天就不是么?
6、问:推荐一下你看的书?
答:我喜欢发邮件和同事分享自己看过的好书,邮件名就叫“致用之外”—有用的书我都不看。我看的书比较杂。《三体》就不错。近来我还在看《叶隐闻书》,讲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