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桥:特色经济强镇富农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笪桥镇位于广东化州西南部,总面积94.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多人。
  过去,笪桥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南路革命斗争的策源地。在这片土地上牺牲了烈士126人,被杀害群众31人,“五老”人员180多人,是茂名市牺牲人数最多、贡献最大的革命老区镇,留下彭中英、罗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如今,笪桥已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特色产业镇。笪桥黄瓜、笪桥甘蔗、笪桥香蕉、笪桥隔水蒸鸡远近闻名,这么多特产都以镇的名字来命名,其中笪桥黄瓜种植历史悠久,加工制作工艺巧夺天工,被评为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周边的客商上门收购,还畅销港澳、粤桂琼等地,笪桥镇也赢得了“黄瓜之乡”的美誉。
  昔日笪桥老区的革命历史让人感动,今天笪桥老区的发展面貌更令人振奋。通过立足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笪桥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全镇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稳步提高,人民安居乐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笪桥镇先后被评为茂名市镇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底化建设先进单位、茂名市文明镇、广东省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六年获得化州市先进党委和化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笪桥镇的高志塘村还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的殊荣。
  一
  特色农业是笪桥的一个响亮的品牌,化州市老促会一位老同志曾用过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一根甘蔗致富一方百姓,一条黄瓜带动一个产业,一条香蕉走遍全国南北,一只水蒸鸡带动一个市场。
  笪桥镇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出发点,引导群众发挥地域及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以香蕉、甘蔗、黄瓜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带动了全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去年,全镇的农业总产值3.52亿元,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3379元增长到4087元。笪桥镇镇长陈世忠粗略算了一笔帐,全镇甘蔗、香蕉、黄瓜这三大块的总产值接近2亿元,这些钱全部都是落入农民的口袋子,也即是说,如果没包括成本,仅是这三项收入,全镇群众人均收入就有4000多元。“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体现在银行的存款额上。”陈世忠说,笪桥镇虽然只有4万多人口,但是其信用、邮政两大行的储蓄存款额却相当于其它8万人口的乡镇存款额。
  ——“黄瓜之乡”香飘四海。笪桥镇是闻名的“黄瓜之乡”,黄瓜种植面积9000多亩,产值7000多万元。笪桥瓜农种植黄瓜历史悠久,据说最早可追溯到明朝。这里种植生产制作的黄瓜素来以“清甜、脆口、芳香”而闻名。目前,笪桥黄瓜种得又多又好的有西埇、瑶埇、良埇、山埇、榴村、笪桥等6个村委会,其中西埇、良埇、笪桥3个村委会种植的黄瓜面积均超过千亩,这些村庄几乎户户种植黄瓜,人人都是种瓜能手,个个都是加工制作黄瓜干的高手,生产制作的黄瓜干不但受到本地人青睐,而且还引来了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产品畅销港澳、粤桂琼等地。
  来到笪桥圩镇,大街小巷卖黄瓜干的店铺比比皆是,现在黄瓜干每公斤卖到130多元。笪桥黄瓜干的制作工艺被评上了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效应越做越大。目前,在笪桥镇正集中精力抓好黄瓜深加工项目的引进,以带动全镇黄瓜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甘蔗生产茂名第一镇。笪桥素有茂名“甘蔗之乡”的美称,全镇种植面积1.65万亩,产值5200多万元。笪桥镇把发展甘蔗作为强镇富民的经济产业来抓,制订了“挖掘潜力,开垦荒山,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的方针,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镇种蔗9800多户,占总户数90%以上,形成了基地化、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甘蔗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目前笪桥镇的甘蔗无论是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名列茂名市镇级“三个第一”。
  ——全镇农业商品化超九成。10多年来,笪桥镇坚持“因村制宜,各具特色”的特色经济理念。全镇做到“地无闲地,人无闲人”。全镇有耕地面积1740.6公顷,山地3117.67公顷,但无论村边还是山头,只要能种上作物的地方,都种满了香蕉、甘蔗、黄瓜等经济作物。据笪桥镇镇长陈世忠介绍,虽然笪桥镇外出经商务工的人员不少,但是这里的土地却是寸土必种,没有一分地是丢荒的,因为笪桥人民深深地树立了“耕田有作为,务农有可为”的观念。“山上甘蔗、坡地香蕉、垌里黄瓜”,笪桥镇形成了立体农业的布局。一年四季,山上山下,村边路旁,农作物都是生机盎然,一片绿色的海洋。
  据陈世忠介绍,笪桥镇以商品农业为主,农业商品化超九成,这在粤西乃至全省都有代表性的。据了解,在笪桥镇4000多公顷的耕地和山地面积中,水稻的种植面积只有200公顷左右,仅占总面积的5%,其余土地都是种植甘蔗、香蕉、黄瓜等经济作物。
  二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发展文明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笪桥,一座幸福城镇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筑巢引凤,打造宜商环境。为实现工业强镇战略,笪桥镇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鼓励企业不断加强技改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同时,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将旧207国道瑶埇至禾仓角路口2公里的路段作为笪桥工业大道,扩大周边的工业和商贸用地,逐步完善园区的征地及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通过筑巢引凤,通过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去年,引进广东金枫光电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生产小家电,首期投资1.5亿元,厂房占地面积220亩。同时,该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动员外出乡贤返乡投资置业,从事农产品运输、销售和加工,活跃农产品的流通。
  ——茂名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笪桥镇的高志塘村是茂名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先后获得全国、广东省和茂名市的文明村称号。“但是笪桥镇不仅仅只有一个高志塘村”,笪桥镇的镇干部如是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因村制宜、各具特色”的建设理念,笪桥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繁荣农村文化生活。2012年3月,笪桥镇的华中堂村被评为茂名市文明村。
  走进笪桥,看到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村道,鳞次栉比的楼房,今日老区展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喜人景象。
  ——抓基础促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方便了村民的商品交易流通,笪桥镇除了建成两个大型圩镇综合农贸市场外,还致力抓好村级农贸市场建设,先后规划建设了仓背、横岭、柑村、良埇、硃砂等村级农贸市场,目前全镇13个村委会就有6个村委会建起了农贸市场,这在化州乡镇中是独一无二的。同时,笪桥还大力推进乡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及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切实抓好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构筑社会保障体系。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是推动老区建设的不竭动力。如今,立足新起点,应对新挑战,笪桥镇再次吹响了发展的号角,按照“工业大提速、城镇大变样、农业大发展、社会大和谐”的发展战略,笪桥正朝着 “综合实力强镇,特色产业大镇,生态宜居村镇,争创一流乡镇”的发展目标迈进。
其他文献
茂名高州市老区沙田镇2000亩连片大棚蔬菜基地气势磅礴,2500亩优质蜜柚基地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多条干果加工生产线蓄势待发,天猫、京东、1号店等大型电商平台触觉伸进3.5万亩优质龙眼基地……在高州市沙田镇,一场现代农业革命正在广袤的土地上掀起。  打造“七大特色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沙田镇农业基础较好,但因农民观念、种植技术、种植规模等限制,农产品种类少、规模小、销售难,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
期刊
广宁县古水镇什洞村黎贤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大力发展村级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引领什洞村走上了奔康致富路。今年“五一”,她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去年10月,黎贤花在她承包的林场内办起了一个土猪养殖场,为农村传统养猪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目前,肉猪已养了七个多月,要坚持养一年时间才出栏,才能提升猪肉品质和价格,毛猪价格每斤要12块才能出栏。今后将从现在的130多头肉猪
期刊
1500多年前,客家先贤程旼率族南迁,落脚于广东省平远坝头官窝里。“广东古八贤之首先贤” 程旼在此传播中原文化,以德化人,影响了整个客家世界。古嘉应州的百姓都说:“先有程旼,后有程乡”,平远成为“世界客都文化始祖地”、坝头成为“世界客属第一村”。  宋代徐庚《咏程旼》盛赞其高尚的品德:  程旼当年一匹夫,不操三尺制群愚;  片言能使人心服,万古江山与姓俱。  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版《平远县
期刊
近年来,汕头市老促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积极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落实用好了各项专项资金,为推进全市老区工作的向前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2014年,市老促会认真学习、贯彻習总书记和省委胡春华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以推进全市“十二五”期间扶持老区的建设项目为中心,主动配合市老建办和有关部门,推进了32个老区项目的有效落实。  抓调研献计策,老区建设项目有效推进  “
期刊
2013年12月4日,南京发布空气质量红色预警,南京市城管局环卫处启动应急处置预案,通知各区环卫公司购置专业防霾口罩,但有市民反映,在路过建邺区黄山路的时候,看到在户外辛劳工作的环卫工人们,并没有戴上专业的防霾口罩。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河西建环环卫建设公司竟只给管理干部采购专业防霾口罩,却给环卫工人配备普通纱布口罩。(12月9日《南京晨报》)  近几日,全国多地都发生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时间“满城
期刊
客家人历来崇尚读书,视上学求知为人生头等大事。科举取士时代,家家都全力以赴,宁愿挑担、卖菜、做苦工,也要供子弟读书,希望子弟能认真攻读,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当小孩子七八岁时,就要送到学馆去“破学”,意思是打破原生态蒙昧状态,开始求知求学。“破学”时,首先要拜孔子,再拜老师,接受“忠孝”、“尊孔”、“尊师”的洗礼,从此踏上“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科举之途。因这股崇文重教之风,各
期刊
日前,国务院扶贫办郭建军处长在老区广宁县调研时肯定该县扶贫的经验和成效,赞扬该县对老区采取产业扶贫、智力扶贫、项目扶贫、带动扶贫、救济扶贫等“五种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扶贫路。  由肇庆市纪委监察局帮扶的上林村是典型的老区村,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原驻地。该村有32位革命烈士,是肇庆市革命烈士最多的老区村,村里建有32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市纪委监察局本着关爱老区、帮扶老区
期刊
近日,吴川市黄坡镇林屋村委会党总支部书记兼林屋村党支部书记林海,到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出席农业部“百名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2013年资助项目座谈会”,成为该项目资助的第一位广东人。  据悉,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的百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资助项目,由华西集团公司捐赠500万元,在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设立“华西仁宝基金”开展的专项资助活动,资助项目计划三年面向全国资助100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每
期刊
这是“汕尾文化之旅”的第五站,是由汕尾日报社和红海湾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也是采风活动开展以来阳光最猛烈、内容最丰富的一次。虽然汗水像雨水一样在脸上直淌,但我还是坚持不打伞、不戴帽,来个日光浴。当晚回到家里,家人说,你怎么晒得像微信发的“小黑人”。其实,夏日炎炎的红海湾,阵阵清爽的海风从脸上吹过,那是非常惬意的。  6月28日上午,来自全市各地的数十名作家在报社门口集中前往红海湾开发区,直
期刊
“拜读‘左宗棠’,热血涌中肠,丰功垂青史,盛德耀海疆。”读罢《左宗棠光复新疆》,我有感而吟此拙诗。  著名诗人张永枚十年磨一剑,广泛搜集史料,精心创作出版了《左宗棠光复新疆》。这是一部历史名人左宗棠的文学传记,23卷26万余字,史料翔实,绚丽如诗的文笔,尊重史实而又合理想象的叙事,将主人公的身世、背景、业绩置于立体的场景中,声色神韵极富魅力,读来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扉页引毛泽东词“万方乐奏有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