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洛丽塔

来源 :意林12+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l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牙齿,在十八岁之前矫正,是最为快捷的。等到十八岁之后,成长发育基本定型,这个时候如果再想矫正牙齿,就要比之前多花掉更多更多的时间。
  当阮梦梦把这段话一字不差地告诉魏宁的时候,魏宁“嘁”了一声,说:“其实就是那个牙医为了挣你的钱。”而阮梦梦咧开了她那张闪烁着金属光芒的嘴,让崇拜的语气透过牙套清清楚楚地传达出来:“没办法,那个牙医实在太帅了,他说什么我都会信。”
  阮梦梦只有一颗长歪的牙,按理说,不管矫正不矫正,都没什么关系。但是牙医孙阳说,如果十八岁以后再想矫正就晚了,而阮梦梦生怕自己以后会后悔。她把一年矫正的钱交给孙阳,并约定每隔两周,都来找他调整自己的牙套。
  牙套紧紧箍着牙齿,阮梦梦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微微的疼。同时,还有17岁内心的酸涩。她不是那种很美的女生,每天就是穿着校服,在班级不遗余力地学习。从十三岁就停止增长的身高,从十二岁就开始冒出来的痘痘,还有从小学就开始戴上的眼镜,加上从今年开始戴上的牙套,都让阮梦梦变成一个糟糕透了的女孩。
  但是阮梦梦的成绩从入学时的年级第三十名飙到了现在的年级第十名,还写得出一手连语文老师都会赞叹的好作文。喏,语文老师正在这个晚自习走到了阮梦梦的座位,看着这个女生完全沉浸在写日记的氛围里,完全没有注意到旁边有人。
  “那是一个笑容和浪花一样白的人啊,他的牙齿,每一颗都晶莹地发着光。在那样的笑容里,我会感觉自己很不安,但是我又知道,在他旁边,我又绝对安全。”女生的字纤细有力。
  “你这写的谁啊?”语文老师低下头问。
  “我,我的牙医。”
  后座的魏宁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在这一个星期里,阮梦梦不止一次气急败坏地和魏宁讲,像他们这么大的男生,都还太幼稚了,不懂得怎样欣赏女生。像那个牙医,对任何人都那样温柔,唯有这样的人,才懂得什么样的女孩是好的。
  其实,魏宁知道,阮梦梦戴牙套,跟自己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一次,魏宁想找阮梦梦抄作业。但是她不借给他。阮梦梦说,就因为他总这样,他成绩才上不去。后来他俩开始了“前后桌谩骂事件”。
  “你这个矮个子的女的。”
  “你这个发育不良的男的。”
  “你这个满脸痘子的女的。”
  “你这个翘着兰花指的娘娘腔。”
  “你这个大龅牙!”
  听到这里,阮梦梦突然不吭声了。为什么?因为啊,矮个子、满脸痘痘都是可以在后天改变的,但是牙齿,似乎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外表缺陷。想来想去,她就自己一个人来到了那家牙医诊所,自己下定决心来戴一个牙套。
  在他俩和解之后,大概是好几个月之后,魏宁说:“阮梦梦,你看别的女孩都那么美,你为什么不好好打扮自己呢?”当时,阮梦梦双眼冒光地回答:“等我高中毕业,我就好好打扮自己,到时候,我也有了美丽的牙齿,考上最好的大学亮瞎所有人的双眼……”
  那个时侯,魏宁突然有了一丝感动。他知道阮梦梦在自习课的时候,耳机里循环播放的那首歌是什么,是卓亚君的《洛丽塔》。
  “或许从没有爱上他,只是爱了童话。”
  “爱情还是要继续吧,十七岁,漫长,夏。”
  那个有关牙医的心情,也许就是这样的吧。
  放学过后的操场,魏宁一边想着事情,一边用手中的篮球机械地投篮。一次投篮,两次投篮,三十四次投篮,有一些雨水飘落了下来,像水雾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他听到日落前的风,席卷了阳光,一点点泼洒向自己的内心。
  篮球不小心脱手了,滚向远处。眯起眼来看,远处那儿正好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女孩,矮个子,校服,不好看的短发。
  “帮我踢过来。”他喊了一声。
  “陪我上会儿自习,做五道数学题,我就还给你。”女孩抱着篮球走向教室。
  男生坐在女孩的背后,一边被迫做算术,一边跟女生说话。“阮梦梦,其实你一点都不丑。你就是现在没工夫打扮自己,等你打扮好了,绝对是校花级水平!”
  “你才知道啊!”
  男生站了起来,走到女孩的前面:“亲爱的阮梦梦,矫正牙齿不能拖延,但是青春,也禁不起等待啊。你一定要戴着这枚发卡,给你的牙医看到啊。”他的手心里,放了一枚发卡。刚才在他打篮球时,那枚发卡就紧紧攥在手心里,如今,都还浸着汗水。
  “我知道了。”女孩收起了发卡,不再说话。他们就这样坐在教室里,一句话不说,解完了当天的所有数学题。
  那个很贵很贵的水晶发卡,是魏宁不知攒了多久的零花钱才买下的,但是,它的造型很奇特,只有齐腰长发的人才能用。渐渐地,魏宁看着前面的女生的头发一天一天地长了起来。从最初的蘑菇头,变成披肩发。直到,要毕业了。
  牙医孙阳看着这个变化很大的女生,什么也没有说,就把镊子伸向了她的嘴巴。
  “哎,其实你也蛮漂亮的嘛,等摘掉牙套之后,应该就会有人追你了。”
  女孩刚要反驳,孙阳就打断她:“我给你弄着牙呢,别说话!光听就行了。”
  女孩拨开孙阳的手:“孙阳,有一件事情,我必须告诉你……”
  “什么?”
  “曾几何时,我还蛮喜欢你的。但是我发现,有那么一个说你坏话的人,其实比谁都希望我能变得更好。”
  叮当叮当,女孩的牙套,终于被摘掉了。孙阳的笑容,像浪花一样白。
  在去学校拿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长发的女孩戴着那枚水晶发卡,拍了一下魏宁的肩膀:“嘿,哥们儿,咱是同一个学校啊!”
其他文献
每个学校都会有这么一些人,他们被拿来当消遣对象。阿琴就是这样一个人,算不上好看,甚至丑。但长得不好看并不能成为被排挤被欺负的原因,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一个异于别人的人必然会被排斥,她是我们这小地方里唯一的外乡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校园里的小男生开始无理由地欺负她。当然战火随着年纪的增长愈演愈烈。欺负的手段幼稚好笑,不过在小小的阿琴身上,就是天大的难堪。  小学时,我和阿琴同班。一次自习课,阿琴
期刊
1985年,张树鹏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19岁那年,北京一家滑翔伞俱乐部在赤峰进行滑翔伞表演,还在赤峰学院读书的张树鹏和同学一起去观看。张树鹏看见一只只滑翔伞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从小就有着“飞”一般梦想的他,感觉自己的血液在沸腾。于是他找到活动的负责人。经过严格考核,他和另外4人幸运地被录取了。  2009年6月20日,第五届世界滑翔伞定点锦标赛在南欧的克罗地亚山区举行,
期刊
1987年,李治廷出生在香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家庭,父亲是马来西亚与中东的混血儿,母亲是中国人。  上小学时,喜欢玩音乐的李爸爸,悄悄带着李治廷去看了一场乐队演唱会。在激烈的贝斯和节奏强烈的鼓声中,李治廷突然握紧拳头在台下的人群中大喊:“我是李治廷!我也要玩音乐!”  李治廷在中学遇到一位欣赏他的音乐老师,给了他音乐的启发和教育。从此,他开始每天下午放学后苦练吉他。长久的积累换来了耀眼的爆发。  2
期刊
“颜值”一词的流行度应该是相当高的,我年近八旬的老爸老妈都知道这词的意思。因“颜值”而衍生的“颜控”“颜值爆表”“颜值社交”以至“颜值经济”等网络新词或词组不断涌现,加上之前早已深入人心的“高帅富”“白富美”,共同构成“看脸世界”的语境。  连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前些天在优酷土豆的一个脱口秀节目里都提到“颜值”问题,认为“颜值”对行业来讲或许有一定的重要性,比如说相声的一般都长得不好看,颜值高的说不了
期刊
81岁的袁东湘最近“火了”,因为他刚刚有个新名字——“学霸爷爷”。  袁东湘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画室练习画画,已有6个年头,是学校里年龄最大的“旁听生”。  袁东湘说,绘画是他从小的爱好,曾学过一段时间,但由于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并没有系统地学习。  袁东湘高中毕业后入伍当兵;1957年,考取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在重庆某军工厂工作至1994年退休;后来儿女都工作或出国了,他和老伴龙文华把家搬到了
期刊
从小学到高中,他笑称“不知道换了多少个学校”。高中转学到陌生城市,半夜翻墙出去彻夜打网络游戏,高三下学期发奋努力,成功考上以前从来不敢想的本科学校。  这就是里则林,“学渣与学霸两种状态螺旋式交替的人生”。  他的新书《像狗一样奔跑》短短两个月卖出去5万册,他还是韩寒监制的“ONE·一个”APP常驻高赞作家。现在,他自己创业,经营一家影视创意公司,制作传播力极强的“病毒视频”。他是文风独特幽默的“
期刊
2015年4月8日,张艺兴参加完签售会后,马上赶回远在八达岭的《从天儿降》片场,下午两点的时候,他还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去签售会和粉丝见面。4月8日是EXO出道三周年的日子,不能去三周年纪念活动让张艺兴心很慌,于是他去跟导演和每一位演员说明情况,导演才准了张艺兴几个小时的假。  签售会一结束,他马上赶回片场,他感谢导演和其他演员的理解,他答应导演回来的时间就一刻不敢耽误,在他身上体现的是“契约精神”。
期刊
录完最后一期《跑男》,大家都不太高兴,最后的撕名牌环节我们甚至录了将近十个小时,录完都凌晨三四点钟了,有一种回到第一期的感觉,大家都不太好意思下手,没那么痛快,因为觉得特别愧疚,还有不舍,毕竟是最后一次了。后来游戏结束了,大家在休息间里抱头痛哭,感谢彼此,也感谢导演组,并且回忆了这十五期的心路历程。  其实节目录制去了这么多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很多回忆,为什么我觉得重庆最难忘?大概是因为没有想到我们
期刊
电视剧《何以笙箫默》改编自顾漫同名小说,唐嫣和钟汉良的搭档获得“颜值爆表”的评价,电视剧也因此大热。在《千金女贼》中,女主角仍是唐嫣,而痴情男神也由钟汉良变成刘恺威。网友们无比羡慕嫉妒恨唐嫣的“男神运”:怎么所有少女的“男神”,都到她碗里去了呢?  2004年,唐嫣被张艺谋选中,作为中国的奥运宝贝,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舞台上秀完了“中国8分钟”。  回忆起2004年被选为雅典奥运宝贝的经历,唐嫣说自
期刊
18岁,在一列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上,我的远行就这样开始了。  刚上火车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终于可以离开我的父母、我的家乡、我熟悉的环境,去北京了。据说搞文化的人都要去北京,但是,我现在告诉大家,其实不是这样的。搞文化,哪里都能搞,只要你有一颗自己想做事情的心,在哪里都一样。  然后,在火车上,我开始回忆。  上海到北京的火车,都是在傍晚发车的,没过多久,天就黑了。然后,我看到了窗外,很多昏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