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的教师观及其建构过程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当下我心中“语文教师”的理想图示的描述
  实习让我在观察指导老师课前、上课和课后工作中,在反思自己备课的情形、教课的表现以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实习前相比,我对“语文教师”这一身份有了新的理解,并尝试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建构一个不断完善的“语文教师”的理想图示。
  现在,我想做这样的一名语文教师。她首先认同自己的学科自己的身份,并愿意投入生命去热爱。她必须能长期保持这种热爱的心态。这种持久的热爱来源于她内在的气质与修养。这份涵养使她经常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实习的时候,我很羡慕首师大附中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走进首师大的教学楼,连拐弯处都不乏惊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钢琴,每到大课间的时候,路过这里,我总能听到学生们悦耳的琴声,看到他们聚在美妙乐曲下分享快乐的表情。
  我所实习的高一高二语文组办公室,是全校最大的办公室,规模远远超过校长室,也超过其他学科组的办公室。是啊,这里理应是整个校园中人文气息最浓厚的地方。还记得办公室里,有一位男老师的桌子旁边放着一把吉他,偶尔能听到他拨弄琴弦,弹几首名曲。老师们的授课任务虽然都比较繁重,他们偶尔也会抱怨几句,但是在他们微笑着抱怨的言语中,我又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份辛劳的自我化解。是什么使他们有这么强的自我化解能力?
  当同事有“难”,如身体抱恙、家里有事或者有公开课要准备 的时候,老师们会积极出谋划策,献上一份自己的力量。当集体备课的时候,他们也会尊重彼此的上课风格,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思路。我听过高一组语文教师课前一起讨论《前赤壁赋》,大家就课文的注释和意思做简要梳理,对有歧义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至于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呈现给学生,不同的老师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诚然,教学楼里的钢琴提升了整栋教学楼的文化品位,师生在这样的场域内,更容易感受到自由与开放的气氛。学校管理层的支持也更利于语文教师们获得认同感。但是,外因为辅,内因才是关键。教师们的内心首先是富有感情的,各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精神,在自由的环境下,这些特长更容易展现出来,由共同目的而结成的这个语文组“共同体”也更团结。所以能够让教师持久地保持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应该是自己内心的力量。
  因为在这样有素质的工作团体中,我更能感受到老师们对我及我这类实习生的理解和包容。他们热情地回答我们问的各种问题,毫无保留。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很少感到外部受压制,而更想要融入这种鼓励学习和进步的氛围中,去体验更多。不久,我得到了上台讲课的机会。反思我讲《短歌行》的优缺点,我对课堂上语文教师该有的形象和状态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我想做这样的一名语文教师。她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愿意把自己、语文和学生联合在一起考虑问题。站在讲台上,克服“我怕”的恐惧,把自己的体验分享给学生。唯有忘我,才能投入。唯有投入,才能克服不被学生喜爱的恐惧,不在乎外界的流言蜚语、他人的褒扬与贬低。
  在正式讲课以前,我先在导师和师姐们的面前试讲过一次《短歌行》。试讲使我认识到与学生对话的重要意义,于是,我试着预设情境修改教案,想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教学。但是当我真正站到讲台上的时候,还是会紧张,把背了好几遍的导语和过渡语说得结结巴巴,语速越来越快,毫无语文课应有的美感。为了考察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学生朗读与整体感知诗歌后先请学生提问。有两位学生提了问题。一位学生问的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含义,另一位学生问的是“曹操这么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我判断这两个问题都很有价值,暗喜这和我打算讲的内容有重合之处。但我并不知道该在哪个环节帮助学生解答这两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讲清诗歌大意,就给学生解释用典的诗句,是不合时宜的。我只是先重复了这两个问题,试图启发他们思考曹操究竟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下这首诗的,他想表达什么内容。然后我带着学生一字一句地翻译这篇文章。直到这节课结束,我似乎也没有讲清楚这两个问题。而且,我重犯了试讲时的错误,在这次上课的时候依然生硬地落实“字句”翻译,破坏了诗歌本身的美。
  课后我反思自己犯的这第二次同样的错误,除了因为改掉一个错误需要一定的时间,毅力和恒心之外,还因为我实践不足、缺乏教学机智。除了与我缺乏经验有关以外,还与我陈旧的理念有关。尽管我当时已经知道了不该一字一句抠字眼,但我依然想不到其他好的办法使学生了解诗歌在讲什么。于是,我请学生“一句一句地谈自己的理解”。学生对这个要求其实并不完全理解,我当时也模糊了“自己的理解”这个说法,将它解释为“落实到每字每句进行翻译”。于是,课堂变成了我念学生翻译。通过几组互动,(如学生解释“但为君故”的时候,居然不知道“但”的意思、“为”的读音,)我得到了这样的一个讯息:学生基础差,不能理解诗歌大意。考虑学生这样的水平,我把整堂课引向了了死板僵硬的模式。翻译环节花费了超过20分钟的时间。然而,这些学生真的是我当时所判断的水平吗?这20多分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了吗?
  在离下课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我把话语权交到了自己手里,抓住几个句子谈了自己的理解,其中有些语言和思想,是经过润饰后说出来的,虽然语句不长,表达出的语文的气息稍弱,但我发现比起上一环节,学生的眼睛里少了些迷茫,多了些惊喜。
  尽管这不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了,但还是会紧张。紧张也许并不可怕,因为这也许是每位老师站在讲台上都会有的状态。优秀的教师用一辈子备一节课。这样说来,我只是在向自己的目标迈出小小的一步罢了。这次讲课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最后的那10分钟启示我,要融入自己的生命去上课。
  我想做一名这样的语文教师,她善于将知识的中介(课本)里固定的内容转译为富有自己生命体验的鲜活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真理与自由,从而敢于表达、勇于表达,善于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自由的时空里过有责任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她必须首先把隔着书本的情感和内容透过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本身有足够强大的文本阅读能力。唯有这样,她才能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穿透文本带给学生,并在交流与表达中使学生感悟。   罗森布拉特说过,“教学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其个人从课文激发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起点在于必须依靠每个人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针对课文的刺激组织相应反应。教师的任务就是促使形成良好的相互作用,或更确切地说,是引导具体阅读者对具体作品产生交流。”[1]用自己的体验让学生感悟从而产生于作品的交流时师生共利的手段。
  我还想做一名这样的语文教师。她在课上是学生们真理的指引着,在课下是学生们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可能这在当下的现实里算作是小奢望了吧。但她一定能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不断获得自我,塑造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承担了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师生在发现自我与完善自我中共同学会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二、我的教师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习之初和实习结束后导师指导之前,我心中的“语文教师”和我现在的理想图示,并不完全相同。通过反思,我认识到了这一事实。
  实习之初乃至实习过程中,我心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欲给人一碗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的“圣人”形象。她既要在学生面前有威严,又要在学生中有威信。却忽视了教师也是人,虽然需要尽可能地博学多识,但在知识上也难免会有漏洞和不足。也忘记了“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2]。
  实习期间正式讲了一节课,在这节课上,我也还是抱着这种心态,想讲完教案中的所有内容,怕被学生问倒,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深陷在自己给自己围困的教学困境之中还不自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没有对语文专业形成自尊感和荣誉感,心中潜藏着对专业知识、教书的畏难情绪。
  (一)百分百理想图示的形成原因
  现在想想,我实习期间的理想图示并不合理。因为这种百分百的理想图示非但没有提升我的自信心,反而加大了我面临语文教学挑战的压力,增强了畏难情绪。这种对语文专业敬畏又胆怯的心情也让我笃信语文教师应该是这样的“高大上”。由此我意识到百分百的理想图示的形成与我内心对语文的敬畏、恐惧和疏远有一定的关联。为了理清我原来的理想图示是怎么形成的,我反思了一下我是如何开始对语文专业产生畏难情绪的。
  首先,这与我本科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联系。包括汉语文字、文学在内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上完一次文学史课,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要看,但我往往是记下书名,课后就做其他的事情了,因此在第二次上课前总看不完书单上的书。语言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很是深奥,可如何应用到生活中,表达出精致的句子?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是什么关系?在语文教法课上,老师提到过诸如一碗水与一桶水、蜡烛与园丁等说法所传达的理念上的更新,但我却没有准确理解和深入研究过这些问题,所以实习时候的教师理念还是小学时形成的,一直都没有更新与变化。而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也并没有习得大学生应有的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的精神,还是“等着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我”。在专业课上缺乏思考因而很难发现问题,课下更不可能深究。如此以往,“博习亲师”更无从谈起。理念影响思维,思维决定语言,思维、语言又影响着行为和习惯。在专业课上“学到的内容”并没有内化为我的行为习惯,而积压在头脑中的书单名目还隐约存在,时间久了就只知书名不明内容。未读过作品就未曾真正贴近文学,当拿到集结了这些文学作品中最精华的篇章的语文课本的时候,就不免心存敬畏。怕不了解文字背后的内容和作者当时的写作感受,不敢轻易揣度。
  其次,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12年语文学习背景也是使我对“语文”产生敬畏恐惧之心的缘由。对我来说,小学语文是我学习拼音汉字,热爱祖国,培养良好道德及行为习惯的重要工具。在六年级时我有幸碰上了一位极好的语文老师,她的气质、谈吐、汉字书写、读书习惯甚至她教导的做题方法直到今天都使我受益。一个人能否与语文结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遇到过一位引领他/她走进语文世界的老师。到了初中,尽管我的语文成绩还不错,但由于每天忙于背课文、背课下注释和理解翻译,渐渐地,我因为读一篇文章而获得感受的体验越来越少。我虽然佩服初中老师们每份听写默写都批改、每本读书笔记都评阅的敬业和努力,但却没从他们的语文课上得到直击心灵的感动。高中时我的语文成绩直线下降,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能力依旧停留在初中水平。虽然高三时的语文老师有着很好的气质和修养,但对于在语文成绩上感到自卑的我来说,她那高高在上的形象只能增加我的敬畏仰望之情而不敢走近她。每天为着高考必考的几类题目而进行训练的语文课内外生活,使我逐步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我所遇到的语文老师们从不同角度给了我许多语文教学上的启示。但是也许因为心中胆怯,也许因为年龄代沟,最后我们并没有走入彼此的内心。缺少教师的指引,自己的水平又不能够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基础,所以我与语文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第三,我对语文专业所产生的畏难情绪还受身边的人的影响。寒假的时候,我与已经工作了的以及和我一样还在读书的同学交流,不管他们高中时学的是理科还是文科,每提及“语文”,他们多是嗤之以鼻。这样,我和朋友们在专业领域的共同语言和相互理解就少了。为此,聊天时我会尽量少谈自己专业上的东西而多寻找共同的话题。这种做法对交流而言没有错,然而如果把这种思想放到专业学习和教育学生上,就糟糕了。
  越是困难的事,人们往往把它想的越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出于这种心理,我才把语文教师的理想图示设定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
  (二)“我想做这样的一名语文教师”的形成原因
  带着起初构建起来的语文教师的理想图示,在成为一名研究生后不久,我进入首师大附中高中部实习。实习过程中,我常自觉不自觉地拿指导教师的形象与自己比较。比较的结果不言自明,我无论是在学识上还是在技巧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比他们矮好多节。我对课本不熟悉,在教学实习上捉襟见肘。虽然指导老师和办公室其他的教师从没有批评过我,但是我仍旧对自己的表现感到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属于“不甘于停留在‘边缘性’位置”,虽然“获得了合法的‘成员性’资格,却很难真正参与‘学习’,因此也难以形成合格的‘成员’身份”[3]的这种类型的实习生。   在研究生学习中和在实习中,通过读书、写作、与导师沟通,不断地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原先对语文教师的设想并不合理,从而想要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语文教师的图示。
  “我想做这样的一名语文教师……”,构建这个理想图示并不能一蹴而就,它还将随着我的思维想法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补充和改变。不能否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所谓的百分百的理想,但这个理想图示的构建应该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描述的一样,使实际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有一段可以通过努力来缩小的距离,而不是可望不可即。目前我构筑的语文教师理想图示也许只是现阶段我最期望达成的状态。它将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中的不断被构建的图示,会随着不同的情境做出调整,也会在几乎达到这个理想图示的时候补充新的内容。
  三、在现阶段的理想图示的指导下,我能做什么?
  在我假设现阶段的理想图示是合理的前提下,思考目前能够为达到这个理想图示做些什么。虽然我的水平和它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就目前而言,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先得从做一名努力的学生开始,从而逐步缩小此岸的现实和彼岸的理想之间的差距。
  首先,在任何行动之前,三思而行。重视内心的想法。处理好行动与思考的关系,在想不明白原因的情况下,先尝试去做,也许在行动中就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坚定了做下去的勇气。在万千世界中寻找自己内心的平静。专心致志地读书与研究。
  我明确了读书与研究可以使我边读边写边思考,先从理念上慢慢改进我看待人事物,所以有益于专业学习与发展。同时,我意识到只有先把感受落实于纸间,才可能再加润色,孕之于口,从而表达给他人。这不正是为能够成为与学生分享生命体验的理想语文教师做准备吗?
  前面提到过,在实习后,促使我理想图示发生改变的原因有自己的反思和导师的启发,除此之外,还有自己寒假短暂的“充电”。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在学习上受到阻碍,还是在生活上遇到了不能突破的困窘的时候,书籍都是最值得信赖的伙伴,最佳的精神食粮。
  第二,此心彼心心相通,作者、作品,教师、学生,共寻同理之心。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某一个时间段都曾经面临甚至正面临着自己的生命困境,这些生命困境在某段时间里让人无法逃脱,有时甚至无法对外人言,此时我们更需要通过书本与曾经逝去的或者留下语言文字的人对话,从而得到力量来奋力突破这困境。
  在教育上,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当下的生命困惑及问题所在,也会给他们适当的理解。比如当指导老师发现课堂上有“开小差”的同学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先试着理解学生,思维不集中是他们当下的困境,也许他们并没有发现而作为准教师的我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如果是这样,我们是不是要思考一下那些不明缘由就劈头盖脸地对上课“走神”的学生进行批评的做法?
  唯有我们将心比心,才能让语文既深入自己的内心,又走进学生的世界,使其不再恐惧和厌恶语文。唯有这样,整个民族的未来才会是充满希望的,人们的内心才不会是冰冷的而是充满温情的。而同理心的获得,需要从现在起读更多的书,不断丰富自己,为成为一个能被学生寻到、遇见的语文教师而做准备。
  第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虽然已经是研究生了,但是依然不具备自我研究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好多小时候就该养成的习惯至今没有养成。需要边“补课”边培养好的研究习惯。如面对一篇课文,依然不会解读。不是不会,是不做。是懒,是意志不够坚定。有太多的文章需要看,需要背诵,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畏葸不前,是缺乏勇气。当努力过了,但仍达不到理想目标的时候,要反思自己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同时理解自己此刻也许未来很久都无法解决的困境,有心理准备但更要对自己保持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学着合理规划时间,学着巩固与复习。以前写过的东西积累的材料,在空闲的时候,应该再理一遍。有勇气说出并写下自己的目标,但不盲目不自大。也要有言毕信,行必果的自信。是理想的巨人,也不是行动的矮子。
  此外,还要培养点思辨性思维和敢于表达的勇气。学习与研究语文的人,要懂得理智地看待问题,不能轻易让别人的认识来代替自己的感受,像苏格拉底一样,用自己的语言说服对方使其相信语文的魅力。从树立语文专业的自尊自信开始。
  第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每位教师乃至每个“四有”公民的愿望。语文教师,更应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发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想离目标更近,就得从现在起设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划了。
  综上所述,在从实际水平向合理的理想图示靠近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80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70
  [3]陈向明.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看初学者的学习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其他文献
期刊
现在常见公开课教学中的诸多浮躁、散乱现象,诸如师生对话的弄虚作假,孩子发言的言不由衷,现代教学手段的生拉硬凑,热闹无效的合作学习等等.这些作为课程改革中教学示范的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课堂教学中仅仅靠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已经是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宗旨,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英语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和谐高效
做事先做人。其实,做事的根本还是体现在做事上。做事的成功与否还是直接决定着做人的成败。  首先人活在世界上必须要做事。因为人的基本生活资料需要通过脚踏实地地做事去获得。人的能力在做事中发挥,人的潜能在做事中开发。人的成就都是在做事中获得,人的价值只有在做事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做事才是我们立身之道。  而圆融的做事则是成功做事的具体体现。因为做事需要把握方向,识正道,才不误入歧途。不但需要一个良好的
文章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说明微积分在中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应用,合理利用微积分的性质,使一些中学数学问题更简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教学在英语学科上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话题是对话教学的关键,在英语对话教学中话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课堂对话教学的实施效果
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创新才能让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意志的培养和品质的提高更容易.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
【摘要】心灵经历了感动或震撼往往标志着思想的觉醒,引发深刻反思,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对以往过错行为的矫正,我们应该将这种心理效应应用于教育之中。  【关键词】德育教育  我班(六年级)有三名学生已经上网成瘾,在网吧通宵上网已成为常事,并且他们都是单亲家庭(有一个与父亲生活,另外两个与母亲生活)。我和家长对他们的批评教育已经不计其数,但收效甚微,家长甚至失去了信心,对孩子的教育或漠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各小学是来实重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工作。不过,由于没有良好的基础和充足的经验,很多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些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小学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为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学科之一,教师就要做好教学分析工作,提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