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培训生的管理工作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民族培训生的管理工作方面,江苏省积累了很多经验,主要体现在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制订考核体系以及推进文化适应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民族培训生 管理 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7-0181-02
当前,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实施”对口帮扶”政策。这些发达地区不仅给予民族地区一些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民族地区相关人力资源的培训。对民族地区相关人力资源的培训这种“授渔模式”要比直接的经济援助“授鱼模式”更有意义,更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作为我国发达省份之一的江苏省,通过省内各个高校平台,积极培训新疆学生,目前培训已经达上千人次。民族培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培训方而言,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江苏省高度重视民族培训生的管理工作,从省教育部门到各个培训学校都积极采取举措,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这些经验予以总结,对我国其他省份民族培训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组织建设
对民族培训生进行管理,首先离不开完善的组织机构。江苏省高度重视民族培训生管理工作,积极加强组织建设。各个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都建立起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大体由组长、副组长、执行组长和成员组成,工作小组基本分为综合协调组、党支部、学员管理组、教学工作组、后勤服务组等,形成了管理工作的“天罗地网”。
各个高校还明晰与强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总体而言,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有:其一,认真学习政治和教育理论,研究江苏省援疆情况,落实教育援疆精神,研究援疆动态,全面完成新疆培训生的培训任务。其二,组织制订与统一安排新疆培训生的培训目标和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各职能小组,加强管理和监督。其三,审批各职能小组关于新疆培训生培训工作计划。其四,及时向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援疆办公室、市政府及其他相关职能单位汇报工作,并将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传达给各工作小组,并责成落实工作。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有:其一,全面管理新疆培训生的教学工作、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其二,在领导小组领导下,组建管理队伍,制订新疆培训生管理工作目标和计划。其三,根据领导小组总体要求,结合新疆培训生专业情况,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其四,根据领导小组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制订新疆培训生后勤保障服务方案,包括宿舍安排、饮食安全、车辆配备、校园治安等。
二、创新管理方式
各个高校还积极探索管理方式创新,出现了不少“亮点”,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对新疆培训生实施“5S”管理。“5S”指的是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五个方面的管理要求,每个“S”下有着一些具体明晰的条例。“5S”是苏州高校在对苏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企业员工的素质现状以及企业对员工的素质需求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构建的一套现代高职学员管理制度。当然,具体到民族培训生,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5S”管理成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贯彻学院“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培养学员硬技能与软技能并重的现代职业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让所有的学员都能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具体而言,对民族培训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新疆培训生的日常管理更规范;二是有利于新疆培训生养成优秀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品德,培养培训生的“软技能”实力;三是让新疆培训生在践行“5S”管理的同时,亲身体会并掌握该管理方法的实施过程,以便他们走上教师岗位之后,将此管理方法用在新疆基层教育的学生管理、教学组织、行政工作等各方面,从而实现优秀教育软件的辐射效应。
一些学校推行门卡管理模式。民族培训生出入均需刷卡,刷卡可以详细记录学员出入校园的时间,时间记录导入校园网,并计算出学员外出的总时间。这样,领队、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在网上就可以了解当天民族培训生的出行情况,而且可以详细了解民族培训生晚归和夜不归宿情况,保证动态跟踪。
一些学校推出综合性的管理手册,内含管理规定、生活服务信息、安全常识、市情状况、景点介绍等,将管理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加深民族培训生对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
有的学校将管理与法律学习结合起来,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学法、懂法和用法的意识和安全意识。有的学校还专门邀公安人员为民族培训生开设法律和安全教育讲座,使民族培训生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观念,掌握防火、防盗、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必备常识。
一些学校为了保证民族培训生的安全,还美化了学校周围环境,专门建立巡逻岗,以减少社会闲杂人员和民族培训生的交往以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三、建立应急管理机制
民族培训生管理涉及民族团结问题,关乎社会稳定,为此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不可或缺。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民族培训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民族培训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培训班级、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江苏各高校依据《中华人名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江苏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条例,纷纷制定自己学校的应急预案。
大多数应急预案都体现以下原则:其一,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其二,预防为本,及时控制。其三,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其四,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其五,加强保障,重在建设。大多数预案都包括启动标准和响应程序。大多数学校将突发事件划分等级如下: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应急响应、重大事件(Ⅱ级)应急响应、较大事件(Ⅲ级)应急响应、一般事件(Ⅳ级)应急响应。另外,大多数预案不仅包括事件紧急处理措施,还包括事件的善后与恢复机制——在后期处置中,尽快查清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实质问题,尽可能满足民族培训生合理合法要求,安抚和平静师生情绪,恢复校内正常秩序。 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的应急预案极为详细,包含了极为具体的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其中包括火灾事故处理办法;房屋、围墙倒塌等建筑物安全事故处理办法;校园水面溺水事故处理办法;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处理办法;校园爆炸事故处理办法;突发危险品污染事故的处理办法;校园恶性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大型群体活动的公共安全事故处理办法;外出组织实习、参观考察等活动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突发后勤安全保障事件的处理办法;校园周边突发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等。每一领域都包含更为详细的细节规定。
四、制订考核体系
江苏省各高校还对民族培训生进行科学考核管理,为此因地制宜地制订了考核管理标准。尽管高校考核标准各异,但大体思路基本一致,考核围绕德、勤等方面进行,体现综合性。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民族培训生在高校培训期间考核为6项内容:思想政治(10分)、遵纪守法(10分)、考勤(5分)、集体活动(5分)、奖励(5分)、汉语水平(15分),具体考评由党支部负责组织实施,领队、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参与。岗位实习期间考核为4项内容:思想政治(10分)、遵纪守法(10分)、考勤(10分)、工作表现(20分),具体考评由领队、实习指导师、辅导员以及实习单位负责人负责。
五、推进文化适应
民族培训生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他们原先生活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民族地区,当他们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群体而与外来文化群体交往时,他们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管理中,一方面,我们应尊重民族培训生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帮助他们适应新文化。
江苏各高校为了解决民族培训生的文化适应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一,为了使民族培训生更好的适应江苏各城市生活,从生活服务、宿舍服务、阅览服务、购物服务、一卡通服务、出行服务、通信邮政服务、火车站售票服务等各个方面尊重民族文化,服务民族培训生。其二,很多学校制订培训生服务手册,帮助培训生解决生活问题。服务手册中包括问题解答、安全常识、景点介绍、校园和学习导航等多个栏目,有助于民族培训生熟悉当地文化与风土人情。其三,引导民族培训生服务社会。有的学校专门组织培训生去老年公寓看望老年人或者做义工,有的学校组织培训生进行环保宣传,不仅服务社会,而且还有助于他们融入社会。其四,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系列爱国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民族培训生自觉融入社会,自觉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增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内心深处构建和谐理念,构建个人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魏华颖.正确认识管理培训生制度[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
[2] 何芸.浅谈大学生的科学管理[J].教育探索,2012(2).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民族培训生 管理 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7-0181-02
当前,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实施”对口帮扶”政策。这些发达地区不仅给予民族地区一些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民族地区相关人力资源的培训。对民族地区相关人力资源的培训这种“授渔模式”要比直接的经济援助“授鱼模式”更有意义,更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作为我国发达省份之一的江苏省,通过省内各个高校平台,积极培训新疆学生,目前培训已经达上千人次。民族培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培训方而言,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江苏省高度重视民族培训生的管理工作,从省教育部门到各个培训学校都积极采取举措,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这些经验予以总结,对我国其他省份民族培训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组织建设
对民族培训生进行管理,首先离不开完善的组织机构。江苏省高度重视民族培训生管理工作,积极加强组织建设。各个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都建立起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大体由组长、副组长、执行组长和成员组成,工作小组基本分为综合协调组、党支部、学员管理组、教学工作组、后勤服务组等,形成了管理工作的“天罗地网”。
各个高校还明晰与强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总体而言,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有:其一,认真学习政治和教育理论,研究江苏省援疆情况,落实教育援疆精神,研究援疆动态,全面完成新疆培训生的培训任务。其二,组织制订与统一安排新疆培训生的培训目标和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各职能小组,加强管理和监督。其三,审批各职能小组关于新疆培训生培训工作计划。其四,及时向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援疆办公室、市政府及其他相关职能单位汇报工作,并将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传达给各工作小组,并责成落实工作。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有:其一,全面管理新疆培训生的教学工作、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其二,在领导小组领导下,组建管理队伍,制订新疆培训生管理工作目标和计划。其三,根据领导小组总体要求,结合新疆培训生专业情况,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其四,根据领导小组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制订新疆培训生后勤保障服务方案,包括宿舍安排、饮食安全、车辆配备、校园治安等。
二、创新管理方式
各个高校还积极探索管理方式创新,出现了不少“亮点”,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对新疆培训生实施“5S”管理。“5S”指的是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五个方面的管理要求,每个“S”下有着一些具体明晰的条例。“5S”是苏州高校在对苏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企业员工的素质现状以及企业对员工的素质需求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构建的一套现代高职学员管理制度。当然,具体到民族培训生,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5S”管理成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贯彻学院“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培养学员硬技能与软技能并重的现代职业人才综合职业素质,让所有的学员都能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具体而言,对民族培训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新疆培训生的日常管理更规范;二是有利于新疆培训生养成优秀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品德,培养培训生的“软技能”实力;三是让新疆培训生在践行“5S”管理的同时,亲身体会并掌握该管理方法的实施过程,以便他们走上教师岗位之后,将此管理方法用在新疆基层教育的学生管理、教学组织、行政工作等各方面,从而实现优秀教育软件的辐射效应。
一些学校推行门卡管理模式。民族培训生出入均需刷卡,刷卡可以详细记录学员出入校园的时间,时间记录导入校园网,并计算出学员外出的总时间。这样,领队、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在网上就可以了解当天民族培训生的出行情况,而且可以详细了解民族培训生晚归和夜不归宿情况,保证动态跟踪。
一些学校推出综合性的管理手册,内含管理规定、生活服务信息、安全常识、市情状况、景点介绍等,将管理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加深民族培训生对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
有的学校将管理与法律学习结合起来,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学法、懂法和用法的意识和安全意识。有的学校还专门邀公安人员为民族培训生开设法律和安全教育讲座,使民族培训生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观念,掌握防火、防盗、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必备常识。
一些学校为了保证民族培训生的安全,还美化了学校周围环境,专门建立巡逻岗,以减少社会闲杂人员和民族培训生的交往以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三、建立应急管理机制
民族培训生管理涉及民族团结问题,关乎社会稳定,为此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不可或缺。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民族培训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民族培训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培训班级、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江苏各高校依据《中华人名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江苏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条例,纷纷制定自己学校的应急预案。
大多数应急预案都体现以下原则:其一,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其二,预防为本,及时控制。其三,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其四,区分性质,依法处置。其五,加强保障,重在建设。大多数预案都包括启动标准和响应程序。大多数学校将突发事件划分等级如下: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应急响应、重大事件(Ⅱ级)应急响应、较大事件(Ⅲ级)应急响应、一般事件(Ⅳ级)应急响应。另外,大多数预案不仅包括事件紧急处理措施,还包括事件的善后与恢复机制——在后期处置中,尽快查清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实质问题,尽可能满足民族培训生合理合法要求,安抚和平静师生情绪,恢复校内正常秩序。 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的应急预案极为详细,包含了极为具体的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其中包括火灾事故处理办法;房屋、围墙倒塌等建筑物安全事故处理办法;校园水面溺水事故处理办法;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处理办法;校园爆炸事故处理办法;突发危险品污染事故的处理办法;校园恶性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大型群体活动的公共安全事故处理办法;外出组织实习、参观考察等活动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突发后勤安全保障事件的处理办法;校园周边突发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等。每一领域都包含更为详细的细节规定。
四、制订考核体系
江苏省各高校还对民族培训生进行科学考核管理,为此因地制宜地制订了考核管理标准。尽管高校考核标准各异,但大体思路基本一致,考核围绕德、勤等方面进行,体现综合性。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民族培训生在高校培训期间考核为6项内容:思想政治(10分)、遵纪守法(10分)、考勤(5分)、集体活动(5分)、奖励(5分)、汉语水平(15分),具体考评由党支部负责组织实施,领队、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参与。岗位实习期间考核为4项内容:思想政治(10分)、遵纪守法(10分)、考勤(10分)、工作表现(20分),具体考评由领队、实习指导师、辅导员以及实习单位负责人负责。
五、推进文化适应
民族培训生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他们原先生活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民族地区,当他们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群体而与外来文化群体交往时,他们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管理中,一方面,我们应尊重民族培训生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帮助他们适应新文化。
江苏各高校为了解决民族培训生的文化适应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一,为了使民族培训生更好的适应江苏各城市生活,从生活服务、宿舍服务、阅览服务、购物服务、一卡通服务、出行服务、通信邮政服务、火车站售票服务等各个方面尊重民族文化,服务民族培训生。其二,很多学校制订培训生服务手册,帮助培训生解决生活问题。服务手册中包括问题解答、安全常识、景点介绍、校园和学习导航等多个栏目,有助于民族培训生熟悉当地文化与风土人情。其三,引导民族培训生服务社会。有的学校专门组织培训生去老年公寓看望老年人或者做义工,有的学校组织培训生进行环保宣传,不仅服务社会,而且还有助于他们融入社会。其四,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系列爱国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民族培训生自觉融入社会,自觉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增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内心深处构建和谐理念,构建个人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魏华颖.正确认识管理培训生制度[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
[2] 何芸.浅谈大学生的科学管理[J].教育探索,2012(2).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