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建筑结构中,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俗地讲,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粘土砖,所以砖的形状及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
关键词:多层砖混房屋;优点;问题;对策
1砖混结构的优点
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各地都可生产。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不需模板,造价较低。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简单。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于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
2存在问题
2.1钢筋施工中的问题
2.1.1纵向钢筋上下错位
由于柱筋定位放线时偏离设计位置或砖砌体预留柱位时上下楼层位置偏差,造成柱筋上下错位,以致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以“归位”。其结果是构造柱上下轴心不对位,违反了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2.1.2钢筋搭接不规范
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通常以楼层高度为依据,即层高+35d,并通常将搭接位置设在每一楼层的楼面上。但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随意,搭接长度也未满足35d的要求,甚至还出现了Ⅰ级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都不弯钩的情况。
2.1.3箍筋松散、歪斜且数量不足
箍筋施工存在问题较多,如绑扎间距过大或大小间距不等(要求间距为25cm)。在砌体施工期间,由于成品保护不好,造成严重滑移、歪斜、松散、合模板前也未修理。
2.1.4不按规定加密箍筋
按规范要求,柱与圈梁相交时,节点处一定范围内应加密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高或45cm,间距不宜大于10cm,在纵筋搭接区段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m。但实际施工中,上述二项要求未向操作人员交底,而造成了质量隐患。
2.1.5箍筋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
规范中对构造柱箍筋的弯钩角度及长度虽未作明确规定,但提出“对于有关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的一般要求,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92)执行”。基于这一点,经查该规范第3.3.4条规定: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并指出了对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弯钩的角度为135/135。这一点在施工中往往未引起注意,经查基本上采用90/90弯钩,长度有的也不足10d。
2.1.6拉结筋的摆放问题
规范規定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50m设置2Φ6水平拉结钢筋连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0cm。但实际施工中,拉结筋经常漏放或错放,拉结筋锚固长度不足也不少见。
2.2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2.2.1骨料级配问题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一般为240mmx240m
m,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般都超过2.6m。对于这样较小的断面尺寸,为保证混凝土浇筑顺畅密实不出现卡壳断条情况,规范提出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0mm,但许多施工现场对骨料选配很不认真,往往由于骨料过大而出现不密实和断条情况。
2.2.2坍落度问题
规范要求构造柱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50-70mm,以利于混凝土通过振捣充分到马牙槎洞内,从而有效地与砌体结合。但实际施工中因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流动性不好,加之振捣不良,造成混凝土内部出现孔洞,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特别是根部易出现烂根情况。
2.2.3底部清理不净
规范要求构造柱底部应预留清扫口,以便清除砌筑时的落地灰、碎砖块等杂物。但很多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结果是层层柱根隔层,整个构造柱实质是一个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且断点又均在楼面上钢筋搭接处,这样柱子不但无法起抗震作用,反而破坏了墙体节点处的整体性。
2.2.4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
规范规定新老混凝土接槎处须用水冲洗、润湿,再铺1-2cm厚水泥砂浆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而实际施工时这道工序往往被取消,致使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不良,形成暗缝内伤。
2.3砌体施工存在的问题
2.3.1马牙槎不规范
马牙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混凝土构造柱与砖砌体的有效结合,形成整体,增强抗震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露出砌体的混凝土面来检查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这方面的问题有:先进后退(应该是先退后进),槎口高度、深度不一,内墙只留直槎,个别工程干脆取消马牙槎。
2.3.2砌体砂浆不清理
砌体施工时,挤揉出的砂浆挂在砖口上,往往不清理。由于每行砖或大或小都有砂浆,相当于减小了构造柱的有效断面尺寸。另外,由于砂浆的阻碍,浇筑混凝土时易出现表面蜂窝、孔洞,甚至柱筋外露。
3有效应对对策
3.1钢筋施工质量控制
3.1.1控制垂直度
为保证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保持垂直,各层施工前均应首先定准柱子的轴线位置。砌筑中严格控制砌体垂直度。以砖为模会直接影响柱子的垂直度,故砌筑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已绑扎的钢筋笼,可用柱与砌体的拉结筋来固定。
3.1.2钢筋下料应准确
纵筋下料长度是以一个楼层高度加上搭接长度及弯钩长度为准的。箍筋的弯钩角度应按抗震要求为135/135计算。箍筋制作时应计入加密部位的增加数量。
3.1.3拉结筋
应按楼层所需数量事先制作拉结筋并放在砌筑操作现场,保证随用随拿,防止漏放。拉结筋不宜在构造柱中部穿过,应靠在柱子纵筋边,以免浇筑混凝土时受阻。
3.2混凝土质量控制
3.2.1粗骨料粒径不应大于2cm,现场可备筛子进行筛选或直接选购合适骨料。
3.2.2多数现场施工构造柱采取一个楼层高度(2.6-3.0m)一次性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的级配、坍落度、振捣方式严格控制,认真按规范要求操作。
3.2.3混凝土浇筑前应认真清扫施工垃圾。为方便清扫口内垃圾清理,每层柱混凝土浇筑时都应超过楼面板高度5cm左右。清扫口宜在楼层砌筑时分2-3次清理。混凝土正式浇筑前用清水冲洗,然后按规范要求,先浇筑1-2cm厚水泥砂浆。
3.3砌筑质量控制
3.3.1应保证构造柱的轴线与墙体轴线一致,结构应对位。
3.3.2严格控制垂直度。马牙槎应符合规范要求,先退后进。马牙槎处的砌筑砂浆应饱满密实。
3.3.3保持砖模的表面清洁,砂浆应用工具清除。
4 成品保护
(一)施工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砂浆污染墙、柱表面;在临时出入洞或料架周围,应用草垫、木板或塑料薄膜覆盖。
(二)墙体拉结钢筋、抗震组合柱钢筋、各种预埋件、暖卫管线、电气管线,均应注意防护,不得随意碰撞、拆改或损坏。安装暖卫、电气设备和管线时,也不得随意拆打,剔凿墙体。
(三)搭拆脚手架时不要碰坏已砌墙体和门窗口角。
(四)落地砂浆及时清除,以免与地面粘接,影响下道工序施工。
(五)过梁底部的模板,应在砌筑砂浆强度达到50%以上时,方可拆除。
结语:
砖混房屋因施工技术简单易学、施工材料成本低廉等优点,在部分中小城市及城镇建筑物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砖砌体的质量往往是决定房屋建筑整体工程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多层砖混房屋施工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如何控制施工质量做简要阐述。
参考文献 :
[1]李必瑜著.房屋建筑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
[2]沈蒲生著.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关键词:多层砖混房屋;优点;问题;对策
1砖混结构的优点
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各地都可生产。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不需模板,造价较低。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简单。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于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
2存在问题
2.1钢筋施工中的问题
2.1.1纵向钢筋上下错位
由于柱筋定位放线时偏离设计位置或砖砌体预留柱位时上下楼层位置偏差,造成柱筋上下错位,以致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以“归位”。其结果是构造柱上下轴心不对位,违反了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2.1.2钢筋搭接不规范
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通常以楼层高度为依据,即层高+35d,并通常将搭接位置设在每一楼层的楼面上。但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随意,搭接长度也未满足35d的要求,甚至还出现了Ⅰ级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都不弯钩的情况。
2.1.3箍筋松散、歪斜且数量不足
箍筋施工存在问题较多,如绑扎间距过大或大小间距不等(要求间距为25cm)。在砌体施工期间,由于成品保护不好,造成严重滑移、歪斜、松散、合模板前也未修理。
2.1.4不按规定加密箍筋
按规范要求,柱与圈梁相交时,节点处一定范围内应加密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高或45cm,间距不宜大于10cm,在纵筋搭接区段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m。但实际施工中,上述二项要求未向操作人员交底,而造成了质量隐患。
2.1.5箍筋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
规范中对构造柱箍筋的弯钩角度及长度虽未作明确规定,但提出“对于有关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的一般要求,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92)执行”。基于这一点,经查该规范第3.3.4条规定: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并指出了对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弯钩的角度为135/135。这一点在施工中往往未引起注意,经查基本上采用90/90弯钩,长度有的也不足10d。
2.1.6拉结筋的摆放问题
规范規定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50m设置2Φ6水平拉结钢筋连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0cm。但实际施工中,拉结筋经常漏放或错放,拉结筋锚固长度不足也不少见。
2.2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2.2.1骨料级配问题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一般为240mmx240m
m,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般都超过2.6m。对于这样较小的断面尺寸,为保证混凝土浇筑顺畅密实不出现卡壳断条情况,规范提出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0mm,但许多施工现场对骨料选配很不认真,往往由于骨料过大而出现不密实和断条情况。
2.2.2坍落度问题
规范要求构造柱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50-70mm,以利于混凝土通过振捣充分到马牙槎洞内,从而有效地与砌体结合。但实际施工中因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流动性不好,加之振捣不良,造成混凝土内部出现孔洞,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特别是根部易出现烂根情况。
2.2.3底部清理不净
规范要求构造柱底部应预留清扫口,以便清除砌筑时的落地灰、碎砖块等杂物。但很多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结果是层层柱根隔层,整个构造柱实质是一个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且断点又均在楼面上钢筋搭接处,这样柱子不但无法起抗震作用,反而破坏了墙体节点处的整体性。
2.2.4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
规范规定新老混凝土接槎处须用水冲洗、润湿,再铺1-2cm厚水泥砂浆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而实际施工时这道工序往往被取消,致使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不良,形成暗缝内伤。
2.3砌体施工存在的问题
2.3.1马牙槎不规范
马牙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混凝土构造柱与砖砌体的有效结合,形成整体,增强抗震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露出砌体的混凝土面来检查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这方面的问题有:先进后退(应该是先退后进),槎口高度、深度不一,内墙只留直槎,个别工程干脆取消马牙槎。
2.3.2砌体砂浆不清理
砌体施工时,挤揉出的砂浆挂在砖口上,往往不清理。由于每行砖或大或小都有砂浆,相当于减小了构造柱的有效断面尺寸。另外,由于砂浆的阻碍,浇筑混凝土时易出现表面蜂窝、孔洞,甚至柱筋外露。
3有效应对对策
3.1钢筋施工质量控制
3.1.1控制垂直度
为保证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保持垂直,各层施工前均应首先定准柱子的轴线位置。砌筑中严格控制砌体垂直度。以砖为模会直接影响柱子的垂直度,故砌筑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已绑扎的钢筋笼,可用柱与砌体的拉结筋来固定。
3.1.2钢筋下料应准确
纵筋下料长度是以一个楼层高度加上搭接长度及弯钩长度为准的。箍筋的弯钩角度应按抗震要求为135/135计算。箍筋制作时应计入加密部位的增加数量。
3.1.3拉结筋
应按楼层所需数量事先制作拉结筋并放在砌筑操作现场,保证随用随拿,防止漏放。拉结筋不宜在构造柱中部穿过,应靠在柱子纵筋边,以免浇筑混凝土时受阻。
3.2混凝土质量控制
3.2.1粗骨料粒径不应大于2cm,现场可备筛子进行筛选或直接选购合适骨料。
3.2.2多数现场施工构造柱采取一个楼层高度(2.6-3.0m)一次性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的级配、坍落度、振捣方式严格控制,认真按规范要求操作。
3.2.3混凝土浇筑前应认真清扫施工垃圾。为方便清扫口内垃圾清理,每层柱混凝土浇筑时都应超过楼面板高度5cm左右。清扫口宜在楼层砌筑时分2-3次清理。混凝土正式浇筑前用清水冲洗,然后按规范要求,先浇筑1-2cm厚水泥砂浆。
3.3砌筑质量控制
3.3.1应保证构造柱的轴线与墙体轴线一致,结构应对位。
3.3.2严格控制垂直度。马牙槎应符合规范要求,先退后进。马牙槎处的砌筑砂浆应饱满密实。
3.3.3保持砖模的表面清洁,砂浆应用工具清除。
4 成品保护
(一)施工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砂浆污染墙、柱表面;在临时出入洞或料架周围,应用草垫、木板或塑料薄膜覆盖。
(二)墙体拉结钢筋、抗震组合柱钢筋、各种预埋件、暖卫管线、电气管线,均应注意防护,不得随意碰撞、拆改或损坏。安装暖卫、电气设备和管线时,也不得随意拆打,剔凿墙体。
(三)搭拆脚手架时不要碰坏已砌墙体和门窗口角。
(四)落地砂浆及时清除,以免与地面粘接,影响下道工序施工。
(五)过梁底部的模板,应在砌筑砂浆强度达到50%以上时,方可拆除。
结语:
砖混房屋因施工技术简单易学、施工材料成本低廉等优点,在部分中小城市及城镇建筑物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砖砌体的质量往往是决定房屋建筑整体工程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多层砖混房屋施工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如何控制施工质量做简要阐述。
参考文献 :
[1]李必瑜著.房屋建筑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
[2]沈蒲生著.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