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做大到做强,中国零售企业在外资零售业这条鲶鱼刺激下,近年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但从近年的财报来看,我们离“做强”还有很远距离。
截至3月18日,多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公布2010财年年报或业绩快报,从已披露的年报或业绩快报来看,实现盈利或预告盈利的公司约占九成,多数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不过,数据显示,在去年高通胀压力、网点快速扩张后利润摊薄,以及大幅度促销所带来的“购销两旺”等因素影响下,大部分公司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增收不增利十分普遍。
超市提高毛利有两大途径,或者进行差异化生存,或者进行规模化生存。这方面,大本营同处于福建的永辉超市和新华都是两大代表。
超市增收不增利
超市以经营生活必需品为主,其收入规模对CPI非常敏感。在金融危机冲击下,2008年与2009年上半年很多超市的同店增长大幅下滑,但随着CPI由负转正,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底,很多超市的同店增长都有了一定增长,但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超市三项费用也在迅速走高,再加上租金成本上升导致的固定资产摊销费用上升,其净利润率增长越来越难,很多超市在2009年净利润都出现大幅下滑,目前,随着CPI的大幅走高,超市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新华都2009年净利润率是2.2%,去年降到了1.7%;步步高2009年净利润率是2.9%,去年降到了2.5%。新华都的净利润增长率去年是26.02%,这远远小于其去年营收40.94%的增幅,步步高3.44%的净利润增幅也远远小于其营收18.25%的增幅,这都说明很多超市是增收不增利。
超市的毛利水平一般不高,衡量超市的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资产周转率。这一方面要求超市不断提高存货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坪效,其次扩张还要低成本。超市的辐射半径很短,其内生增长要低于百货业的同店增长,但超市的复制能力强,连锁扩张潜力大。目前来看,区域内扩张仍是主流,超市的异地扩张受各地普通消费品的代理商体制,以及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贵的优质商业地产制约也比较大,所以,超市必须要创新模式,寻找到好的突破口,进行异地扩张。
目前在扩张方面,很多超市或大卖场选择了渠道下沉,仅2011年1月中旬,大润发超市新开的10家门店中,就有7家布局在二、三线城市。华润万家 2010年在全国范围新开400余家门店,其中大部分也是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但二、三线城市的一家新店如果要实现全面盈利至少要2~3年,这是它们未来的机会,也是风险所在,因为首先是二、三级城市的购买力不足,二是必须进行配套的物流体系信息化等建设,这样超市就负载了很重的资产和沉淀成本,这种巨大的投资在这种购买力下多长时间才能收回是个很大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超市的销售额逐年“增肥”,但实际利润却被摊薄。近两年,大部分以超市为主业态的企业其门店数量虽然还在增长,但门店数量增速在下滑。而扩张后的门店租金也在逐年增长,这也成为除通胀重压之外,导致2010年各企业净利润增幅普遍较低的原因。这种形势下,加强成本控制,适当提高毛利率成为了竞争的关键,所以,很多超市都加大了直采规模并加强了自有品牌开发力度,同时,在存货管理、价格与促销管理、供应商管理方面,超市也进行了管理优化,以控制成本。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要首推去年刚刚上市的永辉超市,它通过大规模生鲜直采提高了毛利水平。
永辉超市:厚利多销
虽然在中国现在背景下,超市跨区域扩张还很困难,但困难的东西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永辉超市选择了生鲜作为切入点——成功实现了跨区域扩张,永辉的切入点生鲜类商品避开了区域分割的商品流通格局这一制约中国超市业态扩张的最大难题。生鲜农产品在品牌、规模、分销渠道方面与日用消费品的重大差异,使得以生鲜产品为主要经营品类的超市企业在异地扩张难度上要远远小于日用消费品类的超市企业。
同时,在网络购物日益侵蚀传统卖场市场份额的时代背景下,以生鲜类产品作为主打产品,可以较好地避免其冲击效应。
不仅如此,永辉超市能在10年之内取得这种超常规的发展,是因为它拥有一个杀手锏“生鲜部”。永辉和人人乐、好又多、新华都等这些超市最大的区别在于:生鲜产品的营业面积很大,占到总营业面积的40%以上,不仅菜品齐全,而且价格低廉。
相比于日用品等产品至少20%的毛利,通常生鲜类产品的毛利率只有7%左右。但价格低廉的永辉的生鲜,却创造了16%毛利率,这得益于公司的直采战略。
目前,永辉超市生鲜产品主要有几种来源——直接采购、订单农业、自有基地三者灵活运用。
永辉没有走传统的从批发商进货的路子,而是在全国建立20多个采购基地,直接去农户家采购。在全国几十个生鲜产品原产地里,永辉有个超过300人的采购团队常年在其中寻找货源,他们2~3人一组在一个基地工作。而且,与其他超市一个很大的不同,永辉的每一个生鲜单品都由几个人同时负责,这易于形成监督机制,避免商业贿赂。
此外,永辉建立起一批自营和合作结合的养殖与蔬果生产基地,并在全国建立了远程采购体系。它还投入大笔资金支持农业,以“订单农业”等各种形式,使各地的农产品通过永辉的销售网络进入市场,保证采购成本达到最低。
生鲜的保鲜期比较短,因此生鲜的损耗也是所有商品中最高的。永辉降低损耗的办法是,根据销售情况,随时理货。
比如在很多超市里,冷冻肉是一天摆放一次,而在永辉,每2小时,理货员就要补一次货,甚至是随时补货。每一种生鲜商品不会一次摆放很多,如猪排骨,一次就摆放5块左右,然后根据销售状态,现卖现补。
通过集中管理和陈列,永辉在北京店生鲜产品的损耗只有3%左右,而许多超市甚至会达到20%。损耗的降低可以进一步降低商品的成本,使生鲜商品比集贸市场的更为便宜。
另外,永辉的密集布点也能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有效地降低损耗和物流成本。
永辉还建立了生鲜物流配送中心,改变了以前农户直接面对永辉卖场模式。现在都是农户直接将货物交予配送中心,然后配送中心统一向永辉卖场配货。这样,永辉的配送车队一天的配送频率可以达到3次之多,由于送货频率较高,某一单品一次送好几家店,能很快被消化掉,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这些竞争力在毛利率等财务指标也能体现出来,同时,永辉超市的资产周转率明显高于同行。公司不仅实现了高毛利,还实现了“厚利多销”。
新华都:20%的毛利率哪里来?
2010年,新华都营业收入43.64亿元,同比增长40.95%;实现利润总额8247万元,同比增长14.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20万元,同比增长26.0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526万元,同比增长25.23%。营收增长明显快于净利润增长,公司费用增长过快,年报显示,公司的三项费用2010年同比增长了50.78%,高于同行。
根据测算,近几年公司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超市门店的快速扩张,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随连锁超市面积扩大而增长。由此可见,未来数年超市的外延式扩张仍将是驱动公司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异地收购门店是新华都扩张的一个特点,2010年3月,新华都抛出了上市两年半以来的第一个增发预案。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5606万元,欲在福建、广东、贵州等地以租赁店面的形式开设38家连锁超市和3家百货。
但这种扩张模式的症结在于租赁店面常常不能到位。2010年中报显示,新华都原计划开设的6家超市,均因为“原物业无法交付”,而导致项目变更实施地点,并减少连锁超市发展项目投资资金754万元。
数据显示,新华都内生能力也较强。2010年,新华都实现营业总收入436419.15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40.95%,售销毛利率也从2009年的18.93%提升到了2010年的20.07%。
但是,新华都总部统采比例45%,低于同行业60%~70%的水平。且公司多数产品通过向省级或市级采购,直采比例偏低,这些都制约了毛利率提升空间。
那么,公司如此高的毛利从何而来呢?公司对此解释说,其综合毛利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消费和零售行业的景气度明显回升以及CPI的影响;二是发挥规模优势,加大对供应链的优化整合,降低成本,提升了盈利空间。
但业内人士表示,其高达20%的毛利很可疑,虽然其具有一定的区域规模优势,但也仅限于福建地区。其实,其现金毛利率只有0.0578,这也说明了,其盈利质量不高,获得同样收益所付出的代价太高。
需要说明的是,新华都规模化生存背靠的是新华都集团,集团实力雄厚,不仅可为上市公司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亦可与相关产业合作(如集团房地产分部为零售业务提供稳定经营场所),实现快速扩张。这可能是其毛利较高的关键所在,就像国美的两栖模式一样,它的高毛利也许来自于集团支持所造成的不对称的成本优势。
虽然背靠集团,但纵观新华都最近几年财报,其净利润率一直在下滑,2007~2010年分别为4.4%、2.8%、1.9%、1.7%。此外,公司总资产周转率除今年外,也基本在下滑,2007~2010年,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分别为3.41、2.87、2.53、2.73。这反映公司还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费用控制需要加强;应做好开店规划,控制开店成本,减少无谓损失;应进一步加快物流以及信息化建设,以配合门店的扩张,加快资产周转,提高资本效率。
百货业要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业绩增长,或者进行盈利模式的创新,或者连锁扩张、资源整合以形成规模效应或协同效应。
百货业费用控制不力,净利润率偏低
目前百货业的净利率比较低。重庆百货近几年的净利润率一直在3%以下,王府井百货在4%以下,即使盈利模式比较独特的天虹商场其净利润率也只有5%左右,距离在香港上市的百盛集团的8%净利润率还有很大差距。
从财报上看,国有百货受制于体制的因素仍旧很大,费用控制的动力不足。未来百货公司特别是国有的百货如果能破除体制障碍的话,其利润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这些公司压缩费用、释放业绩空间。除此之外,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提高毛利水平,通过与房地产业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也将会为百货业净利润率的提升带来机会。
百货店的盈利模式目前仍以联营为主,商场管理的核心以品牌招商+VIP服务为主,商场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招商能力、谈判能力。由于门店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定位和品牌差异,而且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还有个区域的代理,因此,通过连锁,来提高谈判能力并且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促进效益提升的模式还不明显,除非是具有较强低成本外延扩张的能力(比如集团资源共享,能拿到廉价土地等),否则规模效益难以实现,那么这种情况下,对费用的控制就成为了提高净利润率的关键。
2010年,在收入规模上,很多百货公司实现了增长,但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原因,多数百货企业实现的总额增长可能并没有表面的数字那么耀眼,百货业应该警醒。由于通胀压力加大,国内消费名义增速维持高增长,而消费实际增速呈现持续的下滑状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2010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8.4%,国内消费名义增速维持高增长。扣除价格因素之后,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4.8%,同比上年下降2.1%。
重庆百货:快速“增肥”背后的隐忧
目前,百货业通过连锁扩张和资源整合获得收益是一条主线,如全国性连锁百货王府井、天虹百货,区域性扩张的重庆百货、鄂武商、合肥百货、银座股份。除了连锁扩张外,国资委主导下的区域性资产重组,如重庆地区的重庆百货收购新世纪百货、北京地区的西单商场收购燕莎控股,上海地区的友谊股份吸收合并百联股份未来也将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会给百货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2010 年12 月28 日,重庆百货和新世纪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公司控股股东将其控制的另外一家零售资产——新世纪百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成就了公司在重庆市零售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
截至目前,商贸类上市公司中营业收入增长幅度最高的当属重庆百货。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达211.77亿元,与2009年的73.12亿元相比,增幅达189.60%,可谓通过并购快速实现了增肥。但如果去除新世纪百货的因素,重庆百货营业收入只增长14.4%,并不高,同时其2.4%净利润率也显示,公司需要加强费用控制。
年报还显示,重庆百货2010年资产周转率相对于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滑的局面,这反映出二者的整合还有待深入,以提高资本效率。
老重百创始于1950年5月,主营百货、超市和电器连锁销售,定位于大众百货。新世纪百货成立于1994 年,其经营定位于精品时尚。新世纪注入上市公司之后,一方面可以夯实公司在重庆乃至整个地区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补齐公司百货经营的产品线,提高议价能力。
新世纪注入上市公司之前,老重百和新世纪之间的正面竞争非常激烈,重百和新世纪几乎在重庆市的每一个核心商圈都存在着正面的竞争,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打折促销、供应商独家经营等,重百和新世纪的内耗导致公司的毛利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期间费用率也相对较高。尽管由于国有机制的原因,重百和新世纪在人员和机构方面的整合进程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可以预计,资产重组之后,随着公司内耗的消失和规模增大导致的议价能力的提升,将使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出现较大程度的改善。
预计2011年二者的整合将主要集中在后台层面的整合,将实现部门商品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招商方面能共享品牌资源,这样也就避免了价格战和其他恶性竞争。此外,重庆地区两江新区规划、住房和户籍制度改革将加速这一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从而拉动这一地区的消费。
2011年增长主要来自于:超市统一采购具备谈判优势获得的利润;新世纪、重百双品牌发展百货业务,外延扩张带来的增长;重组后管理提升带来的增长。作为这一地区的最大零售商,重庆百货相对于外来零售商将占得一定先机。
天虹商场:高毛利背后的盈利模式创新
天虹商场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01.74亿元,同比增长了26.28%;实现净利润4.85亿元,同比增长36.25%,净利润增幅高于营收增幅。但最吸引人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数字背后的模式,数据显示,近几年其毛利率一直高达23%左右,这一数字背后是其独特的盈利模式。
天虹商场作为定位社区型购物中心的全国连锁商业零售企业,每年新开店都维持在8~10家左右。并且通过融入当地社区,获取了中国城镇化率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所带来的消费增量。不仅如此,这种社区型扩张模式就像当初沃尔玛在社区建立大店一样,容易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从而获得了溢价销售的能力。别的想进入的企业,必然会预期到供应过剩而不敢贸然进入。
另外,天虹百货在国内首创了“百货+超市+X”的业态组合模式,提高了超市和其他相关业态在百货商场的地位和作用,将超市打造成为可与百货共享顾客群体的精致超市,这样它的超市的提价与成本转嫁能力较高,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毛利率。公司还根据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灵活配置“X”部分。弹性定制的业态组合模式,强化了业态间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满足顾客一站式的购物需求。
成商集团:费用控制很给力
成商集团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其营收虽然下降了0.67%,但净利润却增长了 8.18%,同时,其三项费用增长率去年下降了4.41%;公司2009年在营业收入大增20%的情况下,三项费用只增长了7.32%,税后净利润增长了 24.90%。过去两年,其净利润增长快于营收的增长,这显示出了公司良好的费用控制能力,这在其他百货企业费用猛增的情况下,十分罕见。
租金成本越来越高,直接挤压了百货利润。成商集团借助于茂业集团的商业+地产开发能力,结合自身拥有的大量廉价土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扩张中的高租赁成本。
成商集团2010年总收入略下降0.67%至17.11亿元,主要是公司在2010年初转让下属汽车销售公司后,2010年不再包含此项收入。而单从公司主营的百货零售业务看,2010年同比增长22.39%至15.49亿元,增速良好。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8.19%。净资产收益率达23.36%,同比上升近1个百分点。业绩增幅虽然不大,但其结构较2009年更为扎实。
公司坚持“茂业百货”和“人民商场”双品牌发展战略,在对现有门店实施调整增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门店项目建设,主要包括计划于2011年10月开业的茂业中心项目、于2012年5月试营业的盐市口南区商业裙楼项目等。公司还积极在成都市及四川省内经济实力较强的二、三线城市进行项目考察,为公司未来发展做好门店拓展的项目储备,计划于2011年内新开2家门店,新增约12万平米商业经营面积(含茂业中心)。迟滞较久的外延扩张项目有望自2011年开始逐步贡献增量收入和利润。
随着渠道下沉,家电连锁正从原来的轻资产模式过渡到了重资产模式,这需要家电连锁业提升资本效率。
家电连锁资本效率下降
纵观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到目前,大卖场、超市、实体百货店、实体家电连锁正在走向成熟期,而化妆品连锁、家居连锁还处于成长期、B2C网上商城仍处于引入期。所以从财报上分析,这些连锁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以超市为主要业态的企业和家电连锁企业随着渠道下沉,呈现出了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资本效率,也就是资产周转率在下降。
家电连锁业近年来在财报上主要呈现的特点是营业收入增长仍很迅速,其中苏宁电器2008~2010的年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5%、16.84%、29.51%,但其相对于2006年、2007年动辄50%以上增速已经明显放缓。随着营业收入的放缓、开店成本的上升以及渠道下沉,它们的资本效率(资产周转率)已经明显下降,ROE也开始了下滑。这逼迫着它们对同店增长、坪效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始向管理要效益,注意单店经营质量,而不是仅靠外延扩张来扩大销售规模。
苏宁电器:资本效率有待提高
苏宁电器去年虽然实现了净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但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却同比下降了30.13%,盈利质量不高,与此同时,其应收账款也远远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这表明公司有虚增收入或渠道填塞存货的可能。但最大的问题是公司的资产周转率继续下降,资本效率不高。
2010年其资产周转率由2009年的2.03下降到了1.89,与之对应的是其存货周转率也出现了下滑。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这说明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并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存货周转。这也可以从其要打造高科技苏宁的蓝图中得到印证。
苏宁电器2004年上市之后到2007年,其ROE(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但近三年来其ROE开始趋势性下降。这是因为,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房地产调控,2008年开始其收入增长开始放缓,同时,随着公司向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的拓展,物流中心和配送站的铺设加大了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样,其资产周转率快速下滑。这反映了家电连锁正在从原来的轻资产粗放高增长阶段过度到需要依靠内在管理去提升的阶段。
从净利率来看,苏宁的净利率水平近两年来一直在稳步提高,2010年净利润率达到了5.3%。这反映了苏宁二次转型,即从采购、销售、物流、电子商务等环节来提升经营效率的战略正在显现效果。苏宁电器近期宣布的虚拟苏宁计划也在倒逼其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促使其资产周转率的提升,苏宁未来的ROE提升值得期待。未来苏宁电器ROE提升的关键是能否利用其日益完善的网店和物流基地扩大二三线市场和乡镇市场的收入规模。而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为苏宁提供了机会。
2010年,苏宁电器实现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9.5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4%。但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14%的同时,其应收帐款增长了218.31%,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大幅下降,有迹象表明苏宁有虚增收入的可能。
截至3月18日,多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公布2010财年年报或业绩快报,从已披露的年报或业绩快报来看,实现盈利或预告盈利的公司约占九成,多数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不过,数据显示,在去年高通胀压力、网点快速扩张后利润摊薄,以及大幅度促销所带来的“购销两旺”等因素影响下,大部分公司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增收不增利十分普遍。
超市提高毛利有两大途径,或者进行差异化生存,或者进行规模化生存。这方面,大本营同处于福建的永辉超市和新华都是两大代表。
超市增收不增利
超市以经营生活必需品为主,其收入规模对CPI非常敏感。在金融危机冲击下,2008年与2009年上半年很多超市的同店增长大幅下滑,但随着CPI由负转正,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底,很多超市的同店增长都有了一定增长,但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超市三项费用也在迅速走高,再加上租金成本上升导致的固定资产摊销费用上升,其净利润率增长越来越难,很多超市在2009年净利润都出现大幅下滑,目前,随着CPI的大幅走高,超市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新华都2009年净利润率是2.2%,去年降到了1.7%;步步高2009年净利润率是2.9%,去年降到了2.5%。新华都的净利润增长率去年是26.02%,这远远小于其去年营收40.94%的增幅,步步高3.44%的净利润增幅也远远小于其营收18.25%的增幅,这都说明很多超市是增收不增利。
超市的毛利水平一般不高,衡量超市的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资产周转率。这一方面要求超市不断提高存货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坪效,其次扩张还要低成本。超市的辐射半径很短,其内生增长要低于百货业的同店增长,但超市的复制能力强,连锁扩张潜力大。目前来看,区域内扩张仍是主流,超市的异地扩张受各地普通消费品的代理商体制,以及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贵的优质商业地产制约也比较大,所以,超市必须要创新模式,寻找到好的突破口,进行异地扩张。
目前在扩张方面,很多超市或大卖场选择了渠道下沉,仅2011年1月中旬,大润发超市新开的10家门店中,就有7家布局在二、三线城市。华润万家 2010年在全国范围新开400余家门店,其中大部分也是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但二、三线城市的一家新店如果要实现全面盈利至少要2~3年,这是它们未来的机会,也是风险所在,因为首先是二、三级城市的购买力不足,二是必须进行配套的物流体系信息化等建设,这样超市就负载了很重的资产和沉淀成本,这种巨大的投资在这种购买力下多长时间才能收回是个很大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超市的销售额逐年“增肥”,但实际利润却被摊薄。近两年,大部分以超市为主业态的企业其门店数量虽然还在增长,但门店数量增速在下滑。而扩张后的门店租金也在逐年增长,这也成为除通胀重压之外,导致2010年各企业净利润增幅普遍较低的原因。这种形势下,加强成本控制,适当提高毛利率成为了竞争的关键,所以,很多超市都加大了直采规模并加强了自有品牌开发力度,同时,在存货管理、价格与促销管理、供应商管理方面,超市也进行了管理优化,以控制成本。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要首推去年刚刚上市的永辉超市,它通过大规模生鲜直采提高了毛利水平。
永辉超市:厚利多销
虽然在中国现在背景下,超市跨区域扩张还很困难,但困难的东西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永辉超市选择了生鲜作为切入点——成功实现了跨区域扩张,永辉的切入点生鲜类商品避开了区域分割的商品流通格局这一制约中国超市业态扩张的最大难题。生鲜农产品在品牌、规模、分销渠道方面与日用消费品的重大差异,使得以生鲜产品为主要经营品类的超市企业在异地扩张难度上要远远小于日用消费品类的超市企业。
同时,在网络购物日益侵蚀传统卖场市场份额的时代背景下,以生鲜类产品作为主打产品,可以较好地避免其冲击效应。
不仅如此,永辉超市能在10年之内取得这种超常规的发展,是因为它拥有一个杀手锏“生鲜部”。永辉和人人乐、好又多、新华都等这些超市最大的区别在于:生鲜产品的营业面积很大,占到总营业面积的40%以上,不仅菜品齐全,而且价格低廉。
相比于日用品等产品至少20%的毛利,通常生鲜类产品的毛利率只有7%左右。但价格低廉的永辉的生鲜,却创造了16%毛利率,这得益于公司的直采战略。
目前,永辉超市生鲜产品主要有几种来源——直接采购、订单农业、自有基地三者灵活运用。
永辉没有走传统的从批发商进货的路子,而是在全国建立20多个采购基地,直接去农户家采购。在全国几十个生鲜产品原产地里,永辉有个超过300人的采购团队常年在其中寻找货源,他们2~3人一组在一个基地工作。而且,与其他超市一个很大的不同,永辉的每一个生鲜单品都由几个人同时负责,这易于形成监督机制,避免商业贿赂。
此外,永辉建立起一批自营和合作结合的养殖与蔬果生产基地,并在全国建立了远程采购体系。它还投入大笔资金支持农业,以“订单农业”等各种形式,使各地的农产品通过永辉的销售网络进入市场,保证采购成本达到最低。
生鲜的保鲜期比较短,因此生鲜的损耗也是所有商品中最高的。永辉降低损耗的办法是,根据销售情况,随时理货。
比如在很多超市里,冷冻肉是一天摆放一次,而在永辉,每2小时,理货员就要补一次货,甚至是随时补货。每一种生鲜商品不会一次摆放很多,如猪排骨,一次就摆放5块左右,然后根据销售状态,现卖现补。
通过集中管理和陈列,永辉在北京店生鲜产品的损耗只有3%左右,而许多超市甚至会达到20%。损耗的降低可以进一步降低商品的成本,使生鲜商品比集贸市场的更为便宜。
另外,永辉的密集布点也能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有效地降低损耗和物流成本。
永辉还建立了生鲜物流配送中心,改变了以前农户直接面对永辉卖场模式。现在都是农户直接将货物交予配送中心,然后配送中心统一向永辉卖场配货。这样,永辉的配送车队一天的配送频率可以达到3次之多,由于送货频率较高,某一单品一次送好几家店,能很快被消化掉,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这些竞争力在毛利率等财务指标也能体现出来,同时,永辉超市的资产周转率明显高于同行。公司不仅实现了高毛利,还实现了“厚利多销”。
新华都:20%的毛利率哪里来?
2010年,新华都营业收入43.64亿元,同比增长40.95%;实现利润总额8247万元,同比增长14.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20万元,同比增长26.0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526万元,同比增长25.23%。营收增长明显快于净利润增长,公司费用增长过快,年报显示,公司的三项费用2010年同比增长了50.78%,高于同行。
根据测算,近几年公司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超市门店的快速扩张,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随连锁超市面积扩大而增长。由此可见,未来数年超市的外延式扩张仍将是驱动公司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异地收购门店是新华都扩张的一个特点,2010年3月,新华都抛出了上市两年半以来的第一个增发预案。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5606万元,欲在福建、广东、贵州等地以租赁店面的形式开设38家连锁超市和3家百货。
但这种扩张模式的症结在于租赁店面常常不能到位。2010年中报显示,新华都原计划开设的6家超市,均因为“原物业无法交付”,而导致项目变更实施地点,并减少连锁超市发展项目投资资金754万元。
数据显示,新华都内生能力也较强。2010年,新华都实现营业总收入436419.15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40.95%,售销毛利率也从2009年的18.93%提升到了2010年的20.07%。
但是,新华都总部统采比例45%,低于同行业60%~70%的水平。且公司多数产品通过向省级或市级采购,直采比例偏低,这些都制约了毛利率提升空间。
那么,公司如此高的毛利从何而来呢?公司对此解释说,其综合毛利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消费和零售行业的景气度明显回升以及CPI的影响;二是发挥规模优势,加大对供应链的优化整合,降低成本,提升了盈利空间。
但业内人士表示,其高达20%的毛利很可疑,虽然其具有一定的区域规模优势,但也仅限于福建地区。其实,其现金毛利率只有0.0578,这也说明了,其盈利质量不高,获得同样收益所付出的代价太高。
需要说明的是,新华都规模化生存背靠的是新华都集团,集团实力雄厚,不仅可为上市公司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亦可与相关产业合作(如集团房地产分部为零售业务提供稳定经营场所),实现快速扩张。这可能是其毛利较高的关键所在,就像国美的两栖模式一样,它的高毛利也许来自于集团支持所造成的不对称的成本优势。
虽然背靠集团,但纵观新华都最近几年财报,其净利润率一直在下滑,2007~2010年分别为4.4%、2.8%、1.9%、1.7%。此外,公司总资产周转率除今年外,也基本在下滑,2007~2010年,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分别为3.41、2.87、2.53、2.73。这反映公司还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费用控制需要加强;应做好开店规划,控制开店成本,减少无谓损失;应进一步加快物流以及信息化建设,以配合门店的扩张,加快资产周转,提高资本效率。
百货业要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业绩增长,或者进行盈利模式的创新,或者连锁扩张、资源整合以形成规模效应或协同效应。
百货业费用控制不力,净利润率偏低
目前百货业的净利率比较低。重庆百货近几年的净利润率一直在3%以下,王府井百货在4%以下,即使盈利模式比较独特的天虹商场其净利润率也只有5%左右,距离在香港上市的百盛集团的8%净利润率还有很大差距。
从财报上看,国有百货受制于体制的因素仍旧很大,费用控制的动力不足。未来百货公司特别是国有的百货如果能破除体制障碍的话,其利润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这些公司压缩费用、释放业绩空间。除此之外,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提高毛利水平,通过与房地产业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也将会为百货业净利润率的提升带来机会。
百货店的盈利模式目前仍以联营为主,商场管理的核心以品牌招商+VIP服务为主,商场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招商能力、谈判能力。由于门店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定位和品牌差异,而且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还有个区域的代理,因此,通过连锁,来提高谈判能力并且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促进效益提升的模式还不明显,除非是具有较强低成本外延扩张的能力(比如集团资源共享,能拿到廉价土地等),否则规模效益难以实现,那么这种情况下,对费用的控制就成为了提高净利润率的关键。
2010年,在收入规模上,很多百货公司实现了增长,但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原因,多数百货企业实现的总额增长可能并没有表面的数字那么耀眼,百货业应该警醒。由于通胀压力加大,国内消费名义增速维持高增长,而消费实际增速呈现持续的下滑状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2010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8.4%,国内消费名义增速维持高增长。扣除价格因素之后,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4.8%,同比上年下降2.1%。
重庆百货:快速“增肥”背后的隐忧
目前,百货业通过连锁扩张和资源整合获得收益是一条主线,如全国性连锁百货王府井、天虹百货,区域性扩张的重庆百货、鄂武商、合肥百货、银座股份。除了连锁扩张外,国资委主导下的区域性资产重组,如重庆地区的重庆百货收购新世纪百货、北京地区的西单商场收购燕莎控股,上海地区的友谊股份吸收合并百联股份未来也将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会给百货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2010 年12 月28 日,重庆百货和新世纪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公司控股股东将其控制的另外一家零售资产——新世纪百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成就了公司在重庆市零售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
截至目前,商贸类上市公司中营业收入增长幅度最高的当属重庆百货。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达211.77亿元,与2009年的73.12亿元相比,增幅达189.60%,可谓通过并购快速实现了增肥。但如果去除新世纪百货的因素,重庆百货营业收入只增长14.4%,并不高,同时其2.4%净利润率也显示,公司需要加强费用控制。
年报还显示,重庆百货2010年资产周转率相对于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滑的局面,这反映出二者的整合还有待深入,以提高资本效率。
老重百创始于1950年5月,主营百货、超市和电器连锁销售,定位于大众百货。新世纪百货成立于1994 年,其经营定位于精品时尚。新世纪注入上市公司之后,一方面可以夯实公司在重庆乃至整个地区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可以补齐公司百货经营的产品线,提高议价能力。
新世纪注入上市公司之前,老重百和新世纪之间的正面竞争非常激烈,重百和新世纪几乎在重庆市的每一个核心商圈都存在着正面的竞争,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打折促销、供应商独家经营等,重百和新世纪的内耗导致公司的毛利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期间费用率也相对较高。尽管由于国有机制的原因,重百和新世纪在人员和机构方面的整合进程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可以预计,资产重组之后,随着公司内耗的消失和规模增大导致的议价能力的提升,将使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出现较大程度的改善。
预计2011年二者的整合将主要集中在后台层面的整合,将实现部门商品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招商方面能共享品牌资源,这样也就避免了价格战和其他恶性竞争。此外,重庆地区两江新区规划、住房和户籍制度改革将加速这一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从而拉动这一地区的消费。
2011年增长主要来自于:超市统一采购具备谈判优势获得的利润;新世纪、重百双品牌发展百货业务,外延扩张带来的增长;重组后管理提升带来的增长。作为这一地区的最大零售商,重庆百货相对于外来零售商将占得一定先机。
天虹商场:高毛利背后的盈利模式创新
天虹商场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01.74亿元,同比增长了26.28%;实现净利润4.85亿元,同比增长36.25%,净利润增幅高于营收增幅。但最吸引人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数字背后的模式,数据显示,近几年其毛利率一直高达23%左右,这一数字背后是其独特的盈利模式。
天虹商场作为定位社区型购物中心的全国连锁商业零售企业,每年新开店都维持在8~10家左右。并且通过融入当地社区,获取了中国城镇化率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所带来的消费增量。不仅如此,这种社区型扩张模式就像当初沃尔玛在社区建立大店一样,容易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从而获得了溢价销售的能力。别的想进入的企业,必然会预期到供应过剩而不敢贸然进入。
另外,天虹百货在国内首创了“百货+超市+X”的业态组合模式,提高了超市和其他相关业态在百货商场的地位和作用,将超市打造成为可与百货共享顾客群体的精致超市,这样它的超市的提价与成本转嫁能力较高,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毛利率。公司还根据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灵活配置“X”部分。弹性定制的业态组合模式,强化了业态间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满足顾客一站式的购物需求。
成商集团:费用控制很给力
成商集团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其营收虽然下降了0.67%,但净利润却增长了 8.18%,同时,其三项费用增长率去年下降了4.41%;公司2009年在营业收入大增20%的情况下,三项费用只增长了7.32%,税后净利润增长了 24.90%。过去两年,其净利润增长快于营收的增长,这显示出了公司良好的费用控制能力,这在其他百货企业费用猛增的情况下,十分罕见。
租金成本越来越高,直接挤压了百货利润。成商集团借助于茂业集团的商业+地产开发能力,结合自身拥有的大量廉价土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扩张中的高租赁成本。
成商集团2010年总收入略下降0.67%至17.11亿元,主要是公司在2010年初转让下属汽车销售公司后,2010年不再包含此项收入。而单从公司主营的百货零售业务看,2010年同比增长22.39%至15.49亿元,增速良好。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8.19%。净资产收益率达23.36%,同比上升近1个百分点。业绩增幅虽然不大,但其结构较2009年更为扎实。
公司坚持“茂业百货”和“人民商场”双品牌发展战略,在对现有门店实施调整增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门店项目建设,主要包括计划于2011年10月开业的茂业中心项目、于2012年5月试营业的盐市口南区商业裙楼项目等。公司还积极在成都市及四川省内经济实力较强的二、三线城市进行项目考察,为公司未来发展做好门店拓展的项目储备,计划于2011年内新开2家门店,新增约12万平米商业经营面积(含茂业中心)。迟滞较久的外延扩张项目有望自2011年开始逐步贡献增量收入和利润。
随着渠道下沉,家电连锁正从原来的轻资产模式过渡到了重资产模式,这需要家电连锁业提升资本效率。
家电连锁资本效率下降
纵观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到目前,大卖场、超市、实体百货店、实体家电连锁正在走向成熟期,而化妆品连锁、家居连锁还处于成长期、B2C网上商城仍处于引入期。所以从财报上分析,这些连锁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以超市为主要业态的企业和家电连锁企业随着渠道下沉,呈现出了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资本效率,也就是资产周转率在下降。
家电连锁业近年来在财报上主要呈现的特点是营业收入增长仍很迅速,其中苏宁电器2008~2010的年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5%、16.84%、29.51%,但其相对于2006年、2007年动辄50%以上增速已经明显放缓。随着营业收入的放缓、开店成本的上升以及渠道下沉,它们的资本效率(资产周转率)已经明显下降,ROE也开始了下滑。这逼迫着它们对同店增长、坪效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始向管理要效益,注意单店经营质量,而不是仅靠外延扩张来扩大销售规模。
苏宁电器:资本效率有待提高
苏宁电器去年虽然实现了净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但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却同比下降了30.13%,盈利质量不高,与此同时,其应收账款也远远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这表明公司有虚增收入或渠道填塞存货的可能。但最大的问题是公司的资产周转率继续下降,资本效率不高。
2010年其资产周转率由2009年的2.03下降到了1.89,与之对应的是其存货周转率也出现了下滑。在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这说明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并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存货周转。这也可以从其要打造高科技苏宁的蓝图中得到印证。
苏宁电器2004年上市之后到2007年,其ROE(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但近三年来其ROE开始趋势性下降。这是因为,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房地产调控,2008年开始其收入增长开始放缓,同时,随着公司向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的拓展,物流中心和配送站的铺设加大了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样,其资产周转率快速下滑。这反映了家电连锁正在从原来的轻资产粗放高增长阶段过度到需要依靠内在管理去提升的阶段。
从净利率来看,苏宁的净利率水平近两年来一直在稳步提高,2010年净利润率达到了5.3%。这反映了苏宁二次转型,即从采购、销售、物流、电子商务等环节来提升经营效率的战略正在显现效果。苏宁电器近期宣布的虚拟苏宁计划也在倒逼其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促使其资产周转率的提升,苏宁未来的ROE提升值得期待。未来苏宁电器ROE提升的关键是能否利用其日益完善的网店和物流基地扩大二三线市场和乡镇市场的收入规模。而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为苏宁提供了机会。
2010年,苏宁电器实现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9.5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4%。但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14%的同时,其应收帐款增长了218.31%,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大幅下降,有迹象表明苏宁有虚增收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