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衡“论学”思想疏释

来源 :教育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bao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丁道衡《为学》一文载于1948年的《行行月刊》第1卷第3期,全文按“专一”“好乐”“毅力”“谦虚”“系统”“创作”六个逻辑层次展开,将读书、修身与实践相互融通,较为系统地阐扬了问学步骤和论学思想,作为教导莘莘学子践行立志向学、求真穷理、报效桑梓的人生目标。《为学》这篇开发灵根和抒发心志的精辟随笔,不仅揭示了为学问道的真工夫和真意义,而且有着启迪当下的新精神。
  关键词:丁道衡;《为学》;敬学立志;启真厚德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5-0116-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5.017
  1942年秋,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怀着报效桑梓的热忱,受聘为国立贵州大学教授,并出任矿冶学系的系主任、文理学院的院长。由于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不仅在全校师生中享有“教授之花”的崇高威望,而且为履践“矢志教育救国,为家乡培养人才”[1]的誓言,为澡雪学子情操,涵化学子人格,以成长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栋梁,他还利用行政管理和科研教学闲暇,撰写了多篇短小精悍的论学励志美文。1948年初,时为贵州大学教授委员会主席的他,发表在《行行月刊》“读书指导”栏的《为学》[2]13-15一文,便是其中的名篇力作。
  一、《为学》文本特色述略
  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论学或劝学散文,《为学》仅有千余字,以主敬穷理、立志弘毅、厚德博文、转化创新为基本内容,以开发灵根和抒发心志为旨归。行文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论述结构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
  就结构而言,全文篇幅短小,结构缜密。整篇文章包括总(引言)与分(主干)两部分,共七个自然段落,重心在于阐明为学的六条法则或问学六径;观其运思逻辑,文章沿着开茅塞、得新知、启德性、养灵性、创新识的演绎进路一气呵成,内外交彻,言简意赅,实现了学问与职志互摄,知识与人格统一,理论与实践融合,形上与形下贯通。
  论其语言特色,主要有三:
  一是排比修辞的表意手法。如前所述,文章主体框架由六个段落构成,每个段落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起始句(也是主题句)均以“为学要”开端。六个自成逻辑次第的关键词,按照结构相似、意思深度铰链排列的方法,逐段演进延展,不仅行文上排比项诽迭而出,朗朗上口,语气一贯,节律强劲,而且在表达效果和语言气势上,达到了“增文势”“广文义”的修辞功能,起到了拓展和深化文意的效果,从而增强了论说力度及内在审美性。
  二是语言简洁,说理透彻。除个别引证语句外,无论遣词还是命意,都显得直白干练,文中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使用较少,可谓字字关乎“学”,句句不离“为”,语皆有物,直吐胸怀。特别是作为文章主干部分的六个段落,通过六个“为学要”的相似排比语句,对“为学修德”的法与理,进行了鞭辟入里、力透纸背般的阐释。
  三是旁征博引,警句迭出。作者在行文中广泛采撷了经典书籍的贤哲语录,通过有例可援的言说方式,有效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与说服力。因此,全文贯穿的不仅有孔子、庄子、荀子等思想巨擘与教育先贤的至理名言,有出于《尚书》《易经》等经典中的为学进德教导,而且作者自创的警策动人的语句不断出现。譬如“若果不专一,便不能集中力量突破障碍,深入内镜得到学的机会”“若果没有浓厚兴趣为乐不倦,便会意气消沉”“若果没有毅力,便会半途而废”等不朽的思想,迭出的警句,耐人咀嚼,陶冶性情,启智明心。
  正是运用这种独具一格的结构和自成一体的论说特征,《为学》对于为学的基本法则和内在精神,进行了渐次深入的揭示和阐述。
  二、“为学”进阶释要
  丁道衡始终坚信,大凡想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者,必先成就伟大之学业。换言之,为实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宏大理想,不能不以发明真理为职志。而真理的求索,往往并非一蹴而就,《中庸》主张学、问、思、辨、行五个递进环节。仅就其中的首个环节“学”而言,众多先哲已作充分阐发并为世人留下了直通款奥的宏论。古代便有孔子的“知之、好之、乐之”三层次;近世有宋人陈善的“读书须知出入法”和朱熹训导门生的修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现代有王国维论及古今成大事业和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之境界”,等等。中国古人将“读书敬学”分为“耳学”和“眼学”两类,前者指听,后者指看。就方法言,中国古代的读书法曾被归纳为“乐读”与“苦读”两种。战国苏秦“锥刺股”和汉代孙敬“头悬梁”的故事,便是“苦读”的典型表达。相反,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鞭策,则是“乐读”思想的体现。学者杨天宏论:“其实这是读书学习的两种心境与感受,不是方法,但两种感受都十分必要。一般说来,读书人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总会感觉苦楚。”[3]86丁道衡在《为学》中,发前人已所发,又言前人所未言,对“为学”之道,展开了进阶式论述和阐发。
  《为学》开宗明义地指出,为学之道在于“求得真理进谋福利以尽个人的责任”。然而,上述目标的成败与得失,除受个人天资禀赋与家庭环境影响外,更决定于“为学的方法”和“所取的途径”是否合宜。为阐明为学要义及实践逻辑,作者根据圣哲先贤开启的大道,并结合自身过往的经验,将求知问学法则总结为必不可少的六个步骤,或者说,分解为“专一”“好乐”“毅力”“謙虚”“系统”及“创作”六个次第层面。
  第一,为学要“专一”。在一个人的有限生命长度中,向学求知是一项工程浩大的事业,会占去极多时间和极大精力。用《为学》中的话就是:“一个人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而研究院,以至终身为学,耗费数十年的精力与时间。”[2]13既然人的生命长度短暂有限,而人类知识却浩瀚无际,那么如何平衡有限与无限呢?作者借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古训道明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专一敬学,有所不为,方能学业精进,使生命的长度和知识的宽度有机统一。与此相反,“非专心一致,全力以赴,不能窥见门径”[2]13。   第二,为学要“好乐”。确定了为学方向后,便需珍惜寸阴,废寝忘食,以学为乐。“只要好乐便会产生力量,把一切艰辛、困难都胜过”,反之,“若果没有浓厚兴趣为乐不倦,便会意气消沉”。学问乃一桩艰辛的苦差事,勤学之工夫,尤不可一日放废,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因此,为学非好乐不能持久,好学近乎智,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故而“乐学”常被视作为学问道的最高境界,亦为学问的真门径、真工夫和真精神所在。
  第三,为学要“毅力”。丁道衡先生认为,好学应有恒,需澡雪精神,疏瀹性灵,勤勉不怠。“学问的路径既不是个坦途,走起来免不了坎坷,若果没有毅力,便会半途而废。‘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掘井九轫,深不及泉’。”自古迄今,能成大事业者,皆能出则行道,处则求志,未闻玩时惕日,碌碌饱食,浮生浪死,能有所成就者。惟精惟一,坚毅笃行,方成始终,正如《易经》所云:“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丁道衡先生出生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风雨如晦年代,青少年时期所历经的,是国破山河碎、同胞遭蹂躏的悲惨时代。由于祖上丁宝桢(叔祖父)和丁梅村(祖父)清廉人格的熏陶,严父丁体文的因势利导,使丁道衡自小树立了济世报国的志向和振兴中华的信念。坚毅笃实的品性,既反映在矢志不渝地负笈北大和西渡德国深造的抱负中,更印证于他或数年如一日地跋涉于西陲绝域,或冒死挺进崔嵬险峻的川康边隅的壮举中。不改初心,方得始终。坚韧不拔的毅力,成为了他辉煌人生的恒久动力,也成就了他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第四,为学要“谦虚”。勤学好思之外,尚需谦退自处,虚心接人。“学问既无穷尽,无止境。一个人所学得无论如何精深博大,终只是它的一部分,应该继续追求。荀子说‘学不可以已’。”[2]13这种为学需“虚心无我”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自序中教导的“无成执”精神。“所谓‘无成执’就是虚心,虚心即心要空,就是没有先入之见。器物惟其空才能装东西,人要虚心才能接受新知识。”[3]82特别是对初学者而言,唯有虚心涵咏,广采博纳,方能学究天人。古往今来,“傲”字最为人之凶德,稍有膨胀,必藐视古人,轻慢师友,非惟害性,亦危及事业,行稳致远必定成为侈谈奢望。反之,谦虚其心,宏大气量,登高涵远,则可成一流上乘之学问气象。
  第五,为学要有“系统”。成就学业既要吸收人类之智慧,亦必须具备广博之知识,不能不有专长,亦不能不兼备通识,即所谓通百艺而专一长(Knowing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mething)。学问若支离破碎,所知虽庞杂纷繁,但也往往无甚大用,换作《为学》中的话就是:“非将全部知道的东西融会贯通,再由一个中心思想联系起来,便是有系统的。孔子的道体,是以忠恕为主干,墨子的道体,是以兼爱为要旨,这就是说除开已得知识而外,还有一定的主张——无论是自己创造的新说或是承继别人的理论——各有各的中心思想。”[2]15由于丁道衡先生专攻志留纪及泥盆纪珊瑚的构造,充分认识到必须对“古杯”这一珊瑚始祖加以彻底了解和系统把握。透过论文《解决一个所谓“古盃珊瑚”的统系纠纷》即可明见,为求证科学结论,丁道衡先生对自己展开了一番系统而缜密的知识锻造,涉猎了包括“古杯珊瑚”核心概念释义(包括学术概念的起源与演进过程)、学术史述评、论题相关理论与方法厘定等方面知识。仅学术史评析言,上起1859年比林斯(Billings)率先提出的“古杯”概念,下迄1922年葛利普葛利普教授(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1946),德裔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北京大学地质古生物学开创者。1920年,葛利普教授应聘到中国农商部原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4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46年,病逝并安葬于北京(北平)。葛利普教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毕生著作达218种之多,且大都为来华后编著的,包括倡议和编辑的《中国古生物志》8部,内容涉及珊瑚、腕足类、瓣鳃类、腹足类等各门类化石,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最早一批地层古生物学者大都出自其门下。1926年6月,恰值丁道衡毕业并留校北京大学任教之期,他以《葛利普博士传》为题撰文一篇,分两期刊发在6月11日和20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 对河北柏林子灰岩中产的“古杯”的论述,该部分几乎占去了全篇论文一半的篇幅。由此可見,其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态度的科学严谨。
  第六,为学要“创作”。学问既需温故,更需知新和开新,“为学若无新意,便不能算是成功。”“知新可由怀疑求真的方法去得来,我们要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不受前任所惑。”[2]15成就伟大之学业,不能不复活文化,不能不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以发明真理为职志。
  人们对前人思想文化成果所持态度,大致有如下三种:“信古”“疑古”和“释古”。“信古”就是固守过去,不越雷池一步;“疑古”就是一概否认前人所说,完全另起炉灶;“释古”大体上相当于冯友兰先生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主张。“照着讲”属于遗传,“接着讲”属于创新,通过二者的结合和统一而不是全盘地“信古”或“疑古”,从前人历史“文本”中走出来,直面新的生命语境和世界问题,在具备高度的主体意识基础上“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这样才能实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通和升华。
  丁道衡先生的学术求索历程,贯穿求是创新的精神。1927年,沉睡西北高原亿万年的白云鄂博铁矿之所以被丁道衡首次发现;1939年,西南铝土矿研究之所以因丁道衡的一次科学考察而开启,“有盖珊瑚”的研究论题之所以能被提出和发表,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困扰世界古生物学圈数十年的“古杯珊瑚”谜底之所以得解,这些新成果和新创见,无不昭示出丁道衡先生不媚古、不弃古但“释古”的科学态度。《古杯的更订》撰写和发表于丁道衡赴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解决了一个所谓“‘古杯珊瑚’的统系(System)问题,争论至今已经七十七年了。有人把它归在原生动物,有人把它归入海绵动物,有人把它归在珊瑚动物,有人把它当作藻类,有人把它作为前二者,或前三者之间的过渡者”[4]223。对于这块长期困扰学界的硬骨头,学界前人向来众说纷纭又莫衷一是。恰如丁道衡先生所论:“这个问题,各家著述洋洋千言,皆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令人读之,莫所适从,故非先将一切文献暂行搁置,专由化石本身入手,无法可以得一结论。”[4]223
  透过字里行间不难明见,丁道衡先生实质上交融互摄地化用了亚圣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训和先贤张栻“工夫端的贵躬行”教导。一方面,取批判性,接受这一扬弃之法,充分汲取前人“古杯珊瑚”研究既有成果中的有效滋养;另一方面,不拘泥于旧说,不迷信权威,跳出前人陈陈相因的认知框架,躬行实践,上下求索,最终破茧成蝶,使那些“身世不明系统不定的问题”纷纷迎刃而解。诚如丁道衡先生概括的那样:“我想解决这个问题,若果由文献里找得出光明来,那末老头们早就将它解决了,那能等到我来!现在我有的是标本,为什么不自己研究,却去钻死书!”[4]231
  简而言之,求是创新是学问的不竭动力,唯有在继承传统中开拓新知,方能实现知识学问不断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结 语
  《为学》起于“专一”而止于“创作”,较为系统地阐扬了敬学立志的步骤和主张,揭示了读书求真、修身厚德与报效桑梓互为融通的关系。这篇开发灵根和发抒心志的精辟随笔,具有言近旨远的现实意义和镜鉴价值,不仅道出了为学问道的真工夫和真意义,而且具有启迪当下的新精神,尤其是对身处“信息网络”时代的莘莘学子,在“微阅读”“碎片化阅读”“扫描式阅读”业已成为时尚甚至大行其道的当下,不失为一剂明心启智的良药。
  参考文献:
  [1] 姜刚杰.丁道衡传略[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63.
  [2]丁道衡.为学[J].行行月刊,1948(3):13-15.
  [3]杨天宏.读书六法:朱熹读书方法演绎[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6.
  [4]丁道衡.解决一个所谓“古盃珊瑚”的统系纠纷[J].地质论评,1937(3):223.
  (责任编辑:蒲应秋)
其他文献
摘 要:“十三五”期间,贵州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跨越式发展,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普及程度以及师资配置等方面成绩显著。然而,贵州基础教育也存在一些发展短板,制约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中小学生学业成绩差距明显,乡村学生社会参与意愿不足,城乡之间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差异大,以及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建设不到位等问题。为此,贵州亟待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摘 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高等教育的有生力量,实现民族复兴,一大批高校向抗战后方大转移,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西迁运动”。部分高校向贵州“西迁”,使得当时贵州各类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完善和优化了贵州省当时的教育体系结构和区域分布,并且在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将爱国情怀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逻辑,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关键词:高校内迁;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补充乡村教师数量为目的的政策探索阶段,以提升教师质量为重点的政策完善阶段,以统筹配置城乡优质师资为目标的政策深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遵循着相应的演进逻辑——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推动力的政策形成机制,以兼顾效率和公平为导向的政策价值取向,以政策工具的综合选择和使用为手段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以经济学为
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除了在战场对中国人进行杀戮外,在文化教育事业上也大肆破坏,蓄意且有计划地摧毁中国各地的大学。战时我国民族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依赖于民间资本主体捐资办学的私立高校,经营日益困难,经费投入持续降低,教师实际收入不断下降,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如何获得维持学校基本运行的办学经费是私立高校必须直面的首要难题。战时私立高校迁建主要依赖社会募捐、学费、政府补助以及国立化等路径筹资,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