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财政政策有效还是货币政策有效的争论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调整,速度降低成为经济新常态,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抚平经济波动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陈述西方经济学中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争论,来试图从中得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运行的新借鉴。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
在宏观诸调控手段中,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而对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谁优谁劣的问题一直就是经济学百年以来争论的问题,至于谁优谁劣各国的国情不同都有不同的解释。
一、支持财政政策的理论
支持财政政策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凯恩斯主义者。他们认为,对有效需求的调控,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财政政策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调控经济的手段。它既可以用来变动总需求,以对付严重的通货紧缩或者通货膨胀等货币现象,也可以被用来微调经济,熨平经济周期的较大的波动。财政政策的措施十分简单明了,如果经济正处于严重的萧条时期,财政政策就采取“减收增支”的办法,减收就是减税,增支就是增加政府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办法。如果经济处于过渡的膨胀之中,就使用缩小政府支出的办法,已达到经济平稳发展的目的。
对于财政政策的主要的三种手段来说,增加政府支出是刺激经济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政府支出可直接增加和扩大总需求,因而有较大的乘数效应。同时,政府支出可以直接为宏观调控目标服务,这样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国民经济的瓶颈缺口,增加社会的生产能力。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经济特别萧条的地区以帮助该地区的经济走出困境。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不太使用进口品的项目上,尽可能以乘数效应增加GDP。政府也可以把资金用于增加就业的项目上,以减少失业人口。所以财政政策对凯恩施主义者来说是极具说服力的一项政策。
转移支付(TR)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调节转移支付的大小来熨平经济的波动。转移性支出首先是增加了个人的可支配的收入,个人对于这种收入通常是认为正常收入,这部分收入的并不会等同于其消费支出,个人会依照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对这部分收入进行分配,只有其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才形成了社会总支出的一部分,因此,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小于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作用。转移支付更多的是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促进经济环境的稳定,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转移性支出的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转移支付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和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转移支付下降。对于目前如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许多人认为是居民收入不高所引起的消费能力不足,由此建议以扩大转移支付为手段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且不说财政能否承受如此负担,真如果扩大转移支付,其作用只能是掩盖了经济失衡的本质,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符合我国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国策。
二、支持货币政策的理论
支持货币政策理论者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并没有好的调控效果,反而会有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坏的影响,其理由是:减税或增加财政支出事实上不会对经济有什么刺激作用,GDP不会因此而增加,因为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货币供应量也相应扩大了,增加的只是名义的GDP。从长期来说,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还会导致通货膨胀。特别是在浮动的汇率体制下,这个情况将更为明显,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只会使本国的货币贬值,从而使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进一步加大了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会增加,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会使这种借款需求更高,结果很可能会发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利率可能会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最终会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社会效应抵消掉。
货币政策支持者认为,如果使用不好,财政政策只会造成经济更大的波动。实施财政政策所可能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三方面的效应要作出估计: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的变化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如何?乘数和加速数的规模如何?时滞效应如何?上述的三方面的效应是很难估计的,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行得到解决和恢复的,所以财政政策是没有必要使用的。而这些情况使用货币政策就不用考虑,他们奉行单边政策,即只使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三、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使用的建议
(一)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不同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中的特点地位不同、手段运作方式都不同,所以它们应有所分工。在公平与效率、总量与结构的处理上,后者偏重于“效率优先”原则,以发挥其活跃经济的作用。要确保经济的高效率,在既定体制下,就要发挥好倾向政策的作用。前者则偏重于“公平优先”原则,以发挥其稳定经济的作用。经济发展既要效率,也要稳定,而稳定又以“公平”为前提,但也要要确保经济的“效率”,在既定体制下,就是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资金在经济领域的运用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包揽一切,而是应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产业,其他方面和领域的社会需求将由货币政策解决。换言之,财政宏观调控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货币政策则要加强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
(二)不放松的高频使用货币政策
从2014年全国经济进入“低增长、去产能”新常态以来,特别是2015年股灾之后,央行已经在调整现有的货币政策,几次降息降准,尽可能降低利率水平,并相应扩张货币信用规模。当前我们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调低甚至取消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备付金存款利率;直接劝说商业银行扩大放款规模,缩减存贷差,提高乘数效应;继续加大政策性贷款的规模,在目前持续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对财政透支贷款或通过公开市场增持财政债券,以扩大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所以,不能因为货币政策的相对无效而抛弃它,应该发挥其对财政政策的配合和辅助作用。
(三)强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建设,突出其协调交叉点
国债的发行应与公开市场业务结合。当前国债发行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国家财政用于建设性支出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财力来源。要把国债变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手段,使之成为既调节产业结构,又调节货币流量,与发展和稳定为一体。政策性投融资与财政贴息的交互使用,由于政策性投融资主要用于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的基础产业和农业等产业,在保本微利的原则下运行仍要满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开支和人员经费以及适当的扩大投融资规模的需要,保证一定利润。因此,在发展政策性投融资业务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财政贴息措施与之匹配,借以保证政策性投融资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财政调控,完善税收改革。
过去几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这样的代价就是企业的税赋相对较高,限制了企业的扩大再经营。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应该继续深化和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征管办法,落实营业税改增值税行动。其次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统一财政管理。现阶段,我国财权相当分散,各级政府部门都可凭借职权进行各种各样的收费、摊派和集资等。因此要创造条件,尽可能把较多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再次是发展政策性银行业务,可把政策性银行贷款看作是一种财政手段,把其固定资产投资看作是控制总量和调整投资结构的重要力量。目前主要解决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可考虑将清理整顿的财政信用资金及中央银行的机关团体存款、邮政储蓄和保险公司存款划归政策性银行。
综述,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使用是对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种必要保障,而具体的实际运用中到底是货币政策有效还是财政政策更有效,要具体的分析各国所面临的实际的经济情况。对于我国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协调使用才能对经济的稳定运行起到预期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
在宏观诸调控手段中,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而对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谁优谁劣的问题一直就是经济学百年以来争论的问题,至于谁优谁劣各国的国情不同都有不同的解释。
一、支持财政政策的理论
支持财政政策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凯恩斯主义者。他们认为,对有效需求的调控,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财政政策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调控经济的手段。它既可以用来变动总需求,以对付严重的通货紧缩或者通货膨胀等货币现象,也可以被用来微调经济,熨平经济周期的较大的波动。财政政策的措施十分简单明了,如果经济正处于严重的萧条时期,财政政策就采取“减收增支”的办法,减收就是减税,增支就是增加政府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办法。如果经济处于过渡的膨胀之中,就使用缩小政府支出的办法,已达到经济平稳发展的目的。
对于财政政策的主要的三种手段来说,增加政府支出是刺激经济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政府支出可直接增加和扩大总需求,因而有较大的乘数效应。同时,政府支出可以直接为宏观调控目标服务,这样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国民经济的瓶颈缺口,增加社会的生产能力。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经济特别萧条的地区以帮助该地区的经济走出困境。政府可以把资金用于不太使用进口品的项目上,尽可能以乘数效应增加GDP。政府也可以把资金用于增加就业的项目上,以减少失业人口。所以财政政策对凯恩施主义者来说是极具说服力的一项政策。
转移支付(TR)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调节转移支付的大小来熨平经济的波动。转移性支出首先是增加了个人的可支配的收入,个人对于这种收入通常是认为正常收入,这部分收入的并不会等同于其消费支出,个人会依照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对这部分收入进行分配,只有其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才形成了社会总支出的一部分,因此,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小于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作用。转移支付更多的是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促进经济环境的稳定,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转移性支出的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转移支付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和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转移支付下降。对于目前如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许多人认为是居民收入不高所引起的消费能力不足,由此建议以扩大转移支付为手段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且不说财政能否承受如此负担,真如果扩大转移支付,其作用只能是掩盖了经济失衡的本质,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符合我国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国策。
二、支持货币政策的理论
支持货币政策理论者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并没有好的调控效果,反而会有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坏的影响,其理由是:减税或增加财政支出事实上不会对经济有什么刺激作用,GDP不会因此而增加,因为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货币供应量也相应扩大了,增加的只是名义的GDP。从长期来说,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还会导致通货膨胀。特别是在浮动的汇率体制下,这个情况将更为明显,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只会使本国的货币贬值,从而使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进一步加大了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会增加,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会使这种借款需求更高,结果很可能会发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利率可能会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最终会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社会效应抵消掉。
货币政策支持者认为,如果使用不好,财政政策只会造成经济更大的波动。实施财政政策所可能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三方面的效应要作出估计: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的变化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如何?乘数和加速数的规模如何?时滞效应如何?上述的三方面的效应是很难估计的,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行得到解决和恢复的,所以财政政策是没有必要使用的。而这些情况使用货币政策就不用考虑,他们奉行单边政策,即只使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三、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使用的建议
(一)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不同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中的特点地位不同、手段运作方式都不同,所以它们应有所分工。在公平与效率、总量与结构的处理上,后者偏重于“效率优先”原则,以发挥其活跃经济的作用。要确保经济的高效率,在既定体制下,就要发挥好倾向政策的作用。前者则偏重于“公平优先”原则,以发挥其稳定经济的作用。经济发展既要效率,也要稳定,而稳定又以“公平”为前提,但也要要确保经济的“效率”,在既定体制下,就是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资金在经济领域的运用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包揽一切,而是应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产业,其他方面和领域的社会需求将由货币政策解决。换言之,财政宏观调控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货币政策则要加强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
(二)不放松的高频使用货币政策
从2014年全国经济进入“低增长、去产能”新常态以来,特别是2015年股灾之后,央行已经在调整现有的货币政策,几次降息降准,尽可能降低利率水平,并相应扩张货币信用规模。当前我们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调低甚至取消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备付金存款利率;直接劝说商业银行扩大放款规模,缩减存贷差,提高乘数效应;继续加大政策性贷款的规模,在目前持续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对财政透支贷款或通过公开市场增持财政债券,以扩大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所以,不能因为货币政策的相对无效而抛弃它,应该发挥其对财政政策的配合和辅助作用。
(三)强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建设,突出其协调交叉点
国债的发行应与公开市场业务结合。当前国债发行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国家财政用于建设性支出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财力来源。要把国债变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手段,使之成为既调节产业结构,又调节货币流量,与发展和稳定为一体。政策性投融资与财政贴息的交互使用,由于政策性投融资主要用于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的基础产业和农业等产业,在保本微利的原则下运行仍要满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开支和人员经费以及适当的扩大投融资规模的需要,保证一定利润。因此,在发展政策性投融资业务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财政贴息措施与之匹配,借以保证政策性投融资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财政调控,完善税收改革。
过去几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这样的代价就是企业的税赋相对较高,限制了企业的扩大再经营。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应该继续深化和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征管办法,落实营业税改增值税行动。其次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统一财政管理。现阶段,我国财权相当分散,各级政府部门都可凭借职权进行各种各样的收费、摊派和集资等。因此要创造条件,尽可能把较多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再次是发展政策性银行业务,可把政策性银行贷款看作是一种财政手段,把其固定资产投资看作是控制总量和调整投资结构的重要力量。目前主要解决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可考虑将清理整顿的财政信用资金及中央银行的机关团体存款、邮政储蓄和保险公司存款划归政策性银行。
综述,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使用是对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种必要保障,而具体的实际运用中到底是货币政策有效还是财政政策更有效,要具体的分析各国所面临的实际的经济情况。对于我国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协调使用才能对经济的稳定运行起到预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