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调控机体免疫的研究进展

来源 :健康体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肠道菌群被称为是人体内的隐形器官,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而存在,近年来的诸多研究表明它与人体的健康关系密不可分,是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内在环境因素。人体肠道内寄生着数以亿计的细菌,它不仅能够调节宿主的肠道营养吸收、新陈代谢,而且对于宿主的免疫功能、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均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本文就肠道菌群和中枢神经系统两者调控机体免疫进行综述,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关键词】肠道菌群;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因子;免疫功能
  当机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机体便会发生反应进行抵抗,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愈合。在机体发生损伤刺激时,神经系统会接收损伤信号释放神经递质,产生的神经递质经过特定的途径作用于免疫器官或者免疫細胞,使得免疫细胞表达特定的细胞因子启动免疫应答,研究表明这种途径依赖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
  1.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1.1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依赖着一些途径,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 HPAA)和自主神经系统两个途径。其中构成HPAA轴的室旁核内含有神经内分泌细胞,该细胞可以产生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机体极为重要的激素,是临床使用广泛的一种强效抗炎剂和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调节免疫系统:第一,糖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相结合,贮存在细胞质的GR在机体高浓度的糖皮质激素下被激活,激活后的GR被细胞质释放到达细胞核对相关基因进行转录调控,从而抑制各种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调控,从源头上阻断了细胞因子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与参与。第二,糖皮质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抑制免疫细胞释放免疫分子,从而阻止免疫分子发挥效应。XuWei阐述到糖皮质激素能够阻断MHCⅡ类分子与CD4+T细胞相互结合,抑制T细胞的表达;相反糖皮质激素也能够提高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活性,它的表达活性提高之后又一次的抑制了免疫细胞的表达。第三,影响Toll样受体的表达,但是糖皮质激素与介导固有免疫应答的模式识别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未得到证实。
  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另一个调节途径是自主神经系统,研究表明自主神经末梢与淋巴器官中的靶细胞能够形成突触样结构,一部分去甲肾上腺素(NE)可直接经此结构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另一部分NE则以旁分泌的方式进入细胞外液,扩散至较远距离的免疫分子上,与其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发挥交感神经的免疫调节作用。总而言之,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两个调节途径:自主神经系统和HPAA对免疫系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相互协调,精确微妙的调节着机体的免疫反应。
  1.2细胞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每一种细胞因子都有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作用在人体器官,李沙等人使用IL-6基因敲除鼠制备不同免疫状态动物模型,结果显示IL-6基因敲除鼠外周血IL-1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而IL-1β是神经免疫途径与IL-6/IL-6R信号通路之间的桥梁连接,则提示IL-6/IL-6R信号通路与神经系统的免疫调节具有密切的关系,IL-6通过网络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能够在CNS影响神经细胞的分泌功能。另有研究表明IL-6与特异性受体IL-6R结合形成IL-6/IL-6R复合物,后者可被糖蛋白130(gp130)激活,从而启动转录激活因子,促进神经系统施旺细胞髓鞘的生成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与生长,因此IL-6/IL-6R信号通路可作为细胞因子影响神经系统的一个典型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的这种特有的信号传导通路介导的免疫调节反应对于维持CNS和免疫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确保当机体受到损伤刺激时将引起的紊乱及时的恢复到机体健康时的正常水平。
  2.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2.1肠道菌群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途径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于胃肠道的菌群与神经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出了一个新的途径名词:脑肠轴,它主要由神经内分泌途径、免疫、迷走神经等构成,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可以通过脑肠轴相互作用。周长帅等人阐述到肠道菌群和肠道上皮细胞也可以合成神经系统分泌的部分神经递质,包括血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谷氨酸盐、乙酰胆碱等,这些神经信号分子通过作用于迷走神经上行纤维传导通路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贾子瑞等人综述到α-突触核蛋白出现在早期PD患者的肠神经系统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导致α-syn在肠神经系统中集聚,之后沿迷走神经上行纤维到达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集聚而引起机体发病。通过以上阐述说明肠道菌群可经脑肠轴这一途径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而且也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2.2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与帕金森综合征(PD)都是由于肠道菌群分泌异常物质,并通过脑肠轴和血脑屏障进入CNS导致其发生病变,进而激活脑实质内的神经免疫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开始发挥免疫调节应答反应。小胶质细胞( Microglia,MG) 是一种免疫细胞,占脑实质胶质细胞的10%左右,国佳莹等人的综述讲到小胶质细胞有三种存在状态,分别是静息状态M0和被活化后的动态状态M1和M2,当CNS受到异常物质刺激时小胶质细胞由M0转变为M1和M2,在PD患者发病时期,由于CNS受到免疫原性物质的过度刺激,导致小胶质细胞先活化为M1型,又由于小胶质细胞M1型具有免疫原性,促进了IL-1、IL-2、IL-6、TNF-α等促炎因子的释放,加之随着释放时间的积累,促炎因子也不断积少成多,导致CNS的病理变化加重、神经细胞受损加重,最终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通过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理发展过程以及脑肠轴的作用机制,清晰的说明了肠道菌群对于神经系统的影响,在此希望能帮助广大学者更好的理解肠道菌群和与CNS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人体肠道的许多优势菌群能够激活肠道黏膜的免疫细胞分泌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因子,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韩桂华等探究了双歧杆菌治疗前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机体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主要包括TNF-α、IFN-γ、IL-6及IL-10,结果表明未经使用双歧杆菌治疗前患者的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FN-γ、IL-6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的人群,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低于正常人群;经过治疗的患者血清中TNF-α、IFN-γ、IL-6的水平要低于治疗前的水平,IL-10的水平高于治疗前的水平。通过此试验可以有力的证明双歧杆菌能够影响机体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说明人体肠道菌群可以影响机体合成并分泌部分细胞因子。研究表明肠道菌也可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影响其抗体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T、B淋巴細胞是介导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肠道淋巴组织中T、B细胞经过活化,释放的细胞因子可结合病原微生物或者其代谢产物等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进行针对性、专一性的发挥特异性免疫应答。
  4.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MS的发病与肠道菌群的紊乱有关, MS患者的肠道菌群中梭状芽孢菌属、拟杆菌属的数量明显降低,而变形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数量较高。最近的研究表明紊乱的菌群通过调节免疫因子参与MS的发病,在MS患者的发病初期和高峰期,紊乱的肠道菌群和其代谢产物刺激免疫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如IL-6、IL-8等经体液和血液循环途径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实质作用于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为M1型分泌IL-1β等促炎因子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以此途径恶性循环导致患者病变加重;当MS患者处于慢性恢复期时小胶质细胞则被激活为M2型,主要分泌IL-4、IL-10等抗炎因子,对其产生的损伤进行修复,消除髓鞘的病理变化,诱导其再生。从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参与MS患者、PD患者、AD患者的病理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可以得出:机体的部分免疫应答反应的确可以受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菌群的双重调控。
  5.总结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和中枢神经系统都能够调控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当机体发生炎症损伤和疾病时神经系统和肠道菌群可通过脑肠轴等途径相互呼应,两者之间先进行相互作用,之后再作用于免疫系统清除促炎因子、促进损伤修复、恢复机体稳态。但是人体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远不止以上所述,将来需更多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两者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温美秀,李学良.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J].医学综述,2012,18(02):180-182.
  [2]张千,李发弟,李飞.反刍动物应激反应中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机理[J].畜牧兽医学报,2017,48(05):785-792.
  [3]徐唯.糖皮质激素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在运动免疫学中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05):954-957.
  [4]许敏玲,陈桃,蔡琪.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TLR7和TLR9表达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12):1961-1966
  [5]高俊玮,马浚宁,候博儒,任海军.炎性细胞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节[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4(02):190-192
  [6]李沙.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神经免疫调节功能相关信号链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7]罗佳,金锋.肠道菌群影响宿主行为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4,59(22):2169-2190.
  [8]周长帅,郝斌.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免疫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20,20(04):385-389.
  [9]贾子瑞,马泽宇,秦齐,王鑫平,余淼淼,杨静楠,何巧灵,王慧超,林旭红.肠道菌群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9(04):287-294
  [10]严意华,林颖韬,胡雪峰.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传入与传出通路[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8,40(10):1751-1756.
  [11]国佳莹,石京山.小胶质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多样性与阿尔茨海默症[J].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0,43(03):405-411.
  [12]王珂,黄孝天.肠道菌群调控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8,34(02):186-190.
  [13]韩桂华,遇常红,孙雪丹,陈刚,鲍秀琦,颜玉,罗兰,郑强.青春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04):888-889.
  [14]徐兴伟,范朝刚,李秋荣.肠道菌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疾病研究的新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7,24(02):118-121
  [15]鲍彩彩,原铂尧,孙梦娇,王满侠,牛彦霞,亓斐.肠道菌群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8,43(08):710-714
  作者简介:
  1.杨俊、200003、男、汉、甘肃省西和县、本科、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730030
  1.张玉波、199902、男、苗、贵州省遵义市、本科、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730030
  田冬辰、199812、男、汉、天津市宝坻区、本科、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730030
  王乖芳、199804、女、汉、甘肃省礼县、本科、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730030
  裴雄、 199808 、男、汉、河南省淅川县、本科、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730030
  通讯作者:蔡彦宏, 198806,男,汉族,甘肃省西和县、本科、 甘肃省西和县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730030
其他文献
【摘要】食品是维持人们开展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物资。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食品问题越来越多,致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人们就餐问题,各单位都逐渐地建设起自己的单位食堂,而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今后的发展,因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多样化方式方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本文首先对单位食堂存在的食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调研基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理诊断为论点,探究超声诊断模式的临床诊断价值,收录2019年1年到2021年3月期间本院收录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研究样本,共计55例,均实施超声诊断检查,相关调研数据录入健康组;另收录同时期在院接受身体检查的健康儿童55例,行同项检查,相关数据纳入超声组,对比诊断结果差异。结果:超声组血流
期刊
【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临床表现较多,对疫情防控与治疗造成了一定难度,存在一定潜伏期,且临床尚未研制出特效药,导致临床疾病防控较为困难。以发热、乏力、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肉痛和腹泻等症状。目前关于该疾病的相关认识已经不断完善,但相关内容仍需要不断更新了解。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诊断
期刊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危害大,患病后需要给予一定的治疗,以改善症状,特别是相关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综述了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研究,具体从慢性心力衰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及运动疗法治疗进行分析,希望丰富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相关研究,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运动疗法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近
期刊
【摘要】目前,他汀调脂类药物已在CHD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且获得诸多医师的认可。临床研究发现,诸多CHD患者均伴有其他合并症,故在联合用药治疗前,他汀的合理性、科学性需予以重点关注,全面监测空腹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并监测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其中血脂监测是为了明确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同时需全面观察药物的相互作用,是否存在他汀相关性药物不良反应,而他汀不良反应
期刊
【摘要】输血治疗是抢救患者、挽救生命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较为多见。但在输血过程中,若出现对患者机体抗体检查不到位的状况,极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對患者机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极为重要,而影响检测的因素包含:试剂设备、操作因素、受检血清与红细胞因素等。输血前血型血清检查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包含血标本采集质量控制、医护人员专业技能质量控制、检验试剂及操作技术质量控制等。本
期刊
【摘要】系統性硬化症(S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缔组织病,呈慢性病程,最典型症状为对称性皮肤硬化,主要病理过程包括血管病变和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当患者以胸痛就诊时,容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一例以胸痛就诊,抗着丝点抗体蛋白B(CENP-B)强阳性,抗核抗体(ANA)阳性(1:3200着丝点型)的患者,提示临床医生接诊常见胸痛危险因素不典型,当有多处血管病变时,应警惕SSc的存在,应注意结合患者临床表现、
期刊
【摘要】miRNA是小的非编码RNA,涉及各种基因的转录后调节,其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它们可能通过调节参与细胞过程的不同基因来发挥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miRNA调控的基因之一是VEGFA,它负责血管生成,该过程在肿瘤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它负责肿瘤生长所需营养的运输。本文对消化道肿瘤中miRNA调节VEGFA的作用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miRNA;VEGFA;消化道肿瘤  1. 介绍  
期刊
【摘要】传统的GBS的检测方法包括临床样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细菌培养,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包括乳胶凝聚实验、免疫层析法、基因组学法(荧光原位杂交法、斑点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组学法,这些检测方法的使用显著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但仍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与总结。本文就GBS实验检测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B族链球菌;细菌培养;PCR  B族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
期刊
【摘要】婚前医学检查为询问既往病史、体格检查、特殊检查、辅助检查等,常规检查为血、尿、白带常规,遗传性疾病等,以被检者自愿为原则。 婚前保健服务包括: (一)婚前卫生指导:关于性卫生知识、生育知识和遗传病知识的教育; (二)婚前卫生咨询:对有关婚配、生育保健等问题提供医学意见; (三)婚前医学检查: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医学检查,被检者双方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针对婚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