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7至1909年,被称为“大白舰队”的美国海军战列舰舰队进行了环球巡航,并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这支作战力量的存在。在1909年的华盛顿生日纪念日,这支舰队完成巡航任务并返回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罗兹(Hampton Roads)港,而在两周后,西奥多·罗斯福结束了自己的总统任期。在罗斯福担任总统的8年内,美国海军有16艘战列舰服役,它们各自配备T4门305毫米主炮。而在1910年初,当美国首批2艘无畏舰“南卡罗来纳”号和“密歇根”号开始服役时,上述16艘战列舰都变成了过时的战舰。这两艘“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各自安装了8门主炮。
在此后10年内,美国海军配备了一系列排水量逐步增大以及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战列舰。配备356毫米舰炮的新式战列舰被称为“超级无畏舰”。即便按照武器装备的性能衡量,这些早期建造的战列舰已经属于性能过时的型号,但它们的舰龄普遍较低。因此,美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仍然部署由无畏舰和前无畏舰组成的作战力量。与如今在燃气涡轮或核动力战舰(这些高度计算机化的战舰能够对目标实施远程打击)上服役的舰员相比,那些在1910至1920年期间服役于战列舰的水兵有着截然不同的日常生活。与煤烟同行
与现代化战舰上根据特定需求安排相应住处的做法相比,在一个世纪前的战列舰上采用的相关做法的科学性较差。例如,威廉·拜德斯作为三等水兵从1918年开始服役,他最初被分配至位于依利诺斯州大湖地区的海军新兵训练营。在训练期间,拜德斯与其他300至400名新兵一起在大型阅兵场上列队。两名军官穿过队列并拍打这些新兵的肌肉,那些最强壮的新兵被选为三等锅炉兵(而不是三等水兵)。拜德斯在几年后回忆:“他们认为我们的强壮肌肉足以胜任这种工作,事实也正是如此。”
拜德斯从这座新兵训练营前往停泊于诺福克的一艘新兵收容舰,随后被分配至“威斯康星”战列舰,后者是一艘以煤为燃料的前无畏舰。新兵们登舰后奉命前往舰首楼填写表格。这时,一名老水兵靠近拜德斯并对他说:“嗨,年轻人,你不会是想来这般舰上铲煤吧?”
拜德斯回答:“不,当然不想。”
这名老水兵告诉他:“好吧,当你填完表格,要告诉他们你在高中曾接受过多种技能培训,就是手工艺训练,你想从事技术工作,就是这样。”
拜德斯答道:“但这不是真的。”
这名老水兵笑着回答:“没有人会去核实,你可能会由此摆脱锅炉房并得到一份较好的工作。”
随后,拜德斯按照老兵的吩咐填完表格,随后进入轮机舱而不是锅炉房,而其他新水手在锅炉房里从事极为艰苦的工作。正如他后来回忆:“我发现这是自己最幸运的经历,那些在战列舰上铲煤的水兵担负着异常繁重的工作。”
用老兵的话形容,以煤为燃料的战列舰实际上是“吃煤机器”。当时的补给船包括运煤船和运煤驳船(某人曾以幽默的口气形容,《运煤船周刊》的杂志名称以最准确的方式描述了战列舰与补给船汇合的周期)。在运煤驳船上,船员们将燃煤装到袋子内,随后运至战列舰并倾倒在甲板上。舰员们使用独轮手推车将燃煤倒入斜槽,斜槽下方连接着储存燃煤的煤仓。运煤船装有直接将煤倾倒至战列舰甲板的抓斗,随后再由舰员将燃煤运至下层的煤仓。
煤仓配备了数量更多的舰员。当黑色的煤块顺着斜槽倾泄而下时,下方煤仓内的舰员用铁锹将煤块移到仓内的边角。搬运燃煤是一项全舰官兵共同参与的艰苦工作。舰上乐队的成员可以不参加这项工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此期间要演奏音乐,为运煤人员缓解疲劳。一些因繁重的运煤工作而极度疲乏的舰员有时为了发泄愤怒,将煤块直接扔向这些乐队队员。
运煤过程通常会持续几个小时,有时还处于极为炎热的环境之中。1916年,海军军校学员斯图亚特·默里随“威斯康星”号战列舰执行前往古巴关塔那摩湾的巡航任务。在补充燃料期间正好刮着大风,而且阳光非常猛烈,水兵们流出的汗水变成了一层黑色的外壳。即便是在淋浴后(有时是用含盐的海水),水兵们也发现很难将残留的煤尘从头发、耳朵、眉毛和皮肤缝隙中排出。在大约30年后,默里已不用再为这些问题担心。1945年9月,他担任美国海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密苏里”号战列舰(B/3-63)的舰长,而该舰成为日本在二战末期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的场所。
海上“桑拿浴室”
锅炉房通常非常潮湿且处于高温状态。一些水兵在这种难以忍受的环境中出现昏迷现象。当战列舰处于航行状态时,水兵需用铁锹将煤从煤仓中取出并置于锅炉前侧的平板上。在“特拉华”战列舰上服役的三等司炉工查尔斯·赫盖特并不象威廉·拜德斯那样幸运,前者被分配至一个装有4台锅炉的锅炉房,每台锅炉有4个炉门。司炉工们在向炉内添加燃料时都赤裸着上身,赫盖特很快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他在多年之后还能记起当时的想法:“地狱也不过如此。”弗雷德·爱德华兹于1920年随“密执安”号战列舰执行巡航任务,他认为:“这些以煤为燃料的战列舰实际上是杀人机器,绝对的杀人机器。”
新水兵们逐渐掌握了用铁锹将煤平铺在筛滤栅上的技巧。他們使用的另一种工具是薄片铲,这种重量较大的铲子可能长达12英尺(3.66米)。司炉工们用这种铲子能将更多的煤块扬到空中,从而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很自然地,舰桥上的指挥官越是要求提高航速~通常约为18至19节——就越有必要增大发动机输出功率以及提高加煤速度。在航速较慢时有一些休息时间,司炉工们可以降低工作节奏。
燃烧过程生成的残留物被称为炉渣,水兵们在每天清晨的例行工作之一是处理这些副产品。当他们用长柄锄头将炉渣拣出并放到平板上时,必须戴上口罩。司炉工手拿水管站在一旁喷水降温,当水浇到火热的炉渣上时立刻变成蒸汽。水兵们随后将冷却后的炉渣打碎,并用铁锹把它们送入一条通往外侧露天甲板的煤灰管道。当水密滑槽的盖板打开后,水兵们用消防水管中的海水将炉渣冲出舰外,这一过程类似于垃圾处理。
很自然地,这种在清晨实施的例行工作产生了很大噪声,这是因为沉重的炉渣块在被冲入大海的过程中会在金属管道内滑动。据“密执安”号战列舰的牧师回忆,直到他听到水兵们在早晨处理炉渣过程中发出的巨响,才真正体会到了诗人罗德雅德·吉卜林的诗句“雷鸣般的黎明”的真正内涵。
锅炉产生的蒸汽被输送至发动机。老式战列舰采用往复式(即三胀式)发动机。此类发动机采用巨大的汽缸以及用于转动机轴的大型活塞,这种结构类似于安装汽油机的汽车。发动机通过减速齿轮带动战列舰的螺旋桨。蒸汽以循环方式在发动机内运转并且在此过程中生成能量。新型无畏舰通常安装蒸汽轮机,这种发动机所占用的空间小于往复式发动机。1916年,当“内华达”号和“俄克拉荷马”号战 列舰服役时,这种新式战列舰开始以燃油作为燃料。对于司炉工而言,这种变化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但在此后一段时间,以煤为燃料的战列舰仍在继续服役。
居住与饮食
与现在服役的战舰相比,当时的战列舰的宜居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当水兵从一艘战舰调至另一艘战舰时,他们把个人物品装入水手袋(周围缠绕着吊床)后进行装运。他们通常没有铺位,而是将吊床挂在住舱的两个挂钩之间并将挂绳拉紧。这些吊床通常与甲板相距几英尺,爬上吊床需要较高的技巧。水兵们必须抓住角铁向上跳起,随后落人吊床。
对于从1918年开始在“俄亥俄”号战列舰服役的水兵雷·塔布克而言,吊床确实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在熄灯后完成夜哨任务回到住舱时更是如此。他不得不在室友们的吊床之间摸索,直到发现自己的吊床并且爬上去。他在几年后回忆,当起床号吹响时,他才刚刚睡着。
一名手持木棍的值班军士长吼叫着发出命令:“捆起吊床;起床。”如果某个水兵起床动作迟缓,军士长就会用木棍捅吊床的底部。水兵起床之后必须取下吊床,并将它们卷起后放在舱室周围被称为吊床网的区域。水兵制服必须放在水手袋而不是储物柜内,个人物品放在杂物箱内。
住舱内还放置了供8人使用的餐桌,水兵们在许多情况下都在此就餐。进餐完毕后,餐桌和椅子都放在高处的架子上。厨师在厨房内准备好当天的伙食并供应给水兵。厨师提高伙食质量的动力来自于水兵在发薪日向他们支付的小费。除了食堂供应的伙食之外,舰上还为水兵提供罐头。
1918年,海军军校学员阿瑟-麦科努姆随“俄亥俄”号战列舰执行航行任务。据他回忆,当水兵们装载补给物资时,经常会出现把板条箱故意从梯子上掉在地上并摔散的情况。他记得有一名水兵曾偷偷拿走了6盒梨子罐头。有时,水兵们还打开那些没有明显标志的罐头,而当他们发现里面只是泡菜时,满心欢喜随即变成失望。
虽然美国海军明确规定无畏舰水兵的伙食标准高于普通水兵,但各舰的伙食质量仍然存在差异。1914年,海军部长约瑟夫斯·丹尼尔斯下达命令,禁止在战舰上的水兵食堂内供应酒,而军官不受此命令的限制。当年夏天,海军军校学员约翰·麦克里(John Mccrea)随前无畏舰“爱达荷”号在地中海执行航行任务,他最先观察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化。
当时,战争阴云密布,有可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都在加紧扩充海军力量。希腊从美国海军采购了后者2艘老式战列舰“密西西比”号和“爱达荷”号。由于它们的作战性能已处于落后状态,因此美国海军非常乐于甩掉“包袱”。“爱达荷”号战列舰的交接仪式在法国维拉夫蓝契港举行,该舰并不是由美国海军直接交付给希腊海军,而是通过纽约造船厂转交。在这次交接仪式上,麦克里在舰长室内担负值勤任务。
当“爱达荷”号宣布从美国海军退役后,纽约造船厂的几名代表打开一个箱子并拿出几瓶成士忌。由于该舰已不再属于美国海军,因此禁酒令不再适用,舰上的军官和水兵都加入到庆祝仪式中。他们随后由“缅因”号战列舰运送回国。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
两年前,麦克里从“马萨诸塞”号战列舰开始了在这种战舰的服役生涯,该舰是参加过美西战争的老式型号。他的上司是一名长着红胡子且带有挪威口音的水手长。这名水手长分管一个杂物室,这间房子基本上是他的办公室。杂物室内装着各种制绳线以及各种各样用于制作水兵制服图样的工具。水兵们从舰上小卖部里买来布料,并按照水手长提供的图样剪裁制服。他们分别用红丝线和绿丝线为上衣左口袋和右口袋加边——类似于战舰上安装的红色和绿色航行灯(这些灯的用途是让其他舰船辨别其航行方向)。在很长时间内,美国海军安排星期三下午不进行正常活动,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制绳线周日”。
这位水手长在与麥克里交谈时感叹,此时服役的水兵已与过去形成了很大差别,“许多人都具备了读写能力”。实际上,在美国本国出生的水兵已经占到水兵总数的较大比例。过去,美国水兵们经常在海军士兵和商船船员之间变换角色,而且他们大部分来自港口地区。而到20世纪初,美国海军越来越多地从“内地”征召水兵,并且通过培训使他们适应海上生活。
即便如此,当时在战列舰的水兵中仍然存在文盲。在发薪日,所有水兵都以现金方式领取薪水,出纳要求他们在统计表上签字。麦克里有时不得不充当证人,证明某人用“记号”而不是签名领取了薪水。水兵们的娱乐生活
在1910至1920年期间,美国海军主要部署于大西洋海域,而且以国内的造船厂作为基地。在当时服役的水兵中,仅有一部分已经结婚。由于薪水较少,因此级别较低的水兵——在舰上可免费为其提供住舱——很难养家糊口。另一个较为复杂的因素是,根据年度任务的要求,这些战舰一直处于流动部署状态。
1911年,海军少尉伯纳德·比尔利到“特拉华”号战列舰任职,该舰属于美国海军较早建造的无畏舰之一。根据舰队的要求,该舰与其他战舰一起奉命于1月离开东海岸港口,前往较为温暖的古巴关塔那摩湾进行为期3个月的冬季巡航。它们在该海域进行了高速工程航行和舰炮射击演习,并且派遣登陆部队进行了两栖登陆演习。当时,登陆部队由水兵以及各舰所属的海军陆战队分队人员组成。战舰装载了能够在近岸海域航行的轮式车辆,这些车辆可为登陆部队提供炮火支援。1914年,当这些登陆部队在墨西哥的维拉克鲁兹登陆时面临着真正的考验,因为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一直对当时的墨西哥政府表示不满。当美国在一次偶发事件中产生受辱感之后,随之实施了针对墨西哥的登陆行动,美墨双方军队此后在城市地区进行了激烈交战。
当该舰在冬季停泊于古巴海域时,舰上的水兵并没有太多的个人自由。即便如此,一些水兵仍然能够定期乘坐小艇抵达圣地亚哥港。军官们鼓励水兵到岸上的海军补给站进行娱乐消遣,这里的体育项目包括游泳、网球、篮球和徒步旅行等。其他休闲项目包括在舰上举行的“抽烟聚会”,水兵们在此期间可以进行拳击、摔跤、魔术、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有时还会竖起电影屏幕,供水兵们观赏当时极为流行的无声片。
战列舰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相互竞争,这不仅体现于专业领域,如舰炮射击和工程技术,还包括体育项目,划艇竞赛尤其受欢迎。各战列舰都选拔身体强壮且拥有高超技能的水兵作为赛艇选手。这些水兵经常进行训练,他们之间的比赛往往吸引许多人参与赌博。比赛结束后,在赌博中获胜的人将赢到的银元藏在他们带锁的杂物箱内。
当战列舰结束训练周期后,它们向北肮行至弗吉尼亚角的外海进行舰炮射击演习,这片海域被称为“南方训练场”。在夏季,这些战列舰组成分舰队对新英格兰的港口进行访问。10月,这些战列舰通常集中进行一次海上校阅,在此期间它们都停泊于位于曼哈顿岛西侧的哈德逊河。 各舰经常派水兵上岸参加纽约市举行的游行,该市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地区。
在秋天和初冬,战列舰进入各海军造船厂进行维护和整修。对于那些经济承受能力较差的家庭而言,此时乘火车在东海岸地区旅行将获得团聚的机会。在维修工作结束后,这些战列舰又将前往关塔那摩。
比尔利在多年之后回忆:“当时我们并未发放家庭补助。只有上岸才能获得肉食、香烟和其他补助品,数量不多。当我们接到上级调整任务或部署地点的通知后,可以按照每英里8美分的标准获得补贴,而火车票仍然由自己支付。政府根本不会承担家属乘坐火车的费用。如果水兵已经成家,就必须自己承担相关开支。而在一战结束后,上述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炮术训练
1911年,《科学美国人》杂志的编辑伯纳德·沃尔克访问了“北达科他”号战列舰(该舰是比尔利所在的“特拉华”号战列舰的姊妹舰),并且观摩了共出海执行任务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沃尔克详细记载了他经历了许多事情,并且在当年秋季的杂志上分五次进行了连载。沃尔克对舰炮射击演习尤其感兴趣,这是因为战列舰上的所有装备和设备(包括那些以煤为燃料的发动机),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保障舰炮射击。
位于弹药库下方的水兵将炮弹和药桶装到通往炮塔的升降机内。炮塔内的炮手再将它们装入炮膛,随后关上炮尾并发射。点燃药桶和发射炮弹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炮塔内的扳柄,并用脚踏开关作为备份装置。
虽然当时采用的火控系统较为原始,但其性能仍在不断改进。每艘战列舰都安装了两根圆形的鸟笼式桅杆,这种桅杆由相互连接的金属管组成。每根桅杆的顶端都安装了供弹着点观测员使用的平台。经过选拔培训的水兵逐渐具备了观测弹着点以及炮弹偏离目标的距离和角度的能力,他们随后向炮手提供后续射击的修正信息。
与当前使用的射程达到数百甚至数千英里的海军武器相比,战列舰舰炮的射程几乎不值一提。1912年,在切萨皮克海湾举行的一次射击测试中,“特拉华”号战列舰的304.8毫米舰炮从16000码(14630米)之外击中了靶舰“圣马尔克斯”号。在实战中,战列舰的命中精度将大幅度下降。然而,它们很难在实战中一显身手。从1898N1942年,美国战列舰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主炮。
沃尔克生动地描述了他在“北达科他”号战列舰前桅楼上的经历:“我从笼式桅杆内部的之字形软梯向上爬,途中经过一个活门,最后到达火控平台。如果你希望体验一种垒新的攀登感受,那么可以尝试从不断摇晃的软梯爬到一座100英尺(约30米)高并且不停晃動的平台上。在这座平台上,你将看到下方一座烟囱的黑色排烟口排出大量热气,从而将你的平衡感破坏殆尽。”
当塔布克于1918年在“密苏里”号战列舰服役期间,舰炮射击成为例行任务之一。前无畏舰主要装备152.4毫米舷侧舰炮。炮手都是从身体最为强壮的水兵中选取,身材瘦小的塔布克只能充当瞄准手。他发现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这主要是因为在舰炮发射首发炮弹后,形成的烟雾会使原定目标变得模糊。
当炮塔舰炮发射时,舷侧舰炮处于待命状态,因此塔布克利用这个机会拍下主炮炮弹在空中飞行的照片。他对其中一次拍摄的情况记忆犹新:“我当时有一部折叠式照相机。当我前一次看到这些舰炮时,它们正向偏离我的方向旋转,这一次是后侧的304.8毫米炮塔,然而战列舰本身也在进行海上机动,从而使舰炮又转到正对我的角度并且开炮。此后,我发现自己已经位于甲板的另一侧,夹克的纽扣已全部被震飞,落在地上的照相机已变得像烤饼一样薄。我爬进最近的舱口,随后探头向外张望,看是否有人看到我刚才的荒唐经历。”
结束语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战列舰陆续更换了更为先进的燃油锅炉,水兵无需再负担沉重的加煤工作,战舰的生活环境也随之有了很大改善。但直到二战结束前,美国战列舰的官兵生活状况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直到二战之后,美国战舰上生活条件才出现了大幅度的改善,在很多方面已经与陆地生活环境不相上下。但到此时,战列舰这个舰种已经很少出现在美国海军的战斗序列之中了。
在此后10年内,美国海军配备了一系列排水量逐步增大以及现代化程度更高的战列舰。配备356毫米舰炮的新式战列舰被称为“超级无畏舰”。即便按照武器装备的性能衡量,这些早期建造的战列舰已经属于性能过时的型号,但它们的舰龄普遍较低。因此,美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仍然部署由无畏舰和前无畏舰组成的作战力量。与如今在燃气涡轮或核动力战舰(这些高度计算机化的战舰能够对目标实施远程打击)上服役的舰员相比,那些在1910至1920年期间服役于战列舰的水兵有着截然不同的日常生活。与煤烟同行
与现代化战舰上根据特定需求安排相应住处的做法相比,在一个世纪前的战列舰上采用的相关做法的科学性较差。例如,威廉·拜德斯作为三等水兵从1918年开始服役,他最初被分配至位于依利诺斯州大湖地区的海军新兵训练营。在训练期间,拜德斯与其他300至400名新兵一起在大型阅兵场上列队。两名军官穿过队列并拍打这些新兵的肌肉,那些最强壮的新兵被选为三等锅炉兵(而不是三等水兵)。拜德斯在几年后回忆:“他们认为我们的强壮肌肉足以胜任这种工作,事实也正是如此。”
拜德斯从这座新兵训练营前往停泊于诺福克的一艘新兵收容舰,随后被分配至“威斯康星”战列舰,后者是一艘以煤为燃料的前无畏舰。新兵们登舰后奉命前往舰首楼填写表格。这时,一名老水兵靠近拜德斯并对他说:“嗨,年轻人,你不会是想来这般舰上铲煤吧?”
拜德斯回答:“不,当然不想。”
这名老水兵告诉他:“好吧,当你填完表格,要告诉他们你在高中曾接受过多种技能培训,就是手工艺训练,你想从事技术工作,就是这样。”
拜德斯答道:“但这不是真的。”
这名老水兵笑着回答:“没有人会去核实,你可能会由此摆脱锅炉房并得到一份较好的工作。”
随后,拜德斯按照老兵的吩咐填完表格,随后进入轮机舱而不是锅炉房,而其他新水手在锅炉房里从事极为艰苦的工作。正如他后来回忆:“我发现这是自己最幸运的经历,那些在战列舰上铲煤的水兵担负着异常繁重的工作。”
用老兵的话形容,以煤为燃料的战列舰实际上是“吃煤机器”。当时的补给船包括运煤船和运煤驳船(某人曾以幽默的口气形容,《运煤船周刊》的杂志名称以最准确的方式描述了战列舰与补给船汇合的周期)。在运煤驳船上,船员们将燃煤装到袋子内,随后运至战列舰并倾倒在甲板上。舰员们使用独轮手推车将燃煤倒入斜槽,斜槽下方连接着储存燃煤的煤仓。运煤船装有直接将煤倾倒至战列舰甲板的抓斗,随后再由舰员将燃煤运至下层的煤仓。
煤仓配备了数量更多的舰员。当黑色的煤块顺着斜槽倾泄而下时,下方煤仓内的舰员用铁锹将煤块移到仓内的边角。搬运燃煤是一项全舰官兵共同参与的艰苦工作。舰上乐队的成员可以不参加这项工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此期间要演奏音乐,为运煤人员缓解疲劳。一些因繁重的运煤工作而极度疲乏的舰员有时为了发泄愤怒,将煤块直接扔向这些乐队队员。
运煤过程通常会持续几个小时,有时还处于极为炎热的环境之中。1916年,海军军校学员斯图亚特·默里随“威斯康星”号战列舰执行前往古巴关塔那摩湾的巡航任务。在补充燃料期间正好刮着大风,而且阳光非常猛烈,水兵们流出的汗水变成了一层黑色的外壳。即便是在淋浴后(有时是用含盐的海水),水兵们也发现很难将残留的煤尘从头发、耳朵、眉毛和皮肤缝隙中排出。在大约30年后,默里已不用再为这些问题担心。1945年9月,他担任美国海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密苏里”号战列舰(B/3-63)的舰长,而该舰成为日本在二战末期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的场所。
海上“桑拿浴室”
锅炉房通常非常潮湿且处于高温状态。一些水兵在这种难以忍受的环境中出现昏迷现象。当战列舰处于航行状态时,水兵需用铁锹将煤从煤仓中取出并置于锅炉前侧的平板上。在“特拉华”战列舰上服役的三等司炉工查尔斯·赫盖特并不象威廉·拜德斯那样幸运,前者被分配至一个装有4台锅炉的锅炉房,每台锅炉有4个炉门。司炉工们在向炉内添加燃料时都赤裸着上身,赫盖特很快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他在多年之后还能记起当时的想法:“地狱也不过如此。”弗雷德·爱德华兹于1920年随“密执安”号战列舰执行巡航任务,他认为:“这些以煤为燃料的战列舰实际上是杀人机器,绝对的杀人机器。”
新水兵们逐渐掌握了用铁锹将煤平铺在筛滤栅上的技巧。他們使用的另一种工具是薄片铲,这种重量较大的铲子可能长达12英尺(3.66米)。司炉工们用这种铲子能将更多的煤块扬到空中,从而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很自然地,舰桥上的指挥官越是要求提高航速~通常约为18至19节——就越有必要增大发动机输出功率以及提高加煤速度。在航速较慢时有一些休息时间,司炉工们可以降低工作节奏。
燃烧过程生成的残留物被称为炉渣,水兵们在每天清晨的例行工作之一是处理这些副产品。当他们用长柄锄头将炉渣拣出并放到平板上时,必须戴上口罩。司炉工手拿水管站在一旁喷水降温,当水浇到火热的炉渣上时立刻变成蒸汽。水兵们随后将冷却后的炉渣打碎,并用铁锹把它们送入一条通往外侧露天甲板的煤灰管道。当水密滑槽的盖板打开后,水兵们用消防水管中的海水将炉渣冲出舰外,这一过程类似于垃圾处理。
很自然地,这种在清晨实施的例行工作产生了很大噪声,这是因为沉重的炉渣块在被冲入大海的过程中会在金属管道内滑动。据“密执安”号战列舰的牧师回忆,直到他听到水兵们在早晨处理炉渣过程中发出的巨响,才真正体会到了诗人罗德雅德·吉卜林的诗句“雷鸣般的黎明”的真正内涵。
锅炉产生的蒸汽被输送至发动机。老式战列舰采用往复式(即三胀式)发动机。此类发动机采用巨大的汽缸以及用于转动机轴的大型活塞,这种结构类似于安装汽油机的汽车。发动机通过减速齿轮带动战列舰的螺旋桨。蒸汽以循环方式在发动机内运转并且在此过程中生成能量。新型无畏舰通常安装蒸汽轮机,这种发动机所占用的空间小于往复式发动机。1916年,当“内华达”号和“俄克拉荷马”号战 列舰服役时,这种新式战列舰开始以燃油作为燃料。对于司炉工而言,这种变化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但在此后一段时间,以煤为燃料的战列舰仍在继续服役。
居住与饮食
与现在服役的战舰相比,当时的战列舰的宜居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当水兵从一艘战舰调至另一艘战舰时,他们把个人物品装入水手袋(周围缠绕着吊床)后进行装运。他们通常没有铺位,而是将吊床挂在住舱的两个挂钩之间并将挂绳拉紧。这些吊床通常与甲板相距几英尺,爬上吊床需要较高的技巧。水兵们必须抓住角铁向上跳起,随后落人吊床。
对于从1918年开始在“俄亥俄”号战列舰服役的水兵雷·塔布克而言,吊床确实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在熄灯后完成夜哨任务回到住舱时更是如此。他不得不在室友们的吊床之间摸索,直到发现自己的吊床并且爬上去。他在几年后回忆,当起床号吹响时,他才刚刚睡着。
一名手持木棍的值班军士长吼叫着发出命令:“捆起吊床;起床。”如果某个水兵起床动作迟缓,军士长就会用木棍捅吊床的底部。水兵起床之后必须取下吊床,并将它们卷起后放在舱室周围被称为吊床网的区域。水兵制服必须放在水手袋而不是储物柜内,个人物品放在杂物箱内。
住舱内还放置了供8人使用的餐桌,水兵们在许多情况下都在此就餐。进餐完毕后,餐桌和椅子都放在高处的架子上。厨师在厨房内准备好当天的伙食并供应给水兵。厨师提高伙食质量的动力来自于水兵在发薪日向他们支付的小费。除了食堂供应的伙食之外,舰上还为水兵提供罐头。
1918年,海军军校学员阿瑟-麦科努姆随“俄亥俄”号战列舰执行航行任务。据他回忆,当水兵们装载补给物资时,经常会出现把板条箱故意从梯子上掉在地上并摔散的情况。他记得有一名水兵曾偷偷拿走了6盒梨子罐头。有时,水兵们还打开那些没有明显标志的罐头,而当他们发现里面只是泡菜时,满心欢喜随即变成失望。
虽然美国海军明确规定无畏舰水兵的伙食标准高于普通水兵,但各舰的伙食质量仍然存在差异。1914年,海军部长约瑟夫斯·丹尼尔斯下达命令,禁止在战舰上的水兵食堂内供应酒,而军官不受此命令的限制。当年夏天,海军军校学员约翰·麦克里(John Mccrea)随前无畏舰“爱达荷”号在地中海执行航行任务,他最先观察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化。
当时,战争阴云密布,有可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都在加紧扩充海军力量。希腊从美国海军采购了后者2艘老式战列舰“密西西比”号和“爱达荷”号。由于它们的作战性能已处于落后状态,因此美国海军非常乐于甩掉“包袱”。“爱达荷”号战列舰的交接仪式在法国维拉夫蓝契港举行,该舰并不是由美国海军直接交付给希腊海军,而是通过纽约造船厂转交。在这次交接仪式上,麦克里在舰长室内担负值勤任务。
当“爱达荷”号宣布从美国海军退役后,纽约造船厂的几名代表打开一个箱子并拿出几瓶成士忌。由于该舰已不再属于美国海军,因此禁酒令不再适用,舰上的军官和水兵都加入到庆祝仪式中。他们随后由“缅因”号战列舰运送回国。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
两年前,麦克里从“马萨诸塞”号战列舰开始了在这种战舰的服役生涯,该舰是参加过美西战争的老式型号。他的上司是一名长着红胡子且带有挪威口音的水手长。这名水手长分管一个杂物室,这间房子基本上是他的办公室。杂物室内装着各种制绳线以及各种各样用于制作水兵制服图样的工具。水兵们从舰上小卖部里买来布料,并按照水手长提供的图样剪裁制服。他们分别用红丝线和绿丝线为上衣左口袋和右口袋加边——类似于战舰上安装的红色和绿色航行灯(这些灯的用途是让其他舰船辨别其航行方向)。在很长时间内,美国海军安排星期三下午不进行正常活动,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制绳线周日”。
这位水手长在与麥克里交谈时感叹,此时服役的水兵已与过去形成了很大差别,“许多人都具备了读写能力”。实际上,在美国本国出生的水兵已经占到水兵总数的较大比例。过去,美国水兵们经常在海军士兵和商船船员之间变换角色,而且他们大部分来自港口地区。而到20世纪初,美国海军越来越多地从“内地”征召水兵,并且通过培训使他们适应海上生活。
即便如此,当时在战列舰的水兵中仍然存在文盲。在发薪日,所有水兵都以现金方式领取薪水,出纳要求他们在统计表上签字。麦克里有时不得不充当证人,证明某人用“记号”而不是签名领取了薪水。水兵们的娱乐生活
在1910至1920年期间,美国海军主要部署于大西洋海域,而且以国内的造船厂作为基地。在当时服役的水兵中,仅有一部分已经结婚。由于薪水较少,因此级别较低的水兵——在舰上可免费为其提供住舱——很难养家糊口。另一个较为复杂的因素是,根据年度任务的要求,这些战舰一直处于流动部署状态。
1911年,海军少尉伯纳德·比尔利到“特拉华”号战列舰任职,该舰属于美国海军较早建造的无畏舰之一。根据舰队的要求,该舰与其他战舰一起奉命于1月离开东海岸港口,前往较为温暖的古巴关塔那摩湾进行为期3个月的冬季巡航。它们在该海域进行了高速工程航行和舰炮射击演习,并且派遣登陆部队进行了两栖登陆演习。当时,登陆部队由水兵以及各舰所属的海军陆战队分队人员组成。战舰装载了能够在近岸海域航行的轮式车辆,这些车辆可为登陆部队提供炮火支援。1914年,当这些登陆部队在墨西哥的维拉克鲁兹登陆时面临着真正的考验,因为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一直对当时的墨西哥政府表示不满。当美国在一次偶发事件中产生受辱感之后,随之实施了针对墨西哥的登陆行动,美墨双方军队此后在城市地区进行了激烈交战。
当该舰在冬季停泊于古巴海域时,舰上的水兵并没有太多的个人自由。即便如此,一些水兵仍然能够定期乘坐小艇抵达圣地亚哥港。军官们鼓励水兵到岸上的海军补给站进行娱乐消遣,这里的体育项目包括游泳、网球、篮球和徒步旅行等。其他休闲项目包括在舰上举行的“抽烟聚会”,水兵们在此期间可以进行拳击、摔跤、魔术、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有时还会竖起电影屏幕,供水兵们观赏当时极为流行的无声片。
战列舰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相互竞争,这不仅体现于专业领域,如舰炮射击和工程技术,还包括体育项目,划艇竞赛尤其受欢迎。各战列舰都选拔身体强壮且拥有高超技能的水兵作为赛艇选手。这些水兵经常进行训练,他们之间的比赛往往吸引许多人参与赌博。比赛结束后,在赌博中获胜的人将赢到的银元藏在他们带锁的杂物箱内。
当战列舰结束训练周期后,它们向北肮行至弗吉尼亚角的外海进行舰炮射击演习,这片海域被称为“南方训练场”。在夏季,这些战列舰组成分舰队对新英格兰的港口进行访问。10月,这些战列舰通常集中进行一次海上校阅,在此期间它们都停泊于位于曼哈顿岛西侧的哈德逊河。 各舰经常派水兵上岸参加纽约市举行的游行,该市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地区。
在秋天和初冬,战列舰进入各海军造船厂进行维护和整修。对于那些经济承受能力较差的家庭而言,此时乘火车在东海岸地区旅行将获得团聚的机会。在维修工作结束后,这些战列舰又将前往关塔那摩。
比尔利在多年之后回忆:“当时我们并未发放家庭补助。只有上岸才能获得肉食、香烟和其他补助品,数量不多。当我们接到上级调整任务或部署地点的通知后,可以按照每英里8美分的标准获得补贴,而火车票仍然由自己支付。政府根本不会承担家属乘坐火车的费用。如果水兵已经成家,就必须自己承担相关开支。而在一战结束后,上述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炮术训练
1911年,《科学美国人》杂志的编辑伯纳德·沃尔克访问了“北达科他”号战列舰(该舰是比尔利所在的“特拉华”号战列舰的姊妹舰),并且观摩了共出海执行任务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沃尔克详细记载了他经历了许多事情,并且在当年秋季的杂志上分五次进行了连载。沃尔克对舰炮射击演习尤其感兴趣,这是因为战列舰上的所有装备和设备(包括那些以煤为燃料的发动机),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保障舰炮射击。
位于弹药库下方的水兵将炮弹和药桶装到通往炮塔的升降机内。炮塔内的炮手再将它们装入炮膛,随后关上炮尾并发射。点燃药桶和发射炮弹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炮塔内的扳柄,并用脚踏开关作为备份装置。
虽然当时采用的火控系统较为原始,但其性能仍在不断改进。每艘战列舰都安装了两根圆形的鸟笼式桅杆,这种桅杆由相互连接的金属管组成。每根桅杆的顶端都安装了供弹着点观测员使用的平台。经过选拔培训的水兵逐渐具备了观测弹着点以及炮弹偏离目标的距离和角度的能力,他们随后向炮手提供后续射击的修正信息。
与当前使用的射程达到数百甚至数千英里的海军武器相比,战列舰舰炮的射程几乎不值一提。1912年,在切萨皮克海湾举行的一次射击测试中,“特拉华”号战列舰的304.8毫米舰炮从16000码(14630米)之外击中了靶舰“圣马尔克斯”号。在实战中,战列舰的命中精度将大幅度下降。然而,它们很难在实战中一显身手。从1898N1942年,美国战列舰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主炮。
沃尔克生动地描述了他在“北达科他”号战列舰前桅楼上的经历:“我从笼式桅杆内部的之字形软梯向上爬,途中经过一个活门,最后到达火控平台。如果你希望体验一种垒新的攀登感受,那么可以尝试从不断摇晃的软梯爬到一座100英尺(约30米)高并且不停晃動的平台上。在这座平台上,你将看到下方一座烟囱的黑色排烟口排出大量热气,从而将你的平衡感破坏殆尽。”
当塔布克于1918年在“密苏里”号战列舰服役期间,舰炮射击成为例行任务之一。前无畏舰主要装备152.4毫米舷侧舰炮。炮手都是从身体最为强壮的水兵中选取,身材瘦小的塔布克只能充当瞄准手。他发现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这主要是因为在舰炮发射首发炮弹后,形成的烟雾会使原定目标变得模糊。
当炮塔舰炮发射时,舷侧舰炮处于待命状态,因此塔布克利用这个机会拍下主炮炮弹在空中飞行的照片。他对其中一次拍摄的情况记忆犹新:“我当时有一部折叠式照相机。当我前一次看到这些舰炮时,它们正向偏离我的方向旋转,这一次是后侧的304.8毫米炮塔,然而战列舰本身也在进行海上机动,从而使舰炮又转到正对我的角度并且开炮。此后,我发现自己已经位于甲板的另一侧,夹克的纽扣已全部被震飞,落在地上的照相机已变得像烤饼一样薄。我爬进最近的舱口,随后探头向外张望,看是否有人看到我刚才的荒唐经历。”
结束语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战列舰陆续更换了更为先进的燃油锅炉,水兵无需再负担沉重的加煤工作,战舰的生活环境也随之有了很大改善。但直到二战结束前,美国战列舰的官兵生活状况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直到二战之后,美国战舰上生活条件才出现了大幅度的改善,在很多方面已经与陆地生活环境不相上下。但到此时,战列舰这个舰种已经很少出现在美国海军的战斗序列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