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 月街头,法桐依然飘着飞絮。法桐是民 国的重要标志,在民国风的图案中,不能缺少旗袍女,也不能少了这棵树。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些飞絮来自民国。
历史比人生更易苍老。就说民国吧,逝去不足百年,却已面目模糊。幸好还有这种树屹立着。漫天的飞絮像它的梦呓,说着什么呢?大概是说,民国还在,我就是民国吧?这样的呓语,入耳的时候真能听出丝丝缕缕扯不断的疼痛。民国的存在感光靠一棵树来证明是不够的。还需要别的物证。
这时,乔治出现了。他携着一把二胡,穿过民国风的法桐林荫道,向我们走来,一些微小但清晰的法桐飞絮亲切地缠住了琴身。我们坐在一间窄小的房间里等待。没有背景和文字,但我们知道,我们参加的是一场小型沙龙,主角是乔治。乔治的音乐身份是二胡演奏家。他来了。他拿起二胡,他说,它来自民国。民国造的二胡不稀奇,稀奇的是这把民国二胡还能演奏。二胡能发声是因为琴筒上蒙着的那张蟒皮。蟒皮的寿命一般超不过百年,时间长了注定会破裂。所以,民国造的二胡到了今天大都只有審美收藏价值而丧失了演奏功能。乔治淘到的这把琴是个异数,至今还能流畅发声。所以乔治接着说:“我今天带来的是民国的声音。”他端正坐好,拉动琴弦,一节旋律飘了出来,同时飘舞的就是琴身上洁白的飞絮了。
民国遇到了民国。二胡、飞絮,久别重逢,惺惺相惜。
于我们,则是和加强版的民国迎头相撞,形与态,声与色,俱佳也。
这是乔治带来的美丽物证。指向民国,也抵达我们,我们的人心。
沙龙的主题叫“城市痛痒”。此刻,我们并不关心城市的痛痒,我们只是深切地感觉到,“城市”太小了,来自民国的器乐声掠过茶香,只在室内沙龙盘桓了一秒钟,就拨开窗帘钻了出去。院中植了一株桂树,桂树的树冠上是当代的天空。任何当代都散发着袭人的花香,而前代的粉黛早已剥落。譬如今天,当代的天空是桂花的香型,而乔治带来的民国唯有草木的味道。也许,还要加上那条蛇。那条蛇提供了这把二胡的发声装置:声带,嗓音,音色,让我们与民国的声音面对面。
感谢这条隐姓埋名的蟒蛇。它来自民国。它周游过民国的山水,那时的民国也有芬芳,不像今天我们虽然怀旧着民国风,其实根本不知道那场风的软硬冷热与扑面而至的气息。但蛇知道。它将民国风藏掖在自己的麟片中,然后不声不响地开始冬眠,直到一个人从古玩市场上淘到这把琴。好了,如今这个人成为琴的主人,蛇眨眨眼睛苏醒了,它明白,它要为新主人献声了。乔治用这把琴演奏的第一支曲子是《良宵》。那是午后三点。骤雨初歇,天光柔弱,很有“只是近黄昏”的意趣。
人的梦想与追求,最好的概括大概就是“良宵”二字。要多温暖有多温暖,要多情色有多情色,这是松弛的时刻,这是等待的时刻,这是展开的时刻,这是消费的时刻,这时的“我”最为膨胀又最为恬静。“良宵”是故事的背景,又是故事本身。念这二字时,一定要想到烛影摇红,那条烛将一种古风赋予了一段暗夜。墨分五色,夜又能分出几种?
《良宵》由民国人作于民国时代,至今已成古典。古典从来不是甜品,它至少是一种轻暴力。它瓦解你的灵魂,钻进你的内心,打破你的结构,让你陷入动荡。瓦解,钻进,打破,动荡,当古典的轻暴力真实地在你身上刮起,你能做到不疼不痛么?我没能。
完美与完整的“良宵”并不存在。我们度过的,不过是有限的、不饱和的、残缺不全的、稍纵即逝的良宵。所谓“良”,成色并不好。因此,“良宵”的语感,一面温热,另一面却是晚秋的凉。
我疼痛着。
民国琴疼痛着。
还有那条民国蛇,它也在疼痛着。它的疼痛延续了百年,超过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也超过民国的跨度。如此长的疼痛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我们赋予这种疼痛一个光荣的徽号:“乡愁”。乡愁带有蛇的特征,光滑,无脚,不能言语,喜欢草木茂盛,只要有可能,都会弯曲着身体,当蛇以最大的长度摊开它的身体,当蛇成为直线,那是危险的。
音乐也具有蛇的特征。音乐是弯曲的。好听的旋律是因为弯曲得妩媚好看。
偶然看到二胡还有一个别称叫嵇琴,有点惊讶。这个嵇是嵇康,魏晋时候的人,二十四史中是我喜欢的少数人之一。他有许多身份,文学家、政治家、异教徒、业余炼丹人、奇装异服爱好者,还是全能的音乐家,能谱会弹,一曲《广陵散》名噪天下。他后来犯了死罪,许多人为他求情,理由就是杀了他《广陵散》就没人会弹了。嵇康的一生,轻松愉快的日子不多,多的是疼痛感,由小疼到大痛,最后弦断琴毁。这样的一个人,竟然定义了二胡。别称、前世、基因、谱系……
二胡的疼痛感在它的源头就被奠基了。
人这一辈子,苍凉无处不在,荒谬无处不在,疼痛无处不在,叠加起来是多么沉重、多么暗黑、多么的慌张无助,比苦海还糟糕。似乎没有科学家说苦海没有浮力,那么,苦海就是有浮力的了。只要懂得挣扎,浮力就能托起我们,让我们看到天蓝月白。但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反智系统,缺少浮力,越挣扎,越向下。这样的人生,这样的苦痛,如果没有一把疼痛的二胡相伴,就是彻底之寂灭了。
这个人世间,不能没有伤痛,也不能没有二胡。二胡是来安慰人生、安慰我们的。我们的人生,有太多的东西是缺失的、残破的、变质的,这也造成我们肉身的佝偻与精神的猥琐。但二胡出现了,二胡有自己不能治愈的内伤,可他的腰是直的。他能带给我们什么呢?他带来“良宵”和“空山鸟语”,他请我们“听松”,陪我们“病中吟”,他牵着我们“光明行”,他说前面有“三宝佛”,当然当然,他一定会指给我们看,那是“二泉映月”——月亮就是这样,隔空和你相望,若去碰它,你的满手都会是湿漉漉的月光。每一支二胡曲都是常识,每一个常识都是向上的浮力,有了这些浮力,我们的人生貌似就和先前有了差异。
二胡来自何方?二胡是谁的使者?
乔治喜欢蛇么?未知。但正是这种沉默湿冷的动物,让二胡能够发声,演绎“良宵”的欢快和易逝。乔治演绎着二胡,二胡演绎着音乐,音乐演绎着这场沙龙的目击者。 我们目击着二胡。就其构成而言,二胡小虽小,却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界。琴杆是木,弓子是竹,弦是马尾,蒙皮是蟒。有植物,有动物,树影婆娑,竹姿绰约,河谷中万马奔腾,沙石上独蛇潜行,诸般事物,荟萃于二胡。用天籁之声来形容二胡是恰当的。二胡的声音源于树木、源于动物、源于天性、源于自由。与二胡相伴,不能不受这种自然性的影响。二胡的音域与音色在严肃的教科书上有现成答案,现在我要以界外人的身份提供另一种文本。二胡的音域从骏马驰骋到水蛇滑行,而二胡的音色则是从修篁的幽咽到树冠阔大的奏鸣。二胡虽小,却是气度不凡、气象万千的。
二胡演奏赛马,是二胡向弓弦致敬。乔治创作《白蛇随想》,是一个音乐人向二胡致敬。
现在,我们不能叫乔治为琴童了,但他音乐人的生涯确实是从琴童开始的。那是刻骨铭心的开始。今天回望那个开始,不需要讨伐,也没必要讴歌。就是刻骨铭心。没有更深刻的概括了。那个过程中的每一秒、每一段、每一幕都结晶成麟片,一片片,将乔治装饰成一条蛇。
我有一个奇怪的感觉,觉得乔治的童年刚刚开始。童年不就是玩么?如今的乔治像个玩家了。恣意地玩。四面八方地玩。玩出了格调。玩出了动静。玩出了个性。他以某种成熟的审美感进入幼稚阶段。他似乎是在挥霍着当前的童年时光。童年虐过他,他也在虐着童年。他的宅子里布满了具有包浆的东西,旧时光,旧物件,旧记忆,旧情趣,金属的旧的锈迹,器物自带的旧疤痕,嵌在画轴上的水渍——那也是有了年代的水渍。这样说欠准确,因为他也伺弄或摆放着一些花草,那些花草是青春的,历史一点不久远,可是,你看乔治放到微信上的图片,那些花草的姿态,古得很,禅得很,秦时明月汉时关。在他的宅子里,民国不老。他现在被古意盎然地包围着。他在享受着这份古意盎然的童年。
乔治的宅子有不少明亮的窗户。请问,哪一扇能够让他听到窗外铁环的滚动、儿童的嘻笑和脚踩水洼的快乐?曾经有过。只要乔治站起来,走向窗口,就能看到蹦跳的小脚、水洼和铁环,可是他仍然坐在木椅上,练着二胡。那扇窗户属于一个叫乔家门的古镇,窗户开着,等于没开。窗内窗外是平行世界。那时,乔治是琴童。
是乔治辜负了那扇窗,还是那扇窗辜负了小乔治?
二胡很小巧。即便在少年乔治的手中,也是个很轻的东西,轻到乔治能够举过头顶。有那么几次,乔治咬着牙想狠狠地将二胡摔碎。可是,一个琴童首先学会的不是技法,而是意志力:坚持,隐忍,牺牲,将音乐——或更为具体的,将某种乐器摆在首位。对于乔治,首位是二胡,二胡可以统治乔治,二胡可以重于乔治,反过来,不行。这是每个琴童必须服从的真理与现实。所以,你去看各个不同的琴童,他们的共性就是理性。而此刻,同样年龄段的少年尚未养成这样的气质。
后来,窗外不远处,多出一座牌坊。牌坊是带有纪念性质的建筑样式。纪念什么呢?那扇寂寞的窗?窗口里飘出的琴声?拉琴的少年,手指撑开犹如成人,还有少年沉静如水的表情?所有的都值得纪念么?
福建崇武古城
福建惠安县城东南有崇武半岛。其上之崇武古城系明洪武二十年为防倭寇入侵而建,至今已600余年。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此督师操练,其后郑成功亦曾据此以抗清兵。今城尚完整。1983年曾大修,历四年完工。现全城周长2567米,高7米,基宽5.5米,城中仍住居民,并有現代建筑,颇不协调。崇武城墙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历史比人生更易苍老。就说民国吧,逝去不足百年,却已面目模糊。幸好还有这种树屹立着。漫天的飞絮像它的梦呓,说着什么呢?大概是说,民国还在,我就是民国吧?这样的呓语,入耳的时候真能听出丝丝缕缕扯不断的疼痛。民国的存在感光靠一棵树来证明是不够的。还需要别的物证。
这时,乔治出现了。他携着一把二胡,穿过民国风的法桐林荫道,向我们走来,一些微小但清晰的法桐飞絮亲切地缠住了琴身。我们坐在一间窄小的房间里等待。没有背景和文字,但我们知道,我们参加的是一场小型沙龙,主角是乔治。乔治的音乐身份是二胡演奏家。他来了。他拿起二胡,他说,它来自民国。民国造的二胡不稀奇,稀奇的是这把民国二胡还能演奏。二胡能发声是因为琴筒上蒙着的那张蟒皮。蟒皮的寿命一般超不过百年,时间长了注定会破裂。所以,民国造的二胡到了今天大都只有審美收藏价值而丧失了演奏功能。乔治淘到的这把琴是个异数,至今还能流畅发声。所以乔治接着说:“我今天带来的是民国的声音。”他端正坐好,拉动琴弦,一节旋律飘了出来,同时飘舞的就是琴身上洁白的飞絮了。
民国遇到了民国。二胡、飞絮,久别重逢,惺惺相惜。
于我们,则是和加强版的民国迎头相撞,形与态,声与色,俱佳也。
这是乔治带来的美丽物证。指向民国,也抵达我们,我们的人心。
沙龙的主题叫“城市痛痒”。此刻,我们并不关心城市的痛痒,我们只是深切地感觉到,“城市”太小了,来自民国的器乐声掠过茶香,只在室内沙龙盘桓了一秒钟,就拨开窗帘钻了出去。院中植了一株桂树,桂树的树冠上是当代的天空。任何当代都散发着袭人的花香,而前代的粉黛早已剥落。譬如今天,当代的天空是桂花的香型,而乔治带来的民国唯有草木的味道。也许,还要加上那条蛇。那条蛇提供了这把二胡的发声装置:声带,嗓音,音色,让我们与民国的声音面对面。
感谢这条隐姓埋名的蟒蛇。它来自民国。它周游过民国的山水,那时的民国也有芬芳,不像今天我们虽然怀旧着民国风,其实根本不知道那场风的软硬冷热与扑面而至的气息。但蛇知道。它将民国风藏掖在自己的麟片中,然后不声不响地开始冬眠,直到一个人从古玩市场上淘到这把琴。好了,如今这个人成为琴的主人,蛇眨眨眼睛苏醒了,它明白,它要为新主人献声了。乔治用这把琴演奏的第一支曲子是《良宵》。那是午后三点。骤雨初歇,天光柔弱,很有“只是近黄昏”的意趣。
人的梦想与追求,最好的概括大概就是“良宵”二字。要多温暖有多温暖,要多情色有多情色,这是松弛的时刻,这是等待的时刻,这是展开的时刻,这是消费的时刻,这时的“我”最为膨胀又最为恬静。“良宵”是故事的背景,又是故事本身。念这二字时,一定要想到烛影摇红,那条烛将一种古风赋予了一段暗夜。墨分五色,夜又能分出几种?
《良宵》由民国人作于民国时代,至今已成古典。古典从来不是甜品,它至少是一种轻暴力。它瓦解你的灵魂,钻进你的内心,打破你的结构,让你陷入动荡。瓦解,钻进,打破,动荡,当古典的轻暴力真实地在你身上刮起,你能做到不疼不痛么?我没能。
完美与完整的“良宵”并不存在。我们度过的,不过是有限的、不饱和的、残缺不全的、稍纵即逝的良宵。所谓“良”,成色并不好。因此,“良宵”的语感,一面温热,另一面却是晚秋的凉。
我疼痛着。
民国琴疼痛着。
还有那条民国蛇,它也在疼痛着。它的疼痛延续了百年,超过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也超过民国的跨度。如此长的疼痛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我们赋予这种疼痛一个光荣的徽号:“乡愁”。乡愁带有蛇的特征,光滑,无脚,不能言语,喜欢草木茂盛,只要有可能,都会弯曲着身体,当蛇以最大的长度摊开它的身体,当蛇成为直线,那是危险的。
音乐也具有蛇的特征。音乐是弯曲的。好听的旋律是因为弯曲得妩媚好看。
偶然看到二胡还有一个别称叫嵇琴,有点惊讶。这个嵇是嵇康,魏晋时候的人,二十四史中是我喜欢的少数人之一。他有许多身份,文学家、政治家、异教徒、业余炼丹人、奇装异服爱好者,还是全能的音乐家,能谱会弹,一曲《广陵散》名噪天下。他后来犯了死罪,许多人为他求情,理由就是杀了他《广陵散》就没人会弹了。嵇康的一生,轻松愉快的日子不多,多的是疼痛感,由小疼到大痛,最后弦断琴毁。这样的一个人,竟然定义了二胡。别称、前世、基因、谱系……
二胡的疼痛感在它的源头就被奠基了。
人这一辈子,苍凉无处不在,荒谬无处不在,疼痛无处不在,叠加起来是多么沉重、多么暗黑、多么的慌张无助,比苦海还糟糕。似乎没有科学家说苦海没有浮力,那么,苦海就是有浮力的了。只要懂得挣扎,浮力就能托起我们,让我们看到天蓝月白。但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反智系统,缺少浮力,越挣扎,越向下。这样的人生,这样的苦痛,如果没有一把疼痛的二胡相伴,就是彻底之寂灭了。
这个人世间,不能没有伤痛,也不能没有二胡。二胡是来安慰人生、安慰我们的。我们的人生,有太多的东西是缺失的、残破的、变质的,这也造成我们肉身的佝偻与精神的猥琐。但二胡出现了,二胡有自己不能治愈的内伤,可他的腰是直的。他能带给我们什么呢?他带来“良宵”和“空山鸟语”,他请我们“听松”,陪我们“病中吟”,他牵着我们“光明行”,他说前面有“三宝佛”,当然当然,他一定会指给我们看,那是“二泉映月”——月亮就是这样,隔空和你相望,若去碰它,你的满手都会是湿漉漉的月光。每一支二胡曲都是常识,每一个常识都是向上的浮力,有了这些浮力,我们的人生貌似就和先前有了差异。
二胡来自何方?二胡是谁的使者?
乔治喜欢蛇么?未知。但正是这种沉默湿冷的动物,让二胡能够发声,演绎“良宵”的欢快和易逝。乔治演绎着二胡,二胡演绎着音乐,音乐演绎着这场沙龙的目击者。 我们目击着二胡。就其构成而言,二胡小虽小,却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界。琴杆是木,弓子是竹,弦是马尾,蒙皮是蟒。有植物,有动物,树影婆娑,竹姿绰约,河谷中万马奔腾,沙石上独蛇潜行,诸般事物,荟萃于二胡。用天籁之声来形容二胡是恰当的。二胡的声音源于树木、源于动物、源于天性、源于自由。与二胡相伴,不能不受这种自然性的影响。二胡的音域与音色在严肃的教科书上有现成答案,现在我要以界外人的身份提供另一种文本。二胡的音域从骏马驰骋到水蛇滑行,而二胡的音色则是从修篁的幽咽到树冠阔大的奏鸣。二胡虽小,却是气度不凡、气象万千的。
二胡演奏赛马,是二胡向弓弦致敬。乔治创作《白蛇随想》,是一个音乐人向二胡致敬。
现在,我们不能叫乔治为琴童了,但他音乐人的生涯确实是从琴童开始的。那是刻骨铭心的开始。今天回望那个开始,不需要讨伐,也没必要讴歌。就是刻骨铭心。没有更深刻的概括了。那个过程中的每一秒、每一段、每一幕都结晶成麟片,一片片,将乔治装饰成一条蛇。
我有一个奇怪的感觉,觉得乔治的童年刚刚开始。童年不就是玩么?如今的乔治像个玩家了。恣意地玩。四面八方地玩。玩出了格调。玩出了动静。玩出了个性。他以某种成熟的审美感进入幼稚阶段。他似乎是在挥霍着当前的童年时光。童年虐过他,他也在虐着童年。他的宅子里布满了具有包浆的东西,旧时光,旧物件,旧记忆,旧情趣,金属的旧的锈迹,器物自带的旧疤痕,嵌在画轴上的水渍——那也是有了年代的水渍。这样说欠准确,因为他也伺弄或摆放着一些花草,那些花草是青春的,历史一点不久远,可是,你看乔治放到微信上的图片,那些花草的姿态,古得很,禅得很,秦时明月汉时关。在他的宅子里,民国不老。他现在被古意盎然地包围着。他在享受着这份古意盎然的童年。
乔治的宅子有不少明亮的窗户。请问,哪一扇能够让他听到窗外铁环的滚动、儿童的嘻笑和脚踩水洼的快乐?曾经有过。只要乔治站起来,走向窗口,就能看到蹦跳的小脚、水洼和铁环,可是他仍然坐在木椅上,练着二胡。那扇窗户属于一个叫乔家门的古镇,窗户开着,等于没开。窗内窗外是平行世界。那时,乔治是琴童。
是乔治辜负了那扇窗,还是那扇窗辜负了小乔治?
二胡很小巧。即便在少年乔治的手中,也是个很轻的东西,轻到乔治能够举过头顶。有那么几次,乔治咬着牙想狠狠地将二胡摔碎。可是,一个琴童首先学会的不是技法,而是意志力:坚持,隐忍,牺牲,将音乐——或更为具体的,将某种乐器摆在首位。对于乔治,首位是二胡,二胡可以统治乔治,二胡可以重于乔治,反过来,不行。这是每个琴童必须服从的真理与现实。所以,你去看各个不同的琴童,他们的共性就是理性。而此刻,同样年龄段的少年尚未养成这样的气质。
后来,窗外不远处,多出一座牌坊。牌坊是带有纪念性质的建筑样式。纪念什么呢?那扇寂寞的窗?窗口里飘出的琴声?拉琴的少年,手指撑开犹如成人,还有少年沉静如水的表情?所有的都值得纪念么?
福建崇武古城
福建惠安县城东南有崇武半岛。其上之崇武古城系明洪武二十年为防倭寇入侵而建,至今已600余年。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此督师操练,其后郑成功亦曾据此以抗清兵。今城尚完整。1983年曾大修,历四年完工。现全城周长2567米,高7米,基宽5.5米,城中仍住居民,并有現代建筑,颇不协调。崇武城墙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