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巴尔扎克一起学习风雅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a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扎克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巨著《人间喜剧》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这样一位对生活有着独特观察的文学巨匠,早在青年时代就针对社会生活的生理、心理疾病方面发表过自己的独到见解,撰写理论文章,并定下了四部描写公共道德、科学观察、讽刺批评的写作计划。《风雅生活论》便是计划之一。
  巴尔扎克将现代人分成三个等级,“劳动者、思想者、有闲者”,并分别为他们对应了“劳碌生活、艺术家生活、风雅生活”三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他滔滔不绝的讲述都是阐述这样一个观点:劳动者是绝对没有风雅生活的,思想者的风雅生活是有限的,只有有闲者才有可能过上真正的风雅生活。当然,巴尔扎克在文章里并没有说得如此明确,他只是用连续不断的格言以及虚构的对话场景,来告诉大家,如何过上简单、整洁、和谐的风雅生活。
  巴尔扎克引用还是自创的关于风雅的格言,每一条都表达准确、简单易懂,令我们这些对风雅这种事有点一知半解的人有恍然顿悟感。“风雅生活,就其广义而言,就是活跃休息的艺术”,风雅生活是“有趣味地花钱的艺术”,“风雅最主要的效果就是让手段隐而不见”……巴尔扎克重点就服装和饰品对于风雅生活的重要性展开了叙述,在对如何根据一个人的着装判断他的职业进行细致的描述后,依然用格言传达了他对于着装的观点,“粗心大意的装束是一种道德的自杀”,“服饰不仅指衣服,更是指着装的方式”,“服饰绝不应该是一种奢侈”……坦白说,这对我的最大帮助是,让我在早晨起床前开始为着装踌躇上一两分钟。
  其中有一页文字,说的是一个优雅的超凡脱俗的男人应该是怎样的——“他照顾人无微不至。他聊天时只捡合适的话题,每个字眼都用得恰如其分。他语言纯正,他的揶揄透着友好,他的批评不伤及自尊……他的性情平和,总是笑容可掬,他的礼貌发自内心,待人殷勤而不谄媚……”这一页文字读得我心潮澎湃,甚至不禁为其击掌叫好,觉得这本书因为这页文字而价值无限。但作为一个怀疑主义者,在考察了诸多巴尔扎克的私人生活之后,我开始严重怀疑巴尔扎克的生活是否和风雅沾边——他是文学的天才,却是现实生活的低能儿,他拥有高额稿费却挥霍无度,乃至要向情人借一千金币作回家的路费,他的一生都在追名逐利中度过,却还要忍受负债的耻辱……我严重怀疑,巴尔扎克在他的时代如何能风雅得起来。
  不过,粉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是写作者的天赋权利,风雅本身就和“附庸”二字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所以,也没必要追究一百多年前的巴尔扎克究竟是一个风雅的高人还是一个俗常的庸人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风雅生活论》在现代生活中还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想明白风雅的真相,想了解如何才能接近风雅,阅读此书,会有不小的收获。
  (摘自韩浩月博客)
其他文献
窗   ◎米沃什   黎明时我向窗外了望,  见棵年轻的苹果树沐着曙光。  又一个黎明我望着窗外,  苹果树已经是果实累累。  可能过去了许多岁月,  睡梦里出现过什么,  我再也记不起。  米沃什是波兰的主要诗人之一,也是一位不易了解的作家。他的知识学问广博精深,思想体系错综复杂,在不同的气氛和层次中屡有变化。作为一个自我流放异乡三十年的诗人,米沃什一直以童年的母语波兰文来从事创作,这主要是由于
期刊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前苏联俄罗斯作家。1962年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是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1963年,作者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很多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1970年,“
期刊
这样中英文对照的版本看起来有几分好笑,又有几分温暖,会让人一下子就爱上,一下子就骨骼缩小,小成婴孩。   希斯内罗丝(1954—),一个美丽的美国女诗人,很清朗的眉眼。这是她30岁的成名作。我想,不是诗人,这颗“芒果”是不会那么诱人的。但它盎然的诗意不是游浮在水面上那种,而是溶在气息里面的。那些话语纯净、朴素,认识不多汉字的人就能读出来——也只有认识不多汉字的人才能说出来,那份未经过多熏、染、淘、
期刊
“妈妈,快来!”10岁的安正在后门叫我。“又怎么啦?”两个孩子吵吵嚷嚷一整天了,闹得我不得安生。学校刚放了一个星期的暑假。突然,孩子们都在家了,像两匹脱缰的野马似的,到处乱冲乱撞。今天早晨,当我在浇花时,他们用花园的软水管将对方的身上浇得湿透——水淋淋的网球鞋、滴水的衣服,太不像话了。“回房间去!”我大吼一声。我每天都要就他们的行为训斥一通,但一点用也没有。 “妈妈,过来看!”安的声音又一次打破了
期刊
当我还是小男孩的时候,我非常崇拜祖父。他是一名切罗基祖的印第安人,嘴里有说不完的故事。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大山下,祖父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  记得是一个暖春的下午,祖父和我坐在河边的大岩石上。岸边的大石头经过水流的洗礼已经磨去棱角。我们有时钓鱼,有时观赏鱼儿快乐地在岩石夹缝儿的水流中游弋。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些小鱼似乎被卡在岩石的缝隙间。我长久地注视着它们,心里一直在想:它们如何安全地回
期刊
MM:  我觉得你呀,过度紧张。记得夏天我们在新加坡会合,有一天早上,弟弟还睡着,我一醒来你就挨过来跟我说话,抱怨我“不爱”你啦,玩得太多啦,念书不够认真什么什么的,记得吗?你自己也知道其实你自己有问题——不懂得生活的艺术。就拿我们的通信来说吧。两个礼拜前你就开始“写了没有?”不停地问。老天,我知道今天是截稿日,那么我就今天坐下来写,但是我的写,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MSN一边写信给老妈。我希望
期刊
少女时代的我性格很怪,深信不管怎么强调要打磨“内在美”,世间男子还是只围着美女转,察觉不到心美女子的好。就这样,我既不修饰外在,也无心打磨内在,度过了十几岁的好年华。  我没留下太多十几岁时的照片。仅存的几张,都是嘴角朝下撇着,瞪着镜头的表情。  “将内心塑造得更美好吧!”女老师如是说。给我的印象,是扶着老者之手过人行横道的看起来是温柔的少女姿态。  这样看似有些刻意的善行,我能做得出吗?于是,我
期刊
我是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的时候,由于口音以及个子矮小,常常被人欺负,最初几个月,没有一天我不是哭着从学校回来。有一次,我在饭桌上哭得泣不成声,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一管,去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那个岁数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却不欺负别人?”  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
期刊
一位老乞丐,走得非常累了。到了一户人家门口,他想讨碗水喝。有个孩子坐在门口,便进屋去倒水,主人说:“倒杯热水吧。”孩子取了一次性杯子去倒热水。主人看那乞丐一头花白的头发,于是再说:“大过年的,给他加点茶叶。”孩子于是加了茶叶,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端到老乞丐的手中。   老乞丐捧着那杯茶,慢慢地喝着。喝完了,他从怀里取出一个苹果,放在孩子的手上。说:“我饭刚吃过,苹果我也咬不动,送给你。”孩子不要,跑
期刊
说起小学生作文,我相信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一件事情。在敲这篇文章时,我脑海浮现的,是我那7岁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每次为写不出作文而痛哭的情景。  作文是很硬的作业,写不出来不仅孩子没面子,老师那关也过不了。没办法,我与爱人只好替孩子写。有意思的是,我每次替孩子写的作文,都被老师改得一塌糊涂,我也因此几乎在孩子面前没有任何权威。  我个人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事小,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还有“拨乱反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