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之间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当下和古代相比较,如果硬要作出高下判断,其结论无非是“今不如古”,或者“古不如今”,当然若要表述得准确一点,可以加上“就某方面而言”云云。“今不如古”,在中国古人那里属于主流话语,虽然也偶有别样的声音,但不足为大观。例如唐代杜佑《通典》卷一八五《边防一》序云:“人之常情,非今是古,其朴质事少,信固可美,而鄙风弊俗,或亦有之。缅惟古之中华,多类今之夷狄:有居处巢穴焉,有葬无封树焉,有手团食焉,有祭立尸焉。聊陈一二,不能遍举。”既肯定“非今是古”是大方向,也指出“古不如今”之处“或亦有之”。另外像“人心不古”之类的慨叹,时时可见。譬如《镜花缘》第二十七回:“三代以后,人心不古。”《三侠剑》第五回:“现时的年月,人心不古,诈术百出。”《补红楼梦》第十六回:“即如《西厢记》上的故事,大伤风化而人反艳称,可见都是人心不古的缘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人心不古,诡变百出。”1895年,严复这样剖析中西之别:“尚谓中西事理,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1〕到了二十世纪,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古不如今”经常成为时代的强音,像“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袋烟”之类的“红旗歌谣”,就将这种观念演绎得极为生动。不论是“今不如古”还是“古不如今”,倘若先存其于头脑中,再来看古代的人和事,那视角就会有两种:要么仰观,要么俯察。仰观与俯察,运用得好,视野开阔,不至于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叹;用得不好,其弊有二:或因崇拜而轻信,或因无知而傲慢。
  就说俯察,本身是一种绝好的视角,俗话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譬如我们现在回望几十年前的学术论著,既可见前辈的贡献和地位,也可见其缺点和不足。因为几十年间,资料的发现、方法的引进、观念的更新等诸多因素,完全可以使我们的眼光更为高远。毕竟,我们借以立身的是前辈的“肩膀”。这既不是要否定前辈的成绩,也不是以今日之标准苛求前辈,而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否则,学术岂不是永远原地徘徊?但是,我们承认“学术在进步”的同时,仍有必要追问:后来者是否一定就比前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或者,学术是否一定在“进步”?一个典型的反例是,品读《荡寇志》,鲁迅先生说:“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2〕几十年后,很多学者却因该书的“立场问题”而轻视之,其间的高下不言自明。可见“学术在进步”有时是事实,有时也只是拟想,套用哲学术语说,它是描述性的(进步已经发生),同时又是规范性的(进步应该发生)。
  俯察四大名著,是否也会有类似的状况呢?我们的时代,距离罗贯中们的时代已经几百年了。这几百年,物质领域和精神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进步”,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共识。既然“历史在进步”,我们就比罗贯中们“站得高,看得远”,俯察他们的作品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历史在进步”的命题能否绝对成立,仍不可不辨。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都提出了这个问题:普遍的“进步”是否可能?“科学、知识确实是不断增长着,技术及其功效也不断扩张着。但是,力量的追求和科学的增长并未保证德性和幸福一定随之增长。现实生活不仅更多地证明了章太炎在世纪初的观察:善进化,恶也进化;乐进化,苦也进化。而且我们今日发现,现代社会普遍地陷入价值失范的困境。更进一层,我们应该追问:幸福是否可以用量化的尺度来比较?品尝‘XO’的现代人,是否就比浊酒一杯的杜甫有更多的快乐?”〔3〕如果“进步”并不是普遍的真理,我们俯察古人的作品就应当小心: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还不如古人,或者我们和古人之间,根本就没有区别高下的可比性。
  譬如我们曾经说,《三国演义》的局限性之一是“英雄史观”,即所谓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观点。的确,若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为进步的和正确的,那“英雄史观”当然是落后的和错误的。且不管这两种历史观是否决然对立,我们试想一下,《三国演义》若以“群众史观”为主宰,它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是以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村落为中心,写他们在乱世中的悲欢离合,进而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可是这样就能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吗?恐怕未必。然而除此之外,我实在想像不出《三国演义》如何表现“群众史观”。
  近代以来的学人曾对中国历朝正史有过很多批评,如斥为帝王家谱,只为封建帝王将相树碑立传云云。这种批评实在是对中国史书的传统缺乏同情和了解。“帝王的本纪,与西方的帝王传记有别,鲜及帝王的私生活,绝非帝王家谱,实是以帝王为首的国家大事编年,保存了一个朝代史事的进展与全貌。列传原是各社群里的代表性的重要人物,不仅包括皇子、后妃、宦官、外戚、循吏、酷吏,而且包括忠义、孝友、儒林、文苑、方技、隐逸,以及烈女、货殖、四夷,甚至游侠等,包揽甚广,也可以说是某一社群里的模范(role models),能由‘模范’见及整个社群,正是列传所要达到之目的,显然与西方所谓的个人传记,大异其趣”〔4〕。由此再来看“据正史,采小说”而成的《三国演义》,其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自是顺理成章,而且读者由“帝王将相”可见历史面貌,亦是题旨所在,正如嘉靖本卷首修髯子《引》所云:“今古兴亡数本天,就中人事亦堪怜。欲知三国苍生苦,请听通俗演义篇。”
  以“进步”的“群众史观”俯察“落后”的“英雄史观”,自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然而其间亦容易出现偏颇。这不仅由于“进步”与“落后”的命题本身尚可再讨论,还在于以今衡古、由高向下的远距离“审视”,不如设身处地、平心静气的“体贴”更能领会古人的真意。而另一种相反的视角——仰观,也同样有可能产生偏差。
  仰观的起源有二:一是“今不如古”的观念,即“崇古思想”;二是“经典”的声望,它让我们肃然起敬。于是,面对古代的作品,尤其是古代的“经典”,后人很容易在进入之前,就已经预备了仰观的目光。西方有“正典”(canon)一词,分别译自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意谓“量尺”或“量杆”。这表明正典是一系列在信仰和教义上具有绝对权威的书卷,可以用来比较和衡量其他的著作或教导(决定它们是否正确)。我们这里说的“经典”,与“正典”意思相近。倘若在阅读之中,发现实际的感受与最初对经典的期待有差距,很多读者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回事?我怎么读不出它的好处?莫非我的理解力、感受力跟不上经典?”等到认同它为经典——不管这一过程是自然发生的还是努力靠拢的结果——它也就成了标准,其他作品的高下皆可据此判定。
  李零先生说他早年读《论语》,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他又说:“如果没有心理暗示,像我小时候一样,像很多外国人一样,既没人劝我尊,也没人劝我不尊,很多人的感受,可能和我一样(不读《论语》也能直探孔子心曲的人,不在此列)。”〔5〕所谓“心理暗示”,撇开“尊”或“不尊”政治宣传不谈,当包括“《论语》是经典”。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就自然仰望之,推崇之,很多论断甚至不需要论证,因为读者觉得:“经典”嘛,就是如此!那态度,大概就像“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其他文献
2005年我在巴西利亚大学教汉语.我所教的汉语初级班上,有一个极度懒惰的学生.此学生缺勤率略微少于法定的合法缺勤率(30%),他每次到了教室总是倒头就睡,下课的时候需要和他同
目的:调查研究孕期、哺乳期妇女家庭碘盐食用量.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为全市范围内在妇幼保健部门产检或分娩的孕期、哺乳期妇女家庭,共560名,其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
摘要:“治愈系”一词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诞生以来,一直作为治愈心灵,舒缓压力事物的修饰词。因此,风靡日本,被誉为日本国民文化的动漫产业也不能免俗的产出了大量“治愈系”动漫作品,这类作品节奏轻快,情结感染,深深吸引着阅读者与观赏者的视线。对此,本文为研究日本动漫“治愈系”现象,从分析该现象诞生的因由出发,探究其表现手法,明晰其表现意义,以此來了解日本文化特征及民族思维。  关键词:日本文化;动画;漫
本文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构建出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的教学模型,把自主学习与翻转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加入到翻转课堂的各个步骤,分析实施过程中的优势、难点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灵活的踝关节,和游泳蛙泳成绩的腿部力量.项研究是在西爪哇游泳联合会中随机选择50个样本.研究表明,有积极和重要的关系:(1)成就动机
体育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也必须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
伍尔芙谈散文    我买过一本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随笔集。记不清是哪年哪月买的。应该读过,或者至少是读过几篇,但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最近偶然拿起来翻翻,读到一篇《论现代散文》,其中有几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伍尔芙说:“他的学识可能和马克·帕蒂森一样精湛,但是在一篇散文里,必须用写作的魔术把它融化开来,以便没有一件事实会突兀地出现,没有一个训条会撕裂作品结构的表层。”  这段话需要解释一下,才能让
摘要:在我国的广播电视报道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对人物进行报道,也就是说在报道的过程中需要将人物作为主要报道对象,这也是广播电视采编过程比较常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人物的报道需要根据一定的事实情况,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描述,运用相应的报道技巧,本文就对广播带你是采编过程中对人物报道的特点以及技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广播电视;采编;人物报道;特点;技巧  一、前言  在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过程中,人物的报道
让学生了解运动时有哪些损伤,这些损伤所造成身体伤害,在运动中注意预防,防止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