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长时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往往是将它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语文课上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酣畅淋漓地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肢解分析,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语文。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的理解和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样的表述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本文就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飨读者。
一、确立大阅读的观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广度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确立了大阅读的观念,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大量阅读,如学生学习了《桂林山水》《林海》《只有一个地球》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关于人类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材料,了解我们目前的环境状况,从而加深认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将学生的阅读面彻底地铺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
二、培养大阅读的兴趣
很多的教师总是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愿阅读。就是阅读,也只是选择一些快餐式的书籍进行阅读。对于这样的现状,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的阅读火苗,使他们的学习进发出生命的活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有丰厚的积淀,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自然会感受到阅读的精彩和魅力。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喜欢阅读并能学以致用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是阅读。
三、营造大阅读的氛围
学生往往是求知欲旺盛动,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向大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造大阅读的氛围。
第一,阅读环境的创设。
阅读环境大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小到教室的布置。学校的整个环境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提高为中心,体现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一个书香四溢、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自己所观察到“风景”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校园文化的审美乐趣。班级建设也要有浓厚的文化意识,班级的对角、板报、墙壁等应该是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在阅读这些版面的过程中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阅读的兴趣自然是非常浓厚的。所以,良好的环境建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由被动的阅读走向主动的阅读。
第二,阅读心情的营造。
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学生在教室的时间是很长的,如果教室总是闹哄哄的,使人无法静心阅读,这对许多渴求知识、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摧残。教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在具体的做法中,必须要让树立学生这样的意识:人人都有拥有理想的学习环境的权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心情愉悦,能更好地与书本交流,与作者交流,激发共鸣。
第三,榜样的感染。
教师要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首先自己要感兴趣。学生的向师性是非常明显的,当他们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教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想知道教师喜欢读什么书以及为什么对书这样感兴趣并渐渐地会尝试着走进书中。一天早晨,笔者比较早地来到教室,发现许多的学生不是在教室里看书,而是打打闹闹,笔者没有制止,而是坐在一个空位上,认真地阅读起来,不一会儿,喧闹的教室变得静悄悄的,都拿起书来读了,后进教室的同学也受到了感染,交完作业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开始阅读了。教师的阅读对学生的影响由此可见。
四、构建大阅读的平台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喜欢交流表达、喜欢施展的特点,来体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要求,体现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展现阅读的精彩,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对语文的学习有了许多的感性认识,也不再觉得语文是抽象的,而是可以通过的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参与去体验,变得具体可感。
五、丰富大阅读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要达到这样的考核要求,首先要张扬学生个性,倡导多元评价。作为阅读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对阅读材料都有他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教师应针对这种独特性和个性化,丰富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整体、综合的理解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激励。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在阅读中信息的获取、理解、鉴赏和应用上的评价应该体现由浅人深的过程,逐步提高评价的标准,而切忌进行片面性的评价,走以往的老路。
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个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里、文意把握、重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阅读。
语文教学实行大阅读语文教学,能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形式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进而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整个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确立大阅读的观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广度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确立了大阅读的观念,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大量阅读,如学生学习了《桂林山水》《林海》《只有一个地球》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关于人类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材料,了解我们目前的环境状况,从而加深认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将学生的阅读面彻底地铺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
二、培养大阅读的兴趣
很多的教师总是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愿阅读。就是阅读,也只是选择一些快餐式的书籍进行阅读。对于这样的现状,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的阅读火苗,使他们的学习进发出生命的活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有丰厚的积淀,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自然会感受到阅读的精彩和魅力。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喜欢阅读并能学以致用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是阅读。
三、营造大阅读的氛围
学生往往是求知欲旺盛动,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向大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造大阅读的氛围。
第一,阅读环境的创设。
阅读环境大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小到教室的布置。学校的整个环境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提高为中心,体现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一个书香四溢、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自己所观察到“风景”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校园文化的审美乐趣。班级建设也要有浓厚的文化意识,班级的对角、板报、墙壁等应该是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在阅读这些版面的过程中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阅读的兴趣自然是非常浓厚的。所以,良好的环境建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由被动的阅读走向主动的阅读。
第二,阅读心情的营造。
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学生在教室的时间是很长的,如果教室总是闹哄哄的,使人无法静心阅读,这对许多渴求知识、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摧残。教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在具体的做法中,必须要让树立学生这样的意识:人人都有拥有理想的学习环境的权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心情愉悦,能更好地与书本交流,与作者交流,激发共鸣。
第三,榜样的感染。
教师要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首先自己要感兴趣。学生的向师性是非常明显的,当他们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教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想知道教师喜欢读什么书以及为什么对书这样感兴趣并渐渐地会尝试着走进书中。一天早晨,笔者比较早地来到教室,发现许多的学生不是在教室里看书,而是打打闹闹,笔者没有制止,而是坐在一个空位上,认真地阅读起来,不一会儿,喧闹的教室变得静悄悄的,都拿起书来读了,后进教室的同学也受到了感染,交完作业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开始阅读了。教师的阅读对学生的影响由此可见。
四、构建大阅读的平台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喜欢交流表达、喜欢施展的特点,来体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要求,体现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展现阅读的精彩,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对语文的学习有了许多的感性认识,也不再觉得语文是抽象的,而是可以通过的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参与去体验,变得具体可感。
五、丰富大阅读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要达到这样的考核要求,首先要张扬学生个性,倡导多元评价。作为阅读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对阅读材料都有他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教师应针对这种独特性和个性化,丰富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整体、综合的理解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激励。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在阅读中信息的获取、理解、鉴赏和应用上的评价应该体现由浅人深的过程,逐步提高评价的标准,而切忌进行片面性的评价,走以往的老路。
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个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里、文意把握、重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阅读。
语文教学实行大阅读语文教学,能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形式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进而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整个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