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念间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ruiho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新奥尔良市附近登陆,被“卡特里娜”横扫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沿海地带,完全陷于混乱之中……这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次自然灾难。以下是一篇获得美国2005年普利策特稿奖的报道。《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朱利亚·凯勒在2004年4月龙卷风袭击了芝加哥附近小镇尤替卡之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采访了十几位幸存者,以及更多的遇难者的家人、朋友。龙卷风发生时所有的细节、人物心理和人物行为,均来自当事人的叙述以及遇难者家人、朋友的回忆。 朱丽亚·凯勒是专攻英语语言的硕士,这篇特稿得奖的原因,正是在于她对语言的灵活掌握运用。该文在翻译时有删减。
  10秒钟有多长?让我们一起来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只能眨一下眼;只能深呼吸一次……10秒钟,我们可能什么也做不了。可是,对尤替卡这个小镇来说,2004年4月20日下午6时9分,10秒钟,决定生与死;10秒钟,成为永恒。
  尤替卡是美国伊利诺衣州北部的一个山谷小镇,伊利诺衣河在镇外流淌。离它最近的城市是芝加哥。小镇人口仅977人,只有三四条主干道。不过,和美国很多小镇一样,因为生活节奏缓慢,尤替卡很好地保存了一些十九世纪的古老建筑。这些古老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和信念一样牢固。可是,2004年4月20日下午6时9分,10秒钟内,一切都改变了——因为一场龙卷风。而这场毁灭性的龙卷风,起初毫不起眼,只是几滴让人心烦意乱的雨点。
  
  一
  
  派屈卡望了望窗外,吹了声口哨。他是芝加哥气象局的一名气象分析员。4月20日那天,他和同事忙了整整一天。从早上开始,气象云图分析就很不妙——南方的暖空气、北方的冷空气似乎将交汇成一种梭状的气流。在春夏之际,这种不稳定的气流很容易形成风暴,进而裂变成最具破坏力的龙卷风。不过,到了下午,情况变得好些了。如果暖空气的前锋,推进得慢一些,直到太阳下山后才和冷空气碰撞,那么气流碰撞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没有阳光给空气加热,地表的气流就就会迅速冷却。
  这些,都只是预测而已。由于龙卷风的形成需要许多偶然条件,一般来说,气象学家只能提前11分钟预测出龙卷风的来临。
  下午4点多的时候,暖空气的前沿仍在不紧不慢地推进,计算机屏幕上闪烁的数据分析没有任何异样,一切都很正常。窗外,乌云低低覆盖着整个天空,显示出即将有一场大雨。不过,这也很正常,冷暖空气交锋,总是会下雨的。派屈卡放松了,甚至想喝一杯咖啡。
  尤替卡上的酒吧,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营业。“杜非酒馆”的老板艾斯柏瑞,像往常一样,在门口的告示牌上挂出每日的特色套餐。和“杜非酒馆”隔开一个街区的,是一家叫“里程碑”的酒吧。这两家酒吧都是两层楼,房子的历史都超过一个世纪。“里程碑”提供很多特色饮料,一些老顾客开始陆续走进店里。
  一切都和往常一样。
  5:45,变化突然发生了。仿佛是一个交响乐队指挥,对先前平淡舒缓的节奏大为不满,打算换个调子,勾起大家紧张的气氛。派屈卡在计算机上发现,暖空气向北行进的速度突然开始加快,而且,预示着这股气流将以一个致命的角度与冷空气碰撞。先是风暴,之后有可能成为龙卷风。所有的人都忙碌起来。办公室的电话铃像疯了似的不断响,大家都拿着资料跑进跑出。
  5:55,气象局向伊利诺衣州北部城镇发布了强风暴警报。那个晚上,气象局预报的53个龙卷风中,有14个扫过了伊利诺衣州的北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其中的一个,以200码的宽度,行进了15.5英里,卷走了小镇尤替卡的大部分建筑,造成8人死亡。
  
  二
  
  5:55,电话铃响的时候,比佛莉和韦恩正在吃饭。比佛莉,67岁。韦恩,63岁。他们约会了几年,平时各自住在旅行车里。他们称之为“移动之家”。
  电话是比佛莉的女儿从外地打来的。女儿在电话里说,龙卷风要刮过来了,你们快找一个地方躲一下。比佛莉和韦恩,和其他人一样,平时把车集中在小镇边上的空地。这个地方,对坏天气毫无防御能力。女儿的电话让他们紧张起来。比佛莉告诉女儿:“好的,我们立刻进城去。”他们打算到镇上找一个牢固的建筑,把暴风雨挡在门外,安安稳稳过一个晚上。
  挂断电话,他们放下吃了一半的晚饭,立刻开车。他们的目的地是“里程碑”酒吧。6时不到,他们快步走进了酒吧。安全了,他们想着。
  比佛莉和韦恩进门前,“里程碑”酒吧的霓虹灯已经开始闪烁。酒吧的老板莱瑞,是个不耐烦容易发脾气的人,可是心肠很好。他一年前买下这个酒吧,在内部进行了改造:放了一些老式家具,添置了一个轮盘赌的设备,让顾客一进门就能放松。
  莱瑞从酒吧的大屏幕电视上看到,风暴正朝这里赶过来,而且气象预报说还有可能形成龙卷风。可是,这有什么可怕的呢?“里程碑”,117年的历史。沙石的外墙、平坦的混凝土屋顶、板岩的地基,牢固得像一个堡垒。就像时间锤炼一个人的性格一样,100多年的岁月也让这座建筑更加坚不可摧。“来吧,‘里程碑’!在龙卷风面前让大家看看你的勇气。人们可以把全副身家压在你身上。”莱瑞和店里的顾客开玩笑。
  店里已经来了不少人,有莱瑞的堂弟;有和女友约在这里见面的外地客人;比佛莉和韦恩;还有韦恩的女儿卡罗。
  这时,后门开了。米勒一家鱼贯而入。米勒太太是这家酒吧的大厨师,她生了一堆子女。龙卷风要来了,米勒被电视里的预报吓坏了。他家是一幢小平房,显然不够安全。他想到了“里程碑”,这里有又大又厚的石墙,还有石头砌的地下室,于是带了孩子们来这里避避风头。小小的厨房迅速被挤满了,到处都是孩子们的小手小脚,以及他们尖声的喧哗。米勒向孩子们许诺,家里吃了一半的匹萨,我们可以龙卷风等结束后再吃。
  孩子们进来后,米勒太太关了电炉。她指挥着店里的客人:“大家都到地下室去。孩子们先走。”地下室的入口对着前门,下去只有几步台阶。这是个老式的地下室,木头大门、石头地板,低低的天花板,就像一个洞穴。
  “靠得紧点,大家都让一让。”米勒太太说。孩子们进去了,比佛莉和韦恩也进去了,其他顾客纷纷走下台阶。每个人都在交谈,猜测着龙卷风什么时候结束。那些新来的客人正互相询问名字。每个人都很轻松,有几个客人还带了啤酒喝。大家正等着,谁来通知他们龙卷风过境。是啊,在这里,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外面,风越刮越大,如果仔细倾听的话,可以听到一些不祥的声音——风尖啸,撕裂树叶,而且声音越来越大。龙卷风,正在靠近。
  
  三
  
  42岁的格劳瑞亚和往常一样,来到镇上的消防局。她是一名义务消防员,有空就来帮忙。她也听说了龙卷风要来,所以到消防局,看自己能做些什么。
  5:58,格劳瑞亚抬头看看天空。天空像刷了一层黑漆,又仿佛是一只巨大的蝙蝠张开翅膀把天空都遮住了。这么乌黑的天地里,远处依稀可以看到,风形成了一个小细卷。靠近地面只有200码宽,可是越靠近天空,风卷越宽,向东北方向,以每小时30英里的速度刮过来。这股风,透着一丝狂野的气息,和以前看到过的风暴都不一样。风中上下翻滚着一些木头、树枝、细石、尘土。风卷过来,卷起地上的一切,卷进它的旋涡,然后继续前进。
  龙卷风真的来了。
  格劳瑞亚看着那股风,有一刹那什么都动不了,仿佛被催眠了,只知道看着,害怕地看着。
  突然,她醒悟过来,开始沿着街道狂奔。电视上的风暴警告,不是每个人都重视的。格劳瑞亚看到,还有一些居民悠闲地站在家门口。他们或许以为,天气预报只是以防万一。毕竟,小镇居民心目中有两句格言:第一:龙卷风不会来到山谷里;第二龙卷风不会过河。
  


  格劳瑞亚想着,那两句话都错了。
  格劳瑞亚平时是个害羞、沉默的女人,她最不愿意做的,就是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她说话声音很轻,听的人有时不得不凑近她,才能听清她在说什么。格劳瑞亚这时做的事情,很不符合她的性格。
  她跑过一条又一条街道,一边跑一边大声告诉所有站在马路上的人:“快进去,关好门。上帝啊,龙卷风来了!”她跑得非常快,快到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第二天,她突然决得自己的腿很疼,有一会儿,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她才想起,前一天自己做了件多么疯狂的事情:害羞、娇小的格劳瑞亚居然在大街狂奔。
  格劳瑞亚最后通知的,是那些站在“杜非酒馆”外的人。她打算回到消防局,那里离“杜非酒馆”只有一个街区。她开始往回走,一边想着自己还能做什么。突然她回头一看,天啊,龙卷风就在她身后不远,向她张开巨大的怀抱。
  格劳瑞亚又跑了起来,快,快!可是,没时间了。巨大的黑色三角正在她身后,天空也仿佛被一点一点吞噬。她跑到一家杂货店旁,用力敲打着玻璃店门。门关着,而且上了锁,没有人来开门。格劳瑞亚做得太尽责了,所有的人都躲进店堂后面,或许躲进了巨大的冷藏室。格劳瑞亚继续敲着门,大声叫喊着。她没有其他选择,来不及跑去另一个地方了。
  正在她快绝望的时候,店主冲到大门边,转动钥匙,一把把她拉进了店。“如果你因此被龙卷风吹到了天上,我会杀了你的。”格劳瑞亚对店主说,边笑边哭。她和其他几个在店里躲避的人一起,静静地等待。不知道墙壁是否牢固,不知道自己是否安全,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否在下一秒走向尽头。
  6:09,他们听到一声巨响,仿佛是几百辆汽车砸到了屋顶上,声音过去,墙壁的震动逐渐平静下来。他们知道,这就是龙卷风。他们也知道,自己安全了。
  
  四
  
  在“杜非酒馆”地下室里的人们,听着头顶天花板传来沉闷的声音,撞击、抖动、沙沙声、嘭嘭声。整幢房子似乎都在颤抖,仿佛有一群人把房子抬起来扔来扔去。灰尘在头顶飘动,声音在耳边回荡,有人默默暗数:一、二、三……八、九、十,一共10秒钟。
  10秒钟震颤过后,“杜非酒馆”的老板艾斯柏瑞哑着嗓子问:“所有的人都还好吗?”他听到大家嘟囔着说,还好。
  艾斯柏瑞又耐心等待了45秒钟左右,然后,他判断一切都结束了——人不可能确定每一件事,有时只能凭着直觉。面对人力无法抗衡的自然灾难,便是如此。他走上台阶,小心翼翼地打开地下室的门。酒吧里的一切,看上去还好,没有翻倒的椅子,没有积满灰尘的窗户。后来他才发现,房子的一部分结构被损坏了。可是,在龙卷风刚刚过去的那个瞬间,艾斯柏瑞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艾斯柏瑞迫不及待地去看邻居们的情况。“杜非酒馆”没什么大碍,他想去“里程碑”酒吧帮忙清理。“里程碑”酒吧的老板莱瑞,和艾斯柏瑞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外乡人,两个酒馆开业的时间也差不多。更重要的是,莱瑞在很多小事上帮过艾斯柏瑞。
  艾斯柏瑞向北面跑去,可是很快又回来。他的双膝在发抖,他快掉眼泪了,呼吸急促得几乎说不出话来。“‘里程碑’没了。没了!”终于,他叫了起来。
  所有的人都跑了出来,跑到街道的那头。原先矗立着那幢两层楼房子的地方,突兀地空了。并不是空地,而是一堆齐膝高的碎片——沙石块、厚木棍、破碎的混凝土——这些,就是那幢自1887年就立在人们记忆中的房子,所剩下的东西。
  细雨蒙蒙。所有的人站在雨中,完全没有意识到雨点飘到自己身上。他们站在那里,震惊得不能动弹,他们的头脑拒绝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一幢经历100多年风霜的牢固的房子,怎么能在10秒钟就散成碎片,像沙雕的城堡那么脆弱,一个不耐烦的孩子随意一脚就能踢散。
  从震惊中惊醒过来的人们,冲到废墟面前,开始拣起每一根木头、每一条电线、每一块碎石。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念头:把这堆废墟移开,就能把里面的人搭救出来了。那堆石头底下,依稀可以听到有人在叫,有人在呼救。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用手刨、用肩扛,甚至有人跪下来用简陋的工具挖土,每个人都不敢停下来。
  移开最上层的一些石砾,露出了两具尸体。这是个小镇,每个人彼此都认识。人们很快就认出遇难两人。他们平时总是在“里程碑”喝几杯,消磨掉一点时间。其中一人是韦恩的女儿卡罗,她的手里还握着手机。她拨出的最后一个电话,是给一个朋友的,说到龙卷风快来了,大家都进地下室躲避。她没说完的半句话,提到了酒吧的门。卡罗一直是一个考虑周到的女人,一定是她在关门的瞬间,龙卷风出现了。
  大家在搬石头的时候,乔开着车来了。乔住在小镇外的山上。他看见龙卷风进了小镇,看见龙卷风在小镇停留了10秒种。龙卷风仿佛和这个镇子有个约会,目标“明确”地在街道上横冲直撞,“发泄”够了之后,黑色的螺旋“爬”上了北部的小山。在山上,龙卷风解体了。
  乔当上义务消防员,有20多年。他知道镇上需要帮助,立刻开车赶了过来。通往小镇的道路已经被各种杂物堵住了——整根拔起的大树、吹倒的电话亭、整片的屋顶。幸亏乔早有准备,开的是一辆清扫车,一路清扫过来。
  小镇上的消防员也到了现场,开始了救援工作。他们还向附近城镇的52个消防局求援,后援很快就将赶来。消防员已经把两个男人从废墟里拉了出来。在地下室里,他们正好站在几个大冰箱旁边,是冰箱顶住了屋顶坍塌的力量。其中一个刚从废墟里爬出来,冲上来一位妇女,紧紧把他抱住。原来他约了女友当晚在这里见面,差点天人相隔。
  乔在废墟中听到有微弱的呼救声。他找到了声音的位置,那是个13岁的孩子,乔儿子的朋友。按照乔的指示,孩子从缝隙里伸出一根苍白的手指。乔握住了手指。这个时候的救援难度大得多,如果堆在上面的石头搬动得太快,其他碎片可能会松动,反而掉下去压住埋在下面的人;可是如果移动得太慢,下面的人就会缺氧而死。
  必须要小心、小心。乔告诫自己。消防员们花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才把孩子伸出手的小洞扩大一点,把那个孩子拉了出来。
  那下面还有人呢,被救出来的孩子说。乔知道,终于到了最难的部分——要进到那几百吨碎片组成的“坟墓”里,把人救出来。
  乔是个小个子,他把自己一寸寸地下降到那个洞里,躺下,背脊贴地往前爬,用手中的刀片割开挡路的杂物。上面有价值一万美元的救援设备,可是有什么用呢?他一边爬一边自嘲。
  米勒一家,被埋在黑暗的废墟里。米勒形容,就像一声爆炸,一个炸弹直接在他们头顶炸开,仿佛是世界末日到了,然后就发现自己被埋在废墟里。夫妻俩听到地面上噪杂的声音,知道有人来救他们了,可是什么时候才能看见外面的天空呢?米勒太太呼喊着孩子们的名字,喊一个应一声。叫到三儿子迈克的时候,一片沉默。米勒太太知道发生了什么。
  地下室的水管破了,一家人浸在水中,又冷又怕。这里是酒吧,大家可以闻到酒精的味道,甜酒、白兰地、香料的气味。他们的手、脚、肩膀上都压着重物,他们的下巴不能动,膝盖不能动。
  米勒的腿被压伤了,背部、腿越来越痛。他觉得自己快死了,他没有力气再挣扎、在等待了。“我打算放弃了。”他对妻子说。
  “不行,再坚持一会儿,外面的人就快来了。”米勒太太哭着说。
  2个半小时后,消防员碰到了最小的孩子。通道被挖大了,米勒一家看到了灯光,看到了伸向他们的手。
  
  五
  
  “里程碑”酒吧被龙卷风刮倒的时候,里面有17个人。9个人已经获救。消防员们觉得,其他8人,可能已经遇难了。可是,即使只有一线希望,还是不能放弃。
  消防员们排成一列队伍,开始系统作业:挖土、填土、递给下一位。灯光照亮每一张严肃的脸。凌晨1:30,监听仪器里只剩下沙沙的杂音,没有一丝其他声音。大家知道,救援工作已经结束,现在开始寻找遇难者尸体。
  天亮前,所有的尸体都找到了,放在兰色的袋子里。遇难的人,包括酒吧老板莱瑞夫妻俩,比佛莉和韦恩——住在“移动之家”,特意赶来躲避的一对。韦恩的女儿卡罗也死了,死的时候正好去关酒吧的大门。
  龙卷风过去两天后,小镇为遇难者举行了葬礼。镇上还特意立了一个纪念碑,悼念这次灾难中去世的人们。
  米勒一家和“杜非酒馆”的艾斯柏瑞一家站在纪念碑前,感慨万分。人生,有时就取决于你上了楼,还是进了地下室;取决于你是否让某位老人先走,以至于换了站立的位置。上、下、左、右;生或死,一切,都只在一念之间。
  4月21日,芝加哥气象局的气象分析员派屈卡在分析前一天龙卷风的数据时,忍不住想:如果这200码宽的风道如果稍微摇晃一点,向左或向右偏半英里,龙卷风就会错过小镇,只扫过宽阔的农田,那么,“里程碑”就会幸存。
  那一刻,派屈卡窗外的天空,晴朗碧蓝,似乎有着永恒的平静。
其他文献
克诺普夫出版社(以下简称“克”):请问是什么激发了你对艺伎题材的兴趣?  阿瑟高顿(以下简称“高”):我在大学和研究生院的时候,读的是日本语言文化专业,之后,就去了东京工作,并在那里碰到个年轻人。这年轻人的父亲是个有名的商人,而母亲是个艺伎。年轻人的出身问题是个公开的秘密,我非常好奇,但他和我之间却从不曾谈起这一点。自东京返回美国后,我就开始小说创作,并试图在其中虚构这个年轻人的童年生活。然而,渐
期刊
美国作家阿瑟高顿创作的《艺伎回忆录》1997年出版后即成为国际畅销小说,到目前为止,已译成三十二种文字,销出五百余万册,雄踞《纽约时报》等媒体61周畅销排行榜,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投资8500万美元拍摄,已在全球上映。今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艺伎回忆录》,是目前唯一获得授权的中文译本,复旦大学的金逸明、柏栎两位女译者贴切地传达了原作的神韵。  《艺伎回忆录》讲述了日本渔家少
期刊
译:周渊    尼尔盖曼是位文学魔术师,因写连环画故事而得名:《暴力案件》(Violent Cases)、《噪音信号》(Signal to Noise)(这两本都是和艺术家戴夫麦克基恩合作的),自然还有美国最成功的成人连环画《睡魔》(Sandman)等,这些都是他出色的代表作。其实在很早以前,他就因为《黑兰花》(Black Orchid)中大卫(注:大卫漫画社和奇迹漫画社是美国漫画界的两大巨头,几
期刊
Here Is New York(节选)    On any person who desires such queer prizes, New York will bestow the gift of loneliness and the gift of privacy. It is this largess that accounts for the presence within the c
期刊
阿娜伊丝·宁(1903 -1977)与她的在巴黎侨居的美国同伴们相比是独特的。 因为她不是作为旅行者,而是位回归的本地人。所以她对欧洲文化很熟悉,并且她的法语很流利,这使得她可以受到法国文学传统的熏陶,这一点是她的美国同伴不能做到的。宁190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随家人移民美国之后她成为了美国公民。1914年,宁的父亲弃家而去之后,宁的母亲带着宁和她的两个兄弟从欧洲搬到纽约。当时宁
期刊
译:殷晓云    尽管苦苦推测了三十年,“深喉”——那个泄露尼克松掩盖水门事件真相的关键细节给《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线人——的身份却从未被揭露出来。  现年91岁,上世纪七十年代联邦调查局二号人物,W马克费尔特终于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匿名者。在《名利场》的这篇独家报道里,约翰D奥康纳还一位美国民主政治的英雄以本来面目,叙述荣誉与责任间的斗争,而这种责任,几乎让费
期刊
最近五年,大卫·霍克尼和物理学家查尔斯·法尔考越来越坚信,从安格尔(Ingres)(注:1780-1867,法国历史画、人像画及风俗画家,新古典主义的先锋。)、卡拉瓦乔(Caravaggio)(注:1571-1610,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画家。)以来,直到凡戴克(Jan van Eyck) (注:1366-1426,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及其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布鲁日(Bruges)(注:位于
期刊
译:李游  文:[美] 斯黛西·里希特(Stacey Richter)  在我和妹妹十二岁的时候,父母亲帮我们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报名参加孪生研究的计划,自那时起,我成为人类研究的实验品已有二十年了。每四年一次,我俩就和加州几百对和我们一样的双胞胎一起,到福莱斯诺那气氛压抑的连锁旅馆见面,接受测试、接受指指戳戳。“你们与众不同!!!”这类聚会每次都是这么开场。天哪,我与众不同,不是因为我做过什么,
期刊
詹姆斯·鲍德温(1924 – 1987)是位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受到广泛赞誉的《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度》、《土生子的笔记》、《下一次将是烈火》以及《街头的无名之辈》。1942年,他去新泽西州一家公司工作,以此抚养兄弟姐妹和继父。在这个时期内他所遇到的种族主义促使他决心用他的全部时间从事写作。尽管早期他在一些杂志和期刊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他还不能完成任何长篇
期刊
一年里,最有感觉的节日就是圣诞节。圣诞节在假期里,而且是期末考试之后,跟之前的感恩节大不相同。整个十二月,我们注视着圣诞节一点点走近。今年我看到的最早的圣诞的影子,是在Grand 大道上一家卖电器的店。小小的广场,旁边竖起红红扁扁的圣诞老人。那一刻我正听着音乐,车里在放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听得心里一片柔软。那时我还在痛苦地准备考试。然后的圣诞就是我们家里的。楼梯上搭起来一排玩具圣诞老人的头像,楼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