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这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施增加了一些难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常态化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有必要在制度建设、实施策略、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走向常态化。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常态化实施的基础保障
(一)健全的制度、有效的机构设置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要发展,走向常态,学校必须有有效的教学研究机构,把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当作课题研究来看待。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效、有规律的实施,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健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网络,确立了教研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并形成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制定了主题研究的工作实施计划,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备课组,明确了组长的职责,健全了学习交流研究的制度。引导每一位任课教师边实践边总结,边上岗边培训,做到重点实践与全员参与相结合。教研活动中,可以针对研究中遇到的困惑或难点进行探讨研究,也可以就一个主题进行备课研讨,在探讨与研究中形成常规的教学制度。教学中要严格落实好这些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有效评价
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发挥着导向和激励功能,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目前评价却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较薄弱的环节。在评价过程中我们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均可成为评价者。评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采用作品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将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样,学校也对教师实施课程情况,从多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特别是我们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我们的评价手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的统一。既强调了每个活动主题的过程性和终结性,又体现了整个学期活动的过程性和终结性。二是注重了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性评价的统一。既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活动总体状况,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三是注重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评价主体既有教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还有家长等;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活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成果展示阶段、活动的拓展等。《评价手册》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课程深入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常态化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课程规划,构建学校课程资源框架体系
在认真分析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体系,把课程实施真正上升到课程层面,而不是就活动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框架按照“维度—主题—活动”这样一个从高到低的逻辑顺序制定,在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当中选择适合学生的、适合学校的、适合社区的活动主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文化特点、并让各年级的学生在这样的框架下自主开展活动。学校的课程框架会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而不断丰富完善。
(二)进行主题优化,积极稳妥的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具体的授课内容,就为更广泛的选择活动内容,多方面的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选择主题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选择的主题内容走出了书本,走出了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活动内容大部分源于学生的身边,把学生的需求、动机、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空间。这样的主题资源的开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愿意参与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性高,还会提出一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主題顺利完成。学生的反思也会很真诚、有深刻的体会,这样的主题活动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上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与非指定领域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少先大队活动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节日契机开展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3月5日前后引导队员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少先队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者精神;在“母亲节”“三八”妇女节、“老人节”等节日,组织队员开展“我为妈妈、老人做什么大讨论”“歌颂母亲”征文、制作母亲节贺卡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从小做起,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与孝心等,丰富了学生生活的同时开阔了眼界。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常态化实施的重要保障
坚持资料的收集、整理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一个活动主题结束后,就要进行相应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为下一步主题的选择提供待选资料,收集的资料有教师的备课资源、学生的计划、感悟、体会、反思、手抄报、、实验记录、日记、总结等,整理时按照主题分类整理,这样,既做到了资料的有序、整齐,又为下一位教师提供资料参考,为更有效的常态化实施提供了保障。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使这个主题不断的补充,不断地丰富,从而形成一个经典的设计。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健全的制度、有效的策略、不断完善的课程资源,更需要所有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积极投入、积极实践、积极研究,才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快的走向常态化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常态化实施的基础保障
(一)健全的制度、有效的机构设置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要发展,走向常态,学校必须有有效的教学研究机构,把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当作课题研究来看待。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效、有规律的实施,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健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网络,确立了教研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并形成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制定了主题研究的工作实施计划,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备课组,明确了组长的职责,健全了学习交流研究的制度。引导每一位任课教师边实践边总结,边上岗边培训,做到重点实践与全员参与相结合。教研活动中,可以针对研究中遇到的困惑或难点进行探讨研究,也可以就一个主题进行备课研讨,在探讨与研究中形成常规的教学制度。教学中要严格落实好这些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有效评价
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发挥着导向和激励功能,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目前评价却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较薄弱的环节。在评价过程中我们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均可成为评价者。评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采用作品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将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样,学校也对教师实施课程情况,从多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特别是我们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我们的评价手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的统一。既强调了每个活动主题的过程性和终结性,又体现了整个学期活动的过程性和终结性。二是注重了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性评价的统一。既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活动总体状况,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三是注重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评价主体既有教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还有家长等;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活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成果展示阶段、活动的拓展等。《评价手册》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课程深入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常态化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课程规划,构建学校课程资源框架体系
在认真分析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体系,把课程实施真正上升到课程层面,而不是就活动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框架按照“维度—主题—活动”这样一个从高到低的逻辑顺序制定,在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当中选择适合学生的、适合学校的、适合社区的活动主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文化特点、并让各年级的学生在这样的框架下自主开展活动。学校的课程框架会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而不断丰富完善。
(二)进行主题优化,积极稳妥的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具体的授课内容,就为更广泛的选择活动内容,多方面的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选择主题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选择的主题内容走出了书本,走出了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活动内容大部分源于学生的身边,把学生的需求、动机、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空间。这样的主题资源的开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愿意参与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性高,还会提出一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主題顺利完成。学生的反思也会很真诚、有深刻的体会,这样的主题活动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上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与非指定领域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少先大队活动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节日契机开展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3月5日前后引导队员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少先队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者精神;在“母亲节”“三八”妇女节、“老人节”等节日,组织队员开展“我为妈妈、老人做什么大讨论”“歌颂母亲”征文、制作母亲节贺卡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从小做起,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与孝心等,丰富了学生生活的同时开阔了眼界。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常态化实施的重要保障
坚持资料的收集、整理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一个活动主题结束后,就要进行相应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为下一步主题的选择提供待选资料,收集的资料有教师的备课资源、学生的计划、感悟、体会、反思、手抄报、、实验记录、日记、总结等,整理时按照主题分类整理,这样,既做到了资料的有序、整齐,又为下一位教师提供资料参考,为更有效的常态化实施提供了保障。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使这个主题不断的补充,不断地丰富,从而形成一个经典的设计。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健全的制度、有效的策略、不断完善的课程资源,更需要所有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积极投入、积极实践、积极研究,才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快的走向常态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