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探索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s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这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施增加了一些难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常态化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有必要在制度建设、实施策略、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走向常态化。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常态化实施的基础保障
  (一)健全的制度、有效的机构设置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要发展,走向常态,学校必须有有效的教学研究机构,把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当作课题研究来看待。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效、有规律的实施,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健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网络,确立了教研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并形成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制定了主题研究的工作实施计划,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备课组,明确了组长的职责,健全了学习交流研究的制度。引导每一位任课教师边实践边总结,边上岗边培训,做到重点实践与全员参与相结合。教研活动中,可以针对研究中遇到的困惑或难点进行探讨研究,也可以就一个主题进行备课研讨,在探讨与研究中形成常规的教学制度。教学中要严格落实好这些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有效评价
  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发挥着导向和激励功能,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目前评价却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较薄弱的环节。在评价过程中我们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均可成为评价者。评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采用作品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将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样,学校也对教师实施课程情况,从多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特别是我们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我们的评价手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的统一。既强调了每个活动主题的过程性和终结性,又体现了整个学期活动的过程性和终结性。二是注重了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性评价的统一。既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活动总体状况,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三是注重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评价主体既有教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还有家长等;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活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成果展示阶段、活动的拓展等。《评价手册》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课程深入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常态化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课程规划,构建学校课程资源框架体系
  在认真分析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体系,把课程实施真正上升到课程层面,而不是就活动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框架按照“维度—主题—活动”这样一个从高到低的逻辑顺序制定,在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当中选择适合学生的、适合学校的、适合社区的活动主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文化特点、并让各年级的学生在这样的框架下自主开展活动。学校的课程框架会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而不断丰富完善。
  (二)进行主题优化,积极稳妥的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具体的授课内容,就为更广泛的选择活动内容,多方面的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选择主题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选择的主题内容走出了书本,走出了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活动内容大部分源于学生的身边,把学生的需求、动机、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空间。这样的主题资源的开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愿意参与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性高,还会提出一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主題顺利完成。学生的反思也会很真诚、有深刻的体会,这样的主题活动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上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与非指定领域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少先大队活动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节日契机开展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3月5日前后引导队员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少先队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者精神;在“母亲节”“三八”妇女节、“老人节”等节日,组织队员开展“我为妈妈、老人做什么大讨论”“歌颂母亲”征文、制作母亲节贺卡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从小做起,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与孝心等,丰富了学生生活的同时开阔了眼界。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常态化实施的重要保障
  坚持资料的收集、整理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一个活动主题结束后,就要进行相应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为下一步主题的选择提供待选资料,收集的资料有教师的备课资源、学生的计划、感悟、体会、反思、手抄报、、实验记录、日记、总结等,整理时按照主题分类整理,这样,既做到了资料的有序、整齐,又为下一位教师提供资料参考,为更有效的常态化实施提供了保障。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使这个主题不断的补充,不断地丰富,从而形成一个经典的设计。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健全的制度、有效的策略、不断完善的课程资源,更需要所有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积极投入、积极实践、积极研究,才会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快的走向常态化实施。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比较清楚目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的教育也开始受到了重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作文水平的差异。针对这一点,我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科学理论与自己的实践,谈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 。  一、从学生的写入手——真实地展现农村特色  (一)素材真实化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手段的多种多样,才能使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是教育工作者的双重任务,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更是如此,在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能力与觉悟的统一,其中,学生阅读又是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的基础,它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是每个人实现自我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在这一方面要做多方面
期刊
在农村以壮族学生为主的地区,利用母语的优势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七年级语文单元写作是以写人、记事和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是检查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最好体现,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指观察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审美评价能力等。写作可以反映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语文基础知识是指字、词、句、篇的梯形积累,也是各种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以及语法等的综合。如果离
期刊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核心是研究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具体体现,而化学变化的种类繁多,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化学反应原理角度来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还能促进学生化学反应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从个及类的思维发散和从类到个的思维的收敛,能
期刊
语文是一门最富情感的学科,它在各种语言现象的背后,蕴含的是深厚的思想文化。它更多地承载了启人心智、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神圣使命,能更好地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有人说“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同时,语文的希望、语文的出路还是诗意……”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滋养
期刊
伴随新课程的实施,我所在的学校,从教学理念和课堂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学会、会学、乐学”的课堂评价标准,迫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政治教学应该始终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习、乐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师教的清楚”和“学生学的清楚”,将对提高课堂效率和满足学生需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集理论、探究、实践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要使学生很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培养农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调动对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的深层次学
期刊
大家都知道,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主要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学习兴趣。因此,作为小学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往今来,凡是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我通过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使用贴近生活的教学题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题材通过寓言故事、会话表演、韵律诗歌、游戏等多种
期刊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复习课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传统的思想品德复习课上,教师往往陷入“三多”的误区,即“讲”得多、“灌”得多、“磨”得多,认为讲得越多越好,磨得越多越有效,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贮存”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复习课中形成高耗时、低效或无效的学习状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提高复习课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又是考试的重头戏。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写作文,面对作文题,往往觉得无话可说,也拿不准自己写的是否符合要求。应该如何去应对呢?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着这个理念,我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培养学生课堂外对生活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