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英语素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兴趣;预习;交际
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性质这样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英语素质
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唱英语歌曲、看英语电影、表演英语短剧、画简笔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甚至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积极鼓励他们进行各种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要承认个体差异,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心里拉近和他们的距离,适当的时候还要巧妙地运用幽默的力量。记得有一次,笔者正讲课,突然一个纸团打到了身上,教室里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等待着看老师的反应。笔者故意大声问道:“Who is it?Did you want to attack me with it?”学生笑了,扔纸团的学生也觉得不好意思。接下来的,学生精力都更加集中,尤其是那个扔纸团的后进生。
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因此英语学法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学法中,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英语知识的有效途径。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预习好了,学生就学得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带着在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回到课堂上和教师一起学,印象就更深刻,更能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这样,学生带着预习时的目标和问题进行听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教师只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读书、识记单词,真正变“课堂”为“学堂”。
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运用三方面中,语言知识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在课堂上,对一些关键句子,要注意精讲多练,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加长句子,加多句型,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情景对话。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录音、录像、投影等各种教学工具,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能准确模仿出每个情景对话,模仿标准的英语发音。对所有知识,尽可能地创设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训练机会,鼓励他们用学过的句型大胆发挥,达到学过会用、会说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生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状态等差异,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还要讲解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内容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如在思维方面,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规范认识、思考世界。通常情况下,在实际交往中,有些英美人特别是美国人,喜欢他人直呼其名,即使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晚辈和长辈之间也不例外,以表示双方关系的融洽、友好和亲近。这与中国文化大不相同,在中国直呼长辈姓名是大不敬的。在习俗文化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打招呼时,中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问:“你吃了吗?”这会让外国人迷惑,以为要请他们吃饭,甚至会让人反感。另外,外国人的隐私意识比较强。在英美人眼中,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是绝对隐私,不能随便询问。对于这些差异,教师都要把课堂上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及差异随即讲练,逐步提高学生结合文化背景来恰当运用语言的意识。
总之,“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抓住英语课堂这块主阵地,在英语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兴趣;预习;交际
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性质这样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英语素质
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唱英语歌曲、看英语电影、表演英语短剧、画简笔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甚至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积极鼓励他们进行各种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要承认个体差异,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心里拉近和他们的距离,适当的时候还要巧妙地运用幽默的力量。记得有一次,笔者正讲课,突然一个纸团打到了身上,教室里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等待着看老师的反应。笔者故意大声问道:“Who is it?Did you want to attack me with it?”学生笑了,扔纸团的学生也觉得不好意思。接下来的,学生精力都更加集中,尤其是那个扔纸团的后进生。
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因此英语学法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学法中,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英语知识的有效途径。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预习好了,学生就学得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带着在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回到课堂上和教师一起学,印象就更深刻,更能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这样,学生带着预习时的目标和问题进行听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教师只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读书、识记单词,真正变“课堂”为“学堂”。
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运用三方面中,语言知识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在课堂上,对一些关键句子,要注意精讲多练,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加长句子,加多句型,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情景对话。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录音、录像、投影等各种教学工具,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能准确模仿出每个情景对话,模仿标准的英语发音。对所有知识,尽可能地创设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训练机会,鼓励他们用学过的句型大胆发挥,达到学过会用、会说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生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状态等差异,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还要讲解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内容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如在思维方面,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规范认识、思考世界。通常情况下,在实际交往中,有些英美人特别是美国人,喜欢他人直呼其名,即使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晚辈和长辈之间也不例外,以表示双方关系的融洽、友好和亲近。这与中国文化大不相同,在中国直呼长辈姓名是大不敬的。在习俗文化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打招呼时,中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问:“你吃了吗?”这会让外国人迷惑,以为要请他们吃饭,甚至会让人反感。另外,外国人的隐私意识比较强。在英美人眼中,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是绝对隐私,不能随便询问。对于这些差异,教师都要把课堂上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及差异随即讲练,逐步提高学生结合文化背景来恰当运用语言的意识。
总之,“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抓住英语课堂这块主阵地,在英语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