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听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专业技能,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提升英语听力水平对广大学生来说具有必要性。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学好听力。本文就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展开研究,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英语听力;困难;策略
当前,少数民族的英语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单一,忽略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特殊性,没有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只是集中于“听”的练习,缺乏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措施,使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时较难获得学习的乐趣,更难以实现听力水平的进步,最终的结果是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听力成绩停滞不前。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的基础较为薄弱,一旦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易使教师的听力教学陷入瓶颈。
一、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学习方面的困难
(一)学习心理不佳
有研究者在对侗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学生在听力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导致上课期间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大部分听力题难以理解,于是丧失了学习的信息,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导致听力成绩难以取得进步,第二类学生是有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但是心态不够稳定,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紧张情绪,且学习状态较为被动,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才能够开展学习,这就容易导致一旦在听力学习的某个环节跟不上,产生放弃的心理,无法实现稳定持续的能力提升。此外,侗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习惯于先将英语翻译成汉语,再将汉语的意思转化为母语进行学习,但是由于语言习惯的差异,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范式,反而会加大语言学习的难度,难以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语言习惯差异
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英语听力学习的困难。在语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母语的语言环境里,缺乏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认知,加上发音的不标准,容易混淆英语的音素,难以正确辨别发音不同,对于语句中间的停顿、缩略、同化等概念更加难以产生共鸣。
(三)文化背景障碍
由于英语听力教学的题材较为多样且内容广泛,涉及的知识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从政治话题到社会话题包罗万象,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环境的特殊,对于跨文化、跨地域、跨历史的各类议题认知程度不足,在英语听力的学习过程中虽然能够正确识别其中的单词发音和释义,但却难以充分理解整篇语料所传达的内涵,这种困难和障碍相较于心理因素和言语因素更为棘手和严峻,需要从其他学科,比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知识储备,缩减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带来的文化屏障。
二、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听力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英语听力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够帮助教学工作顺利的进行,学生学有所成。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听力教学,教师应当懂得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机械性的按照教材或者教学规划开展听力练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听英语语篇的兴趣,创设一个积极有趣生动的课堂,使听力学习的环境更加轻松愉快。
为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英语听力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进行提问,对于学生听不懂的单词、短语、句式,教师在听力课结束前集中这些问题统一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用英语表达,训练英语口语能力,将听力与口语学习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二)帮助学生加强发音练习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英语听力,首先要过语音关。只有发音正确、音调得当、停顿与连读把握恰当才能够正确掌握英语听与说的方法。因此,英语教学应当注重对英语朗读技巧的培训,让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方言的学生统一英语发音,纠正原有的语言习惯,使学生们掌握各种发音技巧。
(三)培养学生连贯记忆能力
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对英语听力进行连贯记忆是一大公共性难题。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示在听听力时能够听懂当时表述的涵义,但往往听到后面却忘记了前面,一篇英语篇章听力结束之后,真正记忆的内容并不多,尤其是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听力重點考察的关键信息,学生们难以对细节进行全面的掌握。而之所以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在听听力过程中没有筛选关键性信息,边听边记,应当在听听力同时做好记录,在听到关键性信息时及时记下来,帮助自己在听完整篇文章后进行总结和思考。
三、结束语
英语听力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和难点,应当对此问题有足够的关注。结合新课改以后的教学目标,英语教师应当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少数民族的学生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针,在教学策略的改进方面,主要从激发兴趣、锻炼发音、培养记忆能力三方面着手,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升英语听力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英语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汪月琴.少数民地区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0(27):141-142.
[2]马俊莉,任红锋.关于提高民族学生英语听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79-80.
◆关键词:少数民族;英语听力;困难;策略
当前,少数民族的英语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单一,忽略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特殊性,没有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只是集中于“听”的练习,缺乏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措施,使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时较难获得学习的乐趣,更难以实现听力水平的进步,最终的结果是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听力成绩停滞不前。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的基础较为薄弱,一旦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易使教师的听力教学陷入瓶颈。
一、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学习方面的困难
(一)学习心理不佳
有研究者在对侗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学生在听力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导致上课期间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大部分听力题难以理解,于是丧失了学习的信息,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导致听力成绩难以取得进步,第二类学生是有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但是心态不够稳定,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紧张情绪,且学习状态较为被动,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才能够开展学习,这就容易导致一旦在听力学习的某个环节跟不上,产生放弃的心理,无法实现稳定持续的能力提升。此外,侗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习惯于先将英语翻译成汉语,再将汉语的意思转化为母语进行学习,但是由于语言习惯的差异,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范式,反而会加大语言学习的难度,难以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语言习惯差异
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英语听力学习的困难。在语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母语的语言环境里,缺乏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认知,加上发音的不标准,容易混淆英语的音素,难以正确辨别发音不同,对于语句中间的停顿、缩略、同化等概念更加难以产生共鸣。
(三)文化背景障碍
由于英语听力教学的题材较为多样且内容广泛,涉及的知识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从政治话题到社会话题包罗万象,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环境的特殊,对于跨文化、跨地域、跨历史的各类议题认知程度不足,在英语听力的学习过程中虽然能够正确识别其中的单词发音和释义,但却难以充分理解整篇语料所传达的内涵,这种困难和障碍相较于心理因素和言语因素更为棘手和严峻,需要从其他学科,比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知识储备,缩减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带来的文化屏障。
二、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听力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英语听力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够帮助教学工作顺利的进行,学生学有所成。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听力教学,教师应当懂得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机械性的按照教材或者教学规划开展听力练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听英语语篇的兴趣,创设一个积极有趣生动的课堂,使听力学习的环境更加轻松愉快。
为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英语听力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进行提问,对于学生听不懂的单词、短语、句式,教师在听力课结束前集中这些问题统一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用英语表达,训练英语口语能力,将听力与口语学习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二)帮助学生加强发音练习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英语听力,首先要过语音关。只有发音正确、音调得当、停顿与连读把握恰当才能够正确掌握英语听与说的方法。因此,英语教学应当注重对英语朗读技巧的培训,让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方言的学生统一英语发音,纠正原有的语言习惯,使学生们掌握各种发音技巧。
(三)培养学生连贯记忆能力
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对英语听力进行连贯记忆是一大公共性难题。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表示在听听力时能够听懂当时表述的涵义,但往往听到后面却忘记了前面,一篇英语篇章听力结束之后,真正记忆的内容并不多,尤其是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听力重點考察的关键信息,学生们难以对细节进行全面的掌握。而之所以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在听听力过程中没有筛选关键性信息,边听边记,应当在听听力同时做好记录,在听到关键性信息时及时记下来,帮助自己在听完整篇文章后进行总结和思考。
三、结束语
英语听力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和难点,应当对此问题有足够的关注。结合新课改以后的教学目标,英语教师应当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少数民族的学生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针,在教学策略的改进方面,主要从激发兴趣、锻炼发音、培养记忆能力三方面着手,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升英语听力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英语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汪月琴.少数民地区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0(27):141-142.
[2]马俊莉,任红锋.关于提高民族学生英语听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