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案无限防卫权的

来源 :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i8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案情]甲、乙均为来京务工人员,案发前二人曾在一小旅店暂时租住一室,为争用屋内电风扇而发生过争执,甲被乙扇打一耳光,后甲在一劳务市场见到乙,乘乙不备,用镐把击打乙的头部后逃走。
  两个月之后的一天,甲、乙在劳务市场偶遇,乙即上前对甲进行殴打,甲予以还击,过程中乙从随身携带的背包内拿出一把菜刀砍击甲。甲见状便沿着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往东逃跑,当跑至该街道南侧一早点摊时,顺手拿起该早点摊上的一把尖刀,此时,乙追赶上甲并用菜刀砍击其头部,甲即用尖刀扎剌乙的胸腹部。甲扎刺乙之后继续逃跑,乙仍持菜刀在后面追赶,当跑至该街道南侧一烧麦店附近时,甲再次被乙追赶上,乙持菜刀砍击其背部等处,甲回身用尖刀扎刺乙胸腹部数下,后逃离现场,乙被锐器刺破肺动脉引起失血性休克死亡。当日,甲因头部、背部、左前臂等处多出外伤及左侧第八肋骨开放性,在医院治疗时被抓获,经鉴定,甲身体所受损伤程度为轻伤。
  
  一、本案争议
  
  对本案的认定,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甲的行为构成伤害罪,但具有一定的防卫性质,在量刑时可以酌情予以考虑:第二种观点认为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系防卫过当。甲在互殴过程中有意识刺扎乙的身体要害部位,积极攻击对方,造成乙伤亡的严重后果,是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其对乙死亡的后果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甲的行为性质为无限防卫,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二、对无限防卫的理解
  
  无限防卫是指公民在特定情况下实施的法律上没有强度限制的防卫行为。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依据该规定,无限防卫的前提条件是特定暴力犯罪存在,只有在特定暴力犯罪存在的情况下,法律所赋予的无限防卫权才能予以行使。我们认为,要正确理解和适用无限防卫,还应该从立法原意来考量。《刑法》第20条第3款关于无限防卫权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正当防卫的范围,缩小了防卫过当的范围,弥补了1979年《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的不足。
  1979年《刑法》第17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由于该法对正当防卫的防为限度规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以致司法实践部门在适用时做法极不统一,往往对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把握过于严格,并且存在着唯后果论的倾向:凡是发生死亡后果的,一律认定为防卫过当,而不问这一后果是否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必需,从而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效果。例如,受害人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将歹徒打死或打伤,不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反而要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样就大大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而同时,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居高不下,暴力犯罪日益猖獗,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治安秩序而且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惩治犯罪降低犯罪率,以保护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成为一个极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997年在对刑法的修订中,不仅放宽了一般意义上的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且还确立了无限防卫权的合法化。由此可见我国现行《刑法》第20条第3款在立法上的价值取向就是鼓励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行使防卫权,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纠正过去司法实践中处理防卫过当案件普遍偏严的现象。这一规定加大了对暴力侵害行为进行正当防卫的力度,其精神实质是允许公民在受到某些暴力犯罪的侵害时,可以不记手段实行防卫,无论对犯罪人造成何种伤害结果,均不属于防卫过当,自然也就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允许防卫人在受到暴力侵害时可以不受防卫限度的约束,实际上放弃了对防卫者的要求,为了防止私刑报复等负面问题的出现,无限防卫权的行使应该受到严格限制,这一观点得到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认可。要求行为人在行使无限防卫权必须严格满足法定条件:一是特定暴力侵害行为现实存在,这是行使无限防卫权的基础条件;二是特定暴力侵害行为正在进行,这是行使无限防卫权的时间条件;二三是针对特定暴力侵害者本人实施,这是行使无限防卫权的对象条件:四是具有防卫合法权益的意图,这是行使无限防卫权的主观条件。无限防卫是正当防卫的一种,要求防卫人在行使无限防卫权时主观上具有制止不法侵害和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如果是在防卫挑拨、相互斗殴或者是出于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假借防卫手段而致人伤亡的情况,由于缺乏主观意图的正当性,均不能认为是行使无限防卫权。
  
  三、本案结论
  
  本案中,从甲的防卫手段来看,其并没有事先准备或刻意去选择某种特殊的手段,只是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顺手拿起路边摊位上的尖刀进行反击;从甲的防卫强度来看,当时乙是手持极具杀伤力的菜刀对其进行追砍,其头部、背部等多处身体部位遭受到砍击,乙持刀追砍的行为已严重危及到其人身安全,如果甲不进行防卫,对他来说非死即伤;从不法侵害的缓急来看,由于存在现实的严重危及自己人身安全的暴力侵害,情势危急,甲只是出于人的与生俱来的防卫本能而采取暴力手段来制止这种不法侵害。纵观全案,甲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免遭伤害,能够顺利脱离险境,主观目的并非故意伤害乙。
  那么,在本案中,单纯就甲案发当天的行为进行评价,其行为完全符合上述行使无限防卫权的前三个条件,但就其行为性质是否是无限防卫,争议的焦点问题就是案发前甲用镐把击打乙头部的行为与案发当天乙主动攻击甲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可以认定为案发当天的冲突是因互殴而引起?如果认定是因互殴而引起,因为互殴行为本身具有违法性,行为人双方均有侵害对方的故意,双方的行为均缺乏防卫意图的正当性。因此,相互斗殴中不存在正当防卫,更不允许行使无限防卫权。不可否认,案发前两个月甲曾用镐把突袭过乙的行为是案发当天乙见到甲即主动攻击的起因,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客观事实,该案与法律教科书中经常列举的无限防卫的典型案例明显不同,教科书上列举的案例往往是侵害人与防卫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如某犯罪分子持刀对一陌生路人抢劫,路人奋起反击,造成犯罪分子伤亡,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我们认为,案发前甲虽然突袭过乙,但毕竟事隔两个多月,如果在司法实践中,只要双方曾经存在矛盾纠纷,行为人殴打过对方,无论事隔多久,当对方对行为人进行报复之时,行为人就不能再享有防卫权,这显然有失公允。
  即使在认定双方存在互殴关系的前提下,我们仍然需要注意,当相互斗殴结束后,一方出于报复或其他不正当目的,又重新主动侵害对方,而对方不愿再斗,退避不予还手,若是主动报复一方的行为已严重危及对方的人身安全时,被侵害方被迫进行反击,此时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不能再作为相互斗殴对待,被侵害方应当被允许行使无限防卫权。结合本案,甲开始是与乙徒手对打,在乙从背包内拿出菜刀之时,甲即害怕不愿意再斗,而是迅速退避逃跑,而乙出于报复的目的仍然持刀一路追砍,甲在头部、背部等身体要害部位遭受到致命攻击,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被迫予以还击,此时若仍然按照相互斗殴的情形对待,认定甲不能行使无限防卫权时显然是不适当的。
其他文献
[案情]刘某伙同肖某预谋后骑摩托车窜至x县县城欲实施抢夺。当晚8时许,二人尾随被害人张某至首山浴池附近时,刘某将张某的一对金耳环抢走。后,刘某和肖某骑摩托车逃跑时,被张桌的丈夫崔某拦下。刘某为让肖某摆脱崔某,遂掏出随身携带的尖刀扎向崔某,被崔某躲开后,尖刀扎中肖某胸部,致肖某死亡。  本案争议焦点是刘某行为的定性。  [速解]本文认为,刘某的行为仅构成抢劫罪。  首先,刘某为伤害崔某而误伤同伙肖某
期刊
本文案例虽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诽谤”的对象都是公职人员,而这些人又有把“诽谤罪”当成打击报复的丁具之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目前基层司法机关在办理涉及公职人员的诽谤案件时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无法真正从证据上来审查是否应该立案或逮捕。实践中,对于何种言沦是诽谤,特别是对公职人员和政府的评价是否可认定为诽谤,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对
期刊
福建省诏安县人民检察院在具体办案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对被害人的损害补偿放在重要位置,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为着眼点,以快速解决争端为切入点,以有效手段教育挽救犯罪人为落脚点,努力把法、理、情统一于执法办案中,实现案结事了。由此积极推行刑事和解制度,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行公开审查,注重答疑说理    诏安县人民检察院结合办理案件的具体情况,对于未成年人以及成年人中的过失犯
期刊
[案情]王某虚构和李某做生意的事实,以验证费信为名,要求李某开一个新账户。后王某将李某的存折要去看了一下,并当场还给了李某,催促李某在新开的账户上存些款,后李某发现账户上的谊钱不翼而飞。经查:李某存入的现金井未汇入自己的账户。而是汇入了另一个账户,谊账户是王某事先持假身份征用李某的名字在银行办理的,然后以查看李某存折为名进行了调包。李某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将钱存入了王某控制下的账户。  本案争议的焦
期刊
核心提示:王美忠、何伟峰共同贪污案是绍兴市人民检察院重建以来所查处的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职务犯罪案,其涉及到土地建设工程承包、国有企业改制,方方面面关系相当广泛复杂,办案风险和难度系数较大,具体侦查过程中的细节十分繁杂,然而绍兴市检察干警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合理运用风险决策,灵活运用侦查谋略,沉稳应对各种复杂关系,最终将贪污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其中积累的办案经验与谋略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王
期刊
非法占有目的应当由“排除权利人的占有及像合法占有者一样支配”构成,这样就可将盗窃罪与使用型、隐藏型、故意毁坏型获取财物区别开,特别是在行为人使用盗窃财物,在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归还或欲图归还被盗财物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基本案情]被告人李某某原系被害人雇用的司机,后不再雇用李某某,车某某心怀不满,伺机报复,于2004年11月24日晚来到停放被害人车辆的停车场,趁工作
期刊
一句话导读  本文根据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酌定不起诉案件,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酌定不起诉在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的效果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普遍性规则明确化与特殊性考量人本化,再犯防范与人文关怀结合等对策。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制度可以分为三种,即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三者适用的条件各不相同。本文以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检察院2008-2010
期刊
本文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探讨对“有(无)逮捕必要”的理解和适用,并指出在审查逮捕文书中阐述“有(无)逮捕必要”的重要性。  [基本案情]2007年8月21日凌晨4时许,犯罪嫌疑人陈某伙同张某庆(已移邋起诉)在某市火车站广场将被害人岳某喜骗至南郊蔬菜批发市场东大门附近,二人以老乡为名骗走岳某喜4000元人民币。2007年8月21日9时许,岳某喜向某某区公安分局报案。  2007年
期刊
[案例一]被告人周某(女)与林某(男)系情人关系,双方因情感纠葛发生争执。周某当天事先买了水果刀后,约林某到某旅馆屋内见面.准备以自杀威逼林某满足其要求。林某到来后见状,上前夺刀阻拦其自杀。争抢过程中,处于劣势的周某为把林某推开,持刀往前一捅,刺中林某腹部。后双方停止争执,周某见林某状况不好,欲打电话报120,但手机没电便作罢。经法医学鉴定,林某系锐器刺戳左背部造成左肺破裂致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期刊
一、基本案情    2008年4月底,某县某公司查账时发现缺失一张票号为GA/01 03515779的100万元承兑汇票,遂向该县公安局报案,案发后,该公司出蚋郭某自称2008年4月9日上午上班时,在公司三楼拐弯处拣到一张100万元承兑汇票,并交给张某。张某后用此汇票贴现取得现金967500元且多次使用。后因公安机关侦查,汇票出现瑕疵被退回张某处,张某如敷归还现金。此间,郭某多次向张某催要汇票,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