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民生新闻发展路径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272939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闻信息的传播途径、传播形式及传播时效等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而言,尤其是负责民生话题传递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内容、形式、制作等方面均要考虑在媒体融合语境中的适用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进而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助推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的发展。鉴于此,本文综合笔者工作经验,对当前媒体融合语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从业同行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民生新闻;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162-03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快速崛起与高速发展,凭借内容丰富、传播快速与形式多样等优势,逐渐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即便是最受民众喜爱的民生新闻节目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在此时代环境下寻求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
  二、媒体融合对民生新闻形成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其一,信息来源更加广泛。过去电视民生新闻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群众爆料、投诉以及记者亲自挖掘这几个渠道。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界限逐渐模糊,技术门槛也在不断降低,朝大众化方向发展,造就了“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现状,所有人只要拿起手机就能对新闻现场进行拍摄,向外界传播新闻信息。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剪辑工具的平民化,人们能随时随地将身边发生的新闻拍摄下来上传到新媒体平台,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快速扩散,引爆话题讨论,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1]。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记者也可基于此拓展新闻信息来源,实现选题渠道的创新。
  其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民生新闻的传播形式在新媒体的加持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整体上呈现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趋势。一方面,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民生新闻不断扩张,形成用户与新闻信息的长期互动,越来越多受众能随时了解时下的热门新闻和话题,便于民生新闻节目组进行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新媒体具备存储和记忆功能,用户在浏览民生新闻时,会产生下载、收藏、转发、评论等行为,基于此便能为每一位用户精准画像,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总结出受众关心的新闻热点和最受欢迎的传播方式,促使電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二)负面影响
  新媒体在传播时效、传播内容等方面,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一定优势,并且与现代受众的信息碎片化接收习惯相符,因此会导致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不断分流。民生新闻报道的基本上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新闻事件,而新媒体与百姓之间更没有距离感,造成了民生新闻不再是地方电视台的专属,因为每一个人都能随手拍摄身边的民生新闻。因此,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了在网上搜索和观看各种民生新闻,而对于定时定点播放的电视民生新闻而言,受众群体分流之势不可避免。再加上移动终端的互动形式更加丰富,相比之下电视民生新闻仅有传播信息功能,因此逐渐不再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关注。
  三、媒体融合语境下民生新闻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新闻选题不够典型
  民生新闻报道内容必须聚焦于民众生活,然而在媒体融合语境下,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导致民生新闻节目受关注度不断降低,如果依旧局限在鸡毛蒜皮、走街串巷的新闻报道方面,会导致受众对民生新闻节目失去兴趣。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受阻也体现在创新不足方面,许多新闻报道选题并不具备典型性和时代性,时间一长便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2]。部分记者为了追求报道时效,盲目跟风照抄,出现大量同质化报道,也会直接影响受众的收视兴趣。审视民生新闻节目内涵,会发现生活琐碎并不是这类新闻节目的全部,特别是在如今的媒体融合语境下,民生新闻更要在节目选题方面下功夫,拓宽视野与格局,丰富民生新闻内容的内涵。
  (二)新闻节目互动性较差
  在新媒体平台上,受众能无障碍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看法,就某一事件与其他受众进行讨论,形成新的认知。但是传统媒体受到了平台的限制,因此电视民生新闻与观众的互动不多,在大部分时间受众只能单方面被动接收信息,很难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电视民生新闻的流程基本上为主持人在节目中分享民生信息,观众在电视机前收看,许多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上缺乏与观众的互动,所以难以真正了解观众的诉求。在节目中一些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基本是台本设计好的,部分答案的态度也并不明确,热线电话的观众留言无法及时得到反馈。
  (三)对新闻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
  民生新闻节目的宗旨是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因此民众生活是新闻素材的主要发掘地,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局限于民众生活,要积极响应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的号召,确保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与所有民众密切相关。从部分民生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其依旧存在新闻格局太小、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过于表面的情况,无法以小见大地报道体现不出民生新闻的价值所在,换言之便是大部分民生新闻报道主要是对事件本身进行报道,但是没有对事件代表的某一种现象进行深入解读,导致受众无法从中获取更高价值的领悟,拉低了民生新闻节目的价值[3]。
  (四)新闻舆论监督存在越位
  随着法治社会进程的推进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接受公共监督早已成为常态,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媒体更应肩负起新闻舆论监督引导责任,而这也是媒体存在的意义。媒体在舆论监督中能代替民众发声,提高监督效能,但实际情况中部分民生新闻节目对监督职能的发挥并未把握好“度”,只顾着“带节奏”,出现许多引发舆论反应过激的情况,甚至影响到相关政策的正常落实与调整。
  四、媒体融合语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   (一)合理优选民生新闻素材
  对于民生新闻报道而言,无论是事件报道、政策方针等“大事情”,还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可以成为新闻素材。之所以民生新闻的收视率高,是因为受众观看时能有代入感与亲切感,对新闻报道表示认可,因此在选择民生新闻素材时需要非常慎重,具體应当从三个方面做起。
  其一,对民生新闻素材来源把好关,聚焦于深挖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受众在收看民生新闻时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保证素材与民众生活实情贴近,另一方面,还应依托新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渠道,收集受众提供的爆料线索,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跟踪报道和素材整理后,在电视台和流量较大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如此才能保证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效果[4]。
  其二,所选民生新闻素材要与地方实情相符,体现出民生新闻的地域特色。民生新闻的素材选择需要对当地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借助真实发生的事件引出热点话题的讨论,如此制作的民生新闻便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比如地方政府出台了垃圾分类、非机动车上路需佩戴安全帽等政策,那么民生新闻报道便可以从此切入,寻找可报道的真实素材。
  其三,民生新闻需要深入群众,聚焦于弱势群体。纵观许多民生新闻报道,会发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并不多,且报道不够深入,内容方面也基本以失业、患病等为主。这样的报道会导致受众潜意识中认为弱势群体缺乏正能量。因此,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深入群众,了解弱势群体中的正能量,多宣传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表现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变群众对他们的看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比如一段“中学生漂在水面,好心大叔跳河救人”的视频在某市当地的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很快引起了社会热议。民生新闻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好心大叔是一名正在街头等活儿的农民工,而且水性一般,但还是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成功将落水者托举上岸,之后悄然离去。
  通过对弱势群体正能量的大力宣传,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改变群众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二)搭建民生新闻全媒体平台
  在媒体融合语境下,民生新闻节目要应用新媒体平台资源,立足自身权威报道优势,对新闻覆盖面、信息传播时效、受众互动交流等方面进行优化,实现多端融合,构建全媒体平台。在全媒体平台的驱动下,民生新闻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在新闻资源和报道内涵方面均有极大提升。
  首先,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民生新闻记者要秉承群众理念,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受访者,同时保证群众采访时的话语权,不可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强加给群众,更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引导群众表达。对于群众所讲述的内容,应在整理后,以不曲解表达意图的基本原则进行传播,呈现在民生新闻中,使受众在观看时产生共鸣,提升民生新闻栏目组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随着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涌现,人们使用媒介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民生新闻需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与受众进行有效互动,吸引受众深度参与民生新闻报道。对于很多受众而言,以往从电视中收看民生新闻便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但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单方面的,无法实现即时的交流,而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便能实现即时交流。民生新闻栏目组可打造微博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使受众能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对新闻报道的看法,提供重要线索,进而增强节目的互动性。
  最后,发挥新媒体发展特性,提高民生新闻社会影响力。传统新闻媒体在新媒体出现后需要审时度势,认识到新媒体在传播信息体量、内容多样性、传播及时性方面的优势,亟须创新传播形式与平台,找到民生新闻的全新传播途径,如此才能保证节目传播覆盖更多受众以及增强受众黏性,提高自身影响力。在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网络平台,选择时下热门新闻话题进行重点报道[5]。一方面,要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性与内容品质;另一方面,要采用更符合年轻群体信息接收喜好和习惯的形式,在保证民生新闻深度的同时扩大传播范围,进而提高民生新闻社会影响力。
  (三)提升民生新闻内容的价值品质
  分析如今的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会发现存在明显的内容狭窄的情况,缺乏深度的问题最为典型,导致民生新闻行业的发展受限。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民生新闻从业者要树立“内容为王”的意识,认识到新闻内容价值与品质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新闻编制过程中善用合理措施提升民生新闻内容的价值品质。详细来讲,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丰富民生新闻内在价值。传统媒体从业者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民生思想,聚焦于民生内容与增加群众发声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群众日常生活中,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找到受众个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平衡点,助推高质量发展。民生问题作为民生新闻的报道重点,在报道时需要极力避免过于官方、生硬的价值评断,而要选择用日常化、人性化的报道方式,同时要杜绝媒介商业化,保证监督、教育、认知等功能得到解放,这对于推动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
  另一方面,提高民生新闻专业品质。民生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扩大视野,凸显栏目特色,丰富节目内容。具体来讲,需要对新闻素材进行合理删减,为不同群体发声,从而丰富新闻报道内容。尤其是要对不同年龄段关注的民生新闻内容进行均匀化报道,无论是“大民生”,还是“小民生”。部分民生新闻虽然以民生作为报道核心,但是在实际报道中部分内容的选择却偏离了民生理念。比如较为知名的民生新闻节目《1818黄金眼》中,单月报道中出现过8条负面新闻,仅有4条新闻信息具有实用性,不难看出民生新闻在实践中会出现一定偏差,致使部分采编人员片面认为只有负面报道才能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实际上,凸显民生最为关键,在人们身边每天都有各式各样新闻事件涌现,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的选择均需要新闻工作者重点思考,最基本的底线便是坚守民生理念,才能提高民生新闻内容的专业品质。   (四)提升民生新闻记者职业操守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新闻工作者除了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外,还要经受外界的诱惑,否則会导致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对真实情况的反映不足。民生新闻记者在传播新闻信息时,代表的不仅是个体形象,还是电视台乃至整个民生新闻行业的形象,而且民生新闻不仅是对新闻事件的简单报道,还是横跨在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民生新闻记者在很多时候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6]。可见,民生新闻记者一方面会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肩负着舆论监督作用,除了要积极与民众沟通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督促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如今的媒体融合语境下,民生新闻记者角色定位极为关键。
  在民生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新闻记者对整体内容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而内容作为民生新闻的关键,关系到民生新闻的质量,需要将重点聚焦于民生,从这个方面来讲民生新闻记者的作用不可忽视。为进一步转变目前民生新闻在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发展困境,需要重视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具体来讲,民生新闻记者要想有良好的职业操守,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道德修养、价值理念、信息接收能力方面的提升,并牢记“为民发声”的理念,做好与受众的沟通互动。尤其是在群众请求民生新闻记者帮忙维权时,如果维权对象涉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那么记者就需要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与当事人一起前往相关部门调解,在调解的过程中,既要秉承职业道德操守,也要以专业素养进行矛盾调解。
  五、结语
  在当前媒体融合语境下,民生新闻面临的不仅仅是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因此,民生新闻栏目制作组要对节目内容及形式进行优化、创新,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传播,促使民生新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保持民生新闻价值属性,坚守“为百姓服务”的底线,不断反映群众的心声与诉求,通过制作更多优质民生新闻推动传统媒体新闻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芷钰.新媒体环境下的民生新闻发展生态——以“1818黄金眼”为例[J].中国文艺家,2019(08):269-270,273.
  [2] 王国超.试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J].电视指南,2017(22):41.
  [3] 黄艳.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新传播新发展[J].明日风尚,2018(23):331.
  [4] 安澜.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与思考——以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08):39.
  [5] 董武威.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与发展探究[J].新闻传播,2021(03):82-83.
  [6] 陈云娟.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民生新闻发展路径研究[J].电视指南,2018(03):169-170.
  作者简介:段晓琳(1982—),女,河南郑州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发展。
其他文献
薄膜拉伸生产线的核心是张力控制,它直接决定了所生产薄膜的质量、收取膜卷的表面平整程度和端面是否整齐。本文将传统PID控制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相结合,并运用于薄
规则悖反是指司法裁判过程中虽存在可资适用规则,但直接适用该规则往往会造成社会所公认的“不正义”。由此,法官依具体个案为原规则设置文义外限制性规定的情形。特征上,其
针对目前本体集成方法在多领域知识融合中由于本体规模差异导致冗余度高的问题,提出面向多领域知识融合的本体集成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本体映射获得映射结果,然后对映射结果
生态旅游资源与森林康养基地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生态旅游资源是森林康养基地的重要依托,森林康养基地是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现代方式与升级路径。基于此,可从自然资源、人文
摘要:当前,互联网科技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网络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沟通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通过不同的平台可以表达个人的想法,表达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语音、视频等表达形式受到了青睐。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短视频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制作、传播短视频时,必须保证规则落实到位,能对舆论产生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制作、传播短视频展开深入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各行业领域呈现出全新业态,传媒也概莫能外。当前,新媒体不断崛起并快速发展,新旧媒体日渐融合的态势逐步显现。面对便捷性强、容量大、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的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传统电视媒体应基于受众需求,全面整合创新电视新闻,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更合适的传播形式。为此,本文基于当前的媒体融合背景,对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展开分析,希望为媒体从业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
大规模定制强调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需求反向推动生产,是企业进行生产销售的新趋势。为研究社群交互行为对大规模定制需求产生及供应链的影响,构建了基于社群交互的大规模定制
全景式回放围绕美国华裔作家展开的美国华裔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归纳构建适用华裔文学系统化、深入化的文化隐喻的活态传承理论体系框架,并尝试从哲学、文艺学、传播学等各领
摘要:传统媒体主要有纸质媒体和线型媒体,主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传递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媒体的需求也不断增多,这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机遇,传统媒体必须积极进行改革,传统媒体记者必须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全媒体记者不仅要能力突出,还需要有相应的文化和知识功底,并能够灵活应用现代化的传媒工具,从而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关键词:传统媒体;全媒体;记者;转型  中图分类号
摘要:典型人物的精神、形象是震撼读者或观众心灵的关键。身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组织开展典型人物故事的宣传报道。如何提升人物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讲好故事。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话、细节、场景等设置,深挖人物报道中让人兴奋、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论述如何讲好典型人物故事。  关键词:典型人物;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