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献采访直接影响图书馆整体功能的发挥。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存在着采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馆藏发展规划模糊、难以正确鉴别文献质量以及采访模式单一等问题。为有效推进文献采访的顺利进行,努力提高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恰当的馆藏规划、选取高质量的图书文献以及建立灵活的采购模式等是必要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现状;策略
“文献采访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经费状况,通过觅求、选择、采集等方式建立馆藏,并连续不断地补充新出版物的过程。”[1]文献采访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通过“觅求”、“选择”、“采集”等多种方式,以保证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和品种,从而实现图书馆的整体功能。文献采访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能否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所需,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而应发挥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在整体上开展得不够好,在许多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
一、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现状分析
(一)文献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了采访工作的有效开展
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文献采访工作优劣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采访人员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整理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对专业采访人员的配置不太重视,一是人员配备不够,二是采访人员的采访能力没有引起关注。由于人手不够,导致采访人员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采访人员往往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而突击采访,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如何选择高质量的图书文献,没有机会去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的问题。在新知识、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的今天,图书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更加重要。然而,相当多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采访人员负责采访文献的专业面过宽,而自身知识面过窄的问题,采访人员无法做到对学校所设专业、学科门门通晓。因此,采访人员选择专业文献有一定的局限性。[2]图书采访人员这种综合素质偏低的现状极不利于文献采访的有效性、针对性,特别是不利于开展深层次个性化文献的采访工作。
(二)馆藏发展规划模糊影响了文献采访的针对性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与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同步,甚至超前,具有前瞻性,才能在高校教育中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保障服务功能。然而,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由于缺乏明确的馆藏发展规划,没有紧密联系本校的经费状况、专业发展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图书馆发展规划,没有制定出具体的文献采购计划,这就极易导致图书采访人员仅仅根据下拨图书经费而随意采访的情况发生。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起步较晚,在升本之时,大多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存在着图书陈旧、品种少、复本多的现状,加之文献采访人员对采访缺乏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只是按学院每年下拨的图书经费完成采访任务。至于为满足评估指标,对学校短期内骤然增加的采购资金,也往往因缺乏良好的规划,而片面地追求图书采购的数量,忽视了文献采访的质量,使得文献资源在配置的合理性、完整性、连续性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对学校一些新增学科与专业的图书,由于没有在专业调整前做好准备,新增专业图书难以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矛盾一下就显现了出来。
(三)对出版文献质量的正确鉴别加大了采访工作的难度
图书出版发行是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上游环节。[3]图书出版发行的实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献采访工作的质量。近年来,图书发行为追逐利润,注重数量,忽视质量以及学术图书出版不畅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对优秀刊物的采访。
据统计,我国近5年的中文图书的出版量以每年7%-10%的速度递增,出版种数从2000年的143376种增加到2004年的222473种,其中新版图书占128578种。在出版市场表面繁荣的背后,出版物“鱼龙混杂”的现象特别严重,大量娱乐、消遣和传播一般知识的应考书籍等重复交叉地出版发行,图书文献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除了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外,图书价格的暴涨也加重了高校图书馆采访的负担,影响了采访人员对刊物质量的正确鉴别。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统计,在2000-2005年期间,我国的图书平均价格增长了326.51%。
高校图书馆特别需要采访一些学术性强的专业图书。然而,目前学术性的图书出版极为不畅,特别是一些学术性强、专业性高、富有创新的图书由于读者面窄,发行量不大,出版量小,常常难以通过正常的发行渠道进入图书发行的主流环节,于是进入图书馆文献采访环节就更是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买卖书号的现象存在,有的出版社将早已出版过的图书以“丛书”、“文库”的形式再版为系列图书的情况越来越多,出版的教材种类繁多,重复现象严重,导致高校图书馆难以买到学术性强的好书。对优质刊物的正确识别客观上加大了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难度。
(四)传统的采访模式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对图书采访的方式主要是现场采购和书目预订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均不能充分满足读者的教学、科研所需。在现场采购方式中,采购人员直接到图书展销会上或书商的书库中有选择地购书。但现实的状况是,由于有的书商资金有限、库存不足,往往热衷于建设次品化的仓储,他们从出版社以很低的价格收集大量的特价书,寻找机会,使用一些灰色手段如给回扣、赠送旅游吃喝等方式拉拢、收买采访人员。如果采访人员不正派、不敬业,极易被不正当的书商拉下马,从而按照书商的意愿轻易地采购一些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书目。采购人员本应根据自己的馆藏情况比较、调查、决定采购的地点和书目,结果变成了完全迎合书商,采购的随机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丧失殆尽,这样采购的图书质量自然就不能得到保证。
至于书目预订方式,书目预订虽有较好的系统性、连续性,但是书目报道信息简单往往品种不全面,不能很好地反映整个出版界的真实动态,对学科内容介绍得少,采访人员主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主观认识来订购。据统计,图书馆赖以预订的《全国新书目》、《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报道的品种只占每年出版总量的1/4左右。[4]由于一些专业性强的学术图书和具有特色性的文献难以通过书目预订方式采购,这就容易造成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漏订现象,如果要补订相关图书,不仅中间环节复杂,而且补订图书到馆周期长,很难满足图书需求的时效性,降低了图书的利用率,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学习、科研教学的需要。
二、完善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相关策略
(一)努力提高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有效开展图书采访的前提
图书馆采访人员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指导思想。采访工作人员应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采访工作人员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意识,以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满足读者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与沟通,了解读者的需求动向,从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出发,采集有特色、有价值的优秀文献。
采访人员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即多元化的知识系统。采访人员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懂得图书采访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采访人员之间的知识结构要有互补,要结合成一个完善、稳定的采访组织,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推动图书馆建设科学合理的优质馆藏。
此外,采访人员还应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当前,国内外出版物的种类繁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采访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这就需要深刻理解文献的内涵价值,正确选择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控制好采访质量。要提高创新意识,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努力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掌握网上查询、网上订购的操作方法技巧,能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现代技术。
(二)制定恰当的馆藏建设规划并按馆藏规划及时采购图书
根据本馆现有藏书的结构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馆藏建设规划,有利于保障文献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学术性和专业性,有利于促进文献资源建设购置经费的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馆藏质量、优化馆藏结构,满足师生教学科研学习的需要。
1.文献采访应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采购前先摸清家底,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扶持近几年新办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增补,对新办专业应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调整图书的复本,避免盲目采购,重复建设。
2.一般专业的文献建设要有前瞻性,要时时兼顾已有图书的版本更新,调整各类教材、教辅及师范教育类的图书采购,有选择性地购买各类学生成才与就业的相关书籍,如: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英语等级考试、实习用书等方面的书籍。
3.合理使用图书经费,向国家、省、院级重点学科、重点课题倾斜、注重所选图书的权威性,突出文献采集的专业性、学术性。
4.广泛地收集读者的信息,及时调整采购的策略,确保采购工作的质量。
(三)选择信誉高、权威性强的书商提供的图书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采购图书的质量
文献采访工作人员应根据馆藏重点,追踪当前的发行动态、及时补充专业文献,努力建设一个覆盖行业生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优质文献信息中心。
1.在通常情况下,发行规模大的书商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采书渠道多样化,所涉及的出版社的数量和质量都占较大优势,在销售品种、码洋、数量等方面,其优势十分明显。比如:社会科学类图书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文学、中华书局、法律出版社等。自然科学类图书主要集中在电子科学、清华、人民邮电、科学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站在了同行业的最前沿,吸引了强势的作者和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2.通过查看书商的网页了解售后服务情况、征订书目数据和MARC编目数据,看其著录的内容是否完整、格式是否与本馆采编系统相一致等来考察书商的服务水平。
3.通过查看图书采到率及图书发行速度来确认书商的服务质量。图书的发行速度是指图书出版与入馆的时间,图书采到率是指采购图书占计划采购书目的比例。图书采到率越高,特别是针对那些学校相关专家推荐图书、出版社推荐图书,就意味着该书商的服务质量就越高。
4.通过招标确定2-3家各自具有供货特色和服务的图书供应商,便于书商之间展开竞争,相互制约,避免书商应标时乱承诺,发布虚假信息,履行时却拒不执行的现象,以便图书馆在整个履行过程中处于一个较主动的地位。
(四)建立灵活的图书采购模式,增强采购图书的使用价值
1.革新采访团队。采访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充分挖掘优质的文献资源是开展好图书馆其他工作的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重组采访团队。首先,建立专家档案,实行专家荐书。专家是学科的带头人,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体,所选图书能够体现较高的学术价值,能够体现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专业读者的需要,从而改善图书的利用率,为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链接书商的电子书目,为读者提供备选资源。参与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人数众多,是专家选书的延伸和扩展。教师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及国内外发展趋势都非常清楚,了解该领域的主要著作及本系专业设置,这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献采访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准确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最大读者群,虽然他们推荐的图书具有偏向性,但他们的个人经历、爱好、知识深浅各不相同,也能推荐一些很有个性化的图书。在具体订购时,采访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然后科学取舍。
2.采访人员统筹规划,进行灵活的图书采购。优化书目预订具有查重效果好、系统性强、书源稳定等优点,可以保证学术专业性文献资源的系统和完整收藏。现采具有到货周期短、直观性强、收货率高等优点。采访人员应直接从图书的印刷、装帧质量和图书的内容等方面进行选择,以提高图书采购的质量。为了缩短图书到馆周期,要求书商及时配书,及时保证新书与读者见面。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现采查重应多样化。如通过ISBN号、题名或责任者查重,以降低图书重复购置。此外,零星采购图书配置教学科研及急需用书、地方文献、本校师生的著作,以及通过中标书商无法补配的图书,来满足读者的急切需要。采访人员应灵活使用各种购书方式,并建立完善的采访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宗忠.文献采访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5.
[2] 杨林.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刍议[J].中国水运,2007,(2).
[3] 严杨帆.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2007,(3):105-107.
[4] 杨晓萍.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有效控制[J].现代情报,2007,(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现状;策略
“文献采访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经费状况,通过觅求、选择、采集等方式建立馆藏,并连续不断地补充新出版物的过程。”[1]文献采访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通过“觅求”、“选择”、“采集”等多种方式,以保证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和品种,从而实现图书馆的整体功能。文献采访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能否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所需,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而应发挥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在整体上开展得不够好,在许多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
一、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现状分析
(一)文献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了采访工作的有效开展
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文献采访工作优劣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采访人员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整理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对专业采访人员的配置不太重视,一是人员配备不够,二是采访人员的采访能力没有引起关注。由于人手不够,导致采访人员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采访人员往往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而突击采访,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如何选择高质量的图书文献,没有机会去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的问题。在新知识、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的今天,图书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更加重要。然而,相当多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采访人员负责采访文献的专业面过宽,而自身知识面过窄的问题,采访人员无法做到对学校所设专业、学科门门通晓。因此,采访人员选择专业文献有一定的局限性。[2]图书采访人员这种综合素质偏低的现状极不利于文献采访的有效性、针对性,特别是不利于开展深层次个性化文献的采访工作。
(二)馆藏发展规划模糊影响了文献采访的针对性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与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同步,甚至超前,具有前瞻性,才能在高校教育中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保障服务功能。然而,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由于缺乏明确的馆藏发展规划,没有紧密联系本校的经费状况、专业发展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图书馆发展规划,没有制定出具体的文献采购计划,这就极易导致图书采访人员仅仅根据下拨图书经费而随意采访的情况发生。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起步较晚,在升本之时,大多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存在着图书陈旧、品种少、复本多的现状,加之文献采访人员对采访缺乏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只是按学院每年下拨的图书经费完成采访任务。至于为满足评估指标,对学校短期内骤然增加的采购资金,也往往因缺乏良好的规划,而片面地追求图书采购的数量,忽视了文献采访的质量,使得文献资源在配置的合理性、完整性、连续性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对学校一些新增学科与专业的图书,由于没有在专业调整前做好准备,新增专业图书难以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矛盾一下就显现了出来。
(三)对出版文献质量的正确鉴别加大了采访工作的难度
图书出版发行是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上游环节。[3]图书出版发行的实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献采访工作的质量。近年来,图书发行为追逐利润,注重数量,忽视质量以及学术图书出版不畅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对优秀刊物的采访。
据统计,我国近5年的中文图书的出版量以每年7%-10%的速度递增,出版种数从2000年的143376种增加到2004年的222473种,其中新版图书占128578种。在出版市场表面繁荣的背后,出版物“鱼龙混杂”的现象特别严重,大量娱乐、消遣和传播一般知识的应考书籍等重复交叉地出版发行,图书文献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除了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外,图书价格的暴涨也加重了高校图书馆采访的负担,影响了采访人员对刊物质量的正确鉴别。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统计,在2000-2005年期间,我国的图书平均价格增长了326.51%。
高校图书馆特别需要采访一些学术性强的专业图书。然而,目前学术性的图书出版极为不畅,特别是一些学术性强、专业性高、富有创新的图书由于读者面窄,发行量不大,出版量小,常常难以通过正常的发行渠道进入图书发行的主流环节,于是进入图书馆文献采访环节就更是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买卖书号的现象存在,有的出版社将早已出版过的图书以“丛书”、“文库”的形式再版为系列图书的情况越来越多,出版的教材种类繁多,重复现象严重,导致高校图书馆难以买到学术性强的好书。对优质刊物的正确识别客观上加大了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难度。
(四)传统的采访模式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对图书采访的方式主要是现场采购和书目预订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均不能充分满足读者的教学、科研所需。在现场采购方式中,采购人员直接到图书展销会上或书商的书库中有选择地购书。但现实的状况是,由于有的书商资金有限、库存不足,往往热衷于建设次品化的仓储,他们从出版社以很低的价格收集大量的特价书,寻找机会,使用一些灰色手段如给回扣、赠送旅游吃喝等方式拉拢、收买采访人员。如果采访人员不正派、不敬业,极易被不正当的书商拉下马,从而按照书商的意愿轻易地采购一些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书目。采购人员本应根据自己的馆藏情况比较、调查、决定采购的地点和书目,结果变成了完全迎合书商,采购的随机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丧失殆尽,这样采购的图书质量自然就不能得到保证。
至于书目预订方式,书目预订虽有较好的系统性、连续性,但是书目报道信息简单往往品种不全面,不能很好地反映整个出版界的真实动态,对学科内容介绍得少,采访人员主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主观认识来订购。据统计,图书馆赖以预订的《全国新书目》、《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报道的品种只占每年出版总量的1/4左右。[4]由于一些专业性强的学术图书和具有特色性的文献难以通过书目预订方式采购,这就容易造成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漏订现象,如果要补订相关图书,不仅中间环节复杂,而且补订图书到馆周期长,很难满足图书需求的时效性,降低了图书的利用率,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学习、科研教学的需要。
二、完善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相关策略
(一)努力提高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有效开展图书采访的前提
图书馆采访人员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指导思想。采访工作人员应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采访工作人员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意识,以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满足读者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与沟通,了解读者的需求动向,从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出发,采集有特色、有价值的优秀文献。
采访人员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即多元化的知识系统。采访人员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懂得图书采访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采访人员之间的知识结构要有互补,要结合成一个完善、稳定的采访组织,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推动图书馆建设科学合理的优质馆藏。
此外,采访人员还应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当前,国内外出版物的种类繁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采访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这就需要深刻理解文献的内涵价值,正确选择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控制好采访质量。要提高创新意识,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努力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掌握网上查询、网上订购的操作方法技巧,能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现代技术。
(二)制定恰当的馆藏建设规划并按馆藏规划及时采购图书
根据本馆现有藏书的结构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馆藏建设规划,有利于保障文献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学术性和专业性,有利于促进文献资源建设购置经费的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馆藏质量、优化馆藏结构,满足师生教学科研学习的需要。
1.文献采访应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采购前先摸清家底,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扶持近几年新办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增补,对新办专业应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调整图书的复本,避免盲目采购,重复建设。
2.一般专业的文献建设要有前瞻性,要时时兼顾已有图书的版本更新,调整各类教材、教辅及师范教育类的图书采购,有选择性地购买各类学生成才与就业的相关书籍,如: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英语等级考试、实习用书等方面的书籍。
3.合理使用图书经费,向国家、省、院级重点学科、重点课题倾斜、注重所选图书的权威性,突出文献采集的专业性、学术性。
4.广泛地收集读者的信息,及时调整采购的策略,确保采购工作的质量。
(三)选择信誉高、权威性强的书商提供的图书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采购图书的质量
文献采访工作人员应根据馆藏重点,追踪当前的发行动态、及时补充专业文献,努力建设一个覆盖行业生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优质文献信息中心。
1.在通常情况下,发行规模大的书商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采书渠道多样化,所涉及的出版社的数量和质量都占较大优势,在销售品种、码洋、数量等方面,其优势十分明显。比如:社会科学类图书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文学、中华书局、法律出版社等。自然科学类图书主要集中在电子科学、清华、人民邮电、科学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站在了同行业的最前沿,吸引了强势的作者和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2.通过查看书商的网页了解售后服务情况、征订书目数据和MARC编目数据,看其著录的内容是否完整、格式是否与本馆采编系统相一致等来考察书商的服务水平。
3.通过查看图书采到率及图书发行速度来确认书商的服务质量。图书的发行速度是指图书出版与入馆的时间,图书采到率是指采购图书占计划采购书目的比例。图书采到率越高,特别是针对那些学校相关专家推荐图书、出版社推荐图书,就意味着该书商的服务质量就越高。
4.通过招标确定2-3家各自具有供货特色和服务的图书供应商,便于书商之间展开竞争,相互制约,避免书商应标时乱承诺,发布虚假信息,履行时却拒不执行的现象,以便图书馆在整个履行过程中处于一个较主动的地位。
(四)建立灵活的图书采购模式,增强采购图书的使用价值
1.革新采访团队。采访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充分挖掘优质的文献资源是开展好图书馆其他工作的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重组采访团队。首先,建立专家档案,实行专家荐书。专家是学科的带头人,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体,所选图书能够体现较高的学术价值,能够体现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专业读者的需要,从而改善图书的利用率,为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链接书商的电子书目,为读者提供备选资源。参与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人数众多,是专家选书的延伸和扩展。教师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及国内外发展趋势都非常清楚,了解该领域的主要著作及本系专业设置,这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献采访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准确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最大读者群,虽然他们推荐的图书具有偏向性,但他们的个人经历、爱好、知识深浅各不相同,也能推荐一些很有个性化的图书。在具体订购时,采访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然后科学取舍。
2.采访人员统筹规划,进行灵活的图书采购。优化书目预订具有查重效果好、系统性强、书源稳定等优点,可以保证学术专业性文献资源的系统和完整收藏。现采具有到货周期短、直观性强、收货率高等优点。采访人员应直接从图书的印刷、装帧质量和图书的内容等方面进行选择,以提高图书采购的质量。为了缩短图书到馆周期,要求书商及时配书,及时保证新书与读者见面。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现采查重应多样化。如通过ISBN号、题名或责任者查重,以降低图书重复购置。此外,零星采购图书配置教学科研及急需用书、地方文献、本校师生的著作,以及通过中标书商无法补配的图书,来满足读者的急切需要。采访人员应灵活使用各种购书方式,并建立完善的采访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宗忠.文献采访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5.
[2] 杨林.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刍议[J].中国水运,2007,(2).
[3] 严杨帆.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2007,(3):105-107.
[4] 杨晓萍.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有效控制[J].现代情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