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科学教学当然应该向生活敞开,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课程要回归生活、面向生活。因此,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科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活化教育,是既必要又可行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在科学实践活动课、课外实验活动、科学小论文、科学课题研究等恰是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亲身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就在自己身边的教育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科学 教学 生活化
自古就有“桔槔取水 ”、“钻木取火”,就充分说明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教师还把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弄成学生的另一种生活,只会解纸上的题目,那就是错误的做法,如此就会让学生厌恶科学,也就根本学不好科学。新课标指出,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更多地学习必备的科学知识,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把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称为死教育。可见我们科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学生活化,应该多观察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并多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擦亮学生们的慧眼,开发学生的潜能。
一、根据我本人的教学实践总结,科学教学生活化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科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价值的认识
科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远离我们生活实际,仅向学生进行“要求了解教材中的什么、注意哪些等等问题”地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定是不让人满意的。如果让科学教学重归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引领学生及时地运用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就能感受到所学知识重要价值,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把科学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上,是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科学的价值,形成良好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科学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只有参与生活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化的素材和信息,引领他们更多的从事生活化的动手与动脑,锻炼他们的能力让他们真正的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三)科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身保护意识的培养
通过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自身保护意识,是我们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学生活化,更能使这项任务的完成落到实处。
(四)科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新课标指出: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科学课堂内外,通过生活化的例子或小故事进行教学,我认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在科学生活化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仅喜欢亲自动手外,还比较喜欢故事。
二、我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注重以下两点:
(一)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内容现实化
内容既要贴近教学内容,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处身环境以及学生的爱好等,还要追求内容新颖,总之要让学生喜欢。如学生平时非常喜欢魔术大师刘谦,于是我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就引用了刘谦有一个魔术节目叫“用一佰元纸币砍断筷子”。在教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我的引用:“打乒乓时,对方发的是下旋球,我们接球时,球为什么容易入网?”又如“植物理的呼吸作用”的内容教学,比较抽象,也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植物的根细胞也需要呼吸,于是我这样展开教学:“你们会养花吗?我现在向你们介绍我平时用淘米水浇花有哪些好处”。这样的生活化内容设计都让学生很喜欢,教学都让自己很满意。
(二)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多样化
生活化教学的形式要多样,我不仅只在课堂的引入进行创设生活化情境,而且在学生小实验、学生课外作业、科学论文等都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引领学生走向生活,为学生开拓生活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更富有生活经历的依据。
(三)科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
科学生活化教学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对于学习科学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的心中得到温暖,融化他们心中的冰霜,点亮他们心中的火把。
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它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它能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心理逐渐架起美好生活的理想风帆,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走向更远!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张行涛等《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4]《回归生活》《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
【关键词】科学 教学 生活化
自古就有“桔槔取水 ”、“钻木取火”,就充分说明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教师还把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弄成学生的另一种生活,只会解纸上的题目,那就是错误的做法,如此就会让学生厌恶科学,也就根本学不好科学。新课标指出,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更多地学习必备的科学知识,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把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称为死教育。可见我们科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学生活化,应该多观察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并多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擦亮学生们的慧眼,开发学生的潜能。
一、根据我本人的教学实践总结,科学教学生活化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科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价值的认识
科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远离我们生活实际,仅向学生进行“要求了解教材中的什么、注意哪些等等问题”地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定是不让人满意的。如果让科学教学重归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引领学生及时地运用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就能感受到所学知识重要价值,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把科学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上,是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科学的价值,形成良好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科学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只有参与生活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化的素材和信息,引领他们更多的从事生活化的动手与动脑,锻炼他们的能力让他们真正的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三)科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身保护意识的培养
通过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自身保护意识,是我们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学生活化,更能使这项任务的完成落到实处。
(四)科学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新课标指出: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科学课堂内外,通过生活化的例子或小故事进行教学,我认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在科学生活化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仅喜欢亲自动手外,还比较喜欢故事。
二、我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注重以下两点:
(一)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内容现实化
内容既要贴近教学内容,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处身环境以及学生的爱好等,还要追求内容新颖,总之要让学生喜欢。如学生平时非常喜欢魔术大师刘谦,于是我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就引用了刘谦有一个魔术节目叫“用一佰元纸币砍断筷子”。在教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我的引用:“打乒乓时,对方发的是下旋球,我们接球时,球为什么容易入网?”又如“植物理的呼吸作用”的内容教学,比较抽象,也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植物的根细胞也需要呼吸,于是我这样展开教学:“你们会养花吗?我现在向你们介绍我平时用淘米水浇花有哪些好处”。这样的生活化内容设计都让学生很喜欢,教学都让自己很满意。
(二)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多样化
生活化教学的形式要多样,我不仅只在课堂的引入进行创设生活化情境,而且在学生小实验、学生课外作业、科学论文等都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引领学生走向生活,为学生开拓生活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更富有生活经历的依据。
(三)科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
科学生活化教学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对于学习科学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的心中得到温暖,融化他们心中的冰霜,点亮他们心中的火把。
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它能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它能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心理逐渐架起美好生活的理想风帆,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走向更远!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张行涛等《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4]《回归生活》《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