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迅速。除了政策的保障,央视等大台的努力外,助推纪录片发展的还有一些省级电视媒体的努力。本文立足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通过对湖南经视打造的高清纪录片《洞庭》的创新特色研究,就省级电视媒体如何发挥所长,身体力行地走紀录片可行、可探的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洞庭》 电视纪录片 省级电视媒体 发展
将2012年定义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之年似乎并不为过。CCTV1《魅力纪录》相继在晚间10点半时段推出了大量优秀的国内外电视纪录片,其中《舌尖上的中国》恍然间打通了全国民众通向美食情感记忆的味蕾,一夜之间让电视纪录片这一过去被百姓认为曲高和寡的节目形式变得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接受、甚至喜爱电视纪录片。然而,从内容上来看,不可否认,即使是CCTV9主持拍摄的、风头一时无两的《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领头羊,仍然与国际电视纪录片水平存在差距,纪录片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可喜的是,除了央视外,一些省级电视媒体也因地制宜、发挥所长,打造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个性特点的电视纪录片,身体力行地走地方电视台纪录片可行、可探、可发展的创作之路。
一、纪录片《洞庭》的前世今生
2005年以来,《故宫》、《再说长江》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国产纪录片作品陆续推出并赢得好评;2012年,“舌尖上”系列的成功,以接地气的选材、精美的制作与浓郁的人文情怀,开拓了我国电视纪录片常见的自然类及历史类之外的关注方向;其后,央视的《玄奘之路》、《超级工程》等电视纪录片作品陆续成为了荧屏上的一道风景。面对央视的大制作,省级地方卫视该从何处入手寻找突破?一直以来走在前沿的“电视湘军”——湖南广播电视台,不仅率先成立了以播放纪录片为主的金鹰纪实频道,而且身体力行地开展电视纪录片的立项拍摄。2011年全年,湖南广播电视台旗下各频道纪录片节目制作总量为118小时,涌现了《思想的力量》、《辛亥青春祭》等一批有质量的电视纪录片。
2012年11月,湖南经视、湖南卫视相继播出高清纪录片《洞庭》,这是由省级地方电视频道的排头兵、湖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湖南经视精心打造的。该纪录片分上下两集,名为《沧海桑田》和《诗意栖息》。全片围绕生命之源、人水和谐缓缓展开,充分运用和体现了年轻电视媒体人的新锐眼光,在引导观众发现和探知的过程中,用生命和生态的视角记录了洞庭湖的生态变迁。可以说,这部纪录片牢牢把扣了湖南身处洞庭湖之滨的地域特点,为唤起社会、特别是湖湘儿女传承湖湘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洞庭湖的生态保护,做了一次积极生动的思辨与传播。纪录片《洞庭》播出后获得良好口碑和普遍好评,并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了党的十八大广播电视宣传优秀节目,受到表彰。
两集的篇幅虽不长,但绝非一夕之功。早在2011年初,湖南经视就已经开始在其重点新闻栏目《经视新闻》中推出系列纪实报道片《湘江母亲河——东方莱茵河之梦》。该报道由经视新闻中心制作,长达80集,总播出时间跨越5个月,分5个篇章全方位展示和探讨了湘江的污染治理、品位提升和美好未来,播出后即在省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新一轮的“治江大思辨”。随后的2012年,湖南经视再次推出大型报道《天下洞庭》。分《洞庭天下水》、《天下粮仓》、《香农之路》、《飞跃洞庭》四个篇章,以近58集的漫长叙事,奏响了一曲磅礴的洞庭交响乐。其中,第四章《飞越洞庭》在拍摄时,采用了大量的航拍手法,从空中、地上、水面多方位展现出洞庭湖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的全貌。从技术上看,这一次《飞越洞庭》的大型航拍较之前《湘江母亲河——东方莱茵河之梦》的《飞越潇湘》篇章已有进步,画面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将洞庭美景尽收眼底。
可以说,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经视领导层的决策、关注与扶植,是逐渐锻炼成熟的一线从业人员的制作班底和显著精进的拍摄技术,以及对湖湘文化立意传承的坚守、对湖湘地域之美深入探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共同成就了高清纪录片《洞庭》厚积薄发的展现。
二、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
早在2010年10月,广电总局就已经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规范纪录片生产,将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发展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2011年元旦,中国第一个全国播出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央视纪录频道(CCTV9)应运而生,自制与合拍了一批优秀的电视纪录片。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开始对纪录片产生兴趣,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逐步走上了加快发展的道路。
然而,虽然近年来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迅速,但与综艺娱乐节目相比,无论是在被重视的程度上,还是资金的投入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和存在巨大差距的。就省级电视媒体而言,三年前,全国多家省级电视台的纪录片资金投入仅在100万—200万之间。即使是拥有专业纪录片频道呼号的湖南广播电视台,2011年,全台的纪录片投入也才1500万左右,远远低于动辄千万的一台晚会或百万一期的明星选秀节目。纪录片的摄制需要专业的人员,大多数省级电视媒体在这一块的力量都较为薄弱,不仅缺少摄制纪录片的经验,而且没有与国际接轨的学习机会。就湖南广电而言,固定的纪录片创作团队约有70人左右,且大多集中在金鹰纪实频道。类似《洞庭》这样的纪录片,多是在有生产需要的时候,从新闻中心抽调有经验的相关人员临时组建团队。此外,由于纪录片资金投入较高,在省级电视台往往是以献礼片或当地的形象宣传片等形式立项或定制,成品完成和播出后基本未在国内其他省份实现输出和交换。自制纪录片是否能进入市场渠道,以及产生与投入相匹配的经济效益,仍是各电视台所观望的。
首部国家级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主编何苏六认为:“相对于中国悠远厚重的历史以及纷繁多彩的社会现实来说,中国纪录片的产量、传播平台和影响力还都远远不足。事实上,纪录片在对外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力,纪录片的创作还应得到更多的支持。”这番话是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与矛盾所做的比较全面的概括。民众需求的多元化和纷繁多彩的社会现实,意味着电视纪录片的成长与发展不可能仅靠中央大台来完成。一些省级电视媒体,由于具有相对较高的制作水准与策划团队,可行的立项与资金投入,如果能好钢用在刀刃上,或能从制作上另辟蹊径,就能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纪录片发展之路。 三、从《洞庭》看省级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之路
纪录片要做出成绩,加大资金投入是重要的基礎,但纪录片本身的特点导致其成本回收远慢于综艺娱乐等节目,根据市场法则与规律,现阶段的纪录片制作不可能只一味强求高的资金投入。省级电视媒体应在策划、编排、创作上下足工夫,首先着眼于制作,用作品谋求突围与发展。
首先,加强对电视纪录片人文性的关注。关注纪录片的人文性就是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从凡人小事中窥见社会变迁,从百姓生活变动中反映城市变革,才能收到触及生活本质的效果。《洞庭》开篇就以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上篇《沧海桑田》以老渔民花费两万元打造袖珍风网船作切入口;下篇《诗意栖息》以彭祥林拍摄鸟儿为切入口。这样的关注点更贴近生活,创作方式也更易为观众所接受。
其次,扩大及挑选纪录片的表现题材及内容。我国以往的纪录片,大多是以文献记录手法为主,忽视了故事性的编排,并过多地把“立足底层”理解为“关注社会弱势”,窄化了纪录片的功能。而一大批看着《动物世界》长大的观众又再次经过了《探索发现》的冲击,对自然类纪录片的胃口早已与“世界接轨”。在这一历史环境下,学习扬长避短,追寻有鲜明文化符号、地域特色的题材将会给我国,尤其是省级电视媒体的纪录片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湖南经视在打造《洞庭》之前,已对纪录片的题材进行了探索,关于湘江、洞庭湖的专题片获得了良好口碑,这也为《洞庭》的受欢迎打响了前站。而题材选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观众的满足上,更体现了纪录片传播国家优秀文化的载体作用。《洞庭》作为反映真实湖南的一个良好载体,也自然承载了许多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形象”的一个新需求。
最后,确保较高层次的传播平台和摄制水准。好的传播平台会带给纪录片更高的关注度。《洞庭》由湖南经视摄制,先后在自身平台与湖南卫视这一更大平台播出,其传播面与影响力得以提高。知名度的打响和收视率的提高是电视纪录片发展良性循环的有力推手,对引领更多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也将起到良好的作用。此外,纪录片是视觉的艺术,精美的制作是纪录片实现商业价值的前提,从整个行业来讲,也只有商业价值得到了体现才能实现电视纪录片这一节目形式在媒体自然土壤中的健康长远发展。
期待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能与国际接轨并最终走在前列,在这一发展道路上,省级电视媒体理应成为百花齐放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下的一支生力军。
关键词: 《洞庭》 电视纪录片 省级电视媒体 发展
将2012年定义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之年似乎并不为过。CCTV1《魅力纪录》相继在晚间10点半时段推出了大量优秀的国内外电视纪录片,其中《舌尖上的中国》恍然间打通了全国民众通向美食情感记忆的味蕾,一夜之间让电视纪录片这一过去被百姓认为曲高和寡的节目形式变得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接受、甚至喜爱电视纪录片。然而,从内容上来看,不可否认,即使是CCTV9主持拍摄的、风头一时无两的《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领头羊,仍然与国际电视纪录片水平存在差距,纪录片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可喜的是,除了央视外,一些省级电视媒体也因地制宜、发挥所长,打造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个性特点的电视纪录片,身体力行地走地方电视台纪录片可行、可探、可发展的创作之路。
一、纪录片《洞庭》的前世今生
2005年以来,《故宫》、《再说长江》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国产纪录片作品陆续推出并赢得好评;2012年,“舌尖上”系列的成功,以接地气的选材、精美的制作与浓郁的人文情怀,开拓了我国电视纪录片常见的自然类及历史类之外的关注方向;其后,央视的《玄奘之路》、《超级工程》等电视纪录片作品陆续成为了荧屏上的一道风景。面对央视的大制作,省级地方卫视该从何处入手寻找突破?一直以来走在前沿的“电视湘军”——湖南广播电视台,不仅率先成立了以播放纪录片为主的金鹰纪实频道,而且身体力行地开展电视纪录片的立项拍摄。2011年全年,湖南广播电视台旗下各频道纪录片节目制作总量为118小时,涌现了《思想的力量》、《辛亥青春祭》等一批有质量的电视纪录片。
2012年11月,湖南经视、湖南卫视相继播出高清纪录片《洞庭》,这是由省级地方电视频道的排头兵、湖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湖南经视精心打造的。该纪录片分上下两集,名为《沧海桑田》和《诗意栖息》。全片围绕生命之源、人水和谐缓缓展开,充分运用和体现了年轻电视媒体人的新锐眼光,在引导观众发现和探知的过程中,用生命和生态的视角记录了洞庭湖的生态变迁。可以说,这部纪录片牢牢把扣了湖南身处洞庭湖之滨的地域特点,为唤起社会、特别是湖湘儿女传承湖湘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洞庭湖的生态保护,做了一次积极生动的思辨与传播。纪录片《洞庭》播出后获得良好口碑和普遍好评,并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了党的十八大广播电视宣传优秀节目,受到表彰。
两集的篇幅虽不长,但绝非一夕之功。早在2011年初,湖南经视就已经开始在其重点新闻栏目《经视新闻》中推出系列纪实报道片《湘江母亲河——东方莱茵河之梦》。该报道由经视新闻中心制作,长达80集,总播出时间跨越5个月,分5个篇章全方位展示和探讨了湘江的污染治理、品位提升和美好未来,播出后即在省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新一轮的“治江大思辨”。随后的2012年,湖南经视再次推出大型报道《天下洞庭》。分《洞庭天下水》、《天下粮仓》、《香农之路》、《飞跃洞庭》四个篇章,以近58集的漫长叙事,奏响了一曲磅礴的洞庭交响乐。其中,第四章《飞越洞庭》在拍摄时,采用了大量的航拍手法,从空中、地上、水面多方位展现出洞庭湖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的全貌。从技术上看,这一次《飞越洞庭》的大型航拍较之前《湘江母亲河——东方莱茵河之梦》的《飞越潇湘》篇章已有进步,画面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将洞庭美景尽收眼底。
可以说,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经视领导层的决策、关注与扶植,是逐渐锻炼成熟的一线从业人员的制作班底和显著精进的拍摄技术,以及对湖湘文化立意传承的坚守、对湖湘地域之美深入探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共同成就了高清纪录片《洞庭》厚积薄发的展现。
二、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
早在2010年10月,广电总局就已经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规范纪录片生产,将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发展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2011年元旦,中国第一个全国播出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央视纪录频道(CCTV9)应运而生,自制与合拍了一批优秀的电视纪录片。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开始对纪录片产生兴趣,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逐步走上了加快发展的道路。
然而,虽然近年来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迅速,但与综艺娱乐节目相比,无论是在被重视的程度上,还是资金的投入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和存在巨大差距的。就省级电视媒体而言,三年前,全国多家省级电视台的纪录片资金投入仅在100万—200万之间。即使是拥有专业纪录片频道呼号的湖南广播电视台,2011年,全台的纪录片投入也才1500万左右,远远低于动辄千万的一台晚会或百万一期的明星选秀节目。纪录片的摄制需要专业的人员,大多数省级电视媒体在这一块的力量都较为薄弱,不仅缺少摄制纪录片的经验,而且没有与国际接轨的学习机会。就湖南广电而言,固定的纪录片创作团队约有70人左右,且大多集中在金鹰纪实频道。类似《洞庭》这样的纪录片,多是在有生产需要的时候,从新闻中心抽调有经验的相关人员临时组建团队。此外,由于纪录片资金投入较高,在省级电视台往往是以献礼片或当地的形象宣传片等形式立项或定制,成品完成和播出后基本未在国内其他省份实现输出和交换。自制纪录片是否能进入市场渠道,以及产生与投入相匹配的经济效益,仍是各电视台所观望的。
首部国家级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主编何苏六认为:“相对于中国悠远厚重的历史以及纷繁多彩的社会现实来说,中国纪录片的产量、传播平台和影响力还都远远不足。事实上,纪录片在对外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力,纪录片的创作还应得到更多的支持。”这番话是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与矛盾所做的比较全面的概括。民众需求的多元化和纷繁多彩的社会现实,意味着电视纪录片的成长与发展不可能仅靠中央大台来完成。一些省级电视媒体,由于具有相对较高的制作水准与策划团队,可行的立项与资金投入,如果能好钢用在刀刃上,或能从制作上另辟蹊径,就能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纪录片发展之路。 三、从《洞庭》看省级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之路
纪录片要做出成绩,加大资金投入是重要的基礎,但纪录片本身的特点导致其成本回收远慢于综艺娱乐等节目,根据市场法则与规律,现阶段的纪录片制作不可能只一味强求高的资金投入。省级电视媒体应在策划、编排、创作上下足工夫,首先着眼于制作,用作品谋求突围与发展。
首先,加强对电视纪录片人文性的关注。关注纪录片的人文性就是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从凡人小事中窥见社会变迁,从百姓生活变动中反映城市变革,才能收到触及生活本质的效果。《洞庭》开篇就以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上篇《沧海桑田》以老渔民花费两万元打造袖珍风网船作切入口;下篇《诗意栖息》以彭祥林拍摄鸟儿为切入口。这样的关注点更贴近生活,创作方式也更易为观众所接受。
其次,扩大及挑选纪录片的表现题材及内容。我国以往的纪录片,大多是以文献记录手法为主,忽视了故事性的编排,并过多地把“立足底层”理解为“关注社会弱势”,窄化了纪录片的功能。而一大批看着《动物世界》长大的观众又再次经过了《探索发现》的冲击,对自然类纪录片的胃口早已与“世界接轨”。在这一历史环境下,学习扬长避短,追寻有鲜明文化符号、地域特色的题材将会给我国,尤其是省级电视媒体的纪录片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湖南经视在打造《洞庭》之前,已对纪录片的题材进行了探索,关于湘江、洞庭湖的专题片获得了良好口碑,这也为《洞庭》的受欢迎打响了前站。而题材选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观众的满足上,更体现了纪录片传播国家优秀文化的载体作用。《洞庭》作为反映真实湖南的一个良好载体,也自然承载了许多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形象”的一个新需求。
最后,确保较高层次的传播平台和摄制水准。好的传播平台会带给纪录片更高的关注度。《洞庭》由湖南经视摄制,先后在自身平台与湖南卫视这一更大平台播出,其传播面与影响力得以提高。知名度的打响和收视率的提高是电视纪录片发展良性循环的有力推手,对引领更多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也将起到良好的作用。此外,纪录片是视觉的艺术,精美的制作是纪录片实现商业价值的前提,从整个行业来讲,也只有商业价值得到了体现才能实现电视纪录片这一节目形式在媒体自然土壤中的健康长远发展。
期待我国的电视纪录片能与国际接轨并最终走在前列,在这一发展道路上,省级电视媒体理应成为百花齐放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下的一支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