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比例光伏并网的火电爬坡压力缓解策略

来源 :华电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3372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高比例光伏并网条件下火电爬坡压力缓解策略对提高光伏消纳水平、保障火电机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高比例光伏并网下电网的安全稳定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含光伏、火电、直流调制以及储能系统的“源-网-储”协调优化模型,充分利用储能系统的可时移特性和直流调制的快速响应性对并网光伏进行消纳.然后在改进的IEEE-24节点系统上对所提协调优化模型和策略进行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策略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最后得出所提策略在降低系统运行成本的同时,可有效缓解火电爬坡压力,提高系统光伏消纳能力,保障电网安全有效运行的结论.
其他文献
为客观识别区域暴雨洪涝过程、定量评估区域暴雨过程强度,基于极端事件中持续时间和强度关系理论,采用近5 d最大降水强度作为降水相当强度指标,构建雨涝指数和区域雨涝过程强度的算法,利用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雨涝过程次数、强度以及雨涝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雨涝过程次数整体呈增加趋势,21世纪以来区域雨涝过程发生次数明显增多,持续5~9 d的区域雨涝过程占全部雨涝过程的2/3以上;②区域内雨涝日数总体呈现南多北少分布,雨涝
利用1982-2015年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再分析数据,识别以降水和大气饱和水气压差(VPD)为指标的极端干旱(Dry-VPD和Dry-PRE)和极端湿润(Wet-VPD和Wet-PRE)事件,分析其年际变化趋势;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探讨植被与不同极端事件发生频数的相关关系与差异.结果表明:除Wet-VPD外,Dry-VPD、Wet-PRE和Dry-PRE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8年以后Dry-VPD在长江上、下游流域显著增加;长江流域植被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敏感性(以负相关为主)高于极端湿润
为抑制由航天器速度引起的脉冲星信号多普勒效应,提出了基于直接/间接混合测速的X射线复合脉冲星导航方法.直接测速方法根据脉冲星畸变轮廓直接提供速度信息,提出了一种面向直接测速测距的畸变轮廓匹配估计方法.直接测速精度高,但仅适用于高流量脉冲星,即Crab脉冲星.间接测速方法通过建立速度与脉冲星到达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由卡尔曼滤波器间接提供速度信息.低流量脉冲星畸变轮廓信噪比低,无法体现脉冲星畸变这一微弱特征.因此,间接测速方法适用于低流量脉冲星.在此基础上,利用直接测速与间接测速方法轮流对滤波器更新,卡尔曼滤
水系连通的定义决定其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层次,如何科学概括现有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水系连通的定义及分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应用价值.应用形式逻辑学的相关方法和规范,结合水利行业现有名词定义的主要问题分析,论述给名词下定义的意义和重大作用,系统论证应用“水系连通”替代“河湖水系连通”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评析现有多种水系连通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水系连通的定义“研究相连水系连接通道的形成、水系的演化、水体转移的影响的科学技术”,以及水系连通工程的定义“利用水工程、河流及湖泊等构成水系之间水体转移通道的工程”
为深入探究含水层中多孔介质的不规则形态和分布对于地下水流场及溶质运移的作用,根据沉积环境中已被发现的倾斜交叉分层地质单元结构,人为构造多孔介质双层交叉鱼骨结构,使其形成宏观各向异性水力传导特征,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该结构及其空间位置对于流场和溶质运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各向异性多孔介质引发了螺旋状流动,导致流线的拉伸和折叠,使得溶质羽发生不规则变形,显著提升了非反应性溶质的稀释程度;宏观各向异性结构和溶质羽在三维空间中的垂向相对位置对于溶质运移具有显著影响.
为克服基于“LINK-NODE”计算模式的排水管网模型不能细致模拟管道内部水流运动过程的缺陷,采用Preissmann窄缝理论开发完成了一套新的基于Godunov有限体积格式的一维排水管网水动力模型.模型采用HLL近似Riemann解计算单元界面处的数值通量,细致区分了管网节点水位对与其相连接管道的不同影响,并采用严格的质量守恒方程和特征线理论来更新管网节点水位.通过3个经典算例验证了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有压瞬变流和瞬变混合流等复杂管网流态,具有良好的精度和稳定性.将模型应用于陕西省西咸新区天福和园小区实测
辫状河流属于冲积河流的主要类型,对流水地貌景观、水生栖息地和河流开发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根据辫状河流演变过程与机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定义与形态特征进行综合描述,并给出常用的形态表征方法与参数.总结辫状河流的4种野外地形观测方法以及水槽试验和数值模型的应用,比较它们的适合范围;描述辫状河流的不同形态单元的组成,列举沙洲形成、汊道调整与横向迁移、岸滩侵蚀、河漫滩淤积等基本演变规律;对比分析水流功率、床沙粒径、泥沙补给、滨河植被、河谷宽度等影响辫状河流形态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青藏高原不同空间
山区季节性溪流流量变化大,已有灌溉渠道量水设施难以在较大流量范围内均达到测流精度要求,本文以克伦普堰和排淤量水槽组合而成的堰槽组合量水设施为试验对象,通过试验探究其测流机制.根据流量在5~79 L/s范围内的概化水槽水力性能试验,分析不同流量下的水面线、弗劳德数、垂线纵向时均流速、薄水层特征长度和特征宽度的变化,建立不同流量阈值范围内的测流公式.结果表明:①随流量的增大,堰槽组合设施流动形态从槽内流变为堰流,流量阈值对应的阈值相对水深为0.885,拟合得到组合设施槽内流和堰流的测流公式,与实测流量对比,相
《综合智慧能源》创刊于1979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优秀电力期刊.曾用名《水利电力修造技术》(1979年)、《电力修造技术》(1980—1981年)、《电力机械》(1982—1985年)、《水利电力机械》(1986—2007年)、《华电技术》(2008—2021年),2022年起正式更名为《综合智慧能源》.
期刊
波浪作用下的床面切应力是估算近岸泥沙起动、输移的重要基本参数之一,其形成的底部摩阻效应也会对近岸水动力环境产生影响.由于现场观测较为困难,对波浪边界层与波浪作用下床面切应力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室内试验观测基础上.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模型和试验测量研究,梳理各类研究方法与测量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整理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大量试验资料,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包括波浪非线性、波浪破碎等因素对床面切应力的影响;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超大型水槽是未来突破波浪边界层理论研究瓶颈的重要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