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的数学课程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解题后的重新思考--反思,可以提高数学意识,完善思维过程。本文通过反思题目特征,反思解题方法,反思错误原因,反思解题思路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解题方法的不足以及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习题教学解题方法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即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解题时如果获得正确的答案时不进行反思,那解题活动就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如果解题后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做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那么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的认识阶段,从而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进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本文试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具体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一些做法。
一、反思题目特征,探究习题设计意图。
在解题时,学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理解题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采用习惯的思维模式和熟悉的方法。当遇到障碍时,他们就胡乱尝试,刚想到一个念头就动手解题,也不管这个念头是否合理。因此教师在解题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反思,思考问题的实质,探索解题的规律。
案例1:
如图1,四边形ABCD、EFGH、NHMC都是正方形,边长分别为a,b,c,A、B、N、E、F五点在同一直线上,则c=_________(用含有 a 、b的代数式表示)
该题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7页习题的变式。
原题如下:如图2,AB⊥BD于点B,CD⊥BD于点D,P是BD上一点,且AP=PC,则△ABP≌△PDC。试说明理由。
原题是教材中的一道习题,根据已知条件,学生容易证明结论。而台州市中考题则是对原题做了变化、引申和挖掘,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性质,构造出原题中的一个数学模型。在指导解答该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特征进行反思,直接应用原题中的结论,得出BN=EH=b,由勾股定理,得c=■。
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特征进行反思时,还可以对原题进行变式,弱化“两边相等”的条件,则结论由三角形全等弱化为三角形相似。
如图3,AB⊥BD于点B,ED⊥BD于点D,C是BD中点,
且AC⊥CE,ED=1,BD=4
那么AB=_____。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把学生也培育成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反思习题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层层递进,秉持“题不在难,有思想方法则灵;量不在多,典型变形就行”的理论。努力朝那些“来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立意新、情景实,设问巧,考查明确具体’,有坡度,信度高,效度好,区分度适中的中考创新试题”的方向探索。
通过对题目的反思,创新,实现习题拓展,便于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反思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问题得到拓展延伸,从而培养不断探索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二、反思解题过程,寻找解题方法最佳方案。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方法单一、思路狭窄、过程繁琐、逻辑混乱,这是他们思维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是运用常规的方法解答,还是独辟蹊径。是否应用了数学知识与方法,是否注意应用逆向思维,是否获得了哪些体验,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案例2:已知:如图,在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AE=CF,求证: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CD=AB。
DC∥AB。
因为AC是对角线,
所以∠EAB=∠FCB
又因为AE=CF,
所以△ABE≌△CDF
所以BE=DF
同理可证DE=BF
所以四边形DEBF是平行是边形。
分析:在证明中学生习惯于依据三角形全等定理来证明,虽然方法没有错误,结果也是正确,但过程冗长,其原因是没有恰当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给出如下的证明。
连接BD,交AC于点O(如图)
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OB=OD,OA=OC。
因为AE=CF,
所以OA-AE=OC-CF
即OE=OF。
所以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之后,通过讨论,要求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为简单?很明显,证法2是比较简便的。
本案例中,反思解题过程,能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的解题数量有了一定的积累时,对某些题型进行归类,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突破口。形成技巧,这样的反思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形成有效的技巧,策略,思想与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三、反思错误原因,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通过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教师应归纳出共同的原因,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在这里犯错,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能力。具体表现在解题过程中对推理论证、计算等语言表达的清晰、严谨、科学。
案例3:在“相似三角形”的专题复习中,有如下题目: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BE=CE,MN=1,线段MN的两端在CD、AD上滑动,当DM=__________时,△ABE与以D、M、N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教学中发现,此题学生的漏解现象较为严重,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寻找自己漏解的原因。
生1:看了该图,我以为就这么一种情况,所以直接由给定的图形确定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关系,导致了漏解。
师:如何防止“把运动变化的图形当成静止的图形”呢,题目中有无相关提示?
生2:题目中“在CD、AD上滑动”中的“滑动”两个字,就意味着△MDN的形状是可以改变,因此要进行分类讨论。
生3:我将“△ABE与以D、M、N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结合图形理解为“△ABE~△NDM”,因而确定只有一种对应关系,导致了漏解。
生4:我是意识到要进行分类讨论,但画不出另一种情况,找不准对应关系而出错。
生5:这道题涉及到根式和比例式的运算,我的计算能力弱,算错答案了。
本案例中,学生处理不好“动”与“静”、“瞬间”与“过程”的辩证关系,把特殊当一般,而导致了漏解,对于运动型问题,往往采用“动中取静,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等方法,这就要让学生明确,给定提供 图形其实是变化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状态,这类问题通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来解决,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对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进行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四、反思解题思路,提高思维深刻性。
在解题后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梳理,将思维逐渐深化,解决问题后再重新回顾思路,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反思,从中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渐深化与完善。
案例4:如图1,直线ι是一条河,M、N两地相距8千米、M、N两地到ι的距离分别为2千米、5千米,欲在ι上的某点O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M、N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铺设的管道最短的是( )。
这个题目的难度不大,却发现学生选择的都是选项B,究其原因这个题目源于课堂一个常见的题目,再加之复习阶段超课时的反复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利用对称求解。导致在考场上出现这样的现象。此后笔者在试卷分析中通过下列变式,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反思。
变式1:如图1,直线ι是一条河,M、N两地相距8千米、M、N两地到ι的距离分别为2千米、5千米,欲在ι上的某点O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并从点M直接向M、N两地供水。则铺设的管道最短的是( )。(选项同上)
变式2:如图1,直线是一条河,M、N两地相距10千米、M、N两地到ι的距离分别为2千米、5千米,欲在ι上的某点O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M、N两地供水。则铺设的管道最短的是( )。(选项同上)
通过这一题组变式,使学生理解了解决此类问题要针对具体的情景、数据分析解决,不能简单套用,机械模仿。事实上这个题目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探讨,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知识的巩固,克服错误现象,减少解题的盲目性,较快地确定解题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又实现自我更新和重建。
参考文献:
[1]、卫德彬《反思——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法宝》[J]中国数学教育2010年4月 (30-32)
[2]、冯剑《变废为宝 演绎精彩》[J]中国数学教育2010年6月(24-26)
[3]、陈小凤 《浅论在数学习题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反思》[J] 百度文库
关键词:习题教学解题方法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即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解题时如果获得正确的答案时不进行反思,那解题活动就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如果解题后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做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那么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的认识阶段,从而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进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本文试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具体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一些做法。
一、反思题目特征,探究习题设计意图。
在解题时,学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理解题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采用习惯的思维模式和熟悉的方法。当遇到障碍时,他们就胡乱尝试,刚想到一个念头就动手解题,也不管这个念头是否合理。因此教师在解题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反思,思考问题的实质,探索解题的规律。
案例1:
如图1,四边形ABCD、EFGH、NHMC都是正方形,边长分别为a,b,c,A、B、N、E、F五点在同一直线上,则c=_________(用含有 a 、b的代数式表示)
该题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7页习题的变式。
原题如下:如图2,AB⊥BD于点B,CD⊥BD于点D,P是BD上一点,且AP=PC,则△ABP≌△PDC。试说明理由。
原题是教材中的一道习题,根据已知条件,学生容易证明结论。而台州市中考题则是对原题做了变化、引申和挖掘,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性质,构造出原题中的一个数学模型。在指导解答该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特征进行反思,直接应用原题中的结论,得出BN=EH=b,由勾股定理,得c=■。
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特征进行反思时,还可以对原题进行变式,弱化“两边相等”的条件,则结论由三角形全等弱化为三角形相似。
如图3,AB⊥BD于点B,ED⊥BD于点D,C是BD中点,
且AC⊥CE,ED=1,BD=4
那么AB=_____。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把学生也培育成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反思习题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层层递进,秉持“题不在难,有思想方法则灵;量不在多,典型变形就行”的理论。努力朝那些“来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立意新、情景实,设问巧,考查明确具体’,有坡度,信度高,效度好,区分度适中的中考创新试题”的方向探索。
通过对题目的反思,创新,实现习题拓展,便于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反思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问题得到拓展延伸,从而培养不断探索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二、反思解题过程,寻找解题方法最佳方案。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方法单一、思路狭窄、过程繁琐、逻辑混乱,这是他们思维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是运用常规的方法解答,还是独辟蹊径。是否应用了数学知识与方法,是否注意应用逆向思维,是否获得了哪些体验,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案例2:已知:如图,在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AE=CF,求证: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CD=AB。
DC∥AB。
因为AC是对角线,
所以∠EAB=∠FCB
又因为AE=CF,
所以△ABE≌△CDF
所以BE=DF
同理可证DE=BF
所以四边形DEBF是平行是边形。
分析:在证明中学生习惯于依据三角形全等定理来证明,虽然方法没有错误,结果也是正确,但过程冗长,其原因是没有恰当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给出如下的证明。
连接BD,交AC于点O(如图)
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OB=OD,OA=OC。
因为AE=CF,
所以OA-AE=OC-CF
即OE=OF。
所以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之后,通过讨论,要求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为简单?很明显,证法2是比较简便的。
本案例中,反思解题过程,能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的解题数量有了一定的积累时,对某些题型进行归类,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突破口。形成技巧,这样的反思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形成有效的技巧,策略,思想与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三、反思错误原因,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通过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教师应归纳出共同的原因,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在这里犯错,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能力。具体表现在解题过程中对推理论证、计算等语言表达的清晰、严谨、科学。
案例3:在“相似三角形”的专题复习中,有如下题目: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BE=CE,MN=1,线段MN的两端在CD、AD上滑动,当DM=__________时,△ABE与以D、M、N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教学中发现,此题学生的漏解现象较为严重,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寻找自己漏解的原因。
生1:看了该图,我以为就这么一种情况,所以直接由给定的图形确定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关系,导致了漏解。
师:如何防止“把运动变化的图形当成静止的图形”呢,题目中有无相关提示?
生2:题目中“在CD、AD上滑动”中的“滑动”两个字,就意味着△MDN的形状是可以改变,因此要进行分类讨论。
生3:我将“△ABE与以D、M、N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结合图形理解为“△ABE~△NDM”,因而确定只有一种对应关系,导致了漏解。
生4:我是意识到要进行分类讨论,但画不出另一种情况,找不准对应关系而出错。
生5:这道题涉及到根式和比例式的运算,我的计算能力弱,算错答案了。
本案例中,学生处理不好“动”与“静”、“瞬间”与“过程”的辩证关系,把特殊当一般,而导致了漏解,对于运动型问题,往往采用“动中取静,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等方法,这就要让学生明确,给定提供 图形其实是变化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状态,这类问题通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来解决,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对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进行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四、反思解题思路,提高思维深刻性。
在解题后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梳理,将思维逐渐深化,解决问题后再重新回顾思路,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反思,从中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渐深化与完善。
案例4:如图1,直线ι是一条河,M、N两地相距8千米、M、N两地到ι的距离分别为2千米、5千米,欲在ι上的某点O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M、N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铺设的管道最短的是( )。
这个题目的难度不大,却发现学生选择的都是选项B,究其原因这个题目源于课堂一个常见的题目,再加之复习阶段超课时的反复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利用对称求解。导致在考场上出现这样的现象。此后笔者在试卷分析中通过下列变式,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反思。
变式1:如图1,直线ι是一条河,M、N两地相距8千米、M、N两地到ι的距离分别为2千米、5千米,欲在ι上的某点O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并从点M直接向M、N两地供水。则铺设的管道最短的是( )。(选项同上)
变式2:如图1,直线是一条河,M、N两地相距10千米、M、N两地到ι的距离分别为2千米、5千米,欲在ι上的某点O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M、N两地供水。则铺设的管道最短的是( )。(选项同上)
通过这一题组变式,使学生理解了解决此类问题要针对具体的情景、数据分析解决,不能简单套用,机械模仿。事实上这个题目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探讨,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知识的巩固,克服错误现象,减少解题的盲目性,较快地确定解题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又实现自我更新和重建。
参考文献:
[1]、卫德彬《反思——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法宝》[J]中国数学教育2010年4月 (30-32)
[2]、冯剑《变废为宝 演绎精彩》[J]中国数学教育2010年6月(24-26)
[3]、陈小凤 《浅论在数学习题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反思》[J]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