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做出调整、创新,敢于在现实问题和公共危机的解决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效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载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65-02
所谓传播力,“对大众传媒而言,是其本质职能的彰显,是一种能力,一种到达受众、影响社会、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能力;对于社会组织,传播力更强调的是传播效果,即社会组织通过各种传播手段组合构建的形象是否与自身定位或期望相符的问题。”[1]从传播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这种传播就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和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各种媒介以直接灌输或间接渗透的方式,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的对社会大众施加影响的能力与效果。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的现状及成因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发生了深刻的变换。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业走过了坎坷的30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传播载体包括开会、办学习班、党团活动等传统是形式,也包括近几年广为运用的管理活动、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此外,新型的QQ群、博客、手机短信、高校校报、校园文化、红色资源等也逐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视野,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育客体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理解不多、赞同较少的状态,甚至出现排斥、不信任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每一个教育客体内心中去,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教育客体的困惑与不安,较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理论宣传与渗透阶段。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瓶颈的成因
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欠佳,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带来个人主义、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思想势必在一部分人中滋长;西方的思潮、价值观的急剧涌入,使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政治观念。然而,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思想漩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不及,错失了很多施加影响与导向的关键时期,致使在部分干部与群众的头脑里滋生了错误思想观念,并且有根深蒂固之弊。
另一方面,社会个体的利益复杂性及个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失落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变迁必将影响个体的变化。转型期,个体内心世界与社会要求存在较多矛盾并且较长时间内无法解决,由此郁积的问题层出不穷,表现在如心理上迷茫、焦虑、不安、烦恼,在社会是非问题上模棱两可、明哲保身,在社会决策上,以个体为本位,以金钱为导向,逐渐脱离社会主导价值观。个体思想上的不信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拒绝与排斥,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成巨大阻力。
此外,新媒体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构成冲击。Web2.0时代下,微博、博客等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传递信息等独特优势成为了最为多样和便捷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个体都担任着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受者的双重身份,每个人对媒体发布的信息内容拥有平等、自由的选择,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传递到无限广阔的受众面。但是,新媒体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新气象,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信息选择的盲目性的矛盾,自由开放的虚拟社交空间与随意偏激的游戏心态的矛盾等,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观念的传播与渗透造成很大困扰。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原则与路径
(一)坚持整体性协调性原则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必须坚持整体性协调性原则。其一,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问题,深化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目的性。其二,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各载体间的关系,以传统载体为基础,有选择地使用新载体,从分工的角度合理分配各载体,从内容与功效角度合理整合各载体传播内容。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其传播力,必须处理好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从教育主体流向教育客体的,教育主体是成熟的主体,教育客体是发展中的客体,二者在主体性上存在差异,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必须要加强教育主客体间的沟通与互动,及时调配教育资源,尊重个体利益诉求。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众化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必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新变化,紧密围绕不同阶层对象的思想特点、行为习惯、思想诉求,改进方式方法,紧密联系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基本矛盾,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另外,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人”、“立体人”,多重的社会角色与能动的社会性,教育者要多角度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增强不同阶层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每个人心中。 (三)构建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场
所谓构建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场,实质就是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正向合力,将个体置于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网络中来,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构建合力场,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协调性,也要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性,既要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配合性,也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综合性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过程,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四)合理放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溢”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的、多样的,是一个负责的、动态的系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个体的全面性和多样性逐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与之相适应,个体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开展常规方面的教育和研究,重点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与共产主义信念,深入爱国主义教育,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公民的诚信意识,发展诚信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吸收、利用和借鉴其他领域的思想、方法,全面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探索和学科辐射功能,形成多样化、宽领域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从而适应多元开放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敢于触及现实问题,在公共危机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
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它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加剧破坏性。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因此,处理好不期的公共危机,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重要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触及社会现实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升华群众的思想,提高群众的觉悟。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危机中快速传播正确信息,稳定大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危机状况,以政治任务的高度及时传递正确的信息,稳定民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传播技术,通过大批量、实时性和交互式的收集信息、传播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有效的手段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春华.传播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与解析[J].求索,2011,(1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载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65-02
所谓传播力,“对大众传媒而言,是其本质职能的彰显,是一种能力,一种到达受众、影响社会、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能力;对于社会组织,传播力更强调的是传播效果,即社会组织通过各种传播手段组合构建的形象是否与自身定位或期望相符的问题。”[1]从传播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这种传播就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和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各种媒介以直接灌输或间接渗透的方式,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的对社会大众施加影响的能力与效果。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的现状及成因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发生了深刻的变换。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业走过了坎坷的30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传播载体包括开会、办学习班、党团活动等传统是形式,也包括近几年广为运用的管理活动、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此外,新型的QQ群、博客、手机短信、高校校报、校园文化、红色资源等也逐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视野,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育客体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理解不多、赞同较少的状态,甚至出现排斥、不信任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每一个教育客体内心中去,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教育客体的困惑与不安,较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理论宣传与渗透阶段。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瓶颈的成因
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欠佳,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带来个人主义、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思想势必在一部分人中滋长;西方的思潮、价值观的急剧涌入,使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政治观念。然而,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思想漩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不及,错失了很多施加影响与导向的关键时期,致使在部分干部与群众的头脑里滋生了错误思想观念,并且有根深蒂固之弊。
另一方面,社会个体的利益复杂性及个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失落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变迁必将影响个体的变化。转型期,个体内心世界与社会要求存在较多矛盾并且较长时间内无法解决,由此郁积的问题层出不穷,表现在如心理上迷茫、焦虑、不安、烦恼,在社会是非问题上模棱两可、明哲保身,在社会决策上,以个体为本位,以金钱为导向,逐渐脱离社会主导价值观。个体思想上的不信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拒绝与排斥,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成巨大阻力。
此外,新媒体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构成冲击。Web2.0时代下,微博、博客等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传递信息等独特优势成为了最为多样和便捷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个体都担任着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受者的双重身份,每个人对媒体发布的信息内容拥有平等、自由的选择,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传递到无限广阔的受众面。但是,新媒体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新气象,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信息选择的盲目性的矛盾,自由开放的虚拟社交空间与随意偏激的游戏心态的矛盾等,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观念的传播与渗透造成很大困扰。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原则与路径
(一)坚持整体性协调性原则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必须坚持整体性协调性原则。其一,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问题,深化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目的性。其二,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各载体间的关系,以传统载体为基础,有选择地使用新载体,从分工的角度合理分配各载体,从内容与功效角度合理整合各载体传播内容。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其传播力,必须处理好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从教育主体流向教育客体的,教育主体是成熟的主体,教育客体是发展中的客体,二者在主体性上存在差异,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必须要加强教育主客体间的沟通与互动,及时调配教育资源,尊重个体利益诉求。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众化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必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新变化,紧密围绕不同阶层对象的思想特点、行为习惯、思想诉求,改进方式方法,紧密联系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基本矛盾,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另外,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人”、“立体人”,多重的社会角色与能动的社会性,教育者要多角度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增强不同阶层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每个人心中。 (三)构建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场
所谓构建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场,实质就是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正向合力,将个体置于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网络中来,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构建合力场,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协调性,也要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性,既要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配合性,也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综合性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过程,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四)合理放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溢”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的、多样的,是一个负责的、动态的系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个体的全面性和多样性逐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与之相适应,个体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开展常规方面的教育和研究,重点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与共产主义信念,深入爱国主义教育,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公民的诚信意识,发展诚信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吸收、利用和借鉴其他领域的思想、方法,全面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探索和学科辐射功能,形成多样化、宽领域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从而适应多元开放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敢于触及现实问题,在公共危机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
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它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加剧破坏性。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因此,处理好不期的公共危机,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重要指标。
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触及社会现实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升华群众的思想,提高群众的觉悟。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危机中快速传播正确信息,稳定大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危机状况,以政治任务的高度及时传递正确的信息,稳定民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传播技术,通过大批量、实时性和交互式的收集信息、传播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有效的手段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春华.传播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与解析[J].求索,2011,(1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