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人物专题片的拍摄手法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e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摄制作教育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电视专题片,是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常在我们所拍摄的电视专题片中,有很大比重的题材是直接表现农村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的,反映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比较容易被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所接受,起到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周围人的作用。但是,如何坚持把镜头对着农牧民,如何更好地挖掘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人物性格,拍摄制作出既受欢迎又富于教育意义的电视专题片,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探索和实践。笔者结合十几年来从事党教片拍摄工作的经验,就农村题材人物专题片的拍摄手法谈几点体会。
  借景抒情,以情感人
  通常,我们在拍摄农村题材人物专题片时,会不自觉地加入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常运用象征、隐喻、联想、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段来达到我们预期的制片目的。在实际拍摄中,不仅需要精心构思、表现人物的现在,往往还需要表现其过去或将来。因此,在拍摄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曾有过的景物借物叙事、借景抒情、以物感人、以情动人,这样既尊重了真实性,又能使人物专题片更生动更富感染力。
  如我们在拍摄制作人物专题片《山村壮歌》时,为了反映新疆青河县阿热勒乡呼尔森村哈萨克农牧民在党支部带领下,用十年时间劈山筑渠、引水造地、拉线通电,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奋斗精神,我们拍摄了呼尔森村人当年用过的铁锤、铁凿、抬杆、毛绳、铁链、马爬犁等实物及林海雪原、绵延在山边的大渠、耸立在戈壁上的高压电杆等景物,然后精心编辑,配上悲壮的乐曲,用画面、音乐、解说的组合,生动再现了当年呼尔森村哈萨克农牧民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和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
  纪实写意,相得益彰
  以纪实手法拍摄党员电教片,在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才开展的那几年曾有过一些争议。不过在党员电教工作者的创作实践中,纪实拍摄已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人物专题片的生命就是真实,农村题材的人物电视片亦如此,只有真实,才能够感动人、说服人、教育人。而这种真实性,主要表现在纪实手法的运用上。在实际拍摄中,要深入主人公的生活、工作环境,注重多采用跟拍、抓拍、抢拍,真实客观地记录最能够表现主人公特点、性格的生动场景,同时适当运用长镜头增强场景的真实感。
  一部好的人物电视专题片,除了纪实之外,还应注意意境的描写,在纪实中创造诗的意境,在写意中丰富纪实的内涵。如我们拍摄的人物专题片《戈壁上那片绿色》,就是一部注重纪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专题片。片子记录反映的是新疆阿勒泰市阿苇滩乡哈拉塔斯村哈萨克农牧民在村党支部书记木合买提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事迹。如何生动再现长达二十多年的创业发展史呢?在拍摄中,我们跟踪拍摄了村党支部书记木合买提、村中年龄最长的在青海生活了50年的肯加汗老人、回迁时还是小学生的妇女主任哈依霞等几个村里的关键人物。拍摄他们现在的生活,再拍摄一些在青海的老照片、毕业证书、荣誉证书和一些在青海使用过的物品记录他们的回忆,真实地告诉观众哈拉塔斯村的先辈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回迁阿勒泰时的情感,告诉观众他们在“第二故乡”的创业历程和发展变化,告诉观众这片叫作“黑石头”的戈壁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条田成方,家家住上新房、人人享受医保的富裕村。为了升华哈拉塔斯村人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我们在片名和解说词的写作上都下了很大功夫。首先片名《戈壁上那片绿色》就富有诗意,片中的结尾也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向往——“沙枣花又开了,回到新疆后的第二十二个春天又来了,生长在‘第二故乡’的哈拉塔斯村的年轻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正接过前辈的旗帜,去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选择角度,刻画细节
  细节一般是指作品与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生活情境等产生有机联系的局部或细腻的叙述单位,是构成一部人物专题片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细节是血肉,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饱满、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有特色,也可以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
  如我们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候鸟夫妇》,记录的是一对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夫妇育种的故事。两位主人公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当时听从党的召唤,来到祖国最西北角以哈萨克民族为主体的阿勒泰地区。主人公说:“当时几乎没有农田,没有耕作,更没有适合本地的良种,有限的土地上种小麦也只有一百多斤的收成。”为了边疆的农业发展,为了当地的哈萨克族百姓,他们选择了引种和育种。当第一代杂交品种稳定推广时,孕育了六年爱情的家庭也诞生了。为了加快育种周期,他们开始了秋去春来的南繁,像候鸟一样一“飞”就是二十个春夏秋冬,期间顾不了家庭,愧疚于父母和子女,但收获了“阿春一号”到“七号”这一组可在阿勒泰推广种植的系列品种。为生动表现他们克服困难、执着追求、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我们在拍摄中选择不同角度的细节画面。如两位主人公住房兼办公试验室的土屋、近乎三条腿的办公桌、莫合烟袋、生满老茧卷莫合烟的手、指导当地哈萨克农牧民生产的老照片和主人公花白的头发、花镜、防蚊虫的蚊帽、沾满泥水的雨靴,还有那一口流利的带有江苏口音的哈萨克语,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特别是在后期编辑中精心运用特技,认真制作,让观众从突出的细节中了解认识并接受了这两位农业科技夫妇。
  在我们电教工作者拍摄的专题片中,拍摄对象常常是先进个人或集体,尽管他们的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却有很大的一致性,他们的区别在于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而最能反映和表现他们性格的,就在于他们身上经常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又十分独特的极具个性的细节,这些细节的表现往往是片中最感人的地方,是人物最具有魅力的地方,人们也正是从这些细节记住了这些人物,记住了这部片子。
  精心采拍,巧用两声
  人物电视专题片的“两声”是指同期声和现场声。同期声和现场声是构成一部人物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强化作品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这里的同期声一种是指人物的“现身说法”,另一种是指与作品人物有关的当事人的声音。同期声可以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心情,这是解说词无法比拟的。除了同期声外,现场声也相当重要,它可以复原生活、渲染气氛。所以在拍摄之前,首先要考虑好同期声和现场声的采录,找好切入点,准备好外接话筒,随身携带。
  拍摄时,要做到有画有声,相得益彰。有时拍摄中还要注意抓拍、抢拍一些在后期制作中能够用到的、稍纵即逝的、可遇不可求的现场声。如我们拍摄的《把爱留给大山》,讲述的是一位长期在边远山区乡镇医院工作的医生治病救人的故事。我们在前期采访拍摄中进入一个山区村庄时突然接到一位重度中风病人的报告,医生和我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立即进入抢救和拍摄状态。医生赶紧掐病人人中、搓病人脚心,在屋梁钉钉子挂吊瓶,土法、洋法一起上,40分钟的抢救惊心动魄,40多分钟的拍摄也记录了医生凝重、沉着、娴熟的操作以及他与病人家属的对话。抢救成功,让医生和家属长吁了一口气,我们的拍摄者也长吁了一口气,后来这段40分钟的现场拍摄在片长15分的专题片中用了整整4分钟,在当年的电教片观摩评比中受到了同行和专家们的肯定和好评。
  综上所述,仅仅是我们在十几年创作农村题材人物电视专题片中用心注意的几种常用拍摄手法。其实,比手法更重要的是,在拍制片过程中,拍摄者必须首先被题材感动,这样才能激起拍摄的欲望,也才能拍出更好的画面,并将自己的体验传达给观众。
  (作者单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委组织部远教中心)
其他文献
陕西省石泉县两河镇艾心村在远程教育工作中把提高远程教育学用效果作为最终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一是运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征求意见的办法,了解党员群众学习愿望,制定教学计划,按期组织教学;二是将党员群众分为村组干部、产业人群、老年、青少年、妇女五个类型,根据不同学习对象,选择不同类型节目,并提前在村公示栏预告;三是把远教播放与“三会一课”及各类群众活动相结合,做到会前必看、雨天农闲多看、看后讨论
期刊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将远程教育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商网建设等紧密结合,实现了联合培训、综合服务。发挥终端站点党员服务中心作用,将培训内容刻录成光盘,发放到每个基层站点,采取专题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农村党员集中开展知识培训。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创新开展评比表彰活动,精选涌现出的远教学用先进典型到乡镇、村开展宣讲,介绍远程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交流致富经验,增强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全国农村
期刊
“白山黑水帝业兴,金源右翼古双城。”作为东北历史名城的黑龙江省双城市,北依哈尔滨,南望吉林,拉林河、松花江玉带般环绕着双城市的千里沃野。这里地势平坦,耕地多,土质肥,是黑龙江主要的粮食、亚麻和甜菜基地之一。近年来,双城市委组织部总结以往经验,辟建了远程教育综合服务中心,以“一站式服务”的形式开创了远程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群众有了“便民之家”  过去,由于全市的远程教育站点相对分散,再加上整体的师
期刊
2013年6月,福建省永安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制作的两部专题片《走进高增》和《和谐从这里开始》,双双荣获了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市县电视台优秀电视节目评选二等奖。对于这个荣誉,我们这个创作团队的所有人都很兴奋。当然,也只有我们才知道这荣誉背后的艰辛。  永安市别称“燕城”,因境内九龙溪与巴溪交汇于城西侧,形似燕尾,故得名。不知是否与此有关,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也像纷飞的燕子一样勤劳,这
期刊
屈指算来,我从事电教工作有七年了。在这七年中,我曾背着摄像机翻山越岭,无论严寒酷暑,拍摄了无数感人肺腑的人和事。大千世界那或宏伟或真挚的一幕幕在我的镜头下徐徐展开——有建功立业的奋斗史,有感动一方的好人榜,也有默默无闻奉献不辍的“小人物”。我记录着他们,也感悟着镜头里的故事带给我的人生启示。  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拍摄过很多人物,其中不乏风云一时的成功人士,但只有专题片《大爱无言》主人公——耄耋老
期刊
用摄影报道宣传党的工作,密切党群关系,是远教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拍好主题活动照片,也是完成好这项工作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拍好主题活动照片呢?  首先要做到准确跑位。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功课,弄清活动主题、参加人员、活动路线、停留地点等。特别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要充分利用活动的间隙,尽量熟悉拍摄环境,以便拍摄时提前预知、提早占位,选取到最佳的拍摄角度。  其次是要积极抢位。拍摄视察活动时,现场参与
期刊
从万里无云的高空俯瞰齐鲁大地的风貌,你会发现,滚滚东流的黄河水由胜利油田的腹地注入碧蓝的渤海湾,红黄蓝三色交织,如锦如画,此处就是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在这片多彩的沃土上,有三个面对工作永远冲在最前、面对困难永不言退的电教人,为这片锦绣之地增光添色。他们笑称,他们是“垦利远教三个兵”。  女兵也“疯狂”  垦利远教的排头兵是位“女兵”,叫宋雯雯。2012年,带着组织的信任与重托,她站上了党教中心副主
期刊
案例链接:最近,某远教QQ群里热烈讨论示范站点建设工作。一位同志指出,有的示范站点经验过于独特,别人学不来,与其说是典型,不如说是“点型”,示范意义不强,不适合担当示范重任。此言一出,一部分同志表示赞同,认为之所以建设示范点,就是要让示范点经验普及开来,放之一地而皆准。如果别人没法学,那示范还有啥意义?另一部分同志则表示反对,认为那些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的站点彰显的是昂扬的创新意识,展示的是远程教育
期刊
如何拓展党建工作载体、创新党建工作形式?江苏省沭阳县通过整合远教信息资源和传播平台,编发党建手机报,对此做出了成功的探索。2013年以来,沭阳县将党建工作与远程教育紧密结合,从“小”“新”“活”三个维度进行“微创新”,为广大党员打造出鲜活、实用的“指尖上的党课”。  编织“空中新闻网”  围绕将最新最及时的新闻资讯传递给基层党员的目标,沭阳党建手机报设置了《时政要闻》《政务信息》《一线传真》等子栏
期刊
电视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共性。那么在共性的背后,视客观公正为生命的电视新闻报道允不允许有个性?其个性是否会损害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新闻报道的个性又如何把握呢?  一、电视新闻报道应有个性  谈到电视新闻报道是否应该有个性的问题,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个性会不会影响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而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是当前强调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新闻工作的底线。那么在坚守真实这一底线的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