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各种原因,小学教育阶段出现较多的弱势群体学生。而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学习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步骤。因此,关爱弱势群体学生是有必要的。从论述弱势群体学生的类型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入手,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辅以适当例证来佐证论述的合理性,以辅助教师深入弱势群体的内心帮助其成长。
关键词:弱势群体;学生;教育策略
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中一些能力较弱或被边缘化、受排挤的群体。小学阶段的弱势群体专指学校里一些学习困难、能力不足、心理状态欠佳或被孤立、被嘲笑的小学生群体,而且该群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若不解决将影响社会的教育公平。因此,如何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弱势群体学生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1.生理缺陷型
该类学生由于明显的生理缺陷如跛足、唇腭裂以及身体残疾等因素常常是班主任的重点关怀对象。但大多数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足够的同理心,会对有明显生理缺陷的学生形成一定的歧视,而且很容易给这些学生起绰号,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而不敢和同学正常地相处。
2.心理缺陷型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质,不少学生都有多动的症状,少部分学生会存在自闭、狂躁等心理障碍,也有部分学生因性格怪异,易忽视别人对自我的评价而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被班集体所接受。
3.行为出格型
该类学生常常是由于一些不良行为,如打架盗窃、校园暴力等行为而遭到同年级学生的排斥与鄙夷。更有甚者,出于满足自身虚荣心而自我炫耀地做出一些不受他人待见的极端行为以获取同学关注。
4.成绩落后型
这种类型的小学生通常由于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方法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落后。
5.家庭原因型
家庭经济条件的落后导致父母外出务工、父母关系不和谐或是隔代抚養所存在的隔阂易导致学生心理的自卑与低落。这类学生无法及时地与父母进行思想沟通,容易产生不安、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产生认知、价值观上的偏差。
二、对弱势群体学生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提升自身能力,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
面对弱势群体学生,教师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然后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以及相关专业技能,都需要教师先自身较好地掌握,才能保证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教育与引导。
其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转变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这些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学生各自都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师,更应该承担起责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人特质进行动态调整,在细心观察与交谈的过程中了解造成此类表现的成因,选取恰当的突破口,针对不同成因对症下药,才能赢得教育主动权,积极促进学生转变。
2.关心爱护学生,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弱势群体学生其实更希望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同学的帮助交往。作为共处于同一教室的其他同学,更应担负起同学间互帮互助的责任。可见,帮助弱势群体确认在班级中的归属感以及在教学与生活方面重拾起自己的自信心与学习热情以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班集体显得举足轻重。
教师应以身作则,将正确的是非观传授给学生,促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而非冷眼相待。教师要对孤立与嘲笑弱势群体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言语警告与道理劝说,引导学生之间朝着和谐共生的关系前进。对于那些及时改正自我行为的学生,教师则予以公开表扬并号召大家向其学习,让弱势群体学生体会到同学与老师对其的关爱。在采取这些措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操之过急,应保持长期行动,注意弱势群体学生行为的反复性,给予其缓冲期。只要教师不断给予学生适当的关爱,学生终将会有所改变。
3.改变教学模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在摆正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营造学生快乐学、愿意学的课堂氛围,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健康情感的效果。
第一,教师要合理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好知识点的延伸度和适合度。第二,教师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学生,教师应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其参与到教学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其自信心。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游戏互动的方式以增进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消除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感,从而拉近两者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并且尽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思考与想象。
4.促进家校联动,优化家庭教育氛围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一个主体的责任,作为学生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从而不断端正自我态度,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协助教师关注孩子在家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变化,多与孩子谈心来进一步了解他们。教师还要让家长明白家庭失教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希望家长做好榜样,积极学习一些必要的教育知识,共同参与到孩童的教育中,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在平和互商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教师应与家长一起制订弱势学生群体转化计划和措施,通过家校联系渠道的建设,汇聚成无形的两股力量。
三、结语
总之,弱势群体学生是由于自身不同的生理、心理、性格、家庭等原因,而导致被孤立的情况。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不断精进自我的教育方法与技巧来号召学生端正自身的不当观念以共同承担责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情感关爱与学习帮助,从而让这些弱势群体学生能在当下的学习背景下尽可能地发挥自我所长,为教育公平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国栋.城区小学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J].甘肃教育,2015(9):22.
[2]贾玉红.小学“弱势群体”教育管理问题中的对策实践和思考[J].中小学电教(下),2011(4):153.
注: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自筹课题“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DX[20201]GHB037)的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弱势群体;学生;教育策略
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中一些能力较弱或被边缘化、受排挤的群体。小学阶段的弱势群体专指学校里一些学习困难、能力不足、心理状态欠佳或被孤立、被嘲笑的小学生群体,而且该群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若不解决将影响社会的教育公平。因此,如何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弱势群体学生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1.生理缺陷型
该类学生由于明显的生理缺陷如跛足、唇腭裂以及身体残疾等因素常常是班主任的重点关怀对象。但大多数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足够的同理心,会对有明显生理缺陷的学生形成一定的歧视,而且很容易给这些学生起绰号,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而不敢和同学正常地相处。
2.心理缺陷型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质,不少学生都有多动的症状,少部分学生会存在自闭、狂躁等心理障碍,也有部分学生因性格怪异,易忽视别人对自我的评价而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被班集体所接受。
3.行为出格型
该类学生常常是由于一些不良行为,如打架盗窃、校园暴力等行为而遭到同年级学生的排斥与鄙夷。更有甚者,出于满足自身虚荣心而自我炫耀地做出一些不受他人待见的极端行为以获取同学关注。
4.成绩落后型
这种类型的小学生通常由于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方法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落后。
5.家庭原因型
家庭经济条件的落后导致父母外出务工、父母关系不和谐或是隔代抚養所存在的隔阂易导致学生心理的自卑与低落。这类学生无法及时地与父母进行思想沟通,容易产生不安、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产生认知、价值观上的偏差。
二、对弱势群体学生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提升自身能力,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
面对弱势群体学生,教师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然后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以及相关专业技能,都需要教师先自身较好地掌握,才能保证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教育与引导。
其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转变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这些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学生各自都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师,更应该承担起责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人特质进行动态调整,在细心观察与交谈的过程中了解造成此类表现的成因,选取恰当的突破口,针对不同成因对症下药,才能赢得教育主动权,积极促进学生转变。
2.关心爱护学生,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弱势群体学生其实更希望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同学的帮助交往。作为共处于同一教室的其他同学,更应担负起同学间互帮互助的责任。可见,帮助弱势群体确认在班级中的归属感以及在教学与生活方面重拾起自己的自信心与学习热情以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班集体显得举足轻重。
教师应以身作则,将正确的是非观传授给学生,促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而非冷眼相待。教师要对孤立与嘲笑弱势群体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言语警告与道理劝说,引导学生之间朝着和谐共生的关系前进。对于那些及时改正自我行为的学生,教师则予以公开表扬并号召大家向其学习,让弱势群体学生体会到同学与老师对其的关爱。在采取这些措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操之过急,应保持长期行动,注意弱势群体学生行为的反复性,给予其缓冲期。只要教师不断给予学生适当的关爱,学生终将会有所改变。
3.改变教学模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在摆正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营造学生快乐学、愿意学的课堂氛围,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健康情感的效果。
第一,教师要合理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好知识点的延伸度和适合度。第二,教师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学生,教师应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其参与到教学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其自信心。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游戏互动的方式以增进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消除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感,从而拉近两者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并且尽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思考与想象。
4.促进家校联动,优化家庭教育氛围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一个主体的责任,作为学生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从而不断端正自我态度,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协助教师关注孩子在家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变化,多与孩子谈心来进一步了解他们。教师还要让家长明白家庭失教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希望家长做好榜样,积极学习一些必要的教育知识,共同参与到孩童的教育中,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在平和互商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教师应与家长一起制订弱势学生群体转化计划和措施,通过家校联系渠道的建设,汇聚成无形的两股力量。
三、结语
总之,弱势群体学生是由于自身不同的生理、心理、性格、家庭等原因,而导致被孤立的情况。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不断精进自我的教育方法与技巧来号召学生端正自身的不当观念以共同承担责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情感关爱与学习帮助,从而让这些弱势群体学生能在当下的学习背景下尽可能地发挥自我所长,为教育公平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国栋.城区小学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J].甘肃教育,2015(9):22.
[2]贾玉红.小学“弱势群体”教育管理问题中的对策实践和思考[J].中小学电教(下),2011(4):153.
注: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自筹课题“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DX[20201]GHB037)的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