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好在哪里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tryer7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老师都能上;但好课,却有些难上。在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年代里,人们往往用教师的学养去衡量一堂课,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人们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好课好在哪些方面?这是一个太难回答的问题,笔者以为,一堂好课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主体活动充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体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宗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感,主要途径就是课堂。要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得到情感熏陶,最关键的就是学生的课堂“活动”要充分。此处的“活动”更主要的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量和质决定了他在课堂上收益的量和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决定了他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参与时间、参与方式及参与收益。因此,教师教学的一个更为主要的任务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去增量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确保学生课堂思维活动时时对接教师的思维活动,处处融通教师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所发送的思维活动的“波”,能迅速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接、融通,并迅速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且被学生增量、放大、增值,进而逐步被学生内化、外释,从而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气氛民主和谐。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观内需才是其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感到学习快乐且精神充实又是原动力的源泉。而这个源泉又怎样长盛不衰呢?那就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就是师生的平等。就意味着师生共同生成问题、探究问题,然后形成能力并得到情感熏陶;就意味着教师仅是平等的首席,而不是课堂的首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课堂的观众;就意味着学究型教师也不是课堂的话语霸权者,一家之言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参考,学生不成熟的见解也不能被打入冷宫,而应该多加呵护使其走向成熟。民主,就是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就意味着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尊重,其聪明才智有用武之地,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见解受到鼓励,其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得到的是肯定和褒扬;就意味着教师人才观的根本改变,人人有才、人无全才的观念已深入教师心中,教师做得更多的是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个性”,充分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民主,就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人人都有八种分布不均的智慧潜能,正因为每人的智慧潜能分布不均,才有世界上禀赋各异、个性独特的人,也才有每个人多姿多彩的人生。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差者”,不一定是明天适应社会而创造生活的弱者。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是“这个学生不适合我教”,而应该是“我是否适合这个学生”的态度,教师应该思考的不是“一法面对众学生”,而应该是“多法面对众学生”。教师要做的是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亮点,并给其滋养使亮点变成星星,并最终成为太阳。
  课堂氛围的和谐主要是指课堂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物人关系、课堂结构、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和睦、协调和自然。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已没有尊卑之别,同是课堂中的学习者,交流自然大方、水到渠成,师引生进、师导生探,师生似歌曲中的一个个音符,共同写就清新流畅、昂扬向上、婉转动听的乐章。在这样的课堂中,生生皆是友好的合作伙伴,他们同质疑、同探究、同实践,互相取长补短、共同齐步前进。他们人人有团队意识,视共同进步为团队荣誉,把竞争当成手段,把让每位同学进步作为结果。在这样的课堂中,物我两忘,怡然自得。师生忘情投入,共同融入到学习的内容和对象之中,魂魄已完全被所学习或探究的内容和对象俘虏,神游其间不能自拔。此时的教学环境中,一桌一椅,一言一行,一书一本……皆是那么充满灵气,那么情趣相投。在这样的课堂中,课堂结构自然流畅,音韵铿锵。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那么恰如其分,环节之间是那么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几个环节高低错落、轻重缓急相得益彰,学生在紧张与舒缓、昂扬与低回之间愉悦地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并得到了情感熏陶。课堂气氛的民主和谐是学生思维活动充分的前提和关键。
  简洁朴素自然。简洁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朴素是就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言的,自然是就教学流程而言的。教师为完成某一教学内容,都会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若干教学板块、教学环节、教学步骤。从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角度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板块,都以简洁为宜。所谓简洁,一是具体明确,指向清楚。无论是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或情感的熏陶,必须有具体的指向,诸如那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之类的大而笼统的话要力避,要细化为某一具体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是要简要明了,浅显易懂。教学板块或教学环节步骤不宜太多,不宜把板块内容搞得繁复琐碎,不宜故弄玄虚、浅入深出。而更多是删繁就简、简单明了,目标也好,内容也好,清新自然,而不是一头雾水。
  朴素与简洁是相伴而产生的。一堂好课应该是朴实无华、浑然天成的。朴素的课堂是没有花拳绣腿的。课堂上的一个教具、一个动作、一个声音、一个神态乃至多媒体的使用都是必要的产物,都是恰如其分的展示。没有哗众取宠、游离主题之嫌。朴素的课堂是没有繁文缛节的。教学的每一个板块或环节,都是恰如其分的设计,都是完成目标的必经之途,过多的渲染铺垫,过多的小组讨论,过多的现场活动,过滥的表扬吹捧,势必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朴素的课堂是没有热闹嘈杂的。课堂清新昂扬,动静相宜,该宁静清新时一定宁静清新,该灵动活跃时一定灵动活跃。只要学生的士气昂扬、精神饱满,只要学生大脑兴奋、思维活跃、情智俱优,哪怕课堂不热闹,哪怕没有非常嘈杂的争论,那也是优秀的课堂。而过度热闹的课堂恰恰会因为太热闹而掩饰掉许多珍贵的东西。
  自然的课堂,主要是指课堂板块、环节、步骤之间的流程浑然天成,同时也指每个板块、环节、步骤本身内容的呈现方式水到渠成。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引导学生一个一个板块的学习、探究,似层层剥笋,前有铺垫,后有照应,一环扣一环,整个课堂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或训练点的呈现绝对没有狂风暴雨似的使人胆战心惊,闪电雷鸣般的使人方寸大乱,应是和风细雨、阳光和煦般的浸润,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获取知识的营养并得到能力训练和情感陶冶。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学生相融一体,巧问妙答,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师生似共同进入了求知探疑的桃花源,被一种淳朴清新的氛围所笼罩,人人感到学习的其乐无穷。
  学生获益匪浅。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无论怎样精心设计一堂课,都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高收益。作为一堂好课,必须是学生有最大化收益的课。一是知识获取的量与质的最大化。一堂课,教师都预设有学生获取知识的量与质,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所收获的知识的量与质超过预期,那肯定就是一堂高收益的课。二是能力提升的量与质的最大化。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训练并提升的过程,能力提升愈快,实际就是知识被学生内化并释放得快。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诸多问题,并能创造性地去发现新问题,通过探究得出新的结论,那就是能力提升的量与质的最大化。三是情感熏陶的量与质的最大化。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就是情感熏陶的过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人格健全,在某种程度上讲,胜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训练。一堂好课,必须追求情感熏陶的量与质的最大化,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还必须采取水乳交融的技法,融情感熏陶于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在如坐春风般的课堂里受到自然而然的情感陶冶。
  这“三个最大化”是一个结果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结果三张皮,三个结果的水乳交融、融会贯通才是收益最大化的最佳体现,才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才是课堂效益最优化的凸显。如果把它们截然分割,语文课就会异化,就会没有灵魂和灵气,就是最低效益的课堂。应该说,评价一堂课学生是否受益匪浅,不在结果,而更重在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默会的或外显的“知”“能”“情”的东西,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学生的喜怒哀乐,是学生在整个课堂行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似月有阴晴圆缺。要上一堂完美的课谈何容易,要上一堂没有遗憾的课,有多少人能做得到,理论上的追求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评价一堂课是否是好课,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更应该以期待的目光去激励,以建设的态度去鞭策。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
其他文献
好的校园文化能产生很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广大师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整个校同的文化氛围,影响整个学校的建设。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一定能很好地塑造师生真善美的理想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空间,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更要注重有关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针对小
笔者通过对发病死亡豪猪进行解剖检查发现肺部广泛性充血瘀血,诊断为豪猪肺炎,用兽用青霉素钾粉按照每公斤体重20万单位拌料喂服进行预防性治疗,安排养殖户对豪猪养殖圈舍进
机载武器系统和火控雷达对飞机的作战性能有决定性影响.世界各国在加紧发展先进的机载武器系统和火控雷达的同时,十分注意研究其对抗措施.本文介绍了第三代战斗机武器系统和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进阅读活动中,才能够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技能提升上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利用多样化
“城市文化”之类,都是现在的说法。上世纪三十年代争论“京派”与“海派”时,没这个说法。但鲁迅当年定义北京“多官”,有“帮闲”的一路人,上海“近商”,有“帮忙”的一路人,说得很精辟,但这是一种非常概括的定义。京沪两地,至今还是官与商的区别,只是形态、原因,和鲁迅时代不同罢了。  我们暂且不说“城市”,单说文化。比如我们常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可是这个沙漠可以订到世界各国的书。再比如香港的大学已经能对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