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墙,贴满了记忆
  吴冠中的《老墙》,记忆深刻,过目不忘。沧桑,历经风霜,剥蚀脱落的墙皮慑人心魄,震撼。斑驳陆离,彷如时间的漩涡,卷开记忆的阀门……
  记忆中的老墙,仿佛是爷爷的画布,多彩绚烂。春天,墙角始终有一块黑色的灰团,那是爷爷保留的西瓜、南瓜、冬瓜的种子,开春要下地種的。秋天,火红的辣椒,橙黄的南瓜,金灿的玉米,都跑到了墙上,像画一样美,看得人踏实。冬天,爷爷最喜欢把咸鱼咸肉、咸鸡咸鸭挂得满墙都是。那堵上了年纪的墙,瞬间变得活色生香,风情万种起来了。
  冬天的墙下是热闹的,忙了一年的人们闲了下来,挤在墙根,晒着太阳,谈些听来或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与大家分享,或什么也不说,眼睛眯成一条缝对着太阳。老墙边,偷闲的猫和懒散的狗也喜欢卧在这里,一只高傲的大公鸡,在暖阳下,兴致高昂地刨着墙根,寻找着什么。墙皮轻轻一蹭,就窸窸窣窣往下落,落下的墙灰,是儿时伤口流血时爷爷涂的最好的“止血药”。
  从我记事起,老墙便在了,它的童年或许更早,斑驳、陈旧,边边角角都已破损、磨平,在烈日、暴雨的抚碰下,早已没了棱角。
  小时顽劣,把老墙的墙皮揭了一层又一次,每次爷爷都说:“你这样揭墙皮,它会痛的。”我仰头打量着,层层叠叠的泥土,满目褶皱,老态龙钟,仿佛是一位老者,带着沉重的呼吸,又像一道不愿倒下而又毅力坚实的脊梁。在我心中,老墙就是故乡,更是一面旗帜。
  在古城,老墙仿佛变得司空见惯,这里仿佛就是一个老墙博物馆,有建筑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等各方面的价值。老墙拼合成了不同的小巷,什么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胡厢使巷、丁香巷,是多么的耐人寻味,也正是这些老墙组成的一个个包罗万象的小巷,而使得这座古城显得更有文化渊源与韵味。
  当老墙与诗邂逅,那定是灵气十足的画面,韵味弥散而开。“诗墙”在古时尤为盛行,“寂寞空门支道林,满堂诗板旧知音”,张祜就是酷爱诗墙之人。据说,李白很多的好诗都是写在墙上被后人发现的,老墙变成了文化启承的载体。老墙上的诗也延伸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唐婉那次赏园,无意中看到陆游在墙上写的一首诗,唐婉自此相思不能自拔,而后在墙上留下凄婉的《钗头凤》,孤寂而终,惋惜不已。
  老墙是一段历史,是文化的积淀。记忆中的老墙布满沧桑,像一句箴言记挂在我心中。
  草垛,烟火般温煦
  法国画家莫奈的《干草垛》,意境幽远,暖人心肺。乍一看只是一堆干草,再看,那草散发出的是等候与温暖,与晚霞映衬,满目金黄,一堆草变得生命力极强。
  村庄上每家都有一垛稻草,在屋后抑或场地上,草垛的大小显示出主人家地的多少,家境的情况。稻草垛里隐含着太多的农家秘密。
  莫言的小说,稻草垛随处可见,仿佛乡村的图腾。在《白狗秋千架》中,井河和暖的故事多在稻草垛上发生,一起数星星,看月亮以及亲昵,疯狂,或者在稻草垛旁荡秋千。稻草垛守护着那时的爱情,冬日正暖,稻草垛也成了乡村青年的约会好去处。莫言说他喜欢在稻草垛下看书,安谧,有种“偷窥”的快感。
  秋阳正爽,碧蓝的天空,大朵大朵的白云肆意游荡。儿时的我最爱躺在稻草垛上看天,看书,沾染满身稻谷成熟的清香。那时最爱看郁达夫、鲁迅,喜欢故都的秋景,喜欢鲁镇的热闹与凄寒……似懂非懂,但就是莫名地喜欢。麦苗已露青芽,满地满眼的嫩绿,即将霸占着整个冬季的生机。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寻找食物,扒拉着稻草垛,不慌不忙,似乎不饿,在找零食,脚踏秋的金黄,满身的黄。
  每次我爬稻草垛,总要被父亲训斥,踩过的稻草垛容易漏水。父亲对稻草垛像命一样金贵。儿时,家里养牛,枯寒的冬季,稻草成了牛的口粮。把稻草辗成段,洒点水,拌上麦糠,牛们就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泛着白沫。严冬,猪圈、鸡舍都要铺一层稻草,给猪们、鸡们在皑皑白雪的寒季,勾出一方温暖,踏实,满足。
  稻草在乡村一根都不会浪费,物尽所用。稻草垛是乡村的宝,是村民的希冀。温煦的,暖暖的稻草垛,在淡泊、闲逸的村庄里,散发出静谧、旷灵之美,敦厚朴实,默默守护农家的岁月,像时光的舞台,乡村的抒情诗。
  古代,卖身人要在自己头上插一根稻草,表示该人家里地无一垄,房无一间,粮无一粒,希望有人买他,不至于饿死,也唤作“救命稻草”。古往今来,稻草在乡村都是农人家境殷实的象征,有稻草垛,就是有粮,有饭吃。稻草垛也是勤谨的写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绿出一座又一座的稻草垛,更迭不已。
  冬雪,暖阳。太阳醉人的光芒抽打着农人一年的倦意,安抚,慵懒。三五个老人,背倚稻草垛,家长里短,农耕往事。也有老人干脆在草垛旁,编竹筐,结草绳。来年春天都能派上农家用场。
  乡间星罗棋布的稻草垛,独特,独立,如村庄的星辰,闪烁着村庄的轮回往昔,在炊烟袅袅的欢喜中,护卫村庄,烟火生息。金黄的草垛,在冬日的午后,依旧蹲在村庄的暖阳里,默不作声,看天,看云。
  草屋,有奶奶的温度
  在村庄,草屋几近绝迹。
  但还有,大都是特意留下的。现今的草屋,被设计成了艺术工坊,被装点成了特色民宿,抑或成了旅游中的某一怀旧景点。为乡土的记忆,为沧桑的质感,为时间的留念。
  草屋的墙是河里的淤泥加麦糠搅拌,用模子做的土坯砌成的。屋梁用木头,芦苇杆加固,盖实,上面用搅拌的泥浆封住,最后再有序地铺上麦秸,大功告成。麦秸裹掖着泥土的厚实,阳光下金灿温实。一座草房,麦秸屋檐,泥土芬芳的墙壁,那么自然温煦,有种生命般叠重的赏心。
  儿时的老屋,门前有一小院,泥土地,但平整。院中有一磨盘,吃饭时,便是饭桌,闲暇时,也是孩童们游戏的乐土,乐此不疲地追逐、嬉戏。屋墙上挂着数不完的种子,也有红辣椒,玉米。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顺着墙角来回地啄,仿佛有吃不完的美味。
  一开春,院中的那颗桃树,奢靡地绽放,艳到骨子里,不知那桃花为何如此嚣张地开着。老屋前,桃花下,坐一竹椅上,是前世抑或来生,美成一抹画卷。老屋依旧,淡淡地望着,吹着风,听着雨。燕子在老屋的屋檐下安营扎寨,有时也跑到屋顶,扑闪着翅膀,啄麦秸上残留的小麦,它不急,轻轻地,生怕惊扰、弄疼了老屋,小嘴轻盈飞快,在阳光的映射下,幽微,轻谧。屋后的大枣树像侍卫,庇护着草屋。在后窗看枣花,期待大红枣的成熟,丰满,圆润。算计着一杆下去能打下多少红枣。一前一后,一桃一枣,是美味,是庇护,更是一种安宁的情致。   仲夏,草屋内,沁凉,简静,知了在房顶嚎叫,鸟雀在屋檐私语。夜晚的小院,成了人们夜聊、乘凉的绝好场所,一张凉席上席地而坐,一堆艾叶草点燃驱蚊,大家聊聊农事,说说聊斋,听听久遠的往事。一个夏天就这么安然地过去了,不觉得一丝漫长。
  隆冬,大雪纷飞,覆盖了整个村庄。草屋,成了冬日的别样风景。摇荡的雪花与麦秸草厮磨,“沙沙”簇拥。韵致轻缓,和谐动听。银妆素裹一草屋,满世界的白,草屋看不见了麦草,厚厚的一层白,把草屋变成了幻境,描成了诗意的童话。屋檐下,冰凌成串,凝固在麦草顶端,一阵风,冰凌跳跃,像琴键,跳出悦耳的冬日之歌。
  喜欢草屋,收藏了太多的儿时记忆。每每梦中,奶奶都会慈祥地在草屋向我微笑,记忆中的奶奶,仿佛和草屋一体,不分彼此,看奶奶,就是去草屋。奶奶去世后,年久失修的草屋在暴风雨中轰然倒塌,不留痕迹。
  现在想起那草屋,忆起奶奶,眼前又是那金灿灿的大枣,永远数不清的小鸡,和那独自妖艳的桃花。那青朦的印痕,似谜语,猜不透,韵味悠然。
  一个家的样子
  回老家,门口石榴树上的果实密密匝匝,似灯盏,透着光亮。院中的柿树挂满了红艳艳的柿子,饱满,圆润,把树枝压得低垂,煞是喜人。房屋是红砖瓦房,红砖院落,房前屋后皆是树木,河流。院角是鸡舍,屋后是猪圈。母亲已有十多年没有养猪了,猪圈一直空置着,放些柴火,倒也原貌地保存了下来。河水清清,花草茂盛。家,一成不变,还是儿时的样子。
  家,彷如牵挂的代名词。“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这是乡愁鼻祖张翰的思乡情;“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马致远的心境,五味杂陈,离人最是心酸;家在人们的心中幻化成了“邮票”的寄托,“港湾”的守护,“温情之夜”的期许。古往今来,家是最温暖的牵绊。
  是的,现在的我,在城里有了房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奔波劳碌,为了妻儿,为了家。但城里的这个家,始终不是我想象中家的样子。家要烟火气十足,要家畜成群,要果树如盖,就像汉字“家”的构造一样。
  多想有一个像林逋一样的院落,靠山依水,花鸟相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闹不燥。若有马拉帕特式的悬崖别墅,更妙,面依大海,背靠群山,灵魂在此刻自由傲视,每天清晨都是春暖花开般的喜悦。
  我想居一院落,石砌草屋,篱笆小院。院子不大,草木俱荣,院内一杏树,树下石桌,与友谈天喝酒,杏花白,苍茫空静,人画入神。春来桃艳,秋有桂香,在树下不急不慢地阅读、出神、遐想。与四时草木对话、颂吟,扮一株草,与风月缠绵。
  月下小院,温润有度,青苔泛着淡淡的光,散溢着悠悠的动人故事。张生与崔莺莺,在红娘的牵引下,在院中相会,月光清甜,情人蜜意。沈三白和芸娘,小院的秘密,铺展在《浮生六记》的浓情文字里。我喜欢的老宅小院含蓄、轻美,像一个锦盒,装满我的欢喜与家人的故事,若隐若现,回忆起来花般透鲜,一片叶,一朵花,都是我们情愫的记录者。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诗人韦应物懂得家的气息,丝丝缕缕满是尘烟的质感。喜欢这种家的气息。和老婆闲聊,回家把老家的两亩闲田收拾一下,建草屋,筑小院,养鸡鸭,种瓜果蔬菜。老婆欣然应之,我缝补做饭,养鸡赶鸭;你种菜植树,看书写字。想想都是那么美好,清浅中带一丝不拘的潦草,一切都氤氲在浅浅的雾气中,融融春光,满园青翠,独坐一院春。
  谁构思了家的温暖温馨?心心念念,千里迢迢,只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家不论在哪,父母在,就有家的期盼。家不远,是从一颗心到另一颗心,优雅、缓慢。
  傍晚时分,霞光万里,母亲又要和她的鸡鸭们,在霞光里呢喃轻语啦,影子拉得很长,长进了我的心里,连同鸡鸭的叫声。
其他文献
较量  我们一直跟时光死磕。  墓碑的对面,沧桑密布  新娘亲吻过的钟声  心醉成迷,顽石生死不从  一个人,有多少种命运  就有多少种悲伤。  爱,只有我能够。也许,  许多人会离开自己。  想有作为的人,需要饱尝苦难  陷入真理的煎熬:主流的。  而一些无所事事的人,将会  遭受更多。舌尖上的味道  将让他们变得陈旧。  站在时光深处,把味觉拆散,  拼凑多种可能。他们很快会  发现,心底一无
期刊
一枚红叶,于我,便是一片森林;一声鸟语,于我,便是一座幽谷。一首好诗,于我,便是一声召唤。期待终于变作现实,桐柏黄岗红叶园,我来了!  ——题记  桐柏黄栌血染成,漫山烈火灼秋风。  长淮盘古开天地,尚听英雄鼙鼓声。  桐柏,是出英雄的地方;黄岗,是赏红叶的胜地。此地的红叶来自黄栌树,不同于其它树种,黄栌绿时耀眼,红时烂漫得无止境。桐柏黄岗红叶早已声名远播,它们扎根于山峦,遒劲有力,像点燃的野火般
期刊
祥林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最终被封建礼教迫害、摧残至死。《祝福》中对她的一个典型描述是:当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叼走吃掉后,她在鲁镇上逢人便诉说阿毛的事,诉说自己的坎坷与不幸。由此,“祥林嫂”便演变成“自怨自艾、爱抱怨”的人的代称。  人生,是一场持久忍耐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修行,人生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
期刊
96年前 是南湖上  13双眼睛看清楚了  历史是一块石头  压得整个民族喘不过气来  压得国家脊背弯曲  于是 一双手又一双手  紧紧攥在一起  一只锤子又一只锤子  紧紧攥在一起  一把镰刀又一把镰刀  紧紧攥在一起  开始了挣扎 开始了挣脱  这是一场力的觉醒  光明与黑暗  各自挥舞着拳头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硝烟弥漫 鲜血纷飞  我们的旗帜布满弹洞  我们的春天在弹壳上绽放花朵 
期刊
当党的十九大号角,震彻  960万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  中国壮丽的山河沸腾了  在巍峨的山巅,飘扬的红旗  映红了一轮太阳。在浩瀚的海洋  扬帆的巨轮,昂扬激浪奋勇直前  北京!北京的人民大会堂  习总书记的声音,铿锵有力  党章高擎,科学发展,实干兴邦  一带一路,共建繁荣,扶贫攻坚  全面小康的中国梦。九十六年  一路走来,风霜雪雨的磨砺  那已经非常强壮的臂膀  托起华夏民族未来的希望!  
期刊
1  同窗之谊的珍贵在于纯粹,这份纯粹来自于纯真的记忆。纯真纯粹的同窗之情封存得越久,越浓烈。7月9日晚,在襄阳的牛首镇再次与汪黎明、李志强等20年前的同窗相逢。被李志强先生浓烈的诚意所动,7月10日,我们一行十余人探访了襄阳的鹿门寺。  据史料记载:襄阳侯习郁随光武帝刘秀巡游苏岭山,夜里都梦到了两只足踏祥云、口衔灵芝的神鹿,疑为山神的某种暗示。刘秀命习郁在苏岭山建神庙,刻两石鹿置于庙门前,当地人
期刊
窗上的夜晚  窗台上的灯光  正捕捉黑暗  好久了,我只  信任,月亮的灯盏  它让窗上的夜  淡化我自己的同时  还给另一个自己  篝火般的灯光  在窗台捕捉黑暗  那些黑注定在心头闪现  就像月亮有時也会黯淡无光  黒也有黑的模样  也许比白更有独特的味道  就像影子始终在灯光下  才能自由存在  宿鸟  飞得再远,也要  归巢,哪怕飞得再高  沿着父母的足迹  一次次展翅,难以  忘掉回家的
期刊
在十月 仰望五星红旗  在蓝天招展 我的腰板挺直  头颅高昂 心里澎湃着  永不枯竭的激情梦想  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  长城是我牢固结实的腰带  黄河长江是我滚滚不息的血脉  青藏高原是我壮阔厚实的胸脯  东海渤海是春天在幸福枝头  绽放的花朵 北海南海  是澄澈堆集纯净盛开的笑靥  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  我的自豪气冲云霄  漫溢江河澎湃万里不回头  曾经 甲午战争的硝烟  让文明古国干净的颜面蒙
期刊
每个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已经找到的写作母体,这个母体不是文字,而是储存于灵魂深处的一方土地,也只有植根这片土地,才能纵横自己的才华。近六七年来,祖克慰不再于城市的语境里流浪,而是成了一位原野上的苦行僧。他在原野上走走停停,去与闲花野草对话,写出了一个花草系列,引起了人们关注。接着,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四条腿动物,作品发表后各大选刊转载,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写动物的作家。  现在,祖克慰又把目光转向了天空
期刊
一  40岁以后,我喜欢上了钓鱼。  年轻时性情急躁,拿着鱼竿满塘跑,鱼没钓到一条,位置倒换了不少。钓友们不喜欢我的这种钓法,像避瘟神似远离我。有人说,钓胜于鱼。其实,有几人只是为了钓而不为鱼呢?我当然是为了鱼。钓不到鱼,我就非常着急,一着急就不停地换钓位,可越是耐不下性子,越钓不到鱼。  请我钓鱼的多为学生家长,投我所好。开始我还不好意思,好像拿着网在别人的鱼塘里捕捞。可我渐渐地发现,鱼塘主人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