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广泛重视。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情境、史料、素养三位一体,问题创设情境,史料支撑实证,情感升华素养。教学目标实施和规划的策略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和建构思维的应用。本文试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为例进行讨论,以求教大方之家。
一、立足学情,制定教学思路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教材主要讲述了四大文明的发展、传播及宋元时期交通的状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上看,通过之前对宋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学习,对宋元时期有总体面貌宏观的掌握;从技能和潜能的角度上看,“总体上说,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据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①相较于政治、经济史,对于科技史,学生较为感兴趣。我们不仅要提供史料碰撞出探究思维的火花,也要通过情境的营造,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力量和价值,更要搜索学生的知识盲区、能力盲区、认识盲区,进而解答学生知识困境、认识困境等。
基于此,可以展开生活实践与科学发明相结合的理性分析。四大发明的产生首先是出于当时人们在阅读、军事、出行和贸易的实际需要。宋元时期,特别是宋与辽、夏、金的战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火药武器的使用。此外,宋元时期海路交通进一步发展。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指南针的广泛使用。元朝为巩固横跨欧亚大陆的统治、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的覆盖全国陆路交通网,促进了异域文化的交流。高度发达的阿拉伯数字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在中古的中国发现了世界”;作为古代人们智慧体现的四大文明,其传播促进了欧洲等地的文化发展,以造纸术的传播影响来看,“据考证,阿拉伯人在12世纪才将唐代麻纸技术带到欧洲,1150年西班牙建立起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后,法、德、荷、意、英等国也陆续掌握了造纸术。1568年法兰克福出版的《百职书》就记录了当时欧洲的造纸技术,其设备和工艺与中国传统造纸基本一致”。②除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智慧外,开封、大都等古都之美、宋词、元曲文艺之韵,宋元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世界,让世界产生了了解中国的愿望。
综上,在立足学情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将本课整合为:“科技之光”“交流之旅”“文明之思”三个部分,并制定如下的教学思路:
二、关注情境,以感观促思考
教育情境是教学活动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物理的、现实的,而且是心理的、人工的,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建构的微环境。①对于《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学生感兴趣的多是四大发明如何解决了生活和生产中的难题。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视频、地图、史料资源的辅助,不仅可以解答学生对四大发明产生的困惑,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四大文明传播过程以及影响、分析中古的中国吸引世界的原因有哪些?借助视频、地图增强学生时空观念,以史料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在获得一定的历史解释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知识建构,进而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
(一)四大发明如何解决了生活和生产中的难题?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下的人们逐渐形成了重实践、重经验的传统。为解决生产生活中阅读、军事出行、贸易的实际问题,在思考和实践中,四大发明得以产生。由于历史本身的不可再生性给单纯的语言讲解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课第一部分“科技之光”的讲解中,教师选择播放“以发明改变命运,智慧创造生活”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我爱发明》。通过这个节目里发明者的叙述,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发明最开始都是源于好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理,四大发明也源于古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索。在帮助学生体会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实际问题时,多角度思考,动手实践的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精神。并以表格(表1)的形式,先幫助学生归纳其产生原因和发展,通过类似参观博物馆的形式,将四大文明分为四大展区,教师以解说员的身份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进行讲解,说明其在当时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利用图片对汉代造纸工序的进行讲解,还原汉代人民造纸情境,借助材料分析分析雕版印刷的优点。(图1)
学生对四大发明的产生、发展、用途上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后,联系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帮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传统的四大发明还是新四大发明,不同程度上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便利了社会生活。再通过设问:为什么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得以广泛传播?带领学生走进“交流之旅”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宋元时期海陆交通的发展,解答其关于中西文明交流传播过程、影响是怎样的等困惑。
(二)中西文明交流传播的过程、影响是怎样的?
文明交流传播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既离不开政治形势的左右,也离不开交通的发展与支持。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13世纪蒙古的兴起是重要的一页。教师可通过相关史料(材料1、2)为学生问题探究提供支持。
材料1: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对外征服战争,使中国西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从而导致穆斯林无阻碍地进入中国境内,并带来了伊斯兰文明。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2:在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内,元蒙统治者建立起完善的驿站系统,从元大都或中国其他城市到中亚、波斯、黑海以黑海之北,都有驿道想通。而窝阔台时期的和林与忽必烈时的大都都处于这一国际交通网的中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宋元时期发达的对外交通为中西文明的交流传播提供了桥梁,其传播对欧洲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不仅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了欧洲等国,西方的科技和异域的文化也影响了中国。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地图的展示帮助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海陆交通发展的情况,通过设问,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著名的海陆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利用地图展现四大文明传播的路线,再通过史料实证(如材料3、4、5),引导学生分组分析四大发明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化传播、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火药对作战方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分析出其虽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但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促成文明向近代化转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通过郭守敬参考回回历创制《授时历》、阿拉伯数字逐渐进入中国人生活的史实和展示由中国音乐家改造阿拉伯、波斯传过来的风琴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文化交流的多元、开放、共享、双向性。 材料3: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
和它的西传》
材料4: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卡尔·马克思:
《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材料5: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和同仁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予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三)中古的中国吸引世界的原因有哪些?
在学生对“科技之光”“交流之旅”学习基础上,先通过设问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的地区都有哪些,再向学生说明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并以马可波罗的来华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了解马可·波罗大约于1271年随其叔父来到东方,1275年得到忽必烈礼遇,在元朝为官17年,足迹遍及全国的个人经历后,补充元代汪大渊两次游历印度洋、苏马以使臣身份出访巴黎和罗马的史实。增强学生对宋元时期文化交往双向性的认识。再以设问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中国吸引世界的原因。最后借助相关材料(材料6、7、8),和学生一起分析宋元时期的独特魅力(如图2)。同时注重联系现实,结合宋元时期文化交流的多元、开放、共享、双向性特点,联系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题演讲,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需的心态和自信。
材料6: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祆庙斜街州北瓦子,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余诸班直军营相对,至门约十里余,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段家熝物、石逢巴子,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材料7:马可波罗之在书中的记载,杭州商业情况:“城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无数……每星期有三天为市集之日,有四五万人挈消费之百货来此贸易。”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8: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孕育了元杂剧的诞生,而元杂剧又以丰美的和声弹奏出时代的精神魂魄。元杂剧的繁盛,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自此,中国真正成为世界上的一个“戏剧大国”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三、重视反思,提高课程质量
课堂的教学往往是灵活的,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怎样引导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历史,不仅需要处理好授课与学习、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对此,鲁东海老师提出整体拟定教学目标,以一定的价值主题和教学主线将三维目标统整起来,给课堂的生成设置边界和线路的观点。①基于此,本节课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和“在中国发现世界”两点为重要的核心支撑点,综合利用视频和地图,以相关视频帮助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同时借用地图和相应的材料,在带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感时不忘记材料的支撑,再通过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立足历史,思考当下。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努力减轻学生的压力,带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相信学生本身的知识建构能力,引导而不是灌输,选择的教学素材不仅是为活跃课堂气氛,更是为帮助学生营造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史料、地图等素材的配合,落实学生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总之,科技文化史相较于经济和政治史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并不意味着“好讲”,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只着眼于教材,更要重视与更为广泛的课程资源相联系,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中国传统四大发明,更应了解中国的科技宝库中还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例如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从其文明影响意义上并不亚于传统四大发明,甚至被称为中国古代新四大发明。除此之外,还应及时了解现代科技成果,以此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培养发展性的学习意识。进而在认识历史本身具有联系性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着眼,认识到在科技发展的背后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相应的经济土壤。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历史教学更是如此,是一條任重道远的路,离不开每个人的思考。
【作者简介】柏松,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王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李婷轩】
一、立足学情,制定教学思路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教材主要讲述了四大文明的发展、传播及宋元时期交通的状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上看,通过之前对宋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学习,对宋元时期有总体面貌宏观的掌握;从技能和潜能的角度上看,“总体上说,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据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①相较于政治、经济史,对于科技史,学生较为感兴趣。我们不仅要提供史料碰撞出探究思维的火花,也要通过情境的营造,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力量和价值,更要搜索学生的知识盲区、能力盲区、认识盲区,进而解答学生知识困境、认识困境等。
基于此,可以展开生活实践与科学发明相结合的理性分析。四大发明的产生首先是出于当时人们在阅读、军事、出行和贸易的实际需要。宋元时期,特别是宋与辽、夏、金的战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火药武器的使用。此外,宋元时期海路交通进一步发展。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指南针的广泛使用。元朝为巩固横跨欧亚大陆的统治、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的覆盖全国陆路交通网,促进了异域文化的交流。高度发达的阿拉伯数字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在中古的中国发现了世界”;作为古代人们智慧体现的四大文明,其传播促进了欧洲等地的文化发展,以造纸术的传播影响来看,“据考证,阿拉伯人在12世纪才将唐代麻纸技术带到欧洲,1150年西班牙建立起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后,法、德、荷、意、英等国也陆续掌握了造纸术。1568年法兰克福出版的《百职书》就记录了当时欧洲的造纸技术,其设备和工艺与中国传统造纸基本一致”。②除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智慧外,开封、大都等古都之美、宋词、元曲文艺之韵,宋元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世界,让世界产生了了解中国的愿望。
综上,在立足学情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将本课整合为:“科技之光”“交流之旅”“文明之思”三个部分,并制定如下的教学思路:
二、关注情境,以感观促思考
教育情境是教学活动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物理的、现实的,而且是心理的、人工的,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建构的微环境。①对于《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学生感兴趣的多是四大发明如何解决了生活和生产中的难题。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视频、地图、史料资源的辅助,不仅可以解答学生对四大发明产生的困惑,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四大文明传播过程以及影响、分析中古的中国吸引世界的原因有哪些?借助视频、地图增强学生时空观念,以史料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在获得一定的历史解释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知识建构,进而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
(一)四大发明如何解决了生活和生产中的难题?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下的人们逐渐形成了重实践、重经验的传统。为解决生产生活中阅读、军事出行、贸易的实际问题,在思考和实践中,四大发明得以产生。由于历史本身的不可再生性给单纯的语言讲解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课第一部分“科技之光”的讲解中,教师选择播放“以发明改变命运,智慧创造生活”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我爱发明》。通过这个节目里发明者的叙述,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发明最开始都是源于好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理,四大发明也源于古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索。在帮助学生体会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实际问题时,多角度思考,动手实践的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精神。并以表格(表1)的形式,先幫助学生归纳其产生原因和发展,通过类似参观博物馆的形式,将四大文明分为四大展区,教师以解说员的身份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进行讲解,说明其在当时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利用图片对汉代造纸工序的进行讲解,还原汉代人民造纸情境,借助材料分析分析雕版印刷的优点。(图1)
学生对四大发明的产生、发展、用途上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后,联系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帮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传统的四大发明还是新四大发明,不同程度上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便利了社会生活。再通过设问:为什么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得以广泛传播?带领学生走进“交流之旅”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宋元时期海陆交通的发展,解答其关于中西文明交流传播过程、影响是怎样的等困惑。
(二)中西文明交流传播的过程、影响是怎样的?
文明交流传播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既离不开政治形势的左右,也离不开交通的发展与支持。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13世纪蒙古的兴起是重要的一页。教师可通过相关史料(材料1、2)为学生问题探究提供支持。
材料1: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对外征服战争,使中国西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从而导致穆斯林无阻碍地进入中国境内,并带来了伊斯兰文明。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2:在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内,元蒙统治者建立起完善的驿站系统,从元大都或中国其他城市到中亚、波斯、黑海以黑海之北,都有驿道想通。而窝阔台时期的和林与忽必烈时的大都都处于这一国际交通网的中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宋元时期发达的对外交通为中西文明的交流传播提供了桥梁,其传播对欧洲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不仅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了欧洲等国,西方的科技和异域的文化也影响了中国。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地图的展示帮助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海陆交通发展的情况,通过设问,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著名的海陆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利用地图展现四大文明传播的路线,再通过史料实证(如材料3、4、5),引导学生分组分析四大发明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化传播、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火药对作战方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分析出其虽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但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促成文明向近代化转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通过郭守敬参考回回历创制《授时历》、阿拉伯数字逐渐进入中国人生活的史实和展示由中国音乐家改造阿拉伯、波斯传过来的风琴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文化交流的多元、开放、共享、双向性。 材料3: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
和它的西传》
材料4: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卡尔·马克思:
《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材料5: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和同仁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予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三)中古的中国吸引世界的原因有哪些?
在学生对“科技之光”“交流之旅”学习基础上,先通过设问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的地区都有哪些,再向学生说明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并以马可波罗的来华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了解马可·波罗大约于1271年随其叔父来到东方,1275年得到忽必烈礼遇,在元朝为官17年,足迹遍及全国的个人经历后,补充元代汪大渊两次游历印度洋、苏马以使臣身份出访巴黎和罗马的史实。增强学生对宋元时期文化交往双向性的认识。再以设问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中国吸引世界的原因。最后借助相关材料(材料6、7、8),和学生一起分析宋元时期的独特魅力(如图2)。同时注重联系现实,结合宋元时期文化交流的多元、开放、共享、双向性特点,联系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题演讲,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需的心态和自信。
材料6: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祆庙斜街州北瓦子,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余诸班直军营相对,至门约十里余,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段家熝物、石逢巴子,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材料7:马可波罗之在书中的记载,杭州商业情况:“城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无数……每星期有三天为市集之日,有四五万人挈消费之百货来此贸易。”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8: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孕育了元杂剧的诞生,而元杂剧又以丰美的和声弹奏出时代的精神魂魄。元杂剧的繁盛,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自此,中国真正成为世界上的一个“戏剧大国”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三、重视反思,提高课程质量
课堂的教学往往是灵活的,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怎样引导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历史,不仅需要处理好授课与学习、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对此,鲁东海老师提出整体拟定教学目标,以一定的价值主题和教学主线将三维目标统整起来,给课堂的生成设置边界和线路的观点。①基于此,本节课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和“在中国发现世界”两点为重要的核心支撑点,综合利用视频和地图,以相关视频帮助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同时借用地图和相应的材料,在带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感时不忘记材料的支撑,再通过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立足历史,思考当下。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努力减轻学生的压力,带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相信学生本身的知识建构能力,引导而不是灌输,选择的教学素材不仅是为活跃课堂气氛,更是为帮助学生营造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史料、地图等素材的配合,落实学生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总之,科技文化史相较于经济和政治史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并不意味着“好讲”,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只着眼于教材,更要重视与更为广泛的课程资源相联系,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中国传统四大发明,更应了解中国的科技宝库中还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例如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从其文明影响意义上并不亚于传统四大发明,甚至被称为中国古代新四大发明。除此之外,还应及时了解现代科技成果,以此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培养发展性的学习意识。进而在认识历史本身具有联系性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着眼,认识到在科技发展的背后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相应的经济土壤。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历史教学更是如此,是一條任重道远的路,离不开每个人的思考。
【作者简介】柏松,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王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李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