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心灵深处的德育写作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359795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的教育写作经历,总共写了教育教学类文章三百多万字。细细品味,这上千篇的文章中,我关注最多的就是这样一些关键词:“生命”“爱”“人性”“心灵”“情感”“价值取向”……这些词根不断地浇灌着我的心根,让我心灵不断地丰实着,然后自然而然生长、舒展这些文词的根系。我的灵魂就是在写作、教育、德育、教育写作、德育写作之间不断地生长……
  
  指向现世生命品性的修养
  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植德性与人性,它与德育血肉相连,甚至有时不分你我。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的,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核心就是育德,所谓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在我看来,它可以理解为:长大成长的、长大成人的学问的要径就在于对德善的修养。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秘密:他的所有的文章中都弥漫着人性的温暖,对于生命的关怀,对于心灵的关照,对于人类德性的涵润。这是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与实践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原因之所在。正是带着一种深刻的生命的依恋,对人类德性的美好的期许,从内心深处守望与坚信,通过教育人类的心灵会变得越来越纯洁、越来越崇高、越来越美好!字里行间,都是对于学生的人格、品格、性格、体格……的呵护与殚尽思虑的改善。通过他的文章,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看到,教育学是一种“人学”,是培植学生自由全面自主和谐发展。而在所有的发展要素中,显然“道德感”则是至高无上的,唯有道德的发展,才有真正的人的成长。
  写作的意义也是对自性、人性、心性、德性的看护与滋养。灵魂的自我建构,从散逸、纷杂、俗念与欲望纠缠的现实生活中抽身而出,在文字的静观中清洗与洁净自己的心灵生活。就我个人写作而言,每一次淋漓尽致的文字的表达,都是一次精神生活的大振奋,尤其重要的是一次精神的澡雪,心灵的冲浪。这得一种精神元素的化合与激荡,在不断的招魂,不断地对人生的“元气”的集合。有境界自成高格,胸怀光明磊落,才能有通透挥洒、拔标出尘之文。心中浑浑浊浊、物欲充塞,其下笔也是晦暗阴涩、虚浮伪饰,让人觉得“惨不忍睹”。回顾我所有的写作过程中,一直持守的就是“心灵的尺度”“德性的光辉”“精神的坐标”……缺乏这些,写作就会流于一种文字的游戏与生命的空虚。写作原本是为了让我们的心灵生活“笃实生光辉”,原本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渊深浩博”“睿智通达”——而没能砥砺德行、正心诚意的修持之念,写作就会不断地堵塞心智的通道,让人迂腐不堪,或者就会让人“言不由衷”“口不应心”,变得虚饰浮泛。选择一种语言方式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一种心灵生活。写作本身就是带着浓厚的德育的色彩。所谓的立言以立德,立言以立人。中国古代特别强调文道合一,道德文章,人文一体。这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就如同潘新和教授在归纳写作的三种类型时提出,有辞章之文,有学问之文,有道德之文。道德之文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其实,“文心雕龙”的内在含义,也许可作如是观,即文章要“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是要靠“心”来雕的。用心就是好文章。从更高的意义上说,古今中外之大文章无一不指向于“歌德”——对人类美好德性的歌颂,是心灵与美德的歌唱!
  德者,得也。也就是内心的收获,一种人生的启悟,一种美好的感发,一种温暖的感觉……这些如空气般充溢着我们的心灵世界。让我们能更平和、更充满爱意、更温存地面对人世的一切。这就是德的最本初的意义。而接近心灵本质与秘密的写作,并不是什么如熬苦药一般苦煎苦熬,而是把这不停歇地芬芳、净化内心的感悟与收获拾掇起来,用文字点点滴滴珍藏起来,让它们在灵魂深处弥漫与酝酿。它们在不断地努力着收集阳光的香味、草的鲜翠、夜的星光……
  教育与写作用不同的方式走向人类的内心深处,净化、提升人类的心灵力量,甚至可以这样说,教育与写作在某种程度上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于心灵与德育。
  
  神秘内在的“精神同构”
  我的一个朋友网名叫落风,他三十五岁时,开始不断地进行着教育写作,一写就是如痴似狂,不能止休。几年时间写了大量的他与学生之间的故事,他的教育教学感悟。可是,他真正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很少。不少同事大为不解,问他,你何苦来着?写又不能发表,写了那么多到底有怎么用呢?他微笑着,平静地说,其实,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发表。如同学钢琴不是为了当钢琴家去表演,学写毛笔不是为了去当书法家去展览……写作就是练心,让心在写作中更丰富,跳动得更有活力。比如我自己为什么写得乐此不疲?我自己知道,在写作上我决无天赋,在这方面也很难奢望能有所成就。可是,就是忍不住要写。写着写着,心就平了;写着写着,神就安了;写着写着,心中的感恩越积越厚……举起教鞭习惯性要往下甩的手慢慢地放下了,遏止不住要对着学生破口大骂的次数渐渐的少了……他的这番坦诚的话语,道出了德育写作对于教师心灵成长的意义——因为德育写作,因为充满温情,写着就是给人心加入许多温暖、美好与人性。
  李镇西老师的写作历程也是值得我们去品析的。《爱心与教育》是他的成名作,他用自己的爱心与热情来撰写一篇篇的教育诗篇。他时时通过写作来反思、来调整、来修炼。正如他说:“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我们常常感到自己心灵的锈迹斑斑。”他就在教育与写作中,在德育的写作中修炼自己的爱心与赤子之心——这一大德大怀是教育中永恒的动力与源泉。在德育写作中,他不断地积淀与增厚教育的情怀,不断地走向心灵的纯净与生命的明澈。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他的整个生命成长、专业成长与教育写作、德育写作也是紧紧相连的。教育写作如果对德育置之不理,那么,就不成其为教育写作,其意义就纷崩瓦解了。
  
  当我们过着一种浮泛的日子时,我们笔下的文字就会显得苍白乏味,如同谷;当我们缺乏一种真挚的爱的信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写作就会变得功利而平庸;当我们没有涵养好自己的心性与德行时,我们写的言词再考究与精致,掩饰不了我们内心的贫困与鄙陋……文字永远是与心、爱、情、德等元素化合物,而不是简单的点横竖撇捺的堆积与组合。在我的教育写作经历中,每次被逼着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时,我都是痛苦地调弄着一些字符、一些语式,在行文与运笔之间明显地缺乏一种非常坚定而炽热的内在的精神元气。这样的写作,总让自己于心戚戚,怅然若失。有时,文章即便发表了,我的内心充溢的不是一种成功与愉悦,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虚弱与迷惘。相反,如果是真心实意的写作,每写下一些东西,都会觉得全身心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元气荡漾不已。真心的写作是在培植与增强内心的力量;虚假的写作则是在损害与削弱内心的力量。这内心的力量就是道之根,德之气。
  十几年的教育写作经验告诉我,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写作首推“真”字。这里的“真”包括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真抓实做。唯有真,唯有诚,才能育已感人,才能德化万有!
  真正的能够震撼、激越人心的教育写作,必然是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在创作,必然深蕴着我们的生命气息,思想气象,个性气味……恰如布丰所说的,风格即人格。往深里分析,我觉得风格的形成与锻造过程其实就是人格的形成与锻造的过程。风格就是人格散发出来的气息、气味、气韵。真正的写作者就是通过一个个带血的字符走向心灵的朝圣路,也就是通过对人生的沉潜与世事的涵养,不断地“集义为气”“善养吾浩然之气”,从而实现了人生的完满,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文字才可能灼灼其华、熠熠生辉。字字珠矶的背后一定是字字德性;否则,再华丽再唯美,也不过是“绣花枕头”而已。在我个人的写作历程中,心灵的写作、德育的写作永远是我教育写作中的“重要篇章”。因为,出自对于心灵生活的眷恋,我喜欢将自己整个心灵投诸文字中不断地锤炼、锻打,然后将这种深沉的情感与气韵自然而然地散逸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及研究之中。
  吴非先生的许多文章,基本上是指向于人文写作,大德育写作。缺“德”的教育写作,其行不远。
  
  凝汇挚爱的理想、渴望和追求
  我们时常会盛赞某些人有大师风范、有名家气象、有大将风度,也会形容某些人的文章是大气磅礴、大象无形……之所以成其大者,就是所谓的“君子务本”,在根本上、本源上思考,如此这般自然而然根深叶茂、质实华溢。在这里的根与本就是心灵的培植、道德的养护、精神的锻铸。为人与为文并无二致。德育写作就是在不断地探寻与凝荟我们生命中的信仰与力量。正如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所言,能否获得汉语的恩惠,能否领悟汉语的秘密,能否掌握汉语的能力,能否在汉语的海洋里如鱼得水,是关乎每个中国人生命质量的大事。语言清晰,则生命敞亮;语言丰富,则生命饱满;语言贫瘠,则生命寡淡;语言性灵,则生命优雅。德育写作时常要把一些贤圣言词运之于心、系之于思,是对一些根本性的伟大观念的沉思默想、涵泳体味。思想境界与思维品性就是在这样的浸染与润泽之中,慢慢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崇高。
  情境教育家李吉林的教育写作,其重心指向就是“情境教育”——其内涵就是以情育情。她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还出了八卷本300多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回顾她自己的写作体验她深情地写道:“自己虽然少了一点休闲,工作紧张一点,但是当一篇篇的改革心得变成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了自己所感、所悟,让教师的操作不至于停留在经验层面的仿效,而可以按规律去进行再创造,运用到实践中,获得教育的高效能,最终看到众多的儿童获益,让他们身心愉悦,快乐地享受教育,审美情趣、道德情感、潜在智慧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那种精神上的收获,是我生活中最高的享受。”从某个意义上讲,她的教育写作就是德育写作。是不断地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生命与道德”,她不断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及不断地进行着写作,而在写作的召唤中,她的人生的道德境界又不断地得到超越与创拓。
  想想朱永新老师是怎样几十年如一日执着探询教育教学的大道,探询生命成长的奥义——他的新教育实验,他的上百部的教育著作……这是一种“大爱大德、大情大智”的情怀!王尧在《教育是一首诗》中引用道:朱永新在一首诗中说:“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许嘉璐先生序《朱永新教育作品》中谈到朱永新对教育的执著时说:“他何以能够长期如此?我想,最大的动力就是那伟大的爱。”通过他大量的激情澎湃、爱意盈盈的教育写作,我深刻地感受到,爱在创造着教育实践与教育写作,同时教育实践与教育写作也在无时不刻地哺育着心中的爱,无时不刻地注入了新生的、不竭的仁爱之情。
  德育写作就是“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它引领我们通过用文字唤醒心灵的力量,从而不断改善心灵的力量,使生命向着未来的方向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作者单位: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合肥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找出了合肥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发展合肥市农村专业合作组
加缪的疏离哲学思想蕴藉着其生命存在体悟的独异性,浸染着一种人生“未曾投入,却已疏离”的本真存在感。加缪在揭示此点的同时,更是向人们指明了面对疏离与荒诞,人要敢于承担无意
晚唐时期,在宣州和池州出现了众多文人,人们称呼其中的张乔、许棠、张螭和周繇为“九华四俊”,他们又与其他士人一起被称为“成通十哲”,在唐代皖籍作家中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但这
北魏时期,佛教流播甚广,寺院之兴盛,僧侣之众多,“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世。”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而且直接占有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封建经济组织。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僧侣
责任感是驱动人一生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获得他人信赖和尊重的重要方法。在公民责任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人们的视角更多地关注于中学、大学的孩
教育智慧是教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总和,是引导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成功智力,是由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分析力、由教育实践发展的教育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基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两项基本任务,搞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精神文明发展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后现代主义是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种西方哲学思潮。它为各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启了新的思考方向。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首先体现在德
刑事被害人虽然是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对象,但是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民事权益的保护远远不够。许多被害人或其家属常常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赔偿或救济而终身贫困。这主要
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郝克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AGA030001)于近日通过了全国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