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统计,到2008年年底,全球金融机构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了1.2万亿美元,受损金融机构大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中损失最惨重的是美联银行,资产损失达到了1000亿美元,花旗、美林、瑞士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汇丰控股等金融机构也遭受了严重打击。相对而言,由于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深,国内监管机构对于投资组合限制较严等因素,中资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相对较轻,风险基本处于可控状态。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机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58-01
截至2009年2月末,中资商业银行有四家进入全球大金融机构按市值排名的中前十位,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位列前三,交通银行也列入十强之内。中资商业银行近几年来积极谋划全球布局,中资商业银行采取收购兼并等形式拓展境外机构网络。据统计,2006—2008年中资银行境外涉及交易金额165亿美元9起并购交易,说明中资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境内业务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1 金融危机是银行并购的机遇
银行并购对象增加,金融危机在历史的长河中使金融机构进行重新整合。据统计显示,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已有40多家银行无法经受重创而先后倒闭。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市场预测将会有更多的银行遭受打击,并为潜在并购交易奠定基础。根据Thomson Financial的统计,2008年一年全球银行业的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直线攀升,只四季度银行并购交易数量已经达到500起,并购交易总额创历史纪录,这表明在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银行业并购交易在不断增加。相对于资金实力比较充足,资产质量相对稳定,寻求拓展境外机构网络,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金融危机孕育了百年一遇的机遇。
机会一:银行并购减少竞争对手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大量曾经在全球银行并购市场上的大型欧美银行后院起火,基于自身财务困境的压力四处寻求资金,许多金融机构开始收缩业务,将精力集中于主要业务,对于其他交易已经无法分心。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竟然开始变卖资产。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公布其2008年创纪录的241亿英镑巨额亏损的同时,也宣布将转移20%左右的资产(约2400亿英镑)到一个非核心部门,并在今后3~5年内处置或核销这部分资产。同时该行还将进一步重组业务结构,使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英国本土,并使全球业务运营更集中化,经营范围则有所缩减。花旗集团也因陷入财务危机而开始瘦身,旗下的经纪业务部门与摩根史丹利公司进行了合并,并计划进一步出售部分资产。这些国际性金融机构的退出一方面降低了并购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中资银行在并购交易中的议价能力。
机会二:东道主市场壁垒门槛降低
金融关系国计民生,所以许多国家都对国外资本并购本国金融机构进行了限制,但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中,政府为了稳定经济、降低银行风险,经常适当降低门槛,吸收外资投资。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取消外资银行的管制措施,国外银行大量涌入,导致银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90%以上。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之后也对外资全面开放了银行业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受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都调整了此前较为严格的外资银行进入限制。有关人士认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可能导致金融业新一轮准入限制的放松。
机会三:银行并购成本下降
一般而言,银行并购需要付出一定的并购成本才可以获得对象管理层和原有股东的支持,投资者的信心严重不足,市场对银行存在资产损失的顾虑使得银行股票的账面价值降低,对象的管理层和股东对于交易价格的评估也显著下降。表示金融危机环境中银行的并购成本将下降。例如,2007年马来西亚Maybank收购印度尼西亚国际银行(BII)时支付的溢价水平高达65%,市净率为4.3倍;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所支付的溢价水平为市价的76%,市净率为2.91倍。2008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的持续蔓延,全球主要市场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很多证券交易所主要股票指数跌幅超过50%,全球银行业估值水平也随之大幅下降。资本市场悲观情绪浓厚,投资者信心严重动摇,市场对于银行潜在资产损失的担忧导致大量银行股票在账面价值以下交易,并购对象的管理层和股东对于交易价格的期望也显著降低。这说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并购的交易成本将显著降低。
机会四:引进国际人才的成本下降
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机构大批倒闭或陷入低谷的时候,也对金融行业的再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困境中的金融企业多选择裁员以降低成本。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够用较低的成本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特别是华裔人才。据初步估计,本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业失业人数将超过20万人。高端金融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瓶颈”。而这场金融危机则为中资商业银行创造了吸引高端金融人才的绝佳机遇。中国金融机构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吸引海外高端金融人才,尤其是华裔背景人才。
2 金融危机影响下银行面对的挑战
在剧烈动荡的金融环境下潜在并购对象的选择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以及把握合适的并购时机,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挑战一:并购交易的尽职调查
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尽职调查。在金融危机环境中,“有毒资本”的识别和定价是尽职调查的核心。许多金融机构持有大笔的次债产品,在当前的市况下这些金融工具可能大幅度贬值,或者已经没有市场价格,但在并购对象的资产负债表上有较大的余额,我们必须关注其会计方法,确定其是否足额提取了减值准备。在行业选择上,应该侧重于比较熟悉的商业银行领域,避免跨国经营风险和跨行业经营风险叠加;在规模选择上,建议从中小规模的并购交易开始,逐步积累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不宜仓促开展大规模并购,以免在交易失败时造成重大损失。在当前环境下,中资商业银行可积极关注一些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剥离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并购对象。
挑战二:并购的决策和审批程序
国际资本市场的并购交易经常会以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这对于中资银行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效率是一个挑战。通常境内商业银行并购境外金融机构,需要董事会、管理层、银监会、股东大会、外管局等有关部门审批,程序复杂,投资境外金融机构需要向当地金融监管当局报批,不确定因素多。在开展并购交易尽职调查的时候,对并购交易涉及的境内外审批程序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及时与有关机构进行沟通并做好安排。就法律法规的模糊地带进行确认,争取在并购决策和审批程序上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境内外监管要求的差异是跨国并购无法回避的事实,一些国家虽然放松了外资银行进入的门槛,但往往在高管人员选用、董事会成员构成,以及外资拥有当地土地、贷款对象方面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做好适当的安排。
挑战三:并购后的全面整合管理
大量案例研究表明,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并购后的整合,收购银行与并购对象在企业文化、管理体制、IT系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往往成为并购后成功整合的障碍,在选择并购对象时要充分估计并购后有效整合的可行性,避免投资并购后“消化不良”。为了确保并购后的顺利整合,應该尽快组建并购后的管理团队,参与到并购交易的尽职调查过程中来,及早制订详细的整合计划,确保并购交易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机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58-01
截至2009年2月末,中资商业银行有四家进入全球大金融机构按市值排名的中前十位,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位列前三,交通银行也列入十强之内。中资商业银行近几年来积极谋划全球布局,中资商业银行采取收购兼并等形式拓展境外机构网络。据统计,2006—2008年中资银行境外涉及交易金额165亿美元9起并购交易,说明中资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境内业务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1 金融危机是银行并购的机遇
银行并购对象增加,金融危机在历史的长河中使金融机构进行重新整合。据统计显示,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已有40多家银行无法经受重创而先后倒闭。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市场预测将会有更多的银行遭受打击,并为潜在并购交易奠定基础。根据Thomson Financial的统计,2008年一年全球银行业的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直线攀升,只四季度银行并购交易数量已经达到500起,并购交易总额创历史纪录,这表明在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银行业并购交易在不断增加。相对于资金实力比较充足,资产质量相对稳定,寻求拓展境外机构网络,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金融危机孕育了百年一遇的机遇。
机会一:银行并购减少竞争对手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大量曾经在全球银行并购市场上的大型欧美银行后院起火,基于自身财务困境的压力四处寻求资金,许多金融机构开始收缩业务,将精力集中于主要业务,对于其他交易已经无法分心。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竟然开始变卖资产。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公布其2008年创纪录的241亿英镑巨额亏损的同时,也宣布将转移20%左右的资产(约2400亿英镑)到一个非核心部门,并在今后3~5年内处置或核销这部分资产。同时该行还将进一步重组业务结构,使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英国本土,并使全球业务运营更集中化,经营范围则有所缩减。花旗集团也因陷入财务危机而开始瘦身,旗下的经纪业务部门与摩根史丹利公司进行了合并,并计划进一步出售部分资产。这些国际性金融机构的退出一方面降低了并购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中资银行在并购交易中的议价能力。
机会二:东道主市场壁垒门槛降低
金融关系国计民生,所以许多国家都对国外资本并购本国金融机构进行了限制,但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中,政府为了稳定经济、降低银行风险,经常适当降低门槛,吸收外资投资。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取消外资银行的管制措施,国外银行大量涌入,导致银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90%以上。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之后也对外资全面开放了银行业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受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都调整了此前较为严格的外资银行进入限制。有关人士认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可能导致金融业新一轮准入限制的放松。
机会三:银行并购成本下降
一般而言,银行并购需要付出一定的并购成本才可以获得对象管理层和原有股东的支持,投资者的信心严重不足,市场对银行存在资产损失的顾虑使得银行股票的账面价值降低,对象的管理层和股东对于交易价格的评估也显著下降。表示金融危机环境中银行的并购成本将下降。例如,2007年马来西亚Maybank收购印度尼西亚国际银行(BII)时支付的溢价水平高达65%,市净率为4.3倍;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所支付的溢价水平为市价的76%,市净率为2.91倍。2008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的持续蔓延,全球主要市场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很多证券交易所主要股票指数跌幅超过50%,全球银行业估值水平也随之大幅下降。资本市场悲观情绪浓厚,投资者信心严重动摇,市场对于银行潜在资产损失的担忧导致大量银行股票在账面价值以下交易,并购对象的管理层和股东对于交易价格的期望也显著降低。这说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银行并购的交易成本将显著降低。
机会四:引进国际人才的成本下降
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机构大批倒闭或陷入低谷的时候,也对金融行业的再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困境中的金融企业多选择裁员以降低成本。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够用较低的成本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特别是华裔人才。据初步估计,本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业失业人数将超过20万人。高端金融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瓶颈”。而这场金融危机则为中资商业银行创造了吸引高端金融人才的绝佳机遇。中国金融机构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吸引海外高端金融人才,尤其是华裔背景人才。
2 金融危机影响下银行面对的挑战
在剧烈动荡的金融环境下潜在并购对象的选择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以及把握合适的并购时机,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挑战一:并购交易的尽职调查
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尽职调查。在金融危机环境中,“有毒资本”的识别和定价是尽职调查的核心。许多金融机构持有大笔的次债产品,在当前的市况下这些金融工具可能大幅度贬值,或者已经没有市场价格,但在并购对象的资产负债表上有较大的余额,我们必须关注其会计方法,确定其是否足额提取了减值准备。在行业选择上,应该侧重于比较熟悉的商业银行领域,避免跨国经营风险和跨行业经营风险叠加;在规模选择上,建议从中小规模的并购交易开始,逐步积累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不宜仓促开展大规模并购,以免在交易失败时造成重大损失。在当前环境下,中资商业银行可积极关注一些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剥离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并购对象。
挑战二:并购的决策和审批程序
国际资本市场的并购交易经常会以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这对于中资银行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效率是一个挑战。通常境内商业银行并购境外金融机构,需要董事会、管理层、银监会、股东大会、外管局等有关部门审批,程序复杂,投资境外金融机构需要向当地金融监管当局报批,不确定因素多。在开展并购交易尽职调查的时候,对并购交易涉及的境内外审批程序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及时与有关机构进行沟通并做好安排。就法律法规的模糊地带进行确认,争取在并购决策和审批程序上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境内外监管要求的差异是跨国并购无法回避的事实,一些国家虽然放松了外资银行进入的门槛,但往往在高管人员选用、董事会成员构成,以及外资拥有当地土地、贷款对象方面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做好适当的安排。
挑战三:并购后的全面整合管理
大量案例研究表明,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并购后的整合,收购银行与并购对象在企业文化、管理体制、IT系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往往成为并购后成功整合的障碍,在选择并购对象时要充分估计并购后有效整合的可行性,避免投资并购后“消化不良”。为了确保并购后的顺利整合,應该尽快组建并购后的管理团队,参与到并购交易的尽职调查过程中来,及早制订详细的整合计划,确保并购交易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