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班额大的情况下,还有时间和能力让幼儿成为日常科学操作活动的主人吗?根据实践研究,只要在材料的投放上做好文章,做详文章,我们完全有能力提供幼儿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那就是教师如何利用幼儿同家长等有利搜索挖掘潜力,提供材料,使材料在幼儿科学操作活动中起到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
一、科学投放材料凸显区域功能
1、材料应科学有趣
任何一种材料都应与某一个主要的科学现象有关,使用这一材料应能揭示有关的科学原理。如提供各种积木,让幼儿搭不同倾斜度的斜坡,并提供不同质地斜坡面。幼儿通过操作,发现玩具汽车滑下斜坡的速度不仅与坡面的倾斜度有关,还与坡面的质地有关,从而揭示了倾斜度与速度,速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有趣的材料是对学习的最好刺激。因此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首先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因为科学与趣味两者是互补关系,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幼儿不易进入其中,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趣味,它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如:让幼儿了解弹性时可投放橡皮筋、海绵、弹簧或弹簧秤、弹性小球等,了解多种镜子及其特性时可提供平面镜、凹凸镜、三棱镜等,了解水的特性时可投放吹泡泡、闸门关水等,这些材料提供方便,幼儿能自由探索,也可在父母的帮助下探索。又如大班的幼儿已经认识了电池,了解了常用电池的功用,于是为中班幼儿准备了各种电动小玩具,让幼儿尝试安装,幼儿不仅掌握了不同的装填形式,而且还发现玩具的声音大小、速度快慢、动与不动不仅与电池的装填方法有关,还与电池的新旧有很大的关系。
2、材料应具有探索的空间
既然是让幼儿在发现中学习,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不必是完美的。幼儿有时就是通过半成品材料观察到许多的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懂得这些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的。如我同科学操作区有一个“会翻滚的小桶”材料,起初,幼儿只感到弹子从最上面的小桶里会一路翻滚到下而几个小桶里,非常有趣,但“小桶为什么会翻滚”的原因则始终没人发现。在与父母的共同探索中幼儿发现了小桶翻滚不到位的原因在小桶的内部结构上,他们最终知道了小桶翻滚的原理。
3、主、辅材料应合理搭配
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主、辅材料搭配,主材料基本保持不变。幼儿在不断操作摆弄材料中,会发现一些现象,也会产生许多问题,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教师不能只简单地给予解答,而是通过不断增添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探索,设法寻找最终的答案。在小实验“不塌的纸桥”中,教师提供了不同厚薄、折叠成不同形状的纸张,让幼儿用纸与积木配合搭成一座桥,并往“桥”上放物品,比较哪种纸桥抗塌的力最大。纸自始至终是主材料,而一些积木、书本等是辅材料,幼儿不停地更换主辅材料,知道了纸的厚薄、折叠形状与所放物品多少之间的关系。正因这些材料及其蕴含的科学现象使幼儿始终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
总之,在开放性科学区域内投放的材料首先应考虑安全性,其次应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一些与季节相适宜且幼儿特别感兴趣的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决定材料投放的种类、数量及顺序,对科学性较强但趣味不是很足的材料,应放在需父母配合的区域,在活动中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共同探索,寻找原理,获得成功。
二、多方准备材料保证人手一份
为使幼儿在日常科学活动中具有相对丰富的操作材料,在每学期确定主题活动后,根据科学活动的内容列出所需操作材料的名称、规格以及数量,在开学家长会上与家长共同研讨共同挖掘,为家长提供操作材料提供可能。
教师除根据活动需求准备操作材料外,在日常生活中可在班中设立分类百宝箱,其中可有幼儿在家中玩得已无兴趣的电动玩具、吹泡泡、变形金刚、磁铁、各种藤制品、塑料制品等等,家中更新下来的时钟、电筒等,为幼儿的操作活动提供可能。
同时同内可设立材料分类室,对在专门的科学活动中或在科学操作区内幼儿用过已无兴趣的材料分门别类放在材料分类室,要求既要按年龄特点又要按材料特点,为下一批教师、幼儿使用提供丰富、实用的操作材料,力求做到在操作活动时保证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三、建立操作规则给予充分机会
大家知道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必须符合充足、合适、有趣三条原则,否则活动中就会出现争抢现象,由此带来材料的破损。但这“充足”两字有时能满足,可有时确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班中建立良好的操作常规。一是当材料十分充足时,幼儿可自由选择材料操作,但在选择其他材料时应将原材料归位放好;可以在不损坏材料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各种材料的操作方法,或寻找一种材料的多种操作方法。但当材料比较充足时,也就是每人一份不够时,可尝试幼儿两人或三人合作玩,但这里的规则是必须每人进行操作探索,可有不同的操作结果和不同意见,等待集体验证。当材料实在稀少时,可采用小组结伴,共同探究,如在幼儿探索三棱镜的活动,我自己和家长共同做了六个,把幼儿分成六组,每组再分成两部分,一部门在窗台外面走动,一部分在室内尝试用三棱镜观察窗台外幼儿,等会儿交换体验,这种分组交换、轮流操作探索的规则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又给予了每位幼儿与材料互动对话的机会。
四、表述操作材料激发探索欲望
幼儿对科学的体验是以感知为基础的,教师要允许幼儿在反复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以科学现象进行语言概括,鼓励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结果,而不要替他们说出他们能够说出的初步结论。同时应创设和谐宽松的操作氛围,让幼儿感到宽松、自由。
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操作,尝试用语言描述材料的表面特征到描述材料的动态过程,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教师首先可参与幼儿的活动,启发幼儿讲讲在操作中看到的现象。进而提高幼儿的发散思维和表述能力。
一、科学投放材料凸显区域功能
1、材料应科学有趣
任何一种材料都应与某一个主要的科学现象有关,使用这一材料应能揭示有关的科学原理。如提供各种积木,让幼儿搭不同倾斜度的斜坡,并提供不同质地斜坡面。幼儿通过操作,发现玩具汽车滑下斜坡的速度不仅与坡面的倾斜度有关,还与坡面的质地有关,从而揭示了倾斜度与速度,速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有趣的材料是对学习的最好刺激。因此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首先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因为科学与趣味两者是互补关系,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幼儿不易进入其中,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趣味,它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如:让幼儿了解弹性时可投放橡皮筋、海绵、弹簧或弹簧秤、弹性小球等,了解多种镜子及其特性时可提供平面镜、凹凸镜、三棱镜等,了解水的特性时可投放吹泡泡、闸门关水等,这些材料提供方便,幼儿能自由探索,也可在父母的帮助下探索。又如大班的幼儿已经认识了电池,了解了常用电池的功用,于是为中班幼儿准备了各种电动小玩具,让幼儿尝试安装,幼儿不仅掌握了不同的装填形式,而且还发现玩具的声音大小、速度快慢、动与不动不仅与电池的装填方法有关,还与电池的新旧有很大的关系。
2、材料应具有探索的空间
既然是让幼儿在发现中学习,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不必是完美的。幼儿有时就是通过半成品材料观察到许多的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懂得这些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的。如我同科学操作区有一个“会翻滚的小桶”材料,起初,幼儿只感到弹子从最上面的小桶里会一路翻滚到下而几个小桶里,非常有趣,但“小桶为什么会翻滚”的原因则始终没人发现。在与父母的共同探索中幼儿发现了小桶翻滚不到位的原因在小桶的内部结构上,他们最终知道了小桶翻滚的原理。
3、主、辅材料应合理搭配
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主、辅材料搭配,主材料基本保持不变。幼儿在不断操作摆弄材料中,会发现一些现象,也会产生许多问题,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教师不能只简单地给予解答,而是通过不断增添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探索,设法寻找最终的答案。在小实验“不塌的纸桥”中,教师提供了不同厚薄、折叠成不同形状的纸张,让幼儿用纸与积木配合搭成一座桥,并往“桥”上放物品,比较哪种纸桥抗塌的力最大。纸自始至终是主材料,而一些积木、书本等是辅材料,幼儿不停地更换主辅材料,知道了纸的厚薄、折叠形状与所放物品多少之间的关系。正因这些材料及其蕴含的科学现象使幼儿始终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
总之,在开放性科学区域内投放的材料首先应考虑安全性,其次应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一些与季节相适宜且幼儿特别感兴趣的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决定材料投放的种类、数量及顺序,对科学性较强但趣味不是很足的材料,应放在需父母配合的区域,在活动中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共同探索,寻找原理,获得成功。
二、多方准备材料保证人手一份
为使幼儿在日常科学活动中具有相对丰富的操作材料,在每学期确定主题活动后,根据科学活动的内容列出所需操作材料的名称、规格以及数量,在开学家长会上与家长共同研讨共同挖掘,为家长提供操作材料提供可能。
教师除根据活动需求准备操作材料外,在日常生活中可在班中设立分类百宝箱,其中可有幼儿在家中玩得已无兴趣的电动玩具、吹泡泡、变形金刚、磁铁、各种藤制品、塑料制品等等,家中更新下来的时钟、电筒等,为幼儿的操作活动提供可能。
同时同内可设立材料分类室,对在专门的科学活动中或在科学操作区内幼儿用过已无兴趣的材料分门别类放在材料分类室,要求既要按年龄特点又要按材料特点,为下一批教师、幼儿使用提供丰富、实用的操作材料,力求做到在操作活动时保证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三、建立操作规则给予充分机会
大家知道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必须符合充足、合适、有趣三条原则,否则活动中就会出现争抢现象,由此带来材料的破损。但这“充足”两字有时能满足,可有时确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班中建立良好的操作常规。一是当材料十分充足时,幼儿可自由选择材料操作,但在选择其他材料时应将原材料归位放好;可以在不损坏材料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各种材料的操作方法,或寻找一种材料的多种操作方法。但当材料比较充足时,也就是每人一份不够时,可尝试幼儿两人或三人合作玩,但这里的规则是必须每人进行操作探索,可有不同的操作结果和不同意见,等待集体验证。当材料实在稀少时,可采用小组结伴,共同探究,如在幼儿探索三棱镜的活动,我自己和家长共同做了六个,把幼儿分成六组,每组再分成两部分,一部门在窗台外面走动,一部分在室内尝试用三棱镜观察窗台外幼儿,等会儿交换体验,这种分组交换、轮流操作探索的规则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又给予了每位幼儿与材料互动对话的机会。
四、表述操作材料激发探索欲望
幼儿对科学的体验是以感知为基础的,教师要允许幼儿在反复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以科学现象进行语言概括,鼓励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结果,而不要替他们说出他们能够说出的初步结论。同时应创设和谐宽松的操作氛围,让幼儿感到宽松、自由。
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操作,尝试用语言描述材料的表面特征到描述材料的动态过程,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教师首先可参与幼儿的活动,启发幼儿讲讲在操作中看到的现象。进而提高幼儿的发散思维和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