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接触是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中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地理上邻近的国家,因此汉语和韩语的接触也是自然而然的。本文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对比汉韩饮食俗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及原因。通过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汉韩语言接触中的规律,从而探求中韩饮食俗语以及民俗文化等问题。
关键词:语言接触;中韩;饮食;俗语
作者简介:隋欣,1990年生,女,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2
一、中韓俗语的来源
(一)汉语俗语的来源
“俗语”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指民间流传的说法。后来,人们将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中的固定语句称为“俗语”。
俗语多数来源于群众的口头创作,和典雅脱俗的四字成语不同,和前后两部分构成的歇后语也不同,俗语形式自由,短小活泼,是与成语、歇后语处于同一层次的熟语类别。
本文搜集大量文献,总结了其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
1.来源于民间流传
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眼不识金镶玉
2.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情节
例: 一人做事一人当——《封神演义》
中看不中吃——《西游记》
3.来源于历史典故
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书·枚乘传》
(二)韩语俗语的来源
韩语虽然有“俗语”这个汉字词,但它所指的含义比较粗俗,略含贬义。与汉语“俗语”意义对应的词,韩国人叫“俗谈”。
在世宗大王创造韩文之前,韩国人是借用汉字来记录文献资料的。“俗谈”一词的来源是受当时汉语的影响,是在中韩语言接触中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
韩语俗语也来自人们口头创造。一部分来自人们口口相传;另一部分则来自历史、民间故事、历史小说等。
1.来源于历史事件
例:鸡蛋里有骨头
2.来源于民间故事
例:想除去瘤子,反又得了个瘤子
3.来源于传记小说的人物形象
例:像去春香家似的——《春香传》
4.来源于中国历史人物名、中国地名
例:像姜太公在钓一段岁月/越走越像泰山
5.来源于中国成语
例:苦难的尽头就会有甜蜜的事(汉:苦尽甘来)
滴下来的水,持之以恒,能穿透石头(汉:滴水穿石)
鞭打跑着的马(汉:快马加鞭)
二、中韩饮食俗语语形语义的比较
(一)同形同义的俗语
指形式和意义基本一样的俗语。中国和韩国地理位置毗邻,同属汉文化圈,两国在诸多领域都有频繁的交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是中国还是韩国,表现在饮食俗语方面的相同之处很多,且这些饮食俗语所选取的事物和所表达的意义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例如:
1.敬酒不吃吃罚酒
都指用充满敬意的话规劝对方,但对方不听,反而采取逼迫或惩罚的手段,对方才答应某件事。韩国俗语将其直接翻译为:请他喝的时候他不喝,责令他喝的时候他才喝。
2.生米煮成熟饭
都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用生活中常见的米饭来比喻,通俗易懂。
3.一口吃成个胖子
表达的意思都是性急,想一下子就取得成功。该俗语从反面说理,指的是只有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出现好结果。
4.画饼充饥
都指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二)异形同义的俗语
指所表达的意义相同、形式不同。虽然中韩地理位置相近,但是由于两国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依然存在不同的俗语。有一些俗语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从中国人口中传给韩国人,韩国人又按照他们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加以改造,将俗语中的某些部分换成更有利于表达他们感情的形式。形式又分为两种:
1. 意思相同,形式部分不同
例:中:天上掉了一个馅饼/韩:天上掉了一个南瓜
都用人们常吃的食物来比喻突然喜从天降,得到了天大的好处或占了便宜,旨告诉人们要经过劳动才能获得食物,不要等着突如其来的好处。
2.意思相同,形式完全不同
例:中:脑袋里全是浆糊/韩:水里加水,酒里加酒
都是用来形容头脑不清晰,思维混乱的意思,只是所用饮食词汇有差别,但意义是大同小异的。
例:中:人丑心善/韩:砂锅丑,酱味甜
都是形容外表丑陋,但内心本质是好的。
(三)同形异义的俗语
指在形式上相同、但意义不相同。所以,如果不知道它所隐含的实际意思,就容易望文生义。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是某些俗语被中国人创造出来之后,流传到韩国。韩国人用这些俗语里提到的事物配上他们本民族普遍认同的理解,使这些俗语的意义发生了改变;二是每个民族的思维观念不同,所以同一事物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久而久之,有些意义便得到了人们普遍接受,就固定下来。因此中韩两国人民用相同的词语创造出了不同意义的俗语。
例:中:鸡蛋里挑骨头/韩:鸡蛋里有骨头
在汉语里比喻故意挑刺、找毛病。在韩语里比喻经常倒霉的人突然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连这个机会也非常不顺的意思。笔者认为,它和“人倒霉时喝凉水都塞牙”之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例:躺着吃年糕 在汉语里是讽刺想不付出代价就轻易获得的人。韩语则比喻很容易的事。
三、中韩饮食俗语异同原因探究
(一)相同点分析
第一,由于中韩饮食俗语反映的是民族饮食文化,所以比较通俗而容易理解。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偷别人的鸡吃,却拿出鸭爪子(做坏事被揭穿,胡乱搪塞一球蒙混过关)
第二,与养生有关。健康的身体是劳动的本钱,中韩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知晓这个道理。所以说,中韩饮食俗语涉及了很多保持健康的方法。
例:十月羊肉赛人参/茶喝多了能养性,酒饮多了会伤身/地位重要,但不如身体重要/五福中健康是最重要的
第三,与人际交往和社会生产有关。饮食俗语里涉及的饮食材料多数那个年代较容易生产收获的东西。
例:用同一个碗吃饭长大的人/朋友来了有美酒,野兽来了有猎刀/立刻要吃的豆腐也要凉了再吃/就像把年糕拿给人家的手里
第四,有很多充满训诫意味。这说明中韩两个民族都很重视为人处世的道理。
例:一步一个脚印,一口一勺热汤/一条鱼搅了一锅腥/世上没有轻易得到的年糕
年糕是韩国人在庆祝节日、喜事的时候拿来品尝的事物,因此经常会遇到含有“年糕”的俗语。
第五,由于历史等原因,中韩饮食俗语具有强烈的生存意愿,反映人们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心态。
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吃百家饭得百家福/难道因为害怕生虫,就不泡豆酱了吗?
总之,中韩饮食俗语在两国人民口口相传中融入了各有的民族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共同喜好。而且,俗语中使用的比喻或训诫等表达方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传递了丰富的哲理,这些俗语反映了积极的处世观、人生观。
(二)不同点分析
中韩饮食俗语的差异很大程度是从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表现出来的。中国地大物博,能用作烹饪的材料种类繁多,因此俗语的内容也很丰富。由于受到朝鲜半岛物产种类限制,韩国饮食文化不是很发达,但即便如此,韩国饮食文化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副食料理丰富。韩国人对米和谷物的利用程度很高,能烹制多样的年糕和点心。作为韩国传统饮食的泡菜、汤、辣椒酱以及大豆酱,都引用在韩国饮食俗语中,这也反映出韩国饮食文化的状况。在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对比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分析其原因,让学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通过探讨中韩饮食俗语,我们发现,语言和文化一样,很少自给自足,会因地理位置临近、政经力量强弱等原因產生语言接触。语言具有传播性和包容性,处于优势文化地位的中国能向处于非优势文化地位的韩国输出词汇,说明当时汉语作为强势语言的影响力比较大。然而,韩语虽然处于文化地位的弱势,但它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是原封不动全部接收,而是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形成符合韩国民族思维的俗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亭美.中韩俗语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2]李在雄.中韩饮食俗语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3]白承德.中韩谚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文美振.从语言接触看汉语成语对韩语与其成语的影响[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关键词:语言接触;中韩;饮食;俗语
作者简介:隋欣,1990年生,女,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2
一、中韓俗语的来源
(一)汉语俗语的来源
“俗语”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指民间流传的说法。后来,人们将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中的固定语句称为“俗语”。
俗语多数来源于群众的口头创作,和典雅脱俗的四字成语不同,和前后两部分构成的歇后语也不同,俗语形式自由,短小活泼,是与成语、歇后语处于同一层次的熟语类别。
本文搜集大量文献,总结了其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
1.来源于民间流传
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眼不识金镶玉
2.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情节
例: 一人做事一人当——《封神演义》
中看不中吃——《西游记》
3.来源于历史典故
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书·枚乘传》
(二)韩语俗语的来源
韩语虽然有“俗语”这个汉字词,但它所指的含义比较粗俗,略含贬义。与汉语“俗语”意义对应的词,韩国人叫“俗谈”。
在世宗大王创造韩文之前,韩国人是借用汉字来记录文献资料的。“俗谈”一词的来源是受当时汉语的影响,是在中韩语言接触中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
韩语俗语也来自人们口头创造。一部分来自人们口口相传;另一部分则来自历史、民间故事、历史小说等。
1.来源于历史事件
例:鸡蛋里有骨头
2.来源于民间故事
例:想除去瘤子,反又得了个瘤子
3.来源于传记小说的人物形象
例:像去春香家似的——《春香传》
4.来源于中国历史人物名、中国地名
例:像姜太公在钓一段岁月/越走越像泰山
5.来源于中国成语
例:苦难的尽头就会有甜蜜的事(汉:苦尽甘来)
滴下来的水,持之以恒,能穿透石头(汉:滴水穿石)
鞭打跑着的马(汉:快马加鞭)
二、中韩饮食俗语语形语义的比较
(一)同形同义的俗语
指形式和意义基本一样的俗语。中国和韩国地理位置毗邻,同属汉文化圈,两国在诸多领域都有频繁的交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是中国还是韩国,表现在饮食俗语方面的相同之处很多,且这些饮食俗语所选取的事物和所表达的意义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例如:
1.敬酒不吃吃罚酒
都指用充满敬意的话规劝对方,但对方不听,反而采取逼迫或惩罚的手段,对方才答应某件事。韩国俗语将其直接翻译为:请他喝的时候他不喝,责令他喝的时候他才喝。
2.生米煮成熟饭
都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用生活中常见的米饭来比喻,通俗易懂。
3.一口吃成个胖子
表达的意思都是性急,想一下子就取得成功。该俗语从反面说理,指的是只有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出现好结果。
4.画饼充饥
都指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二)异形同义的俗语
指所表达的意义相同、形式不同。虽然中韩地理位置相近,但是由于两国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依然存在不同的俗语。有一些俗语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从中国人口中传给韩国人,韩国人又按照他们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加以改造,将俗语中的某些部分换成更有利于表达他们感情的形式。形式又分为两种:
1. 意思相同,形式部分不同
例:中:天上掉了一个馅饼/韩:天上掉了一个南瓜
都用人们常吃的食物来比喻突然喜从天降,得到了天大的好处或占了便宜,旨告诉人们要经过劳动才能获得食物,不要等着突如其来的好处。
2.意思相同,形式完全不同
例:中:脑袋里全是浆糊/韩:水里加水,酒里加酒
都是用来形容头脑不清晰,思维混乱的意思,只是所用饮食词汇有差别,但意义是大同小异的。
例:中:人丑心善/韩:砂锅丑,酱味甜
都是形容外表丑陋,但内心本质是好的。
(三)同形异义的俗语
指在形式上相同、但意义不相同。所以,如果不知道它所隐含的实际意思,就容易望文生义。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是某些俗语被中国人创造出来之后,流传到韩国。韩国人用这些俗语里提到的事物配上他们本民族普遍认同的理解,使这些俗语的意义发生了改变;二是每个民族的思维观念不同,所以同一事物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久而久之,有些意义便得到了人们普遍接受,就固定下来。因此中韩两国人民用相同的词语创造出了不同意义的俗语。
例:中:鸡蛋里挑骨头/韩:鸡蛋里有骨头
在汉语里比喻故意挑刺、找毛病。在韩语里比喻经常倒霉的人突然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连这个机会也非常不顺的意思。笔者认为,它和“人倒霉时喝凉水都塞牙”之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例:躺着吃年糕 在汉语里是讽刺想不付出代价就轻易获得的人。韩语则比喻很容易的事。
三、中韩饮食俗语异同原因探究
(一)相同点分析
第一,由于中韩饮食俗语反映的是民族饮食文化,所以比较通俗而容易理解。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偷别人的鸡吃,却拿出鸭爪子(做坏事被揭穿,胡乱搪塞一球蒙混过关)
第二,与养生有关。健康的身体是劳动的本钱,中韩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知晓这个道理。所以说,中韩饮食俗语涉及了很多保持健康的方法。
例:十月羊肉赛人参/茶喝多了能养性,酒饮多了会伤身/地位重要,但不如身体重要/五福中健康是最重要的
第三,与人际交往和社会生产有关。饮食俗语里涉及的饮食材料多数那个年代较容易生产收获的东西。
例:用同一个碗吃饭长大的人/朋友来了有美酒,野兽来了有猎刀/立刻要吃的豆腐也要凉了再吃/就像把年糕拿给人家的手里
第四,有很多充满训诫意味。这说明中韩两个民族都很重视为人处世的道理。
例:一步一个脚印,一口一勺热汤/一条鱼搅了一锅腥/世上没有轻易得到的年糕
年糕是韩国人在庆祝节日、喜事的时候拿来品尝的事物,因此经常会遇到含有“年糕”的俗语。
第五,由于历史等原因,中韩饮食俗语具有强烈的生存意愿,反映人们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心态。
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吃百家饭得百家福/难道因为害怕生虫,就不泡豆酱了吗?
总之,中韩饮食俗语在两国人民口口相传中融入了各有的民族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共同喜好。而且,俗语中使用的比喻或训诫等表达方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传递了丰富的哲理,这些俗语反映了积极的处世观、人生观。
(二)不同点分析
中韩饮食俗语的差异很大程度是从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表现出来的。中国地大物博,能用作烹饪的材料种类繁多,因此俗语的内容也很丰富。由于受到朝鲜半岛物产种类限制,韩国饮食文化不是很发达,但即便如此,韩国饮食文化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副食料理丰富。韩国人对米和谷物的利用程度很高,能烹制多样的年糕和点心。作为韩国传统饮食的泡菜、汤、辣椒酱以及大豆酱,都引用在韩国饮食俗语中,这也反映出韩国饮食文化的状况。在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对比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分析其原因,让学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通过探讨中韩饮食俗语,我们发现,语言和文化一样,很少自给自足,会因地理位置临近、政经力量强弱等原因產生语言接触。语言具有传播性和包容性,处于优势文化地位的中国能向处于非优势文化地位的韩国输出词汇,说明当时汉语作为强势语言的影响力比较大。然而,韩语虽然处于文化地位的弱势,但它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是原封不动全部接收,而是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形成符合韩国民族思维的俗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亭美.中韩俗语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2]李在雄.中韩饮食俗语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3]白承德.中韩谚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文美振.从语言接触看汉语成语对韩语与其成语的影响[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