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了艺术才称得上鲜活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r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加强这一特殊时期国际剧协各会员国中心及各专业委员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全球戏剧人的团结互助,国际剧协于2020年12月10-15日召开了线上世界代表大会。6天会期内,有来自国际剧协的86个会员国中心、15个委员会以及20个表演艺术合作组织共计700人次出席。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你我共同行动 助力表演艺术”,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家为此次大会进行了鼓舞人心的主旨发言。国际剧协中国中心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陈彦以视频的方式出席了此次大会,陈彦在致辞里说:“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在这场抗疫战斗中,没有你我,只有我们,尽管我们肤色不同,语言各异,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共克时艰。”
  在全球抗击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全球戏剧人云端相聚,不仅加强了特殊时期国际剧协各会员国中心及各专业委员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深化了团结互助的共识和决心。
  托比亚斯·比昂科尼
  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
  值此时艰,诸多表演艺术家所需的正是团结一致,请务必一同振臂高呼戏剧人之愿望,为文化和表演艺术注入新力量!为艺术家赋予新力量!疫情对艺术界的伤害之深,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不仅在于艺术家的生命受到威胁,还在于表演艺术的根本被否定。它犹如恶魔低语,无时无刻不在否定艺术创作的存在价值,只想将我们的心血创作贬低为微不足道的尘埃。然而,事实与它的虚言相悖,因为文化和艺术都是精神力量,不可衡量、不可忽视的精神所在。生命有了艺术,才称得上鲜活;人类有了文化,才得以聚沙成塔,联结为一体。这般重要的灵魂食粮,岂会是微不足道之物?
  请回想一下吧,是否有歌声陪伴过你,是否有绘画激励过你,是否有舞蹈感动过你,是否有表演博你一笑,是否有故事令你着迷,是否有电影难以忘怀,又是否有戏剧唤起沉思。文化和艺术的本质便存乎上述形式之中,而其最终形式亦是其精髓所在。它们可点燃生命内心之花火,是一切情感之诱因。在万般表现形式之中,可以感受到文化艺术之价值。文化艺术之意义,便在于其非物质的精神力量,足以消融心灵外层的坚冰。
  此外,有事实为证,文化艺术对现实世界大有裨益,既可以通过艺术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繁荣,亦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改变城市面貌,哪怕是某些犯罪率高的小镇,文化艺术也能将其改造为文化旅游景点。表演艺术之于人文,在于对个人与集体施加影响,走入社区鼓励大众演绎剧本,为冲突地区群体创作戏剧来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是帮助不同年龄、背景的人们找准定位。总之,是在加深人类对自我的探究。怨天尤人不可行,我们应当团结起来,为表演艺术注入新力量!重拾艺术之精魄,回到剧院、舞台、音乐厅,继续在艺术大道上发光发热,继续用多元化的艺术联结个人、集体,乃至全社会。
  埃内斯托·奥托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副总干事
  如今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文化演艺产业也随之陷入停滞。在南非,90%的音乐人因疫情失去了收入来源。在捷克,包括音乐、戏剧和舞蹈在内的表演行业遭受了沉重打击。就全球而言,国际巡演项目预计要至2021年秋甚至更晚才能重启,演艺界人士为此忧心忡忡。
  疫情之下,全球演艺界都陷入高度焦虑。艺术从业人员的社会福利和表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演艺一行并不稳定,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属于兼职演出,或仅签署口头协议,加之社会和经济保障制度也未能覆盖到诸多的文化从业者。在他们最需要社会帮扶的时候,却领不到失业救济金,甚至也没有医疗保险。每每灾难降临,文化和创意产业总是首先被搁置,此次新冠危机亦是如此。虽然世界各国已经采取了防疫措施,但对艺术的全面救援迟迟没有落实。
  各地艺术家及文化组织固然迫切需要外援,但也并非坐以待毙。而疫情之下的演艺发展也展现了其积极的一面,例如隔离措施极大推动了网络技术在艺术发展方面的运用。借助社交媒体和视频会议,文艺界人士同本国乃至国外同行得以互通有无、团结抗疫。
  此外我还想强调,新冠危机虽让人忧心焦虑,但也印证了艺术和文化安抚人心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着实不可或缺。2020年,线上文化类消费大幅增长。各个方面都表明,在隔离防疫期间,定期举办文化活动有助于人们扫除阴霾,改善心理健康。隔离防疫让我们对于文化创造之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应当把握住这次机会,为文化行业争取更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在后疫情时代,若要进一步将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恢复其往日荣光,国际剧协和相关业内者的呼吁倡导将至关重要。新冠危机也同样暴露了数字创意经济所面临的矛盾与不平等:人们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文化从业者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薪酬。
  濮存昕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我们都是舞台工作者,我们喜欢这一行。我们之所以热爱,是因为我们通过表演来传达反映人的生活、人的思想、人的行为命运,我们在故事里头去表达这个世界。文学是我们这行的灵魂,我们一定应该把文学不同的故事来表达文学的内涵,这是我们喜欢的。我们站在舞台上,我们喜欢向观众表达,喜欢去影响观众,也喜欢得到观众的关注和掌声。非常遗憾2020年已经快过去了,这一年我们全世界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困境。虽然中国现在比较成功地控制了疫情,我们现在可以举办戏剧节,我们的演出已经在运营了,虽然75%的观众还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但是我们无论如何已经开始了,戏剧已经开始了。我们非常同情世界各国的朋友们,戏剧朋友们,你们还没有开始演出,我们希望疫情能够快点过去,让你们的演出能够恢复起来,在这里向你们表示慰问。今天我们特别高兴通过国际剧协这样一个线上代表大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也有机会能够聆听各国的同行们的发言,真是一次非常好的策划。
  维尔薇尔·莱京·格内波
  科特迪瓦艺术家
  在艺术一行前行的道路上,种种艰难险阻接踵而至,好似在“惩罰”我们曾犯过的“原罪”,但诸位艺术界同仁披荆斩棘,让艺术一脉得以延续传承,在彼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回顾过往数十载,即便各种文化预算削减,都无法阻碍我们举办艺术活动。新冠疫情袭来,文化产业总是首先被搁置一边,我们无法在舞台上展示文艺作品。正因如此,文艺界人士必须坚韧不拔、顽强不屈,当然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致。只有携手共进,我们才能稳固艺术一脉,共渡难关,继续创作杰出作品,让人文气息再次普照大地。
  表演艺术的创作虽永无止境,但绽放时却如烟花般绚烂而短暂。而一旦社会经济稍有波动,更易导致创作者处境艰难。创作之本质是破旧革新,不断前行,可一旦其作品之光辉燃烧殆尽,所谓创作便难觅踪影,直至消弭。而在整个艺术脉搏中,表演艺术囊括了方方面面,既关乎作者,又涵盖观众、筹办方与演绎人,因而更需要各方同心同德,让创作之光得以延续。为此,我想向各位讲述我所经历之事,鼓舞大家携手同心,并以此为起点,重燃创作之希望,让艺术之火光划破黑暗,无尽长明。我也希望借助表演艺术的力量,让“存续生命”之理念造福更多人。
  对于在座每一个人而言,无论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集体,我都希望你们能够用心倾听,伸出援手,全力呼吁,如此我们方可携手共进,起航新梦想,创作新作品。我们能否为作品找到合作者和发行方,犹未可知,但有一点是明晰的,那就是值此国际剧协呼吁团结的形势下,我们能够重新启程。经过各方人士日积月累的努力,必将重铸艺术之荣光。
  穆罕默德·赛义夫·阿夫汉姆
  国际戏剧协会主席
  2020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全世界历经剧变,而戏剧一行也不例外。我们未曾想过,有朝一日我们将远隔千山万水却不得相见,而我们要面对的未来,更是一个全新的后疫情时代。值此时艰,表演艺术家们最是不易,他们被迫远离观众、远离人心,本职工作无从下手。国际剧协对此感同身受。因为疫情,协会也不得不取消好几项本年度的重要活动。在此艰难的时期,我们更需要团结起来,需要创新求变,而后齐心协力重建戏剧界,开辟出表演艺术繁荣的明天,让文化和表演艺术成为推动个人、集体,乃至社会发展的动力。
  大环境的改变是大势所趋,但至少其变化的方向和形式可以由我们把握。我们完全可以借此大变革之际遇,将未来的文化和表演艺术塑造成理想的模样。基于此般理念,國际剧协线上世界代表大会应运而生,它旨在团结协会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让我们的中心和委员会有机会大显身手。线上大会所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合作的平台,是聚沙成塔、相互扶持、发展集体力量的大好良机。
  目光回到现实,因为这是国际剧协第一次开展此类线上活动,所以线上大会可能不是尽善尽美,活动的组织多少会有疏漏。但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为国际剧协的朋友们搭建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是第一要务。让我们携手同行,为表演艺术注入新力量!
  (本文整理自中国戏剧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内容有删减)
其他文献
自2020年1月13日下午4点参加第一次创作讨论会,到2021年4月18日凌晨5点31分收到舞美道具安全运抵仓库的消息,我和《前哨》剧组已经共同走过了460多天,计11053.5小时,66.3万多分钟。  这些数字还会继续增长,我也会持续地、力求精确地记录和监督一切有关演出的事项,履行我在《前哨》剧组的职责。而在众多数字之中蕴含的,是我对这部原创话剧最初的冲动与激情。借用殷夫的诗句:“花上有水珠,
期刊
奚美娟|上海市文联主席  《狂人日记》那么短一个小说怎么演5小时?看戏之前我想不出来。很多人说这个戏节奏慢,很长很拖。因为我是演员,所以更注重剧场的感受。看第一幕的时候,我的心理节奏跟台上的演员很对得起来,所以没有觉得慢。比如说演员读到某一句话就跳出来有一些思考,有时候停半天,我就特别容易跟着他的节奏走。这个戏给我一个新的体会,作为观众的体会。作为演员我也在反思,我经常是站在舞台上的人,如果是我在
期刊
冬日午后,探班话剧《芯上人》,排练厅的窗外是2020年的细雨纷飞,排练厅里上演着2030年的阴霾芯碎。  超体验影音剧《芯上人》是周可的最新编导作品,这个类似《黑镜》的科幻故事,同时带着悬疑色彩,让人想要去一探究竟。如果有“完美芯片”你是否选择植入?人类面对科技又要如何自处?你又为什么会重复犯下同样的错误?……看来,这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剧,且听周可如何来解答这些疑问,且看她怎样解开剧中人的心结,
期刊
“雪儿山头看大湖,坡娃梁上看雪儿,雪儿看雾浓雾淡,坡娃看湖大湖小……”伴随着轻灵悠扬的歌声,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同名小说的舞台剧《火印》于4月亮相上海保利大剧院,全场小观众在聚精会神、屏息静气的状态下,观看了这个抗日战争中的传奇故事。《火印》通过一个北方村落野狐峪中骏马“雪儿”与男孩坡娃的传奇友谊,讲述了一段战火中的成长故事,也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呈现了抗战期间中华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画卷。剧
期刊
在德语区国家中,导演众星云集的当下有一位瑞士导演是难以被人忽略的,他就是米罗·劳。由他成立的戏剧、电影与社会雕塑制作公司名为“国际政治谋杀机构(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itical Murder,简称IIPM)”,这仿佛是一种黑色幽默,但反观他们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名称确实恰如其分。在他的戏剧作品中,戏剧、政治与谋杀是紧密相连的三个元素,虽不见得在每部作品中
期刊
舞台上,是由脚手架搭出的美式旅馆和红色旋梯;舞台下,是匆匆翻阅着剧目宣传材料的我。离开演还有十分钟,我疑惑地问身旁的朋友——“谁是导演?!”只碰到过有话剧不署编剧姓名的,没碰到过不署导演姓名的。不知何故,赵立新不采用“导演”这一名号,而采用了模棱两可的“监制”二字。去年五月,《断手斯城》在线上举办了一场剧本朗读直播,那时赵立新还是“导演”。而当戏真正地落地制作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职能的位移呢?站在
期刊
2021年2月6日,话剧《前哨》彩排结束。舞台上漫天桃花下,大家终于看到了这部作品的全貌。所有的疑问、好奇与困惑在那一刻尘埃落定。从2020年初接触这个项目开始,整整一年,我在这五位青年作家的作品中沉浮,偶尔抬起头来,发现要面对的还是自己。  这是一次完全有别于其他剧目的创作旅程——面对左联五烈士炙热浓烈的情感,如烟花般转瞬即逝、璀璨夺目的人生,面对他们的信仰与选择、无畏与牺牲,面对他们滚烫真挚的
期刊
每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人类总是习惯向外寻求庇护,而科技便往往是那位承载着无数热望的“超级英雄”。它似乎无所不能,帮助脆弱的人们穿上坚硬的铠甲,举起明亮的火炬,拔出锋利的长剑,勇敢地跋涉于星光黯淡的长夜之中。然而,这种“倚仗”或者“依赖”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超级英雄真的能够解决所有难题吗?如果现在有种芯片,一旦植入大脑便能消灭萌芽状态的疾病,控制旁逸斜出的情绪,制造无可挑剔的人儿,你可愿意尝试么?  舞
期刊
1  看戏有时要讲个时机。看《宝岛一村》,正值小雪节气。演出结束后的上剧场大厅,满是取包子、递包子,以及拿着包子与巨幅海报合影留念的观众。戏里的包子,是钱老奶奶带去眷村的手艺,让台湾太太朱嫂习得、养家糊口,是萦绕眷村小巷几十年的风味。戏外的包子,是编剧、导演王伟忠在眷村的“女大大”包的包子,早些年《宝岛一村》在台湾嘉义演出之后,时年八十多岁的“女大大”给全场观众包了两千多个包子当作谢幕礼物。①  
期刊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  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  糍粑跌得井里,变杂蛤蟆,  蛤蟆伸脚,变杂喜鹊,  喜鹊上树,变杂斑鸠,  斑鸠咕咕咕,  告诉和尚打屁股!  11月27日,深圳福田文化馆,“当代戏剧双年展”演出了丁一滕导演的《伤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以下简称《伤口》)。《伤口》讲述了女主人公薇朵的故事。她幼年丧父,随母亲改嫁,却经常遭受继父的侵犯。薇朵的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