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一线教师伤脑筋的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难题。同时也是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责任感的检验。尽管在一个班级中学困生较少,但他们对于班级的消极影响却比较大。因此,做不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班级正常教学秩序及日常生活常规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一直以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的教师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动脑筋、想办法寻求转化学困生的路子,其中不乏有效果显著的佼佼者,也有不少伤透脑筋而建树不高的失落者。可以说学困生的转化犹如医生治病救人,既要帮“病人” 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又要标本兼治,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学困生按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智力发育不正常,低于一般水平的。当然这类学生一般所占班级人数的比率较低。另一类即智力发育正常,造成其学困原因则较为复杂。如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失误等;再如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意志能力薄弱、日常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等表现差都可造成其学困。根据教育学原理:儿童的发展是有序的、不平衡的、有阶段性的、存在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等特点,说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是极为正常的教育现象,也可以说学困生的出现是正常的、合理的,我们教育者应从主观上正视这一现象。
既然学困生的存在合乎情理,那么作为教育者如何对待学困生转化工作呢?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应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材施教。现将我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罗列纸上,以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要遵循“以爱动其心” 原则
无数转化学困生的教育经验表明,教师只有用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学困生,与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感化学困生,才能真正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 学困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排斥、被讽刺、遭冷眼的体验较多,他们的内心更显得需要温暖、需要爱。我们教师应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处处去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感悟到教师的爱和期待,从而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自觉地将教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 要遵循“以理服其人”原则
学困生除了具有一般学生的特点外,还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自尊心强,思想行为的情绪性色彩鲜明,意志和毅力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作为学困生,他们也知道自己存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但他们并不一定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性质和危害,更难独立去摆脱这种境遇。作为教师,我们做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决不能一概因事论事而作简单处理,要针对其“病因”引导他们明察问题、分析根源、清楚性质、明白危害,使他们真正从心底想改过自新。
三、要遵循“以智导其行” 原则
学困生成因错综复杂,可以说转化教育工作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教育过程,其中难免会有反复和冲突。对此,我们在转化过程中要利用自己超常的教育智慧,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激励,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要耐心说明,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学生对不良学习风气的抵抗力。
四、要遵循“以众扶其上” 原则
做学困生工作,光靠个别教师或少数几个人孤军奋战难免有些势单力薄、顾此失彼。因此教师应善于组织和发挥各种力量,主动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促进学困生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运用集体的力量,除了要教育全班的同学消除对学困生的歧视、敌意,特别是班干部对学困生的团结、关心和帮助。还可以采用“结对子”等方法,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们,形成强大的优势教育资源,使他们能真正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培养他们对集体的感情,找回自信,慢慢上进。
在校外教师要通过家访、家长来校等有效途径,争取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消除部分家长不重视教育子女或教育不得法的现状,使他们掌握一些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正确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教师还要经常和地方社区等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的有关部门联系,共同了解学困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转化策略。这些对于了解学困生的校外活动,控制影响他们进步的外界诱因,有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五、要遵循“以恒改其性” 原则
学困生的心理动荡性大,其“通病”在于容易出现反复,其转化的任务非比寻常。我们在教育中应反复抓、抓反复。经验证明,学困生转化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劳永逸。其在进步过程中的反复因人而异:有的反复频繁,有的则次数较少;有的反复的程度高,有的则反之。可以说一个学困生的转化应在前进中反复,反复中前进。所以,教师应经常留心学困生的进步与后退的衔接点,努力培养其自制力,帮助其走出意志的低谷,能及时把握火候,使其意志力增强、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要在取得一定成绩时千万不能自我陶醉、掉以轻心,更不能引起“旧病复发”而灰心丧气。教师应树立自信,弄清其反复的内外因,帮助学困生渡过难关;启发他们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建立自我控制、家庭严格要求等多元化的控制系统,真正使他们在众人的关注中秉性改变,健康成长。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关爱学生、耐心指导学生、聪慧、滚烫的心,用自己的爱心、智慧、勤劳为这些缺乏“营养”的孩子铺开发展天地,相信这些稚嫩的幼苗必将开出娇艳的花朵。
一直以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的教师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动脑筋、想办法寻求转化学困生的路子,其中不乏有效果显著的佼佼者,也有不少伤透脑筋而建树不高的失落者。可以说学困生的转化犹如医生治病救人,既要帮“病人” 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又要标本兼治,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学困生按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智力发育不正常,低于一般水平的。当然这类学生一般所占班级人数的比率较低。另一类即智力发育正常,造成其学困原因则较为复杂。如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失误等;再如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意志能力薄弱、日常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等表现差都可造成其学困。根据教育学原理:儿童的发展是有序的、不平衡的、有阶段性的、存在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等特点,说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是极为正常的教育现象,也可以说学困生的出现是正常的、合理的,我们教育者应从主观上正视这一现象。
既然学困生的存在合乎情理,那么作为教育者如何对待学困生转化工作呢?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应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材施教。现将我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罗列纸上,以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要遵循“以爱动其心” 原则
无数转化学困生的教育经验表明,教师只有用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学困生,与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感化学困生,才能真正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 学困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排斥、被讽刺、遭冷眼的体验较多,他们的内心更显得需要温暖、需要爱。我们教师应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处处去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感悟到教师的爱和期待,从而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自觉地将教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 要遵循“以理服其人”原则
学困生除了具有一般学生的特点外,还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自尊心强,思想行为的情绪性色彩鲜明,意志和毅力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作为学困生,他们也知道自己存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但他们并不一定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性质和危害,更难独立去摆脱这种境遇。作为教师,我们做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决不能一概因事论事而作简单处理,要针对其“病因”引导他们明察问题、分析根源、清楚性质、明白危害,使他们真正从心底想改过自新。
三、要遵循“以智导其行” 原则
学困生成因错综复杂,可以说转化教育工作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教育过程,其中难免会有反复和冲突。对此,我们在转化过程中要利用自己超常的教育智慧,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激励,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要耐心说明,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学生对不良学习风气的抵抗力。
四、要遵循“以众扶其上” 原则
做学困生工作,光靠个别教师或少数几个人孤军奋战难免有些势单力薄、顾此失彼。因此教师应善于组织和发挥各种力量,主动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促进学困生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运用集体的力量,除了要教育全班的同学消除对学困生的歧视、敌意,特别是班干部对学困生的团结、关心和帮助。还可以采用“结对子”等方法,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们,形成强大的优势教育资源,使他们能真正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培养他们对集体的感情,找回自信,慢慢上进。
在校外教师要通过家访、家长来校等有效途径,争取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消除部分家长不重视教育子女或教育不得法的现状,使他们掌握一些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正确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教师还要经常和地方社区等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的有关部门联系,共同了解学困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转化策略。这些对于了解学困生的校外活动,控制影响他们进步的外界诱因,有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五、要遵循“以恒改其性” 原则
学困生的心理动荡性大,其“通病”在于容易出现反复,其转化的任务非比寻常。我们在教育中应反复抓、抓反复。经验证明,学困生转化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劳永逸。其在进步过程中的反复因人而异:有的反复频繁,有的则次数较少;有的反复的程度高,有的则反之。可以说一个学困生的转化应在前进中反复,反复中前进。所以,教师应经常留心学困生的进步与后退的衔接点,努力培养其自制力,帮助其走出意志的低谷,能及时把握火候,使其意志力增强、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要在取得一定成绩时千万不能自我陶醉、掉以轻心,更不能引起“旧病复发”而灰心丧气。教师应树立自信,弄清其反复的内外因,帮助学困生渡过难关;启发他们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建立自我控制、家庭严格要求等多元化的控制系统,真正使他们在众人的关注中秉性改变,健康成长。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关爱学生、耐心指导学生、聪慧、滚烫的心,用自己的爱心、智慧、勤劳为这些缺乏“营养”的孩子铺开发展天地,相信这些稚嫩的幼苗必将开出娇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