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织绣类非遗项目保护策略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be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正在不断稳步推进、逐渐深入,随着大数据技术及其它新兴技术的逐渐成熟,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在非遗资源存储、分析、应用等各方面都有了新思路、新途径。本文以织绣类非遗项目为例,从大数据应用于织绣类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出发,从数据存储、动态管理、应用范围、文化基因研究、保护思路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大数据驱动下织绣类非遗项目的保护途径。在此基础上,本文笔者认为织绣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核心是 “ 人 ” ,进而详细阐述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织绣类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8122(2021)09-012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 “ 非遗 ” )渊源于中华文明,根植于民族民间土壤,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织绣类非遗项目类别属于传统技艺或传统美术,种类繁多,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反映出历史的变迁与民族文化习俗的演变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对于非遗的保护逐渐形成了全面保护、重点突破、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和保护体系,逐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管理的组织体系。目前,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传承实践水平的新阶段,需要秉持 “ 见人见物见生活 ” 的理念,不断促进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延续、发展和振兴  [1] 。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良好的契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科技变革的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与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表示: “ 传承和传播是保护的两个翅膀 ” ,需要两翼齐飞, “ 当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非遗传承更不能离开数字化和网络手段 ” 。
   非遗种类繁多,资源类型复杂,其所存在的文化空间、传承形式、复杂性,能否借助大数据进行资源管理与应用,积极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值得专家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
   一、大数据应用于织绣类非遺项目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
  在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大众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我们应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非遗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精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 “ 活化石 ”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非遗项目在当今社会同样也应该焕发出它应有的光芒,提高人民群众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使传统的保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能够系统性、多角度保留非遗资源,反映非遗在社区的区域文化空间。
   大数据驱动赋予了非遗数字化保护路径的进一步提升与应用,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将与织绣类非遗项目相关的信息转变为数字资源,便于永久性、全面性保存。此外,大数据的核心并不是海量的数据,而是数据挖掘,数据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挖掘出其背后的规律和价值才是学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海量数据间关系构建可协助研究者发现织绣类非遗的内在知识及其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总的来说,大数据背景下,海量数据是非遗传承研究重要的信息资源,是非遗传播推广的核心,也是旅游产业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基于大数据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数据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数据的概念,人们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从形式的角度来看,数据包括数字、文本、事实、声音、图像、未经解释的数字编码等,在非遗领域中,在对其研究与保护的过程中产生了文档、图片、音视频、3D模型等形式多样的海量数据  [2] 。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其实隐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和思路。
   大数据的概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研究内容包括数据的采集、整理、传输、存储、安全、分析、呈现和应用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分析和应用上,广泛应用于推荐系统、商业分析、公共管理、医疗诊断等领域  [3] 。有些专家学者表示大数据数据特征可以用4V来概括:就是大容量(Volume)、多类型(Variety)、快变化(Volocity)和低质量(Veracity)  [4] ,非遗数据资源也符合这一特征,因此大数据技术用于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具有可行性。近年来,大数据应用于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三、大数据背景下织绣类非遗数字化保护途径
   (一)织绣类非遗 “ 非结构化数据 ” 管理平台
   织绣类非遗的 “ 非结构化数据 ” 管理平台侧重于完整保存非遗资源及其管理,数据类型可分为织绣作品数据、传承人数据、织绣技艺流程数据、传承人(群)经验数据、工具设备数据等。此外,在大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的支持下,可辅助专家学者梳理数据间的关系,直观展示知识间的关联性。
   其中作品数据可分为基本数据、技艺数据、功能数据、造型数据、文化数据等。作品数据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同时可用于数据采集标准及存储架构逻辑的设置,织绣大数据平台中的作品数据倾向于保存历史上或有代表性的织绣作品数据。此外,织绣作品还包括当代的跨界创新作品,可采取相应标准进行采集和储存。传承人数据包含传承人及传承谱系数据,综合记录传承人(群)技艺数据,可分析其主要作品风格特点、技艺创新等知识。传承谱系数据可描述为某一技艺的传承情况。传承人经验数据即在制作织绣作品时自身的技巧风格等,可利用动作捕捉,手势识别等技术量化,记录传承人在关键节点的数据,掌握传承人的经验,或由传承人口述进行记录。技艺流程数据为一系列关键步骤数据组成,结合织绣设备数据,详细记录技艺完整的实现过程。   (二)织绣类文化基因研究
   织绣类项目在萌芽、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其风格的形成受到精神信仰、人文生态、民俗风情、社会制度、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可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把采集到的海量数据,经过聚类、过滤、提取、重组来研究某种织绣类非遗项目的 “ 基因库 ” 。可详细分为 “ 纹样基因库 ”  “ 色谱网络 ”  “ 文化空间基因库 ” 等。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非遗传承人 “ 不仅是昨天的守护者,更是当下的主人 ” 。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启动了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 ,试点高校在 “ 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 ” 的理念下,提高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培养 “ 懂艺术、会手艺、有审美、爱生活 ” 的当代非遗传承人。而网络教学的建立,能够克服地域、语言的限制,扩大受众面,使更多的传承人群接触到优质的课程,这对于传承人群队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数字展示
   大数据是非遗传播的基础,为非遗传播提供广泛而全面的素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兴起以及移动端设备的普及,人人都可以便捷快速地接触到非遗,从而扩大非遗传播的主体。利用大数据拓宽展览展示边界,线上数字博物馆突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目前,大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都非常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5] ,上海博物馆、安徽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也正逐步探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DIICH)平台的初步建立反映出大数据在非遗方面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织绣类非遗 “ 非结构化数据 ” 管理平台为织绣类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素材,融合多种展现形式(三维藏品展现、虚拟场景漫游、VR虚拟操作体验等),通过数字平台展示,展示织绣项目的发展流变等,打造数字博物馆,以供参观者、研究者随时访问。
   而线下展览展示可借助智能交互媒体技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激活大众对非遗的感官情感体验。从过去的文字閱读体验,转变为以交互性的方式带给大众视听嗅觉多感官 “ 沉浸式 ” 的体验。
   (五)文旅融合
   “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 ” ,这一文旅融合核心理念体现了文化的重要性,而非遗项目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某一文化空间。非遗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收入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地方文化形象的树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用户在旅游中的行为模式,可以研发智慧旅游模式。
   此外,富含文化精髓,精致实用的文创产品,如故宫文创产品、上海博物馆文创产品等深受年轻大众的喜爱。大数据可帮助研发者准确把握用户的消费喜好及趋势,在文创产品研发中的用户分析、创意研发以及精准传播等整个生产研发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大数据背景下织绣类非遗项目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织绣类非遗项目保护的核心是 “ 人 ” ,不仅是传承人,还需要设计师、计算机人才、基础服务等多方面的人才加入。应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指导下,以大数据技术为驱动力,寻求高校人才学术资源支持;在建立织绣大数据平台基础上,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的新思路、新途径。基于可视化和大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挖掘织绣类文化基因,辅助非遗专家、学者研究;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培养传承人群;结合新兴交互技术,研究沉浸式、多感官体验的非遗传播展示形式;积极把织绣类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树立地域文化形象;与企业、品牌、老字号等跨界合作,加强 “ 非遗传承人+设计师 ” 跨界合作模式,研发文创产品;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旅游行为、文创产品销售分析,给予反馈,指导设计师、企业等文创产品设计方向。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织绣类非遗项目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可归纳为以大数据技术为衔接点,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扩大非遗保护工作者群体,共同致力于非遗的 “ 活态传承、活性流变、活力再现 ” 。
  五、结 语
   织绣类非遗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数据背景下,织绣类非遗保护的重点是完整保留原有的文化基因,进而依托智能媒体技术,以新颖的方式传播非遗。此外,织绣类非遗项目的保护还需注重人才的培养,力求以大数据为衔接点,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以 “ 共享、共促、共发展 ” 为目标,形成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项兆伦.我国非遗保护的认识与实践[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88-104.
  [2]  曾熙,谭旭,王晓光.文化遗产大数据二维分类框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20(1):84-93.
  [3]  梁吉业,冯晨娇,宋鹏.大数据相关分析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6(1):1-18.
  [4]  杜小勇,卢卫,张峰.大数据管理系统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软件学报,2019(1):127-141.
  [5]  龚花萍,王英,胡春健.国内外数字博物馆现状比较与述评[J].现代情报,2015(4):164-171.
    [责任编辑:艾涓]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迅速崛起,同时互联网消除了信息壁垒,使消费者的兴趣从大众喜爱向个性需求转变,市场逐渐趋于细分市场。事实证明,运用互联网构建 “ 富饶经济 ” 环境,可以使要素的边际成本递减趋零,从而让销量很小的长尾端的利基商品实现经济价值。所以,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长尾理论来发挥出版的长尾效应就很有必要。本文以互联网时代新兴的商业理论——长尾理论为基础,分析长尾效应对出版
教育天然地与儿童有关,但儿童并不天然就是教育的中心,成为值得人们在教育上关注的“问题”。历史上,只是在卢梭“发现儿童”之后,儿童才逐渐在教育上有了属于自己的地位,这也使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成为必要和可能。特别是经历了“新教育”运动的洗礼,教育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变革常常会对儿童抱有格外的热忱。这种热忱一方面是来自于19世纪末以来“儿童研究”的激发,这些实证性的研究让我们越来越来清晰地意识到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具有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对儿童作为道德主体的承认,这种伦理上的考虑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儿童
摘 要: 优秀的动画角色会成为动画的代表。角色是动画的灵魂。本文结合经典动画角色形象,从角色体貌、角色个性、动画风格等方面具体分析动画角色设计要素,总结经典动畫角色设计的一般规律。这些要素影响着动画角色的创作,成功的动画作品加上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会让观众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关键词: 动画角色;设计;动画   中图分类号: 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8122(202
摘 要: 广播电视在我国居民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的传播媒介 [1] 。广播电视语言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与讨论,广播电视语言对于传递精神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体现文化、展示规范,是本文所要探讨研究的。本文笔者主要阐述了广播电视语言的相关概念,对广播电视语言的文化性以及规范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广播电视语言的文化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关系展开
摘 要: 當前,为有效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教材出版必须同新兴出版深度融合,创新教材出版营销模式。媒体融合催生了新的教材形态和营销策略,为此,应加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营销,形成双向的良性互动,并坚持以教学服务为宗旨,打造一线教学服务品牌,为教材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关键词: 融合发展;营销策略;教学服务;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大众言论向社交平台倾斜,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舆论反转现象频发,这不仅造成了媒体公信力的降低,也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网络舆论的发展及其反转都有可能演化为现实的群体性行为,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综合性地探讨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及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有效地减少网络舆论的反转现象,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 舆论;舆论反转;网
摘 要: 在国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的号召下,陕西省西安市也积极推进城市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研究西安智慧旅游的发展状况,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和访谈资料,发现西安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从旅游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西安智慧旅游的发展建议,旨在对全国其它城市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 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