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天职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展,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浪潮的兴起,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等诸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海北州图书馆自实现计算机管理后,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工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促使我们对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并在实践中注意不断改进和创新。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海北州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型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和管理体制的限制,加之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服务作用。
2、公益性服务
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免费向公众服务。这种做法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病,任何业务的开展,都向国家要投资。同时计划经济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馆也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依靠国家一方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服务人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
4、浅层次文献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内容之一: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文献流通方式是一本图书、一种期刊、一份报纸。其次,为读者提供馆藏专题文献,馆藏专题文献又是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单元为主。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做的很少,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
5、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例如:图书以整本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位。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编、加工、入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每一个图书馆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图书馆级别的标准。
二、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界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重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形成了新模式,其主要特点:
1、开放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州级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趋多。
2、主动型服务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如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走出馆门,送书下乡,建立乡村图书室,提供信息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针对型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利用本地各种会议时机和每年“图书宣传周”、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为会议代表和读书爱好者进行图书宣传。
4、多样型服务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将馆藏的“死书”变成“活书”,选择一些部队官兵喜欢的图书、报刊杂志,送到部队驻地;利用农闲季节,组织人员、图书到基层乡镇向农牧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荐农牧业科技、科学养畜等图书,真正做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
5、知识密集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题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三、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信息需求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社会的需求促使信息机构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信息增值型、信息产业化、信息服务化、精密化发展。
1、从总体上,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的服务观念,从“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
(2)图书馆的服务形象:从热情、周到的“服务员”转变到迅速、方便的“信息导航员”。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1)利用图书馆的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因特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实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强化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有计划、分期分批建立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促使更多的有中国特色的数据库在网上服务。
(3)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管理,建立网络化信息保证组织和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法、数据库法,确保网上信息安全的资源和正常使用。
(4)图书馆利用自己“社会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特殊环境,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培养有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较强的读者群体。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1)强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就要提高信息本身的价值,通过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图书馆要通过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扩大服务的效果和服务的能力,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要利用自己占有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电子资源进行浓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图书馆服务人员要掌握信息源,了解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熟悉网上信息机构,更好地组织网上信息,为读者服务。
(2)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会,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会,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服务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图书馆的整体组织、人员安排、业务流程都要不断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方式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来发挥新的效益。例如:图书馆的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借等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同时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重要,“网上信息冲浪员”、“网上信息标引员”、“网上信息导航员”,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
(3)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人才
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的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问题。因此,结合本地实际,注重图书馆信息人才的培养。图书馆在人员的使用中,发挥其专业特长,培养一批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景海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学的发展[J]图书馆现代化1998,(3).
[2]李学民.拓展图书馆工作读者服务的新领域[J]图书馆论坛,2002,(8).
[3]徐志明.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5,(6).
[4]刘八一.文献资源共享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
(作者单位:海北州图书馆)
海北州图书馆自实现计算机管理后,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工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促使我们对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并在实践中注意不断改进和创新。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海北州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型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和管理体制的限制,加之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服务作用。
2、公益性服务
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免费向公众服务。这种做法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病,任何业务的开展,都向国家要投资。同时计划经济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馆也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依靠国家一方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服务人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
4、浅层次文献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内容之一: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文献流通方式是一本图书、一种期刊、一份报纸。其次,为读者提供馆藏专题文献,馆藏专题文献又是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单元为主。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做的很少,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
5、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例如:图书以整本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位。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编、加工、入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每一个图书馆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图书馆级别的标准。
二、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界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重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形成了新模式,其主要特点:
1、开放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州级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趋多。
2、主动型服务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如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走出馆门,送书下乡,建立乡村图书室,提供信息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针对型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利用本地各种会议时机和每年“图书宣传周”、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为会议代表和读书爱好者进行图书宣传。
4、多样型服务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将馆藏的“死书”变成“活书”,选择一些部队官兵喜欢的图书、报刊杂志,送到部队驻地;利用农闲季节,组织人员、图书到基层乡镇向农牧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荐农牧业科技、科学养畜等图书,真正做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
5、知识密集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题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三、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信息需求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社会的需求促使信息机构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信息增值型、信息产业化、信息服务化、精密化发展。
1、从总体上,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的服务观念,从“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
(2)图书馆的服务形象:从热情、周到的“服务员”转变到迅速、方便的“信息导航员”。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1)利用图书馆的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因特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实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强化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有计划、分期分批建立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促使更多的有中国特色的数据库在网上服务。
(3)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管理,建立网络化信息保证组织和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法、数据库法,确保网上信息安全的资源和正常使用。
(4)图书馆利用自己“社会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特殊环境,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培养有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较强的读者群体。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1)强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就要提高信息本身的价值,通过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图书馆要通过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扩大服务的效果和服务的能力,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要利用自己占有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电子资源进行浓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图书馆服务人员要掌握信息源,了解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熟悉网上信息机构,更好地组织网上信息,为读者服务。
(2)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会,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会,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服务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图书馆的整体组织、人员安排、业务流程都要不断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方式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来发挥新的效益。例如:图书馆的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借等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同时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重要,“网上信息冲浪员”、“网上信息标引员”、“网上信息导航员”,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
(3)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人才
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的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问题。因此,结合本地实际,注重图书馆信息人才的培养。图书馆在人员的使用中,发挥其专业特长,培养一批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景海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学的发展[J]图书馆现代化1998,(3).
[2]李学民.拓展图书馆工作读者服务的新领域[J]图书馆论坛,2002,(8).
[3]徐志明.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5,(6).
[4]刘八一.文献资源共享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
(作者单位:海北州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