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与创新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天职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展,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浪潮的兴起,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等诸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海北州图书馆自实现计算机管理后,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工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促使我们对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并在实践中注意不断改进和创新。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海北州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型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和管理体制的限制,加之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服务作用。
   2、公益性服务
  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免费向公众服务。这种做法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病,任何业务的开展,都向国家要投资。同时计划经济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馆也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依靠国家一方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服务人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
  4、浅层次文献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内容之一: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文献流通方式是一本图书、一种期刊、一份报纸。其次,为读者提供馆藏专题文献,馆藏专题文献又是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单元为主。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做的很少,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
  5、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例如:图书以整本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位。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编、加工、入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每一个图书馆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图书馆级别的标准。
  二、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界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重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形成了新模式,其主要特点:
  1、开放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州级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趋多。
  2、主动型服务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如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走出馆门,送书下乡,建立乡村图书室,提供信息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针对型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利用本地各种会议时机和每年“图书宣传周”、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为会议代表和读书爱好者进行图书宣传。
  4、多样型服务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将馆藏的“死书”变成“活书”,选择一些部队官兵喜欢的图书、报刊杂志,送到部队驻地;利用农闲季节,组织人员、图书到基层乡镇向农牧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荐农牧业科技、科学养畜等图书,真正做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
  5、知识密集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题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三、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信息需求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社会的需求促使信息机构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信息增值型、信息产业化、信息服务化、精密化发展。
  1、从总体上,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的服务观念,从“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
  (2)图书馆的服务形象:从热情、周到的“服务员”转变到迅速、方便的“信息导航员”。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1)利用图书馆的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因特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实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强化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有计划、分期分批建立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促使更多的有中国特色的数据库在网上服务。
  (3)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管理,建立网络化信息保证组织和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法、数据库法,确保网上信息安全的资源和正常使用。
   (4)图书馆利用自己“社会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特殊环境,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培养有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较强的读者群体。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1)强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就要提高信息本身的价值,通过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图书馆要通过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扩大服务的效果和服务的能力,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要利用自己占有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电子资源进行浓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图书馆服务人员要掌握信息源,了解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熟悉网上信息机构,更好地组织网上信息,为读者服务。
  (2)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会,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会,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服务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图书馆的整体组织、人员安排、业务流程都要不断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方式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来发挥新的效益。例如:图书馆的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借等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同时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重要,“网上信息冲浪员”、“网上信息标引员”、“网上信息导航员”,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
  (3)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人才
  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的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问题。因此,结合本地实际,注重图书馆信息人才的培养。图书馆在人员的使用中,发挥其专业特长,培养一批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景海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学的发展[J]图书馆现代化1998,(3).
  [2]李学民.拓展图书馆工作读者服务的新领域[J]图书馆论坛,2002,(8).
  [3]徐志明.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5,(6).
  [4]刘八一.文献资源共享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
  
  (作者单位:海北州图书馆)
其他文献
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在逐步完善,自从《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其影响和引导下,我国劳动者接受了更多的法律教育,能够从各方面获取信息,使劳动者对劳动权益的得失有了很强的法
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客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因此,搞好创新教育,必须从教育自身的创新做起.
摘要:依附于《忧郁的热带》分析列维-斯特劳斯主张的两个关于人类学关键特征:其一是历时地进行历史研究,即注重了美洲在历史上的变化和原始人随时间推移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其二是共时地进行交参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即比较了被侵略后美洲和亚洲的异同。  关键词: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特征  中圖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42-01  在《忧郁的热带》
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中,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煤炭企业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煤炭企业基层纪检
佳木斯地区从1998年开展无偿献血。三年来中心血站共完成献血35300人次。献血量占临床用血的80%。基本上满足了血液供应。提高了血液质量。同时无偿献血也存在着血液报废率较
摘要:社会分工在人类劳动社会存在中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其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向着复杂、从宏观向着微观、从低级向着高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其在发展中对劳动不断的进行细化、对劳动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另外,不同的所有制下还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本文从社会分工的含义出发,对社会分工历史衍进进行了着重分析,分析了社会分工衍进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以求实现对社会分工及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认识。  关键词:社会分工;历史衍进;
青年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各个国家都采取措施介入青年就业问题,方式之一是实施青年公共就业政策。笔者试图对西方各国近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促进青年公共就业的政
高校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辅导员的师德起着关键作用.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实施辅导员考评
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工作,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基层夯实的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