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治理四十年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App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东湖

  武汉,百湖之市。东湖,城市绿心。
  和全国其他城中湖一样,东湖曾因湖光山色、澄波碧水闻名于世,也因水质恶化、治理不易受到关注。
  东湖是武汉的城市客厅、市民的乡愁港湾,保护东湖水,是时代所期、人民所盼。
  外源截控、内源清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智慧监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湖泊污染治理拉锯战应声打响。
  如今,水域面积超33平方公里的东湖再现“一围烟浪六十里”壮景、整体水质持续保持Ⅲ类、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
  大美东湖,正成为新时代的城市生态典范和美丽中国名片。东湖治理的成效,在赋予武汉这一国家中心城市崭新气质之外,也对各地探索人水和谐、城湖共生提供诸多启示和参考。

“城市绿心”遭遇“公地悲剧”


  初夏清晨的东湖,暑气未起,清风拂面。
  市民张先生像往常一样又来到东湖绿道,开启每日晨跑。一路拱桥弯弯、荷叶田田,一路鸥鹭翔集、鱼跃翠湖,活力美景让人心情愉悦,忍不住大步向前。
  “我每天清晨跑3公里,晚上再跑3公里。”张先生家住东湖附近,今年32岁,他告诉记者,在东湖,春赏樱、夏赏荷、秋赏桂、冬赏梅,全年都有花赏,漫步湖边、乘船湖心、步入森林、登临山顶,遍地皆有風景。
  位于武汉中心城区的东湖有着“全国最大城中湖”之称,湖泊蓝线水域面积33.63平方公里,岸线长度119.2公里,平均水深2.4米,是典型的半封闭浅水湖泊。
  从高空俯瞰,东湖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顶端向北,底边东南。它由郭郑湖、汤菱湖、菱角湖、小谭湖、筲箕湖、团湖、后湖、喻家湖、官桥湖(庙湖)、天鹅湖等10个子湖组成。在湖泊星罗棋布的武汉,东湖,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闪烁在城市中央。
  时间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东湖正面临人湖相争、污染加剧的困局,难言有秀美的风景。
  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0年以来对东湖水质的长期监测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前,东湖湖水清澈见底,属于贫营养状态。20世纪60、70年代水质较好,20世纪80年代后持续恶化,2000年左右受污染程度达到高峰。
  东湖水质与周边开发程度密切相关。自20 世纪60年代以来,汇水区内建设用地与汇水区陆域面积占比,由1960年的21.5%激增至2000年初的87.3%。调查统计,东湖汇水区内各类排口曾经每日入湖污水总量约30万吨,东湖水质下降至V类到劣V类。
  与此同时,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大幅削减,水生植被覆盖率从原有的 70%左右减少至2000年的 5%左右,鱼类群落以养殖鱼类为主,底栖动物以耐污的水生昆虫为主。东湖从过去的“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
  原居住在东湖沿岸风光村的孙先生对此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每到盛夏时节,东湖水面总会浮着一层绿油漆状的藻类,并散发一股腥臭。湖里还经常发生翻塘现象,有时候早上起来,便能看到湖面白茫茫漂浮着一片死鱼。
  当时,东湖还是武汉三十多万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水源之一,虽然自来水厂采取多种净化措施,仍然难以除去水中的藻腥味。水质浊度和肉眼可见物超标现象,引起广大市民的忧虑和不安。
2020年8月4日,武汉东湖风景区湖溪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现场

“零散施策”难解“污染危机”


  病在水里,根在岸上。当地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分析发现,岸上污水直排、雨污混流,湖中底泥污染、生态退化是东湖水环境堪忧的主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国家科委和建设部将东湖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列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武汉市也将东湖治理纳入“八五”建设计划,接续启动生活污染收集处理、沿湖旱季截污及内源污染治理、水系连通及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东湖治理行动。
  然而,东湖流域涉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多个行政区,水环境保护则涉及生态环境、水务、市政等多个职能部门。由于多地区、多部门参与东湖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存在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考核体制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
  东湖治理,周边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是前提,湖泊全面截污是根本。在具体执行中,推动规模排口“销号”异常困难。记者注意到,2008年,有关部门就关闭了东湖最大排口——官桥湖排口,但直到2015年,黄家大湾排口关闭后,才彻底终结大规模污水直接入湖的历史。
  事实上,即便阻断大规模污水直接入湖,但东湖流域部分地区因地理条件限制,只能实行分散模式处理区域污水,仍有部分村湾污水未经处理排入东湖,对水体造成污染。
  由于东湖流域治理未形成合力、监督执法时常跑冒滴漏,存在“点未成线、线未成面”等零散施策情况,使得工程建设效益无法充分发挥,相关举措只是遏制了湖泊水环境恶化趋势,未能推动东湖水质迅速改善。

“强化统筹”探索“流域治湖”


  2016年,武汉启动《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对东湖流域内约126.8平方公里的区域提出了水环境治理总体方案,这一方案的主要变革在于打破行政区界线,要求以流域水系为单位开展湖泊治理,确保水陆兼顾、江湖统筹、系统治理。
  九峰明渠全长约5.4公里,流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后进入东湖,此前因周边区域开发,大量污水经此进入东湖。2018年以来,相关行政区投入数亿元,对九峰明渠实施综合整治。在各区合力下,如今的九峰明渠入湖水质明显好转,黑臭水体消除,周边生态环境大幅提升。

  东湖最终将与长江连通,由“死水”变“活水”。

  武汉市水务局总工程师王赤兵介绍,截至去年底,主城区已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3900公里污水管网和74座污水提升泵站,形成12片污水收集系统,基本实现了东湖流域“污水进管网、雨水入湖塘”目标。
  日前,记者走访了国内首条湖底排污深隧——武汉大东湖深隧。主隧道全长17.5公里,平均埋深超过30米,横跨4个行政区,可将东湖周边污水收集并传输至北湖污水处理厂,有效减轻环东湖污水处理压力。
  提升环湖污水收集处置能力还需打通“微循环”。2020年,武汉在全市开展“清管”行动,对东湖流域涉及的五个行政区内管网进行改造升级。目前,东湖流域80%的管网混错接点位和79%的管网缺陷完成改造,63%的小区及企事业单位实现雨污分流和海绵化改造,有效实现源头控污。
  大东湖水系连通建设同样驰而不息。2011年,大东湖生态水网启动建设,楚河贯通通水,分离半个多世纪的东湖与沙湖重新相连。两湖连通,水体流动,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按照既定方案,东湖最终将与长江连通,由“死水”变“活水”。
  实现了通络经脉,正本清源,还需进一步消滞散结,活血化瘀。
  2017年以来,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采取租赁、协定管理协议等方式完成筲箕湖、小潭湖、团湖、喻家湖共计700余公顷“退渔还湖”工作,同时接收沙湖、水果湖湖面管理工作,全面完成东湖水域退渔还湖,实现全域统一管理,终结东湖50多年群湖割据历史。
  此后,又采取“协商收购 依法整治”模式,全面取缔1500多条小游船,根除困扰东湖20多年“水上顽疾”,实现东湖经营性船舶全面清洁能源化。
  一系列举措带来看得见的变化。2016年,东湖水质迎来拐点,主湖水质进入“Ⅲ类时代”,全湖整体水质持续向好。

“水岸同治”助推“美丽蜕变”


  “这里淤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将用作工程回填和园林用土,尾水则经达标处理后排放。”在位于东湖北岸的东湖淤泥环保处理中心,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处理中心投运1年多来,已累计处理来自东湖的淤泥160多万立方米。
  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项目副总工程师李晓明介绍,现阶段,东湖湖底受污染淤泥平均厚度达40厘米,局部区域甚至超过60厘米,东湖清淤工程总面积1289万平方米,总清淤量达344万立方米,“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任由趋势进一步发展,东湖将形成更为严重的湖泊内污染循环。”

  “ 还湖于民不仅在于还原秀美的景致,更在于挖掘自然与人文的积淀,不断传递对自然、对生活的爱。”

  记者了解到,治理湖底淤泥,除了开展清挖,还可以实施原位生态改底,构建沉水植物群落等技术加以治理。
  碧波万顷,风和日丽。在东湖的子湖郭郑湖鹅咀示范区,一片面积达2.6万平方米水下森林吸引众多游客围观。只见在阳光映射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水草摇曳,鱼虾在水草间纵情穿梭,水下世界绚烂多姿。
  “在水体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的生长与湖水澄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专家康玉辉说,东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还将加速扩建,今年年底,水下森林将从现有的10万平方米扩大到130万平方米,明年将达到330万平方米,东湖将重现结构完整、物种多样、自我稳定的清水型生态系统。
  水下“森林”长势喜人,东湖绿道匠心巧思。
  作为水岸同治的重要一环,东湖绿道的建设对于锁定东湖湖岸线,防范侵湖占湖问题起到积极作用。东湖绿道项目投资建设相关负责人梁晶介绍,总长达100多公里的东湖绿道在建设过程中揉入了大量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岸坡的生态化改造,保护岸坡稳定,同时又起到了净化初期雨水的作用,展现了其“形美、吸水、净水”的综合功能。
  漫步在东绿湖道上,7段景观绿道、10大明星节点、25处景观亮点错落有致。这其间,既有显山露水的开敞空间,也有屏障成林的隱藏村落,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等文化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湖于民不仅在于还原秀美的景致,更在于挖掘自然与人文的积淀,不断传递对自然、对生活的爱。”梁晶说,东湖绿道桃花岛上有国内外17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这种展示旨在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激发每一个人的生活灵感和参与热情。

“攥指成拳”谋求“长治久清”


  “采样地点筲箕湖,水温19℃,pH酸碱度8.06。”日前,在华侨城小学的东湖生态文明教育馆,多位同学正在对东湖水样进行检测。
  华侨城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东湖“民间湖长”,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巡湖、湖泊水质采样检测、生物调查、生态宣讲活动,建设东湖生态文明教育馆,展现东湖湿地系统魅力,并编制了校本教材《大美东湖》,全校师生都持续关注呵护着美丽东湖。
  治理东湖正成为武汉市民共同的事。
  武汉市水务局河湖长办公室负责人昝玉红说,为更好发挥民间河湖长互动管护效能,武汉市水务部门积极推行“开门治水”,广泛聘请公益组织、企业、学校、家庭、群众等社会力量担任民间河湖长,扩大社会参与面,构建以民间河湖长为主体的监督参与体系。
  为了更好地让东湖治理全过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公布了排污口有奖举报试行办法,公开承诺凡举报排污口线索,经查证属实,根据举报排污口的管径,按相应标准对举报人予以一次性奖励。
  为了方便公众参与东湖监督管理,武汉上线数据河湖长智慧服务系统,全面启用管理版“武汉河湖长制”App。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周耕介绍,武汉正尝试构建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环保组织、公众、科研院校的六元主体模式。
  各界共治东湖水,多方共享东湖美。
  2018年,中印两国领导人“东湖会晤”,武汉向全球展示了东湖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现代之美;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103个国家的项目代表队,在东湖这一全开放式的“山水赛场”度过了终生难忘的精彩时光;2020年11月,武汉东湖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成为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中唯一一座城中湖……40年不懈治理,东湖迎来美丽蜕变,释放别样魅力。
  “东湖治理初见成效不能沾沾自喜,湖泊治理并非易事,城中湖治理更需长期努力。”周耕说,保护东湖水环境,还需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循序渐进、多方合力、久久为功。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的慈善事业迅速发展,慈善组织的数量稳步增长,慈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其中以社会名人发起并成立的基金會受到广泛关注。他们依靠品牌名人效应,凝聚了力量,为慈善公益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不乏佼佼者,如老牛基金会、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两个基金会,了解他们的慈善之路。  老牛基金会  老牛基金会是由蒙牛乳业集团创始人、前董事长、总裁牛根生先生携家人将其持有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及
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  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  希望源于失望,奮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 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 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 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 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 还有一片明
爱从哪里来?爱从你的父母那里来,爱和你的生命一起走来。  你一生下来伴随着哭声,因为你非常弱小,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能自食其力,不能保护自己,所以你感到不安全、感到恐惧…… 但是,你很快不哭了,因为你从妈妈的体温中、爸爸的惊喜中和所有在场的医生、护士、亲人的关怀中,感受到了爱、温柔、无限的期待和包容……  爱心是一种循环,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分享和交流,这样才能生生不息、越来越多。有了爱心,就有了
七月流火,赤日炎炎,但在瓯越大地上却清风徐徐,春意浓浓,温州市慈善总会举办的“服务企业,共克时艰”——“爱心温州·慈善救助”系列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温州市有不少企业遭遇经济寒流。困难企业的增加,必然使困难职工增多。而在今年温州市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员工捐赠热情却高于去年,温州市慈善总会已经获得爱心捐资3000多万元。许多企业老总说:“企业虽然有困
乘着“十八大”胜利闭幕的春风,中华慈善总会一年一度的“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在这岁末年初拉开了帷幕。我陪同中华慈善总会李本公副会长一行前往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进行走访慰问。  北国早就是冰霜竟染的冬天景色了,南方却还是一如既往的郁郁葱葱。到达水富,虽然有些萧瑟的寒意,但温暖的阳光却让人精神振奋。水富县位于云南最北端,地处长江、金沙江、横江交汇地带,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门户,是云南的北大门。该县辖区聚居着汉、
1969年,一个名叫谭妮·格蕾·汤普森的女孩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刚出生,谭妮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脊柱炎。虽然三岁之前,谭妮看上去和普通的孩子没什么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长大的谭妮逐渐变得行动不便起来。七岁那年,她做了一场大手术,从此坐上了轮椅;十三岁那年,谭妮又因为脊柱骨折被送进了医院,医生告诉谭妮的父母,断裂的脊柱随时有可能穿破肺脏,危及孩子的生命。为了挽救谭妮,父母又将她送入了手术室。
各位理事:   现就中华慈善总会2010年和2011年5月底前的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向理事会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中国慈善事业平稳发展的一年。中华慈善总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在紧急救灾、款物筹募、项目管理、对外交流、新闻宣传、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灾害救
4月9日上午,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全国首个省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了江苏省慈善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指出到2020年达到: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扶持政策基本完善,社会捐赠积极踊跃,救助能力明显增强,志愿服务广泛开展,评估监管有效落实,慈善事业对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形成有力补充,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一束光,射向远方,载着我,到那个叫爱的地方。   ——题记    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一个深秋的夜晚,我随妈妈走在回家的小路上。那时还没有路灯,夜黑极了,周围一片漆黑,我害怕得紧紧牵住妈妈的手,不敢向前。妈妈见状,微笑地摸摸我的头,从包里拿出手电筒,灯光一下子照亮了前方的路。我蹦蹦跳跳地跑到前面,不时向后看看。突然,我发现灯光一直跟着我,我感到奇怪:“妈妈,这光为什么一直跟着我呢?”妈妈笑呵呵地说
当学士帽的流苏从这一边甩向另一边  你校园的脚步停格在永恒瞬间  理想之舟从此迈向新的里程  沸腾的向往,呼唤你跨越人生地平线    在过去的日子里,你幸福中也带点苦涩  是知识把曾经的家变浓缩成一页书签  年轻的心,用宽容去感知生活  能缺什么?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    也许是一种天性,你奔走在大自然放飞梦想  汲取天地精华,体悟存在的有限与无限  你像一个舵手,随性地驾驭着青春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