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糖尿病肾病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PEP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越早、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就越高。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肾损害,通常发生在确诊后的15~20年内,早期可能没有什么表现,一旦发展到肾功能衰竭,也就是机体排泄毒素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就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或者做肾脏移植。为了及早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控制已经发生的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肾脏方面的检查。

早期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最靠谱


  肾脏相关的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肾功能和尿常规。
  肾功能一般包括血肌酐和尿素氮(BUN)两项。我们判断肾功能主要是依靠肌酐水平来判断,肌酐主要是由肌肉产生的,每天的产生量比较恒定,因此肌酐的结果也比较稳定,主要受到肾脏排泄肌酐能力来决定。一般来说,血肌酐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就说明肾功能基本是正常的;如果比较接近正常值的高限就需要注意,提示肾功能可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时,肾小球滤过率可以发现早期的肾损害。
  有些人可能血肌酐正常,但是尿素氮偏高,是不是说明肾功能有问题呢?这个需要具体分析,因为尿素氮受到其他因素,比如食物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抽血前一天吃了比较多含氮质的食物(比如肉类和豆制品),尿素氮的结果就可能偏高。所以,一般主要看肌酐水平,当然如果尿素氮水平升高得非常明显,也需要查找其原因,以防漏诊。
  如果肌酐出现升高,说明肾脏的病变已经比较严重,所以这不是一个判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好方法。尿蛋白的检查则可以更早地发现糖尿病肾病,所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尿液的检测。
  那么,尿常规检查是正常的,是不是说明就没有糖尿病肾病?尿常规检查只是初筛肾脏疾病的方法,但是它还不够精确。早期的糖尿病肾病尿常规检查是不能发现的,尿常规蛋白阳性表示已有明显的肾病。
  糖尿病肾病有另一种检查方法,叫做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所谓微量,就是很小量的蛋白就能够检查出来,所以能够发现早期肾脏病变。打一个比方,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和尿常规检查就好比筛查糖尿病肾病的两个筛子,尿微量白蛋白这把筛子网眼特别小,能把很早期的糖尿病肾病也筛查出来;而尿常规检查则是一把网眼比较大的筛子,只能把病变比较严重的糖尿病肾病筛选出来。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更早期地发现糖尿病肾病,就应该用尿微量白蛋白这把筛子。

学会正确留取尿标本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查有多种方式,包括尿微量白蛋白浓度、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目前推荐较多的检测方法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检测的要求是留取一管晨起后的第一次尿送检,这样能更准确地反映肾脏情况,如果活动后、或体位改变,可以出现尿微量蛋白的增多,导致假阳性。所以一般说来可以在家中留好后送到医院。如果夜里有时需要起夜,怎么判断哪一次是晨起的第一次尿?回答是你正式起床后的第一次尿,也就是这次起床后就不再躺下了。而且应该是起床后马上排尿,不要活动一段时间后再排尿,那样也可能造成结果不准确。

尿常规检查仍然必不可少


  既然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比尿常规检查要敏感,是不是只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就行了?尿常规检查虽然在尿蛋白水平的判断上不如尿微量白蛋白敏感,但是尿常规检查不仅能判断尿中有没有蛋白,还能判断有没有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情况,像糖尿病患者比较容易出现的泌尿系感染,就需要通过尿常规中有没有白细胞来协助诊断。而且尿常规检查非常便宜,检查也很方便,所以还是应该常规进行检测。
  另外,尿蛋白的出现也可能是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等其他原因所致,同样可影响肾功能,但是血糖也许正常,因此只有同时进行血尿的化验才能全面反映肾脏的情况。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延缓肾脏损害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延缓肾脏损害呢?
  首先,对整体人群而言,要求改变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将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降至最低。主要措施有:减少热量摄入,养成“三低一高”的饮食习惯,即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多吃新鲜蔬菜和适当水果,多吃五谷杂粮,米面不要吃得太精,每天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其次,尚未出现肾脏损害的糖尿病人群要进行非选择性预防,包括控制血糖,尽可能保持血压正常,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物、抗生素、造影剂及所谓治疗糖尿病的“祖传秘方”等。定期检测,评估有无肾脏损害。
  对于已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应尽早到肾内科就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是多途径的综合治疗,包括血糖强化治疗、血压控制、血脂调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注意避免两个误区


  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饮食控制方面,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以素食为主或不吃肉类、奶制品、蛋类就是低蛋白饮食。其实素食中植物蛋白含有的必需氨基酸较少,不能满足人體的需要,长期食用可能造成蛋白质营养不良。二是认为绝对不能吃豆制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豆制品中的蛋白质虽是植物蛋白,但也是一种优质蛋白质,相对于谷类和蔬菜,它含必需氨基酸仍较多,此外还可以提供钙、维生素、异黄酮等有益健康的物质。故肾病患者可根据病情适量选用,只是选用豆制品时应与肉蛋类食品进行互换,防止蛋白质总量超标。
  此外,糖尿病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常可出现高血压、浮肿或尿量减少,此时限制食盐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进展。但是如果同时伴有呕吐、腹泻时,则不应再过分限制钠盐,甚至还需补充。同时,要掌握液体出入平衡,一般每日入液量为前一日的排尿量加上500毫升,但当患者合并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就应再多补充液体。
其他文献
肺结核病曾经被视为一种不治之症,尽管现在临床用药可以有效治疗,但有数据统计,目前肺结核病仍然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  2017年,全球范围内估算有1000万结核病新发病例,其中男性多于女性,而且90%为成年患者。我国的情况也不乐观,资料表明,我国患者数量和耐多药患者数量均位居全球第二位。这说明,人们对肺结核这种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也不够。那么,防治结核,我们应该了解些什么呢?“感冒”久治不
紫雪,又名紫雪散、紫雪丹,为中医临床常用中成药。本方由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犀角、羚羊角、木香、沉香、元参、升麻、甘草、丁香、朴硝、硝石、麝香、朱砂等配制而成,其色呈紫,状似霜雪;又因其性大寒,犹如霜雪之性,从而称之为“紫雪丹”。紫雪丹有清热解毒、止痉开窍之功,适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等。临床观察发现,其还有下列新用途——  1.小儿发热:紫雪散1支,加清水
很多人常常感觉胸口有烧灼感,尤其是在吃饱饭以后,感觉反酸水到了口腔里,有时甚至伴随着食物——别不把这当回事儿,它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可引起癌变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反流则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但部分胃食管反流患者并无烧心及反流的症状,可表现为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及嗳气等不典型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随年
肌少症(又名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生与人的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一旦患上肌少症,就容易跌倒。那么,老年人该如何增肌?了解下面这些知识,会让你事半功倍!增肌不是增肌细胞数量  人体共有3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平滑肌,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骨骼肌。  骨骼肌是由数以千计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纤维所组成。每一条肌纤维均由一层称为肌内膜的结缔组织所覆盖,多条肌纤维组合一起便构成了一个肌束。而每条肌纤维又由沿肌纤维长轴
一位老年患者来到我的门诊,述其一年前患脑梗塞,该用的药一直都用着,可最近查血脂——总胆固醇8.6mmol/L,甘油三酯7.8mmol/L,今天又出现胸痛。老人不解,自己一直吃着他汀,为什么血脂居高不下?  我翻看了老人以前的化验单,才发现她的促甲状腺激素明显增高,而T3、T4正常。我连忙追问她是否还有用其他药,她否认了。于是我判断,老人的血脂异常应该是由一种特殊的疾病造成,这种病叫亚临床甲状腺机能
它,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更是“三高”之首。2018年《全国高血压控制状况调查》显示,它的患病率已高达23.2%。同时,它又是各种健康栏目和媒体经常提起的疾病。它就是高血压,一种大家看似很熟悉、但却一知半解的疾病。  常见、遗传、与盐有关、会有头痛的症状、会发生脑出血、药不能停……这是很多高血压患者都知道的事情,因此,在患了高血压之后,大部分患者都会坚持吃药,却很
门诊上常会看到因浑身疼痛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数辗转过很多医院很多科室,骨科、疼痛科甚至是肿瘤科,都查不出所以然来。医生无法判断病情,家人也不相信他们真的疼痛难忍,到最后患者几乎有苦说不出。这究竟是不是病呢?  事实上,他们很可能是患上了一种叫做纤维性肌痛综合征(FS)的疾病。在国内,很多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节奏增快,很多人工作压力增大,久而久之就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由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我们称为肾性高血压,属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加剧肾脏病变引起肾功能减退,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肾脏病患者的高致残率与死亡率。  我国慢性肾脏病(C K D)患病率达10.8%,在肾脏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58%~86.2%。也就是说,大约60%的肾炎患者和90%的肾衰患者都会出现高血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肾病患者容易出现高血压呢?肾性高血压有两种  肾性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