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既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根本问题。系统总结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认真分析战略性调整中的产业发展方向、目标模式和阶段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力求对山东省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现状有一个总体把握,对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力求突出针对性,着眼于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力求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高度,借鉴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探寻规律性问题上有所创新;力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相衔接,提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二、研究现状分析
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论述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总结。通过总结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基本思路、重点措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1、背景方面,基本判断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标志是:农产品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市场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已由解决温饱型需求转变为适应更高层次、更加多样化的小康型需求;我国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更加密切,并逐步由封闭型农业走向开放型农业。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方面:主要是从加速结构升级,推进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大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县域经济为依托,调整优化农业市场、技术、产品、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构,全面实现农业和农村经跨越式发展的发展。
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方面: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建设节水灌溉、农村水电、乡村道路等小型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积极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对于目前的研究,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不足:
1、在农业领域滞留过多的劳动力的情况下,现有的研究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相关度,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和自由度,调整的成本衡量,这部分成本由谁承担,政府主导的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市场风险由谁消化,政府主要是基层政府是否有此实力等深层次问题探讨不够。
2、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协会等新的市场主体的重要作用、相关的扶持政策、法律保障等研究不够。
3、对各地的土地、市场、技术、品种等比较优势与整体的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结合研究不够,没有提出真正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措施与办法。
三、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1、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要措施:一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合理化演进,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采取非均衡竞争策略,保护国内重点产业,扶持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竞争力;三是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四是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是农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重要保证;五是社会中介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六是农业的发展超出初级生产的范围,形成了发达的“农工商综合体”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通过总结分析,从中得出对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启示:一是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各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共同命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快以市场化为主线的制度创新;三是鼓励非均衡发展,扶持优势产业,四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五是改革政府农业管理体制;六是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2、对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并作出判断: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进一步优化结构的着力点应转到改善“三本”(成本、资本、人本)结构上;二是优势产业和产品已基本形成,结构调整的重心应转到培育优势产区上,三是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发展的重点应定位在无公害农产品上;四是农业产业化已基本实现,今后要重点解决企业与农户间的产业链条。
3、提出了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阶段划分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核心竞争能力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山东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2)总体思路:坚持以“塑造整体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为出发点,以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为重点,以不断扩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为着眼点,强化市场导向地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使结构调整向全方位的、立体的、产业链不断延伸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为农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农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反过来促进劳动力以及其他农业资源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3)主要目标:2010年前,坚持全省基本农田8000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粮食总产700亿斤以上。这“三条底线”应长期坚持,不能动摇,从而为全省的粮食安全提供保证。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的实施,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总值年增长达到5%以 上,农产品出口年增长达到20%左右,占全国的份额不低于25%。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农业税取消,农民负担基本免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并覆盖所有农村人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农村社会救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消除农村贫困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提速。加速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步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每年城镇化水平提高1~1.5个百分点,转移农村人口100—150万人,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不低100万人。建立农民进城后能够长期居住的新机制,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加快城市“廉租房”建设,降低农民进城门坎。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全省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面完成,农村新村镇规划初步实施,农民新建住房一律按规划进行,新村新貌初步显现。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全面实施,农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靠近,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具备雏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协调,东西部差距逐步缩小。全省东中西部地区应实现联动发展,人均收入相对差距缩小。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民通过非农就业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合理,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通过大力发展林、牧、渔业,优化农业结构。林、畜、渔业的总产值在大农业中达到50%以上,其中畜牧业达到40%以上。通过环境治理,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循环经济初步形成。在上述基础之上,再经过10年努力,到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到60%以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在提前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充分展现山东“大而强、富而美”的崭新形象。
(4)阶段划分:一是优化区域布局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阶段(2006—2010年);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阶段(2010—2015年);三是以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依托,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阶段(2015—2020年)。
(5)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二是积极营造优势产业带;三是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四是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五是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六是努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七是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新世纪新阶段山东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着重强化“五力”:一是促进多元市场发展,强化市场牵引力;二是促进科技与人力资源有机结合,强化科技推动力;三是促进标准化、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强化质量品牌塑造力;四是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相互融合,强化企业带动力,五是促进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资源支撑力。
四、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理论工具主要是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增长结构变革理论、经济增长依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配第一一克拉克定律、霍夫曼工业化法则)和农业结构阶段性理论(农业结构变动准备阶段理论、农业结构速变阶段理论、农业结构稳定阶段理论)。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与案头资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到典型地区、项目、企业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与有关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收集最新的数据与研究成果,召开较高层次的研讨会,与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交流。通过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探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中的规律性,把具体的经验教训概括升华,针对山东省的实际情况,从现状分析、经验总结、问题剖析、国内外新兴方式评介到具体的战略结构调整,形成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为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服务。
五、主要创新点
1、通过对国内和山东省的典型调查与数据统计,为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数据论证支持。
2、在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回顾总结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判断: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进一步优化结构的着力点应转到改善“三本”(成本、资本、人本)结构上;优势产业和产品已基本形成,结构调整的重心应转到培育优势产区上;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发展的重点应定位在无公害农产品上;农业产业化已基本实现,今后要重点解决企业与农户间的产业链条。
3、紧密结合山东省的实际,将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与农业、农民、农村等“三农”问题联系起来,与农村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融会贯通,与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与农村的问题和城市的问题联系起来,与国内、国际的问题联系起来,作整体性的考虑,提出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与架构,真正实现根本性的战略调整。
4、强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中,要着重强化“五力”:一是促进多元市场发展,强化市场牵引力,二是促进科技与人力资源有机结合,强化科技推动力;三是促进标准化、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强化质量品牌塑造力;四是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相互融合,强化企业带动力,五是促进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资源支撑力。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既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根本问题。系统总结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认真分析战略性调整中的产业发展方向、目标模式和阶段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力求对山东省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现状有一个总体把握,对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力求突出针对性,着眼于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力求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高度,借鉴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探寻规律性问题上有所创新;力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相衔接,提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二、研究现状分析
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论述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总结。通过总结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基本思路、重点措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1、背景方面,基本判断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标志是:农产品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市场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已由解决温饱型需求转变为适应更高层次、更加多样化的小康型需求;我国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更加密切,并逐步由封闭型农业走向开放型农业。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方面:主要是从加速结构升级,推进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大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县域经济为依托,调整优化农业市场、技术、产品、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构,全面实现农业和农村经跨越式发展的发展。
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方面: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建设节水灌溉、农村水电、乡村道路等小型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积极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对于目前的研究,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不足:
1、在农业领域滞留过多的劳动力的情况下,现有的研究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相关度,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和自由度,调整的成本衡量,这部分成本由谁承担,政府主导的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市场风险由谁消化,政府主要是基层政府是否有此实力等深层次问题探讨不够。
2、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协会等新的市场主体的重要作用、相关的扶持政策、法律保障等研究不够。
3、对各地的土地、市场、技术、品种等比较优势与整体的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结合研究不够,没有提出真正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措施与办法。
三、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1、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要措施:一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合理化演进,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采取非均衡竞争策略,保护国内重点产业,扶持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竞争力;三是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四是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是农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重要保证;五是社会中介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六是农业的发展超出初级生产的范围,形成了发达的“农工商综合体”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通过总结分析,从中得出对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启示:一是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各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共同命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快以市场化为主线的制度创新;三是鼓励非均衡发展,扶持优势产业,四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五是改革政府农业管理体制;六是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2、对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并作出判断: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进一步优化结构的着力点应转到改善“三本”(成本、资本、人本)结构上;二是优势产业和产品已基本形成,结构调整的重心应转到培育优势产区上,三是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发展的重点应定位在无公害农产品上;四是农业产业化已基本实现,今后要重点解决企业与农户间的产业链条。
3、提出了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阶段划分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核心竞争能力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山东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2)总体思路:坚持以“塑造整体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为出发点,以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为重点,以不断扩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为着眼点,强化市场导向地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使结构调整向全方位的、立体的、产业链不断延伸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为农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农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反过来促进劳动力以及其他农业资源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3)主要目标:2010年前,坚持全省基本农田8000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粮食总产700亿斤以上。这“三条底线”应长期坚持,不能动摇,从而为全省的粮食安全提供保证。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的实施,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总值年增长达到5%以 上,农产品出口年增长达到20%左右,占全国的份额不低于25%。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农业税取消,农民负担基本免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并覆盖所有农村人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农村社会救济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消除农村贫困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提速。加速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步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每年城镇化水平提高1~1.5个百分点,转移农村人口100—150万人,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不低100万人。建立农民进城后能够长期居住的新机制,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加快城市“廉租房”建设,降低农民进城门坎。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全省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面完成,农村新村镇规划初步实施,农民新建住房一律按规划进行,新村新貌初步显现。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全面实施,农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靠近,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具备雏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协调,东西部差距逐步缩小。全省东中西部地区应实现联动发展,人均收入相对差距缩小。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民通过非农就业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合理,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通过大力发展林、牧、渔业,优化农业结构。林、畜、渔业的总产值在大农业中达到50%以上,其中畜牧业达到40%以上。通过环境治理,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循环经济初步形成。在上述基础之上,再经过10年努力,到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到60%以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在提前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充分展现山东“大而强、富而美”的崭新形象。
(4)阶段划分:一是优化区域布局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阶段(2006—2010年);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阶段(2010—2015年);三是以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依托,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阶段(2015—2020年)。
(5)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二是积极营造优势产业带;三是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四是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五是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六是努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七是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新世纪新阶段山东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筹规划,周密部署,着重强化“五力”:一是促进多元市场发展,强化市场牵引力;二是促进科技与人力资源有机结合,强化科技推动力;三是促进标准化、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强化质量品牌塑造力;四是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相互融合,强化企业带动力,五是促进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资源支撑力。
四、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理论工具主要是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增长结构变革理论、经济增长依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配第一一克拉克定律、霍夫曼工业化法则)和农业结构阶段性理论(农业结构变动准备阶段理论、农业结构速变阶段理论、农业结构稳定阶段理论)。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与案头资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到典型地区、项目、企业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与有关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收集最新的数据与研究成果,召开较高层次的研讨会,与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交流。通过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探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中的规律性,把具体的经验教训概括升华,针对山东省的实际情况,从现状分析、经验总结、问题剖析、国内外新兴方式评介到具体的战略结构调整,形成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为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服务。
五、主要创新点
1、通过对国内和山东省的典型调查与数据统计,为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数据论证支持。
2、在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回顾总结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判断:种植业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进一步优化结构的着力点应转到改善“三本”(成本、资本、人本)结构上;优势产业和产品已基本形成,结构调整的重心应转到培育优势产区上;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发展的重点应定位在无公害农产品上;农业产业化已基本实现,今后要重点解决企业与农户间的产业链条。
3、紧密结合山东省的实际,将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与农业、农民、农村等“三农”问题联系起来,与农村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融会贯通,与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与农村的问题和城市的问题联系起来,与国内、国际的问题联系起来,作整体性的考虑,提出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与架构,真正实现根本性的战略调整。
4、强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中,要着重强化“五力”:一是促进多元市场发展,强化市场牵引力,二是促进科技与人力资源有机结合,强化科技推动力;三是促进标准化、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强化质量品牌塑造力;四是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相互融合,强化企业带动力,五是促进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资源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