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师大吃什么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
  说来也怪,我,一个曾经对饮食毫无兴趣的人,来北师大不到一年时间,竟被改造成了营养专家和美食考察员。
  高中的时候听朋友说起什么饭店的什么菜好吃、讨论明天吃什么之类的问题,都觉得小题大做、多此一举。不就是吃嘛,有必要那么费心吗?而且我从小不挑食,有什么吃什么,对食物不敏感,甚至很迟钝。没想到……
  大一结束了,从学校坐公交车往北京西站走。我透过车窗浏览沿路经过的饭店,竟然看得津津有味,心里不自主地盘算着下学期要把它们尝个遍,浑然不觉中就记下了它们几乎所有的店名和大致位置。若有同学要我推荐去哪里喝粥,我绝对不假思索、滔滔不绝——
  最近的是咱们学校北门的“嘉和一品”,它的冰粥属芒果味的最棒,甜粥嘛,我觉得板栗紫薯大麦粥不错,咸粥还是皮蛋瘦肉粥最经典;新街口那儿的“食立方”也挺专业,最近还打八折;再远一点的还有牡丹园那儿的“状元宏”,我还没尝过;如果不嫌远,动物园附近还有“大粥锅”,粥的种类也相当多……
  怎么样,厉害吧?能把北师大周围卖粥饭店考察研究到这种地步,我很有自信是数一数二的了。大家别误会,我的专业可不是烹饪也不是营养学,我其实是被逼到这地步的……
  要说北师大的食堂,那在北京市的大学里还真算不错了,其中学五食堂还挤进北京所有大学的食堂前十名呢。
  北师大的食堂一共有三个:学五食堂、新乐群和教工之家,每个食堂层数不同,加起来共有八层,各有各的特色。学五食堂以正宗的川菜出名,红色辣椒是主角。前年,学校下大力气把学五改造了一番,不辞辛苦地请重庆大学的十几位大厨“出山”,准备给同学们一点儿惊喜,结果是半喜半忧,有人说变好吃了,有人难以忍受新口味,干脆敬而远之。新乐群,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饭菜的总体风格趋于平稳,以家常菜的面目安慰着不能吃辣或者思家的学生。教工之家离学生居住区挺远,而且因为没有学校补助,菜价明显高出一截。虽叫教工之家,其实教授们一般是忍受不了那里的拥挤的,主要是职工们和家属区里的老太太老爷爷们光顾,但是学生也会去——在他们实在吃腻了学生食堂的时候。
  第一个学期还比较好过,我对每个食堂都很满意。菜的种类很多,一天尝一种,几乎每天都能感到新鲜。那时我还会幻想美好的未来,要吃多久才能把所有的菜都品尝一遍。那时真的是以食堂为骄傲,朋友从别的大学过来玩,我都沾沾自喜地把他们拉到食堂炫耀一番:北师大真是好地方,饭既好吃又便宜。
  我对每个食堂甚至每一层的特色都了如指掌,比如学五一层的米汤,买大碗最实惠,炒胡萝卜才一块钱,辣子鸡丁最有风味;比如新乐群二层的饼的种类最多也最便宜;比如教工之家的紫米糕简直是一绝,红绿丝啊山楂块啊花生啊什么都加进去,怪不得味道那么耐人寻味……大家看到这儿估计都流口水了吧,我以前也是这样的。
  好景不长。不是食堂做得越来越难吃了,也不是我的口味变得越来越难以迎合了,到底是为什么,我也说不清,反正是吃腻了。舌头和我的胃好像突然就觉醒了。
  我清楚每个食堂的特色,一天换三个食堂,每次都要在所有窗口从头到尾转上三圈,仍是拿不定主意,不得不拎着书包再换一个食堂。说得更实在一点就是什么都不想吃——那些菜不再有任何吸引力,仿佛一夜间就莫名奇妙地面目可憎了。
  先说米饭吧。我都一两个月没吃过食堂里的米饭了,原因是它没有大米的魅力。软塌塌地睡在那儿,没一点儿精神,几乎没有一粒能从集体中被分辨出来。也不要求它有东北长粒香的弹性了,但至少也得有一丁点儿米的香味吧,而事实上……我根本就不知道我在嚼什么。
  至于菜,肯定是因为吃腻了,连看都不想看一眼。闭着眼睛都知道每个窗口摆着什么:雷打不动的土豆块儿,亘古不变的茄子豆芽,没骨气的豆腐,面色苍白的花菜,不知是来自牛身上哪一部分的牛肉……一项项列出来也觉得种类挺丰富的,可是天天面对,不说恶心也肯定厌倦了。我从新乐群“转战”学五食堂,就是为了吃点辣的刺激一下自己的味觉,我对宿舍同学说,因为新乐群的菜没有味道——“除了咸味!”
  最后,连学五的辣味也刺激不了我了。于是又混了段时间教工之家,结果依然不如人意。在教工之家吃的最后一顿饭让我忍无可忍。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的炒油麦菜就这样被它毁了。绿油油的菜,原本清新可爱,竟然能被加了那么多豆瓣和莫名出现的碎带鱼(难道是上顿剩的?),炒得面黑身瘦。总之我被逼到了极限,我心爱的绿叶菜简直是受到了侮辱。
  到了大学才知道,鱼香肉丝原来都是竹笋萝卜丝,而不是家里的肉丝木耳;宫保鸡丁原来主打黄瓜丁,而不是家里的鸡丁花生;番茄鸡蛋原来是红色浓汁,而不是鲜红艳黄交映的块状番茄和鸡蛋的亲密合作……
  到了大学我才明白,为什么妈妈熬粥总要加那么多米,熬那么久。我以前总抱怨她熬得太稠,简直是米饭;现在面对学校米水分离的东西(有时清澈得能照镜子),很怀疑食堂怎么敢把它的名字写作“粥”。有一次我很开心地发现学五食堂一层的绿豆大米粥很稠。直到两天后我从米汤里喝出了面汤的味道,才恍然大悟它被明目张胆地搅了淀粉……这样的情况,怎能不让我这个视粥如命的人拍案而去?
  就这样,我被迫“成才”,对食物进行考察研究。我对食物的兴趣,竟是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当然,北师大的食堂还会继续红火下去的,因为即使我们这一届学生都吃腻了,下一届新生就要来了呀,要等他们吃烦到我这种地步,还要一年呢。等他们吃烦了,又一批新生会兴致盎然地品尝对于他们来说新鲜丰富的美味……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作者|张执浩  我的小狗永远不明白它属于哪儿  与猫争奇耗予  与麻崔争抢草坪  今天晌午,为驱逐一只苍蝇  它一头控上了仙人球  在给它拔刺的时候  它眼睛里育我  在我心目中,它人模狗样  自由与禁锢挤压出  這样一个泪汪汪的怪物  既勇敢又怯懦。我的小狗不明白  色禽有色禽的弹道  走兽育走兽的迷途  而裂开的人缝不是为了便于它穿梭  是为了对应天上的那些窟窿  那些被我们误以为是出路的大悲
期刊
千人一面最是无趣,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话题,千种声音,一切有趣想法和鲜明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恣意发声。观点激荡、错落纷杂之态,即我们智慧萌芽之时。  暗恋就像是一朵桔梗花,即使凋谢,美感犹存。  她22岁。  至今没有谈过一场恋爱。  陆为止说“你就该和一棵树谈恋爱,高大伟岸,能给你安全感。我女朋友是学心理学的,说这叫变态。哎,你别瞪我,还真有这样的人,所以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找一棵树。” 
期刊
作文题:  按下面的提示写一篇文章。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如果人人都喜欢你,你是神,不是人。所以,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做好你自己,足够了。说到底,活是一件很自我的事。  ——丁立梅《生命是用来爱和珍惜的》  这是一种“走进自己”的态度吧,是否可以说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善待?但又有人唱着“我离开我自己”,那是否还是对自己的一种善待?你认为怎样才是对自己的善待?  请结合亲身体
期刊
特约主持:詹兴妹  咨询邮箱:[email protected]  Q:文理分科后,我选择了读文科。到了新班级,同学大都是以前不熟的,老师也都换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没能缓过神来,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我想,是不是自己的选择错了?又或者,我的适应能力太差?  A:这个问题你算是问对人了。学姐我当初读的也是文科,情况也比较特殊,因为我是从那种所谓的“差班”经过艰苦奋斗挤进所谓的“好班”的。
期刊
清华大学  “生物”,在高中林林总总的科目里,地位很尴尬。对文科生来说,它是理科阵营,不属于高考范围,若没有额外强大的兴趣和热情,怕只是浅学稍通;对理科生来说,它虽然不容忽视,却也不甚重视,是理科中有些“偏文”的科目,少了数学的精确计算、严谨逻辑和物理的模型分析,与化学对于物质的探讨有些相似,在分值上却又处于下风。  因为高中与生物竞赛的不解之缘,我“有幸”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泡在生物的书山题海中,从
期刊
自然界以大美河川、日升月落来孕育我们成长。这种孕育,不仅是母体至于子体的纽带关系,更有无声的教化蕴含其中,如雨露之于草木。我们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眼里看着不同的风景,可曾想过,那些风景的意义也许不仅仅在于悦目怡情。  这一期所选取的散文,都属于用“心眼”在看风景的文字。也许有的思考,会超出你平时习惯的层面,不必着急惶惑。这就好像我们走出自己生活的环境,置身于异地他乡,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但一定也会
期刊
提起医院,你会想到什么?散发着药水味,总感觉弥漫着病毒的空气?一张张充满不安和焦躁的面容?冰冷的白墙?永远比想象中要流得慢的点滴?抑或紧张的医患关系?  似乎在当下,我们对于医院几乎很难有什么正面的印象。大多时候,我们还未遭受什么肉体上病痛的折磨,在心理上已对医院形成强烈的抵触。当然谁都希望自己健康,但生病不是我们自身可以控制的。所以好像谁都无法避免要去医院。那有没有办法来改善这种情况呢?  艺术
期刊
【习作一】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句话,写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书上。然而,且不说时逢乱世,难求安稳,昔日执笔共书的良人,也早抛弃了真心,这八个字,到底是一场镜花水月的梦啊。许多年后的今日,尘世喧哗依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仍难求。不知多少人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中沦陷,又不知多少人脸戴面具出演一场场拙劣的戏剧而迷失自我,积满尘埃的心灵,需要及时清洗,需要被置于一方净土。享受岁月的静好,时光的温
期刊
【习作三】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于宇宙,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位国学大师独特的为文之道,而且能感悟到其中深蕴的人生智慧,人而为事,出能观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进去”,做事时全身心投入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成事
期刊
【习作二】  面对生活,许多学者名家都纷纷著书立说。依我看,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自我的事。人人都应该善待自我,人人都应该活出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的生活自己决定,要让生活做自己忠实的驯马,只能用自己的长鞭驾驭。  面对形形色色的评论,人间的流言蜚语,廖一梅却坦然相对,以一本《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来告诉这个世界,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空间。书中描写了廖一梅第一次工作,第一次恋爱,第一次成为妈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