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知识的发生、学习、应用拓展都是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知识,完成数学学习,借助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高质、高效学习。本文从实际出发,从多方面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践行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数学教学。
一、以问题指导预习
预习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学生经验、学习能力有限,许多学生的预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课堂教学也要花更多时间来讲解基础知识。而借助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去查找资料、翻阅教材,能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从而提高预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表内除法(一)》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两个问题:教师身上有12块糖,要分给3个学生,请问怎么分?你是怎么得来的?同学们能否根据课本中的除法知识,列出相应算式来进行答题?
通过问题,学生在预习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通过检查学生作业,能掌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以问题展现知识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通过“感觉”得到的,强调顿悟,而由于数学概念都极其抽象,直接让学生理解并非易事。借助问题引出知识,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有“着落”,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方程概念后,我便拿出“雞兔同笼”问题。
师:在前面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对“鸡兔同笼”问题有了一定了解,知晓了如何解这个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学生讨论思考)
师:假设我们知道鸡的数量,那么兔子的数量是不是35-鸡的数量?
生:是的。
师:同理,每只鸡有两条腿,每只兔子有四条腿,94-2×鸡的数量再除以4是不是也是兔子的数量。
生:是的。
师:根据兔子数量关系,可以列出算式:35-鸡的数量=兔子数量,(94-2×鸡的数量)÷4=兔子数量。即:35-鸡的数量=(94-2×鸡的数量)÷4。我们再变一下形,算式两边同时乘2,再同时加上鸡的数量,就能得到70-鸡的数量=47,这时就很容易求得鸡有23只。在算式中我们假设鸡的数量即为方程中的未知数,列算式就是列等式的过程。
通过借助问题,学生能很好地明晰什么是方程,方程在解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场景,并学会如何解方程。
三、以问题实现拓展
课后拓展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内容,实现拓展与迁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数学,将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布置了一个课后实践问题:如何预估家庭年收入?在问题提出后,指导学生回家询问父母近五年的家庭年收入情况,汇集成表,并根据表格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尝试结合统计图发展趋势,预估今年家庭年收入。同时借助电脑、平板等设备,尝试用excel软件制作表格,并根据表格生成折线统计图。
问题导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教学方式,协调好问题、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推动数学教学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第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一、以问题指导预习
预习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学生经验、学习能力有限,许多学生的预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课堂教学也要花更多时间来讲解基础知识。而借助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去查找资料、翻阅教材,能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从而提高预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表内除法(一)》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两个问题:教师身上有12块糖,要分给3个学生,请问怎么分?你是怎么得来的?同学们能否根据课本中的除法知识,列出相应算式来进行答题?
通过问题,学生在预习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通过检查学生作业,能掌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以问题展现知识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通过“感觉”得到的,强调顿悟,而由于数学概念都极其抽象,直接让学生理解并非易事。借助问题引出知识,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有“着落”,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方程概念后,我便拿出“雞兔同笼”问题。
师:在前面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对“鸡兔同笼”问题有了一定了解,知晓了如何解这个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学生讨论思考)
师:假设我们知道鸡的数量,那么兔子的数量是不是35-鸡的数量?
生:是的。
师:同理,每只鸡有两条腿,每只兔子有四条腿,94-2×鸡的数量再除以4是不是也是兔子的数量。
生:是的。
师:根据兔子数量关系,可以列出算式:35-鸡的数量=兔子数量,(94-2×鸡的数量)÷4=兔子数量。即:35-鸡的数量=(94-2×鸡的数量)÷4。我们再变一下形,算式两边同时乘2,再同时加上鸡的数量,就能得到70-鸡的数量=47,这时就很容易求得鸡有23只。在算式中我们假设鸡的数量即为方程中的未知数,列算式就是列等式的过程。
通过借助问题,学生能很好地明晰什么是方程,方程在解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场景,并学会如何解方程。
三、以问题实现拓展
课后拓展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内容,实现拓展与迁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数学,将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布置了一个课后实践问题:如何预估家庭年收入?在问题提出后,指导学生回家询问父母近五年的家庭年收入情况,汇集成表,并根据表格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尝试结合统计图发展趋势,预估今年家庭年收入。同时借助电脑、平板等设备,尝试用excel软件制作表格,并根据表格生成折线统计图。
问题导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教学方式,协调好问题、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推动数学教学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第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